Workflow
智界S7
icon
搜索文档
领益智造资产收购“变阵” 现金支付背后警惕杠杆隐忧
新浪财经· 2025-11-12 22:29
2025年前三季度,领益智造实现营业收入375.90亿元,同比增长19.25%;归母净利润19.41亿元,同比 增长37.66%。 日前, 领益智造 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购买资产方案 的议案》。在保持收购江苏科达斯特恩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不变的前提下,公司对交易作价进 行调整,并将支付方式调整为纯现金。 这一决定与此前公司计划的"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方式截然不同,原方案中还包含向不超过 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的内容。 新方案最核心的变化是支付方式彻底转为现金支付,不再涉及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募集配套资金事 项。 公司仅在公告中简单提及调整原因是"为更好保障公司及中小股东权益",但未详细解释放弃原融资方案 转而使用现金支付的具体考量。这一变更标志着领益智造将独立承担本次收购的全部资金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科达是一家专注于汽车饰件总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领益智造选择现金收购江苏科达的背后,公司的财务压力正在悄然上升。 作为多家主流 整车 厂商的一级供应商,江苏科达配套车型包括"智界S7"、"艾瑞泽8"、" 比亚迪 夏"、"理 ...
阿维塔12新车抢拍:靠颜值吸粉年轻人,半数客户对比小米SU7
车fans· 2025-10-30 08:30
产品上市与到店情况 - 阿维塔12于10月28日正式上市,增程版起售价26.99万元,纯电版起售价28.99万元 [5] - 首批展车和试驾车于10月20日到店,共2台纯电版,分别为指导价28.99万元的Max版和31.99万元的Ultra版 [1] - 后续车辆将根据订单匹配,预计1-2个月到店,目前店内新款订单为3台 [2] 产品配置与技术亮点 - 新车核心亮点包括未来美学设计、升级华为四激光雷达、华为乾崑ADS4辅助驾驶系统、鸿蒙座舱以及增程版搭载的52KWh宁德时代骁遥超级电池 [10][16] - 增程版纯电续航达到356公里,被销售团队视为具备同级最长续航的竞争优势 [14][16] - 增程版因电池供应紧张尚未到店,但预计其市场表现将优于纯电版 [3] 销售政策与金融方案 - 预售期间订车可享受2000元抵扣5000元,叠加上市现金权益10000元,总计优惠13000元 [5] - 针对公务员、事业编制、军人、医生及合作商提供额外现金补贴 [8] - 主推5年分期前两年0息的金融方案,以Max纯电版为例,贷款额202930元,总利息18263元 [19][20] - 部分区域仍保留省补和地方消费补贴,对客户决策影响显著,补贴取消曾导致客户购买意愿下降 [9][21][22] 市场反馈与客户画像 - 到店客流量平均每天3-4组,核心客户群体年龄集中在25-35岁,包括国企员工、公务员、上班族及家庭条件较好的群体 [11] - 客户购车动机主要源于对外观、内饰科技感和豪华感的认可,但犹豫因素集中于品牌知名度不足和价格偏高 [11][14] - 店内客户主要将阿维塔12与小米SU7、极氪001、智界S7对比,其中对比小米SU7的客户占比达50% [13] 竞争格局与销售预期 - 相较于竞品,阿维塔12的核心优势在于外观内饰设计、4颗激光雷达的硬件配置以及增程版的长续航能力 [14][16] - 主要竞争劣势为品牌认知度较低且客户普遍认为定价偏高 [14] - 销售团队对26款车型通过技术升级提振销量抱有期望,但需应对25款车型清库存及新品快速迭代带来的解释压力 [24][25]
30 个月,一个周榜的诞生与消失
晚点LatePost· 2025-10-25 19:20
周榜现象与行业竞争态势 - 汽车销量周榜的生命周期为30个月,于2025年10月彻底消失,其存在是行业激烈竞争的体现[2][3] - 周榜由理想汽车在2023年3月率先发布,引发其他车企效仿,导致行业内卷加剧,产品更新周期被极致压缩至18个月甚至更短[3][6]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25年3月呼吁停止发布周榜,认为其加剧了“内卷式”恶性竞争,不能代表市场规律[8] 价格战与市场压力释放 - 2023年3月湖北市场出现大幅降价潮,雪铁龙C6降价9万元至12万元起,其中一半补贴来自地方政府,直接原因是国六B排放标准实施在即及车企去库存压力[5] - 此次降价潮反映了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2019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从4.06%增至31.85%,上涨近7倍,对燃油车市场造成巨大价格压力和库存积累[5] 产品策略与市场反应 - 极氪001在2023至2024年间快速推出三代车型,改款间隔最短仅6个月,引发老车主不满并导致销量波动[7] - 智界S7在近一年时间内三次上市,首次发布后遭遇交付难题,后续发布会旨在解决交付瓶颈及进行产品力迭代,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历史中极为罕见[8]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与格局演变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2023年全年渗透率达31.6%,2024年全年零售渗透率达47.6%,2025年9月单月渗透率创历史新高至58.37%,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已达燃油车的1.4倍[11] - 