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194家上榜企业实控273家A股公司
中国证券报· 2025-08-29 04:16
榜单概况与排名 -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270.23亿元,营收总额达43.05万亿元,户均营收861.02亿元,较上年增长2.72% [1] - 京东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位居榜单前三位 [1] - 营收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共105家,较上年增加8家,其中超过5000亿元的企业有11家,较上年增加2家 [2] - 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共97家,较上年增加8家,其中超过5000亿元的有16家,较上年增加1家 [2] 企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民营企业500强净利润合计1.8万亿元,户均净利润36.05亿元,增长6.48% [3] - 净利润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0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4家,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有19家 [3] - 361家企业营收较上年增长,380家企业资产较上年增加 [2] - 194家企业实际控制273家A股上市公司 [1]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研发费用总额达1.13万亿元,研发人员总数达115.17万人,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7% [3] - 拥有72.16万件有效专利,增长8.23%,其中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12.42% [3] - 企业通过资本优势、要素投入优势和产学研合作优势强化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 [3] 产业布局与转型 - 309家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627个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 [1] - 83%的上榜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主要采取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与设备、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等措施 [2] -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优化业务结构和转换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 [2] 行业影响与引领作用 - 民营企业500强地位领先、优势突出,在带动产业链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 - 企业凭借突出的创新力和引领力,通过产业发展实践有效带动行业发展 [1] - 榜单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和民营企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1]
新“股王”诞生!中国AI芯片迎来“寒武纪大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20:33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10.4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 [1] - 营收28.8亿元 同比增长4347% [1] - 合同负债5.4亿元 同比增长867倍 [1]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从210亿美元增长至380亿美元 [2] - 国产芯片销售额从60亿美元增长至160亿美元 市场份额从29%提升至42% 增速112% 是国外芯片的三倍 [2] - 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增长超过40% [2] - AI模型调用成本在两年内降至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1] - 巨头单季度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 [1] 技术突破与竞争优势 - DeepSeek V3.1模型采用FP8参数精度标准 使本土芯片性能翻倍 更省电省带宽 [2] - 在相同功耗下国产AI芯片能训练更大模型或训练时间减半 [2] - 公司被称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 股价一度超越茅台 [1]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AI算力需求从锦上添花变为生死命门 [1] - 大模型应用推动算力需求爆发 [1][2] - 成本下降、用户增长和收入兑现三条曲线同时抬头 [1] - 外部环境倒逼和需求增长共同推动国产芯片发展 [2]
新“股王”诞生!中国AI芯片迎来“寒武纪大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8:21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净利润10.4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 [1] - 营收28.8亿元 同比增长4347% [1] - 合同负债5.4亿元 同比增长867倍 [1]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从210亿美元增至380亿美元 [2] - 国产芯片销售额从60亿美元增至160亿美元 市场份额从29%提升至42% [2] - 国产芯片增速达112% 是国外芯片增速的三倍 [2] - 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增长超40% [3] 技术突破与竞争优势 - DeepSeek V3.1模型采用FP8精度标准 使国产芯片性能翻倍且更节能 [3] - 同等功耗下国产芯片可训练更大模型或缩短50%训练时间 [3] - 多家AI企业将芯片需求转向国内制造商 [3] 商业化进展 - 公司从技术突破进入商业化正向循环 [1] - AI模型调用成本两年内降至原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2] - ChatGPT等应用周活用户达亿级规模 [2] - 谷歌、微软等巨头单季度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 [2]
