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全国15个新一线城市:杭州第2,西安接近苏州,青岛升至12
搜狐财经· 2025-10-16 18:24
城市排名与格局 - 成都凭借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以及生活美学理念,连续多年稳居新一线城市榜首[1] - 杭州、重庆、武汉分列第二至第四名,分别以数字基因、立体城市景观和交通枢纽优势引领区域发展[1] - 苏州以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产城协同模式位居第五,西安紧随其后位列第六[1][5] - 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以科创转化、文化消费、交通枢纽、国际商贸、技术孵化等领域的突破跻身榜单前段[1] - 青岛、东莞、宁波、佛山四城首次形成临海智造集群,刷新区域经济格局[1] 杭州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63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3] - 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赋能制造、医疗等领域的转化效率领跑全国[3] - 钱塘江两岸集聚超200家独角兽企业,云栖小镇升级为全球云计算产业地标[3] - 西湖大学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3] - 杭州通过未来社区3.0工程构建起15分钟数字生活圈,智慧政务覆盖率提升至98%[3] - 文旅融合项目中宋韵元宇宙吸引国际游客同比增长62%[3] 西安产业与科创进展 - 依托秦创原科创平台,2024年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5] - 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产值均突破千亿规模[5] - 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带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5] - 大唐不夜城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综合体,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亿人次[5] - 在人才吸引力指数榜单中,西安凭借双创扶持计划位列新一线城市前三[5] 青岛海洋经济与开放 - 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海工装备、生物医药领域诞生3家千亿级企业[7] - 上合示范区集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2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三年翻番[7] - 胶东国际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枢纽前十,地铁网络覆盖率达90%[7] - 崂山实验室在可燃冰开发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7] - 青岛以港产城一体化战略,成为环渤海湾开放高地[7] 城市发展模式特色 - 成都打造公园城市,杭州发展数字孪生,西安推进丝路创新,青岛实现深蓝突破[9] - 新一线城市以差异化路径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矩阵[9]
科创50在20日均线处反复震荡,调整后仍可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3:52
市场表现 - 科创50指数半日冲高午后回落,下跌0.67% [1] - 持仓股票涨跌互现,佰维存储涨10.03%,晶合集成、时代电气上涨超3% [1] - 传音控股、沪硅产业、海光信息、恒玄科技、西部超导跌超3% [1] - 近4个交易日指数反复在20日均线附近震荡,向下调整可在1360位置关注 [1] 行业配置与主题 - 科创50指数持仓电子行业70.55%,计算机行业4.54%,合计75.09% [1] - 指数持仓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1] - 指数涉及半导体、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光伏设备等多个硬科技细分领域 [1] 长期投资逻辑 - 科创50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期投资逻辑清晰而强大 [1] - “国产替代”是科创50最核心、最持久的驱动力,在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基础软件、高端制造等领域替代进口、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经济和安全命题 [1] - 国产替代赛道坡长雪厚,将为板块内公司带来持续数年的成长空间 [1] - 硬科技含量高,未来成长空间值得期待,看好中国硬科技长期发展前景的投资者建议持续关注 [1] 相关投资工具 - 相关ETF为科创50ETF(588000)[2]
自主可控逻辑加强!芯片ETF(159995)震荡走强,兆易创新涨4%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3:44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指数于10月16日上午集体上涨,上证指数盘中上涨0.10% [1] - 海运、煤炭、制药等行业板块涨幅靠前 [1] - 发电设备、燃气行业板块跌幅居前 [1] 芯片科技股表现 - 芯片科技股延续强势,截至10:36,芯片ETF(159995)上涨0.39% [1] - 成分股兆易创新上涨4.65%,寒武纪-U上涨3.40%,北京君正上涨2.80%,晶合集成上涨2.52%,澜起科技上涨2.45% [1] 行业前景与投资逻辑 - 中国"硬科技"产业正值黄金发展期,半导体、AI等领域机遇广阔 [3] - 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逻辑加强,利好层面或多于利空层面 [3] - 大国博弈升级背景下,建议关注国内自主可控板块受益标的 [3] 芯片ETF产品信息 - 芯片ETF(159995)跟踪国证芯片指数 [3] - 该指数30只成分股集合A股芯片产业中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龙头企业 [3] - 成分股包括中芯国际、寒武纪、长电科技、北方华创等 [3] - 其场外联接基金为A类:008887;C类:008888 [3]
官宣更名丨海愿资本:紫金港资本品牌升级了!