2023年3月销量前三十车型中有11款新能源车,全部来自四家车企;2025年9月增至15款,来自八个企业,显示新能源市场占比提升且集中度分散[12] - 比亚迪、小米、问界等品牌表现突出,形成“BIG6+1”格局(蔚小理、零跑、小米、问界及特斯拉),与比亚迪抗衡并占据中国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15] 品牌销量排名变化 - 对比2023年3月与2025年9月品牌销量前三十,比亚迪市场份额从11.38%升至13.86%,传统豪华品牌如BBA组合影响力下降,零跑汽车接近前十,小米汽车凭借两款车型进入前二十[16][17][18] - 广汽集团旗下品牌(除广汽丰田)排名大幅下滑至底部,反映出传统势力在新旧力量斗争中的压力[18] 新车上市规模与行业焦虑 - 2025年9月国内新车上市数量超70款,相关发布活动上百场,较2024年9月的30余款实现翻倍增长,新车扎堆上市体现了车企对补贴可能退坡的焦虑[18] 政策补贴及其影响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于2025年底后退坡,2024-2025年免征(税额不超3万元)将转换为2026-2027年减半征收(减税额不超1.5万元)[19] - 2024年国家推出以旧换新补贴,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最初为1万元,后提高至2万元,购买燃油车补贴提高至1.5万元,强力助推了市场[20] - 当前购车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新能源购置税政策、国家以旧换新(国补)、地方政府置换补贴(地补)及厂商促销,但至2025年10月,多数省市已暂停或调整补贴[21][22]
任正非的会客厅,成了车圈“急诊室”
商业洞察· 2025-10-24 17:31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加剧,传统车企在自研智能驾驶系统上面临高投入、长周期和技术路线摇摆的困境,导致其纷纷转向与华为等科技公司合作以换取生存时间[8][11][13] - 华为凭借其不造车的定位和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模式),成为众多车企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关键合作伙伴,但其合作效果呈现冰火两重天,并非所有“含华量”高的车型都能成功[14][17][21] - 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本质是一场精明的交易,车企用短期主导权换取技术窗口期,但长期成功仍需自身保持核心研发能力和品牌特色,避免过度依赖或盲目照搬华为模式[23][24] 车企自研困境与转型 - 奇瑞汽车五年千亿投入智能化,但L4级Robotaxi项目吸走60%算力资源,导致量产车型所需的L2+城市NOA系统推迟,最终其大卓智能公司在2025年5月解散,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累计销量仅约3.8万辆[11] - 长城汽车旗下的毫末智行因技术路线反复摇摆和商业化落地迟缓而失宠,其城市NOH功能多次跳票,同期华为ADS 3.0已大规模装车,小鹏XNGP覆盖全国超2595个城市,最终长城选择与元戎启行合作[11] - 大众集团软件部门CARIAD五年烧掉70亿欧元,因硬件思维主导和外包代码质量问题导致软件迭代滞后,反映出传统车企硬件制造长周期与软件快速迭代难以融合的转型困境[12][13] 华为的合作模式与市场吸引力 - 华为提供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如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压至200美元以内)、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选车模式(深度介入产品定义、设计、销售),为车企提供灵活选择[14][21] - 华为不造车的定位缓解了车企的竞争焦虑,其技术货架涵盖激光雷达、鸿蒙车机、ADS系统等,轻资产模式使其在造车环节可赚取多份收入[14] - 华为智驾系统基本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迭代,对车企而言是加速器,相比自研智驾需烧钱百亿起步、周期3年起,合作更具效率[8] 车企合作案例与市场表现 - 深度合作的“界”字辈车型市场表现分化:问界成功,但智界S7因芯片短缺和工厂搬迁问题,上市3个月累计仅交付794辆;享界因先推纯电版且定价偏高,市场反响平平[17][21] - HI模式下的阿维塔经过6年调整后,在2025年9月销量达到1.1万台,高于同期智选车模式的智界和享界,显示合作深度与销量并非正比[17][21] - 自研派车企出现选择性合作:小鹏汽车在2024年底与华为争执AEB技术后,新车低调搭载华为AR-HUD;理想汽车在HarmonyOS NEXT发布后迅速接入华为生态,允许用户通过鸿蒙系统远程控车[16][18] 合作背后的挑战与平衡 - 深度合作车企面临品牌标签模糊风险,消费者可能更认可华为技术而非车企自身品牌价值;选择性合作的车企则需警惕长期依赖外部技术削弱自身研发紧迫感[19] - 华为需平衡深度赋能与“不造车”承诺,避免在技术输出中喧宾夺主,同时应对多合作伙伴可能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19][22] - 车企学习华为管理模式存在水土不服风险:理想汽车照搬华为IPD体系引发内部反弹,导致联合创始人沈亚楠2023年离职,公司最终回归原有管理模式[22] 行业趋势与车企策略 - 在特斯拉和华为以互联网速度迭代的背景下,车企认为“活下去比守护灵魂更为实际”,开放合作比闭门造车更能抢到智能化入场券[13][14] - 成功车企的策略是吸收华为技术但不完全依赖其品牌,借鉴管理思路但不盲目复制具体做法,例如阿维塔利用华为技术同时保持自身特色[24] - 与华为合作更像短期交易,车企用主导权换取转型时间窗口,但最终需依靠自身核心能力实现长期发展,问界的成功代价是让渡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的主导权,近乎沦为代工厂[23]