南芯科技: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8 00:41
持续督导工作情况 - 保荐机构已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持续督导工作制度 并与公司签订持续督导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1] - 通过日常沟通 定期回访 现场检查 尽职调查等方式开展持续督导工作 督导公司及其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并切实履行各项承诺 [1][2] - 督导公司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公司治理制度和内控制度 包括财务管理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等 并得到有效执行保证规范运营 [2] - 督导公司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信息披露制度 审阅信息披露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确保提交的文件不存在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2] - 制定现场检查的相关工作计划并明确具体检查工作要求 本持续督导期间公司未出现需开展专项现场检查的事项 [3]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470,146,606.81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7.60% 主要因业务规模扩大 销售额增长 [8][9] - 利润总额120,291,177.95元 较上年同期减少41.41% 主要因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8][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40.21%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减少52.70% 主要因利润总额下降 [8][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98.24% 主要因为应对后续业务增长采购货物增加 [9] - 基本每股收益0.29元/股 较上年同期减少39.58% 稀释每股收益0.29元/股 减少39.58% 主要因净利润下降 [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减少2.35个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减少3.01个百分点 主要因净利润下降 [9]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9.21% 较上年同期增加4.60个百分点 主要因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9][17] - 总资产4,900,357,177.27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5.66% [9] - 综合毛利率36.97% 较去年同期减少4.32个百分点 [5] - 存货账面价值722,855,758.86元 存货规模随业务扩大而上升 [6] 研发投入与创新 - 研发费用282,452,014.60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54.62% 主要因研发人员薪酬 研发材料等投入大幅增长 [10][17] - 研发人员数量增至756人 较上年同期增长71.82% 占公司总人数比例68.35% [10] - 累计获得专利165项 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50项 其中发明专利新增获得36项 [10][18][19] - 核心技术包括电荷泵充电管理技术 三电平变换技术 摄像头马达驱动技术等 均为自主研发并应用于产品 [18] - 完成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最高等级认证ASIL-D等级认证 产品质量体系迈向新台阶 [15] 核心竞争力 - 市场洞察与研发创新构筑公司竞争力内核 具备卓越的产品定义能力 能够迅速响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 [9][10] - 国内领先的拥有端到端完整方案解决能力的芯片设计厂商 产品覆盖消费电子 汽车电子及工业领域 包括充电管理 DC-DC AC-DC 电池管理等 [10][11] - 在智能手机有线充电管理芯片领域具备全球行业最领先的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在充电器GaN合封产品 Buck/BoostCharger等方面具备行业创新和竞争优势 [10][12] - 优质终端品牌客户的价值认可 产品覆盖国内多家知名智能手机品牌厂商 在有线充电管理芯片领域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12][13] - 强化品质管控能力 按照IATF16949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拥有丰富的第三方实验室资源并投资建设自有测试实验室 [14][15] - 完善的供应链管理 与头部晶圆制造厂商 封装测试厂商等供应商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和长期互信合作关系 [15][16] - 战略路径贯穿产业机遇 持续完善管理体系 抓住国产替代 自主创新和终端产业进步的三重驱动机遇 [16] 业务进展与客户合作 - 在汽车电子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从车载无线 