搜狐财经· 2025-10-16 11:53
品牌更名与战略升级 - 紫金港资本正式更名为海愿资本,标志着品牌标识升级和面向全球创新视野的战略深化[1] - 更名蕴含“海纳百川,初心如愿”的长期主义理念,体现公司立足中国创新沃土、面向全球的战略意图[1][3] 公司历史与投资业绩 - 公司深耕硬科技投资领域11年,累计管理规模攀升至70亿元人民币[1] - 成功投资120余家创新企业,其中8家企业已上市,十余家企业正在IPO进程中[1] - 代表性上市投资案例包括杰普特、连连数字、和铂医药等[1] 核心投资理念与赛道 - 公司坚守“投早、投小、投好,投硬科技”的核心理念,穿越多轮市场周期[1] - 重点投资领域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硬科技领域[1] - 未来将继续长期坚守硬科技主赛道,聚焦“国产替代前三甲”与“全球领先创新”两条主线[8] 国际化战略布局 - 通过海外基金布局国际硬科技投资,与麻省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等海外顶尖院校建立深度合作[3] - 被投企业产品服务已到达197个国家和地区,体现全球化业务布局[3] - 未来将升级全球资源和创新网络,推动国内外技术协同与市场对接[8] 团队能力与产业赋能 - 核心团队兼具工程技术与金融复合背景,平均拥有20年投资与企业管理经验[5] - 采用“投资+赋能”的双核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技术转化到全球化布局的全周期支持[5][6] - 代表性案例包括连续四轮加注贝特利使其估值增长数十倍,协助海司生物落地发展并促成跨界合作[5]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强化“投资软实力”,以更系统的投研体系、更精准的资源匹配实现长期共赢[8] - 看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命科技等新的变革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改变世界的创新[12][14] - 致力于成为连接中国创新与世界市场的桥梁,见证中国硬科技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力量[8][10]
上海金浦高立新:先进制造投资思考
投资界· 2025-10-16 11:23
先进制造领域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 硬科技需具备三个核心特征:在国际上具备领先、创新或主导优势,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10];高毛利率,其核心在于领先优势带来的市场稀缺性[11];高成长性,例如英伟达、Meta等大型公司能保持30%到50%的年增长[12] - 先进制造领域的核心特征包括技术密集型,体现在研发团队的人才密度和学历背景上[13];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可持续,离不开AI且不能是高能耗、高污染[14];高端化与精密化,与高毛利率相关,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是关键指标[14] - 先进制造的细分领域极其庞大,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新能源节能、航空航天、新材料、3D打印增材制造等[14] 投资策略框架:"一优一弱一需一智" - "一优"指中国的优势领域,如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在这些领域中国处于全球绝对领先地位[16] - "一弱"指短板领域,即半导体芯片与集成电路,是目前明显的弱项[16] - "一需"指国家与国防的刚需领域,如航空航天、军工及军工材料,是强国之基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7] - "一智"指智能制造或人工智能,其特点是贯穿在"弱、优、需"三大领域中,既能作为独立行业,又能渗透到所有制造业及未来经济发展全过程[17] 优势产业:新能源领域的生态与机遇 - 新能源产业涵盖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储能,可拆解为四个关键环节:源(发电来源)、网(电网流动和交换)、荷(负荷系统)、储(电力储存)[18] -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2024年全球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为21%,中国达到28.1%[20];风电光伏和储能在2010到2024年有九年位居全球首位[20] - 行业经历内卷和产能过剩后,随着反内卷政策出台和产业出清,明后年光伏市场有望逐步回暖,投资机会正在显现[20] - 固态电池是颠覆性细分赛道,中国与美国并驾齐驱,部分技术和产业化层面更具优势,未来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场景[21] - 氢能战略价值高但商业化难度极大,目前更多用于封闭作业区如港口、煤矿码头的大型重卡,投资逻辑可布局上游设备企业,如制氢、储运环节[21][22] 弱势产业:半导体领域的挑战与关键环节 - 半导体产业范围宽泛且产业链长,真正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包括EDA设计、光刻机、光刻胶、先进工艺制造等[24] - 用木桶原理形象化解释:封测是长板,刻蚀机还"过得去",其他环节如EDA、光刻机、光刻胶、先进工艺制造等都是短板[26] - 半导体板块是未来3至5年国内的科技主线,仅先进制程领域至少还要走5至10年的路,需要长期技术积累而非仅靠资金投入[26]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近6000亿美金,近期事件凸显其重要性,如甲骨文获4500亿订单,Meta计划投6000亿美金在算力上(相当于42000亿元人民币)[27] - 投资逻辑需先布局上游基础设施,如算力芯片所需的晶圆、半导体设备、封测、材料,而非直接投向下游应用[28][33] 人工智能:投资逻辑与垂直应用机遇 - 人工智能投资可从两个角度出发:将其作为独立行业观察布局,或关注其赋能其他行业过程中产生的价值[30] - 垂类应用成为投资主战场,国务院印发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孕育巨大机会,关键在垂直赛道应用落地[30] - 人工智能投资逻辑可从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拆解:算法中国得分85-90分(美国90分),数据中国绝对优势得100分(美国最多60分),算力是短板中国最多60分(美国100分)[32][33] - 生成式AI支出预计2025年全球达6440亿,其中硬件占比超80%,核心是算力芯片及相关设备[34] - AI垂直应用想象空间大,如"AI+医疗"、"AI+教育"、"AI+娱乐"、"AI+制造"等,但投资需"做正确的事"(方向正确)和"正确地做事"(掌握方法工具)[34] 投资决策框架与未来展望 - 投资决策关键看三方面:团队、产业落地与商业化验证能力、行业天花板(市场空间)[35] - AI领域被视为"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赛道足够长且市场足够大,能孕育世界级巨无霸企业[35] - 市场已给出正面反馈,如阿里平头哥推出芯片后港股和美股上涨[35] - 风险规避需听取项目团队和风控合规两方面意见,风控需具体说明不达标的原因和条件[37] -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诞生无数世界级巨头[37]
官宣更名丨海愿资本:紫金港资本品牌升级了!