任正非与尹同跃会晤,华为奇瑞深化智界合作
新浪科技· 2025-10-17 21:03
华为与车企高层会晤动态 - 10月17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与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会晤,双方合作品牌“智界”被奇瑞视为毫无保留的第一战略优先级品牌,奇瑞集团所有资源向该品牌倾斜[1] - 9月22日,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与任正非会谈,双方围绕强化战略互信、深化战略合作进行交流,东风汽车表示将积极推动新能源、智能化跃迁,与华为持续深化战略协同[2] - 8月8日,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拜访任正非,围绕产业竞争态势等议题交流,任正非就支持长安汽车及阿维塔品牌提出指导性意见,朱华荣同时担任华为车BU独立公司“引望”的副董事长[2] - 2月12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与任正非进行闭门会谈,何小鹏称就科技、企业、文化、治理等方面向任正非学习交流[3] 华为与奇瑞合作进展 - 华为与奇瑞合作品牌智界目前拥有智界S7与智界R7两款车型,近期动态或暗示智界9系新车将至,双方合作可能进入深度绑定新阶段[1] - 8月初,华为与奇瑞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百亿元研发资金,研发团队规模将扩充至5000人[1] - 安徽智界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于2025年1月23日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控股股东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 华为车BU业务架构 - 华为车BU独立公司“引望”于今年3月底完成工商信息变更,华为持股比例由100%调整为80%,新增阿维塔科技和赛力斯两大股东,各持股10%[2] - “引望”董事会由徐直军任董事长,余承东和朱华荣任副董事长[2] 行业观点与战略重点 - 任正非在与东风汽车会谈中表示,汽车行业的根本是要把车造好,车的最高级别就是安全[2] -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强调,智界是奇瑞毫无保留的第一战略优先级品牌,所有产品线、品牌都要为智界让道[1]
传统代工的终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6 17:50
传统代工模式的式微 - 江淮与蔚来的合资公司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进入注销备案阶段,标志着双方历时9年的代工合作结束 [2] - 蔚来在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后,支付给江淮的代工费用从2018年的2.23亿元增至2022年的11.27亿元,但合作最终解绑 [2] - 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46.07%,2024年前5个月降至16.76%,海马为小鹏、力帆为理想的早期代工合作也因新势力自建工厂而淡化 [2] 传统代工模式的财务局限 - 江淮为蔚来代工8年的最高年度代工费为11.27亿元,远低于比亚迪2024年单家净利润402.54亿元 [3] - 2023年蔚来自建工厂投产后,江淮代工订单骤减,其新能源业务营收增速较上年下滑18% [3] - 专注代工的车企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仅2.1%,远低于自主转型企业的5.8% [3] 高级代工模式的利润困局 - 赛力斯2024年营收达1451.76亿元,同比增305%,净利润59.46亿元,但毛利率仅为8.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9% [5] - 赛力斯内部人士称,每卖出一辆问界M9,华为分走的技术服务费占售价的12%,而制造利润仅5% [5] - 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华为技术相关成本占比高达23%,高级代工企业的软件分成普遍不足3% [5] 向价值共创的转型路径 - 江淮与华为合作的尊界S800预售价100万-150万元,是双方联合研发的成果,江淮研发投入占比从3.2%提升至6.7% [6] - 具备智能生产能力的代工厂,代工费用可提升30%,且能参与后续技术分成 [6] - 技术共创路径下,东风日产与岚图联合开发混动平台,获得每辆车1.2万元的技术服务费,较单纯代工收益提升50% [8] 生态延伸与品牌突围 - 比亚迪从电池代工起步,2024年e平台3.0技术授权收入达92亿元,占营收1.2% [8] - 江淮利用电池Pack供应链成本较行业低18%的优势,为华为提供电池集成方案,年服务收入超5亿元 [8] - 长城汽车2024年毛利率达19.51%,核心在于魏品牌掌握自主技术,有自主技术标签的车企用户溢价接受度提升27% [9] 行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 代工合作从2016年的相互扶持发展到2025年的专业分工,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的转型 [9] - 传统代工的式微反映了单一能力的局限,而高级代工的争议核心在于价值分配的失衡 [9] - 制造能力是基石,技术共创是桥梁,生态品牌是归宿,传统车企正通过能力积累实现跃迁 [9][10]