有线充电产品切入知名汽车品牌 并在域控制器 智能座舱 ADAS等领域开展产品布局规划 [10][16] - 在电源适配器芯片方面增长速度较快 在无线充电 锂电管理 显示电源管理芯片等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14] - 获得小米 OPPO vivo 荣耀和联想等终端品牌客户颁发的多个奖项 反映行业领先地位 [13] - 通过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运营和采购成本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并赋能客户终端产品迭代创新 [13][14] 人员与组织发展 - 报告期末公司总人数1,106人 较去年同期增长63.13% [5] - 以上海总部为管理 研发 销售中心 深度布局成都 北京 深圳 珠海等国内人才聚集的核心城市 [16] - 重视出海新机遇 推动管理层和员工提升国际化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逐步搭建国际化 多元化运营体系 [16] 募集资金使用 - 2025年上半年募集资金的存放与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对募集资金进行了专户存放和使用 并及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19] - 除2025年4月财务人员误操作导致的转账错误外 未发现募集资金使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形 [19]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 董事 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公司股份均不存在质押 冻结及减持情形 [21]
医药高端论坛“立足于内开拓于外”
2025-08-27 23:19
公司分析:韦利智博(肿瘤免疫治疗领域) * 公司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 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 针对PD-1抗体无效人群(占80%)开发新型检查点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1][4][5] * 公司有四款产品处于不同临床阶段 其中024产品获神经内分泌癌(NEC)突破性疗法资格 034产品获FDA罕见病药物资格并启动二期临床试验[4] * 公司研发团队规模较小(四五十人) 资金投入精打细算 通过高效资源利用取得显著成果[19] * 公司盈利目前主要通过license方式赚取里程碑付款 部分管线已商业化但尚未实现盈利[47] * 公司研发理念强调非对称竞争 不重复他人研究 专注于解决PD-1无法解决的问题 并探索联合疗法[5][18] * 公司未来策略包括继续推进现有管线 探索更多创新疗法 积极进行商业拓展(BD)并注重国际化发展以实现更高估值[4][5] **核心产品与临床数据** * 超级PD-1抗体在神经内分泌癌(NEC)二三线治疗中应答率达33%-35% 远高于传统PD-1抗体7%的应答率[1][9] * 该药物能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 通过恢复T细胞功能并大量扩张T细胞增强杀伤能力[9] * 在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中 新型药物展示出优越疗效 ORR达到84% DCR达到100% PFS和OS表现理想[10] * PDL1-F1BB抗体在近400名患者试验中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13] * TCE平台技术在高剂量下效果类似CAR-T疗法 在CR方面达到60% 显著优于对照的20% 总OR约为60%[14] * CD-LUX三联用在一线治疗中应答率达83% 远高于PD-1单抗 PFS从9个月提高到15个月[17] **技术平台与解决方方案** * 开发双特异性抗体时主要面临肝脏毒性问题 公司通过建立符文BB激活系统实现有条件激活(有抗原时激活 无抗原时不激活) 从而解决毒性问题[1][8] * 确保双抗亲和力保持自然状态 使CD3和FNBB能恰到好处地激活 避免因亲和力过高导致剂量爬升困难[1][8] * PDL1-F1BB抗体机制可阻断PD-1结合 同时使T细胞大量扩增 并对调节性T细胞(Treg)有强抑制作用[13] * TCE平台核心技术需要在有抗原时激活 无抗原时不激活 采用接近正常TCR-MHC结合力的方法 使非特异性激活对T细胞更有利[14] * F1BB提供第二信号 能引起记忆形成 CD3提供第一信号 可激活所有T细胞 F1BB更多用于实体瘤 CD3在液态瘤及实体瘤都有应用空间[16] * 公司推出了全新的TCEADC分子 具有条件激活特性 不会对正常体细胞造成杀伤 其TA亲合力远高于CD3[19] **行业分析:国产医疗器械** * 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历程从依赖进口到进口替代 再到技术攻坚和产品破局 目前在心血管、骨科、医学影像等领域取得突破[3][32][35][39] * 发展核心驱动力包括临床需求、政策支持(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保控费、集采)、资本与产业链驱动以及人才与国际合作驱动[3][37] * 发展趋势体现在技术创新(从能用到好用)、临床需求转型(从解决问题到提升体验)和产业链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三个方向[3][38] * 当前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 如心血管领域本土品牌占比超80% 微创公司火鹰支架登上《柳叶刀》 推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远程手术机器人"图迈"[39][40] * 行业仍面临研发投入不足、高端领域空白、原始创新能力薄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医工转化不畅、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等挑战[34][41][43] * 政策环境方面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待完善、新兴技术融合应用中的标准缺失、审评审批效率与科学性的平衡、带量采购政策双刃剑效应等机遇与挑战[44]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加大原创及颠覆式创新力度、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深化产学研医结合、全球化市场战略布局[46] **出海策略与实践(昌德医疗等)** * 