创业邦· 2025-10-16 11:23
品牌升级与战略愿景 - 公司正式从“紫金港资本”更名为“海愿资本”,标志着其面向全球视野的战略进阶 [2][3] - “海”象征全球视野与开放生态,“愿”代表延续“成就产业梦想”的初心,并升华为“让中国硬科技影响世界”的愿景 [8][9] - 公司未来将聚焦“国产替代前三甲”与“全球领先创新”两条主线,致力于连接中国创新与世界市场 [14][15] 历史业绩与投资理念 - 公司深耕硬科技投资11年,累计管理规模达70亿元,成功投资120余家企业,其中8家已上市,十余家正在IPO进程中 [6] - 公司坚守“投早、投小、投好,投硬科技”的核心理念,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进行布局 [6] - 被投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到达197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其全球化的业务触角 [9] 核心能力与产业赋能 -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20年投资与企业管理经验,兼具工程技术与金融复合背景 [11][12] - 采用“投资+赋能”的双核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技术转化到全球化布局的全周期支持 [12] - 通过连续多轮投资,成功助力企业实现估值增长数十倍,例如贝特利 [12] 未来布局与投资方向 - 公司将深化与海外顶尖院校(如麻省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及产业龙头的合作,推动国内外技术协同 [9][15] - 看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命科技等新的变革力量,并将在全球动荡中持续布局 [21][23] - 通过“海愿启真基金”、“海愿未来基金”及“海愿天使基金”等旗舰产品,在潮城海宁及大湾区等科创高地落地 [12]
海愿资本:紫金港资本品牌升级了
投中网· 2025-10-16 11:14
公司品牌升级 - 紫金港资本正式更名为海愿资本,标志着品牌标识升级和面向全球创新视野的战略进阶 [2][3] - 更名体现"海纳百川,初心如愿"的长期主义践行,是公司立足中国创新沃土的战略深化 [3] 历史业绩与投资理念 - 公司深耕硬科技投资领域11载,累计管理规模达70亿元,成功投资120余家创新企业 [5] - 投资组合中已有8家企业上市,包括杰普特、连连数字、和铂医药等,另有十余家企业正在IPO进程中 [5] - 始终坚持"投早、投小、投好,投硬科技"的核心理念,专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 [5] 国际化战略布局 - "海"象征全球视野,公司拟通过海外基金布局国际硬科技投资,与麻省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顶尖院校建立深度合作 [7] - 被投企业产品服务已覆盖197个国家和地区,体现国际化业务拓展成果 [8] - 未来将深化"双湾战略",更广泛地整合全球创新要素,推动国内外技术协同与市场对接 [8][10] 核心能力与产业赋能 -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20年投资与企业经验,兼具工程技术金融复合背景 [9] - 采用"投资+赋能"双核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技术转化到全球化布局的全周期支持 [9] - 通过旗舰基金如"海愿启真基金"和"海愿未来基金"落地潮城海宁,联合发起"海愿天使基金"布局大湾区 [9] 未来发展战略 - 聚焦"国产替代前三甲"与"全球领先创新"两条主线,挖掘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10] - 强化投研体系和资源匹配,实现与LP、被投企业的长期共赢 [10] -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命科技等变革力量,看好这些领域在全球经济中的发展潜力 [14]
两家芯片公司科创板IPO过会 哈勃、小米等产业资本“力挺”
上海证券报· 2025-10-16 02:31
此次IPO,昂瑞微拟募资20.67亿元,用于5G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研发和产业化升级项目、射频SoC研发 及产业化升级项目、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10月15日,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重点关注昂瑞微主要业务是否具备成长性、发行人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 力。上市委要求公司结合行业竞争格局、产品技术迭代、公司产品结构、主要客户自研自产情况、客户 拓展及在手订单、报告期财务状况等,说明主要业务是否具备成长性,发行人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同时,要求公司结合终端客户情况,说明2024年与主要经销商相关产品销售大幅增加的合理性,与相关 经销商是否存在股权关系或其他利益安排。 10月15日,上交所上市委审议结果公告显示,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昂瑞微")、厦 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迅股份")科创板IPO过会。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昂瑞微、优迅股份均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从事相关 芯片研发工作,"硬科技"特色凸显。其中,昂瑞微IPO申请于3月28日获受理,是今年科创板"考场"迎来 的首家IPO未盈利企业,公司还是一家具有差异化表决权的特殊科创企业,进一步凸显了科创板的包容 性。优迅 ...