汽车周报:紧抓科技主线,寻找低估成长新机会-20251013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13 17: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 [3] 报告核心观点 - 四季度补贴额度吃紧带来市场抢装,密集上市的改款车型有望推动Q4车市走强 [4] - 投资应聚焦“科技+中高端+国央企改革”两条主线,在消费端不明朗背景下,科技是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主要阵地 [4] - 建议关注供给能有效释放的整车企业,以及业绩有支撑、估值较低且有提升潜力的科技引领赛道公司 [4] 行业情况更新总结 - 2025年第39周乘用车零售总量65万辆,环比增长27.95%,同比微降1.02% [4] - 第39周新能源车销量37.0万辆,环比增长24.58%,同比增长13.15%,新能源渗透率达56.92% [4] - 最近一周传统车原材料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8%,新能源车原材料价格指数环比上升1.2% [4] 市场行情回顾总结 - 本周汽车行业指数收于8141.23点,全周下跌1.26%,跌幅高于沪深300指数(下跌0.51%) [4][13] - 汽车行业周涨幅在申万宏源一级行业中位列第26位,较上周下降16位 [4][13] - 本周行业个股上涨132只,下跌135只,涨幅前三为美力科技(+18.9%)、金龙汽车(+13.7%)、卡倍亿(+13.2%) [4][18] 重要事件总结 - 工信部第400批新车申报涉及234户企业的668个新能源车型号,包括安徽大众与众07、零跑Lafa5等重点车型 [5][31] - 三部门联合公告明确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对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能耗、续航等指标提出新规 [8][10][25] - 上海调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规则,自10月13日至12月31日采用“报名、公证摇号、中签获取资格”的新方式 [11][12][38] 销量与行业数据总结 - 2025年9月全月乘用车市场零售223.9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11% [39][40] - 2025年9月全月厂商批发277.0万辆,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12% [43] - 2025年9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4.5%,环比下降2.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荣枯线之上 [50] 原材料与成本跟踪总结 - 最近一周电池原材料中镍、钴价格分别上涨1.1%和4.6%,碳酸锂价格持平 [52] - 海运成本本周下降,FDI指数较9月30日下降5.4% [62][64] - 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环比微降0.01%,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环比下降1.22% [66] 投资分析意见总结 - 推荐强α主机厂:蔚来、小米、小鹏、理想 [4] - 智能化趋势下推荐:理想汽车、科博达、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并关注江淮汽车、赛力斯等华为鸿蒙智行代表 [4] - 国央企整合推荐关注:上汽集团、东风集团股份、长安汽车 [4] - 推荐具备强业绩增长、机器人布局或海外拓展能力的零部件企业:福耀玻璃、新泉股份、福达股份等 [4]
至境L7杀到 别克“反击”新势力
北京商报· 2025-09-29 21:28
产品发布与市场定位 - 上汽通用别克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发布4个月后,首款旗舰轿车至境L7于9月28日正式上市,共推出5款车型,限时权益价为16.99万至21.59万元 [2] - 至境L7定位为C级中大型轿车,车身尺寸为5032毫米×1952毫米×1500毫米,但其定价已进入B级车市场区间 [3] - 公司高层表示,至境L7代表合资品牌的反攻正式到来,旨在以最前瞻的技术和创新体验对垒造车新势力 [2] 技术配置与性能参数 - 至境L7选择以增程市场切入,搭载“真龙”增程系统,该系统采用252kW增程单电驱,匹配1.5T混动专用发动机和峰值功率100kW发电机 [3] - 该车型百公里综合能耗低至0.5升,纯电续航达302公里,综合续航里程达1420公里,并支持130kW快充,18分钟可完成30%至80%的补能 [3] - 在智能化方面,至境L7采用别克“逍遥智行”辅助驾驶系统,全球首发搭载基于端到端“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并全球首搭高通SA8775P芯片,提供72 TOPS的AI算力 [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崛起,造车新势力凭借“用户思维+快速迭代”打法,建立了智能化、年轻化的品牌认知,新能源轿车市场竞争加剧 [2] - 今年前8个月,中国混合动力车型销量达346万辆,同比增长22.8%,混动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 [3] - 行业观点认为,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使混动车型能更好地解决里程焦虑,此前布局该市场的品牌如理想、问界等销量持续攀升,吸引了更多车企入局 [3] 公司战略与研发能力 - 至境L7是上汽通用获得技术定义权的代表作,其使用的别克逍遥超级融合架构由公司旗下泛亚技术研发中心主导开发 [4] - 公司近期的沟通效率提升,中国团队的自主权和效率明显提高,表现为每周与美国总部开会,且近两个月有通用汽车总部高管来华交流 [4]