医疗器械企业出海需具备全球化视野 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宏观(人口、经济、政治等)和微观环境(供应商渠道、顾客认知等)[20][21] * 建议采用产品组合策略出海 而非单一产品 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并谨慎选择低价策略 保持合理利润空间[1][25] * 选择目标市场需综合考虑市场规模、准入门槛、价格水平和技术要求等因素 可引入评价表进行综合排序[1][23][24] * 市场分为四类:一级市场(如美日)门槛高但价格规模大;二级市场(如欧洲主流国家)中等规模准入清晰;三级市场(如南美巴西)规模小有价格空间;四级市场(如前苏联小国)准入不明确 建议先开发二三级市场辐射四级市场[24] * 市场准入是长期工作 从立项就需考虑海外出海可能性 同步分析CE、FDA注册可行性及专利侵权风险[26][27] * 商业化路径包括传统方式(设办公室/子公司)和创新方式(license out、收购渠道) license out适用于技术壁垒高、渠道垄断的情况 收购适合有一定规模的多产品公司[28][29][30] * 出海面临严格监管、不同行业标准、跨国文化差异、汇率波动、关税政策、战争风险、资金投入巨大、注册时间长、高昂运营成本、合作方潜在风险、高额专利诉讼等风险与挑战[22][31] **行业动态与市场趋势**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呈现企稳增长、创新驱动、国际化加速趋势 2025年第一季度已企稳 国际化从贸易为主转向深度国际化[60] * 疫情后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结构变化 大规模供应能力树立全球供应商形象 2022与2023年增长率达疫情初期高峰 2024与2025年增长约7.1% 低耗材占比下降 高耗材占比增加 IVD后续回暖[61] * 全球医疗器械贸易中 美国占约25%份额 其次日、德、英等八个发达国家占中国企业总出口收入约48% 低耗材仍占38%份额但内生变化显著[62] * 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达477.14亿美元 占全球7.46% 出海增长率7%-8% 其中体外诊断产品增长20% 出口最多的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占20%) 美国是最大进口市场[98][99] * 未来强调成本控制能力和及时供货能力 IVD市场分为"一带一路"市场(主打性价比)和高端市场(推出创新检测产品) 医疗设备需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63][64] * 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包括OEM、代理商、收并购、自建及跨境电商等模式 需深度国际化(本地化生产、营销、全球供应链整合)[65] * 国产替代率进一步提高 从两三年前的10%提升至目前的40%到50% 海外收入占比接近30%到50% 全球市场渗透率潜力巨大[110][111] **投资与并购** * 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是其成长为巨头的重要途径 研发不确定性相对较低 无显著专利悬崖[71] * 国际巨头如美敦力、雅培、波士顿科学通过积极并购实现快速扩展和补强[71]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过去缺乏大规模并购潮的原因正在边际变化:集采使小企业难维持利润被迫寻求整合;出现综合性大型企业;并购基金崛起;单纯少数股权投资面临挑战[79][80] * 企业家出售公司原因:IPO难度上升、机构投资者压力、代际传承问题[82] * 未来可能通过并购实现持续增长的公司类型:平台型龙头企业、需要破局的上市公司、独立市场主体运作的并购基金、产品组合协同型、技术升级型、渠道整合型、补链型、出海布局型[85] * 医疗器械投资失败风险相对药品较低 获得认证概率较高[125] * 一级市场新兴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脑机接口技术等领域[131] **技术创新与AI应用** * 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包括影像诊断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基因检测等 中国AI软件审批始于2020年[9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销售约1,000套影像诊断软件 联影以30%市场份额居首 独立软件批准135件 带AI功能器械2000多件 主要应用于呼吸科、神经科、骨科和心血管科CT影像[93] * 预计到2030年 带诊断功能的AI器械将占71% 不具备AI功能的设备降至18%[94] * 脑机接口技术受政策支持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规模约30亿元 其中60%与机械相关 华科精准和百惠维康占80%以上市场份额[96] * AI正在改变药监系统 用于受理注册及监管 在医疗器械检测服务领域也有巨大发展空间[97] * 医疗器械创新具有跨学科特点 需融合医药生物、电子、光学、机械及自动化等多学科背景[109] * 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与临床和医工的紧密结合[122] **风险与挑战** * 创新医疗器械出海面临宏观环境风险(汇率、关税、战争)、资金投入巨大、注册时间长、高昂运营成本、合作方潜在风险、高额专利诉讼等[31] * 中国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临床数据可信度(需国外数据)以及法律诉讼等挑战[132] * 国内原创型创新产品较少 原因包括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差距大、产业化成本高、缺乏耐心和工匠精神[118] * 国产替代进口面临信任问题 需要让国产设备在质量上达到国际水平 并赢得医生和患者的信任[120]
鹏华盛世创新LOF: 鹏华盛世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5年中期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21:38