量化基金2025前三季度收益10强出炉!冠军收益超70%!
搜狐财经· 2025-10-15 16:31
市场环境与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在“政策托底+流动性宽松”的共振下呈现“小盘逆袭、高换手”的结构性行情 [1] - 公募量化基金同期迎来“丰收季”,有业绩展示的1166只公募量化基金平均收益为26.52% [1] - 股票型与混合型量化基金是绝对主体,合计1081只,占比92.71% [1] - 股票型量化基金前三季度平均收益为28.65%,混合型量化基金平均收益为26.72% [1] 股票型量化基金前十强 - 前十强上榜收益门槛为57.64%,包含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和8只指数型股票基金 [3] - 前十强基金主题“科技含量”高,聚焦半导体、创业板、人工智能等方向 [3] - 贵金属及有色板块因降息预期和地缘避险因素催化,成为重要布局方向 [3] - 收益前三的基金分别由富国基金曹晋、永赢基金钱厚翔和张璐、嘉实基金刘斌管理 [3] - 永赢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发起A(代码021278)位列第二,前三季度收益为67.53%,超越业绩比较基准56.24% [6] - 该永赢基金成立于2024年5月28日,成立以来单位净值增长率为86.78% [6] - 其2025年二季报前十大重仓股集中于创新药和半导体领域,包括荣昌生物、绿的谐波、厦钨新能等,第一大重仓股荣昌生物二季度涨幅超48% [7] 混合型量化基金前十强 - 前十强上榜收益门槛为55.09%,包含6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4只灵活配置型基金 [8] - 收益前三的基金分别由长信基金左金保和宋海岸、浙商证券资管庞雅菁、北信瑞丰程敏管理 [8] - 冠军基金长信电子信息量化混合A(代码519929)前三季度收益达72.56%,大幅超越业绩比较基准28.69% [11] - 该长信基金成立于2016年7月27日,成立以来单位净值增长率为73.6% [11] - 其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泰凌微、安集科技、仕佳光子等 [11] - 亚军基金浙商汇金量化精选混合A(代码006449)收益为71.09%,超越业绩比较基准8.73% [11] - 该浙商基金成立于2019年3月25日,成立以来单位净值增长率为67% [11] - 其前十大重仓股二季度全部上涨,第二大重仓股舒泰神因创新药研发进展催化,季度涨幅超400% [12]
业绩稳、动能强——上半年科创板公司表现亮眼
新华社· 2025-10-15 16:2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589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5% [3] - 剔除4家光伏龙头企业后,剩余公司合计营业收入6160亿元,同比增长12% [3] - 板块合计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11% [3] - 54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8% [3] 产业布局 - 集成电路领域拥有120家企业,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占A股同行业公司数量超过60% [3] - 生物医药领域拥有113家企业,专注于癌症等疑难病症治疗,成为美股和港股之外的全球主要生物医药上市地 [3] - 高端装备领域拥有超过100家企业,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核心设备 [3] 研发投入与创新 - 2025年上半年板块整体研发投入超过841亿元,是净利润的2.8倍 [1][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中位数达到12.61% [1][3] - 板块拥有24万名研发人员和13万项发明专利,构成资本市场研发密度最高的企业集群 [3] - 138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60%公司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公司的产品实现行业首创 [3] 回购与增持 - 2025年以来72家企业披露76份回购方案,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超过66亿元 [6] - 灿瑞科技、广大特材、澜起科技、之江生物等企业在年内已两次披露回购方案 [6] - 广大特材与澜起科技两次回购方案的金额上限均达到4亿元,且第一期回购已顺利落地,广大特材首期实际实施金额近4亿元 [6] - 增持方面,26家企业披露29份增持方案,累计上限合计近20亿元,其中深科达年内三次披露高管增持计划,累计上限达1700万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