奇瑞IPO市值超越小鹏,“油电混合”是最大底气,高端难题待解
36氪· 2025-09-26 09:30
IPO基本信息 - 于2024年9月25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份代号9973,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1] - 最终发售价为每股30.75港元,以招股价上限定价,另加1.0%经纪佣金等费用 [2] - 全球发售股份数目为297,397,000股H股,其中香港发售29,739,700股,国际发售267,657,300股 [2] - 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上市首日收盘报31.9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3.8%,市值达1841亿港元 [1] 上市历程与背景 - 公司IPO历程长达21年,期间曾七度冲击IPO,此前有六次失败经验 [4][5] - 过往上市尝试失败原因包括早期股权分配问题、金融危机、关联交易、混改资金问题及股权结构复杂等 [5] - 于2024年1月通过"股东下沉"方式完成混改,简化了此前复杂的股权结构,为成功上市奠定基础 [7] 财务与销量表现 - 经调整净利连续三年增长:2022年为58亿元,2023年为104.44亿元,2024年为163.5亿元 [7] - 2024年第一季度经调整净利为46.57亿元,较去年同期高出约7.5亿元 [7] - 2024年上半年集团累计销量为1,260,124辆,同比增长14.5% [11] -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9,380辆,同比增长98.6% [11] 业务构成与战略 - 燃油车业务仍是基本盘,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29.74亿元 [11] - 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增长显著,2024年第一季度收入达186.65亿元,混动和纯电动车营收比例均有至少10%的同比增长 [11] - 公司计划将IPO募资用于扩大产品矩阵、提高产品力及保持全球化优势等方面 [14] - 产品战略为燃油车与新能源"双动力板块"协同,燃油车业务提供稳定营收和用户基础,对冲新能源市场波动风险 [17] 新能源业务现状与挑战 - 2024年累计销量为260万辆,但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2.41%,低于部分同行 [12] - 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尚未站稳,8月份仅风云A9L一款新能源车型销量突破万辆,两款智界高端车型8月总销量未超2000辆 [14] - 公司已确立新能源市场"保三争二"的目标,并计划推出新车型如捷途纵横G700和智界MPV以弥补高端领域短板 [16] 行业对比与市场定位 - 上市后市值在港股车企中略高于小鹏汽车(1648亿港元),略低于吉利汽车(1866亿港元)和理想汽车(2059亿港元) [1] - 港股投资者对新能源车企前景看好,新能源占比高的车企如吉利(新能源占比超50%)市值较高 [12] - 公司凭借燃油车基本盘和海外市场积累,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但未来增长取决于能否在新能源产品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突破 [17][18]
每卖5辆中国车就有1辆奇瑞,港股巨人也偏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1:18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见Auto ,作者何煦阳 一见Auto . 汽车竞争中的野心、方法论与新秩序。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汽车报道品牌。 记者丨 何煦阳 编辑丨张明艳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敲响的港交所钟声,回荡着奇瑞汽车二十余年的风雨兼程。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成功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HK,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 为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 奇瑞汽车开盘表现亮眼。以34.2港元/股开盘,较30.7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突 破2000亿港元。截至收盘,奇瑞汽车股价为31.92港元/股,市值回落至1841亿港元,仍展现出 资本市场对奇瑞汽车的认可。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自2003年起,奇瑞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第 一",这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其在港股获得近2000亿港元估值的关键差异化长板。 但光环之下,奇瑞的"偏科"现象也不容忽视。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乘用车收入中燃油车占比超过六成,新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智驾路 线历经"全栈自研"到"自研+合作"的多次摇摆;研发投入占比仅3.3%,远低于比亚迪的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