基金概况 - 鹏华盛世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由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托管,基金合同生效于2008年10月10日 [1] - 基金运作方式为上市契约型开放式(LOF),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日期为2008年11月10日 [1] - 报告期末基金份额总额为894,217,027.69份,其中A类份额720,903,079.60份,C类份额173,313,948.09份 [1][8] 投资策略 - 基金采用"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主要投资于具有竞争力比较优势和持续盈利增长潜力的自主创新类上市公司中价值相对低估的股票 [1] - 投资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类上市公司和传统产业创新类上市公司,重点关注通过管理制度、商业模式、营销体系、技术开发和生产体系等方面创新提升竞争力的企业 [1][2][3] - 个股选择通过五步筛选流程:剔除ST/*ST股票→评估企业自主创新属性→竞争力综合评估→财务健康状况评估→价值评估,最终构建三类备选股票库 [3][4][5][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6.32%,C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6.0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75%+中证综合债指数收益率×25%)增长率为0.42% [9][10][11] - 过去一年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9.44%,过去三年增长率为28.10%,自基金合同生效至今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77.57% [9] - 期末A类份额净值为1.2200元,C类份额净值为1.2941元 [9][13] 财务数据 - 报告期末基金资产净值1,103,786,905.75元,其中股票投资公允价值929,229,568.87元,占资产总额83.8% [14][15] - 本期实现利润51,511,801.81元,其中已实现收益20,190,942.25元(A类15,968,812.76元,C类4,222,129.49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1,320,859.56元 [9][15][23] - 本期营业收入58,829,849.18元,其中股票投资收益11,494,862.29元,股利收益15,535,663.32元 [15][23] 基金管理 - 基金经理伍旋具有19年证券从业经验,2011年12月28日起管理本基金,目前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243,390,907.67元 [10][12] - 基金管理人鹏华基金成立于1998年12月22日,注册资本15,000万元,截至报告期末管理资产总规模12,513亿元 [10] - 基金采用Barra Aegis系统进行组合优化,严格控制行业集中度和个股权重范围 [7]
飞凯材料H1营收14.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80.45%
巨潮资讯· 2025-08-27 17:54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4.62亿元 同比增长3.80% [1][2] - 归母净利润2.17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80.45% [1][2] - 扣非净利润1.76亿元 同比增长40.47% [1][2] - 基本每股收益0.39元/股 同比增长69.57% [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82% 同比提升1.73个百分点 [1] 业务驱动因素 - 屏幕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紫外固化三大板块销售稳步增长 [1] - 出售大瑞科技100%股权实现投资收益5567.82万元 [1] - 捷恩智液晶材料及捷恩智新材料完成并购整合 [1] - 通过降本增效措施优化运营成本结构 [1] 半导体材料突破 - 厚膜负性光刻胶通过国内主流芯片封装厂商验证 [3] - 产品适配2.5D/3D先进封装工艺 [3] - 年产3万吨半导体材料项目于2025年6月奠基 [4] - 产品涵盖光刻胶/G5级超高纯溶剂/湿制程化学品 [4] 战略布局 - 聚焦半导体材料与显示材料两大核心领域 [3] - 重点布局先进封装材料/芯片制造材料/新型显示材料 [3] - 采用现代化智能生产线执行国际标准 [4] - 通过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引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石油展示硬核能源装备
搜狐财经· 2025-08-27 16:46
展会规模与参与 - 第七届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在克拉玛依举办 展馆面积达3.3万平方米 吸引来自8个国家及19个省区市的416家企业参展 [1] 展区与技术展示 - 展会设置六大特色展区 包括油气及化工装备 新能源与新材料 智能算力等 涵盖大型压裂车组 金刚石钻头 绿电流动模型 数字孪生平台等技术展示 [2] - 中国石油展团以1620平方米面积参展 14家企业携带168件展品 包括CCUS开井装置 制氢设备与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实现绿电与制氢高效耦合 [4] - 昆仑制造展区展示超深井自动化钻机模型与电驱压裂装备 近两年研制35项首台套重大装备 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 [4] 自主创新成果 - 新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展示199件有效发明专利 73项技术秘密 8项中国石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 [4] - 渤海装备展出175兆帕特高压套管头与配套平板闸阀 打破超深层钻采技术领域国外垄断 成为超深层开发标配装备 [5] - 中国海油展示深海一号能源站精细模型 海龙系列自主化产品实物及钻测井系统技术 体现勘探开发突破性进展与装备制造技术提升 [5] 行业交流与产业升级 - 展会成为技术碰撞平台与产业升级引擎 企业通过客户反馈改进产品方向 中亚采购商 国内同行 科研人员与企业工程师开展多维度交流 [5][6] - 贝肯能源强调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需产业链同频共振 新疆油田公司指出展会从实物展示向模型 人工智能应用及前沿理念分享转变 科技感显著增强 [6] 行业战略意义 - 展会展现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跨越 涵盖超深层钻采装备 绿色低碳技术 智能算力应用及新能源融合方案 [6] - 硬核装备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定盘星 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6]
特朗普直言:中国手里有牌,美国也有!美国3大要求,中国都拒绝
搜狐财经· 2025-08-26 20:12
中美贸易谈判僵局 - 中美进行三轮磋商未达成实质性进展 谈判陷入拉锯战 [4][6][8] - 中国拒绝美国三项核心要求:永久关税豁免、解除稀土管控、放宽高科技自主创新政策 [11][12][18][20] - 美国提出用解除稀土管制换取关税减免 被中方拒绝 [16][18] 稀土行业格局 - 中国掌握全球92%稀土加工产能 美国缺乏重稀土分离产线 [14] - 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作为应对美国科技围堵的反制措施 [16] - 北方稀土市值达1900亿元 体现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领域的绝对优势 [22] 高科技产业竞争 - 美国将11家中国实体新增至出口管制名单 同时要求中方放弃高科技领域自主发展 [20] - 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如厦门钨业永磁材料和中科三环稀土永磁体 [24] - 美国出口管制倒逼中国在半导体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加速技术突破 [29] 关税措施影响 - 特朗普威胁将对中国关税提高至200% 以迫使中国放开稀土管控 [3][8] - 过去三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让两国企业损失数千亿美元 [14] - 200%关税将导致波音、可口可乐等美国企业成本灾难性飙升 [28] 市场反应与反制措施 - 美国股市在关税威胁后数日内蒸发数万亿美元市值 [29] - 中国采取对等反制 暂停对杜邦公司反垄断调查 [24] - 美国车企反对进口含中国软件的网联汽车禁令 显示利益冲突 [31] 国际规则与舆论 - 46个WTO成员对美国"对等关税"措施表达关切 [26] - 欧盟暂停对美反制但警告准备工作仍在继续 [26] - 中国在谈判中引用WTO规则驳斥美方要求 获得国际社会支持 [26]
从“敢闯敢试”到“追求卓越”——企业家眼中的深圳精神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04:09
深圳特区45周年企业家精神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以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特区精神发展 境内外的580多家上市公司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12] 迈瑞医疗发展历程 - 公司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及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与解决方案供应商 成立34年 部分产品超越国际但整体仍处量变阶段 [13] - 20世纪90年代初自主研发监护仪打破国外垄断 深圳科技局提供启动资金 推出第一款自主研发产品单参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 [13] - 深圳市政府协调银行提供500万元贷款支持生产线开工 相继推出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第一台准全自动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台全数字彩色超声 [14] - 近五年研发投入维持在营收10%以上 2024年研发投入超40亿元 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等产品线实现国产扩容并进军国际高端市场 [14] - 推动数智化转型 通过设备+IT+AI融合打造三瑞生态系统 提升医疗设备智能化和诊疗效率 [15] 海能达创业历程 - 公司从华强北一米柜台起步 创立好易通科技有限公司 为深圳首批民营科技企业之一 后发展为专网通信小巨人海能达 [16] - 1995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160对讲机 开创民营企业自主研发对讲机先河 3年成长为国产对讲机龙头企业 [16] - 1997年开拓美国市场 2004年在美国、英国成立子公司 2008年自主研发出专网通信系统 2010年启动全球品牌战略更名为海能达 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 [17] - 目前聚焦专用通信细分领域 为公共安全、应急、能源、交通等行业提供通信设备及解决方案 [18] 华大基因产业化发展 - 2007年南迁深圳成为从科研机构到产业巨头、从中国迈向世界的关键转折点 [20] - 深圳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支持发展 构建科研—产业—民生价值闭环 [21] - 2008年研发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 2010年进入临床实现全球从0到1突破 2017年该技术成为深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孕妇免费享受检测 [22][23] - 2017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 致力于成为全球覆盖全产业链的精准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引领者 [23] 佰维存储战略布局 - 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存储器领域 2010年成立 早期放弃盈利U盘业务 提前押注智能手机与PC领域存储器研发 自建12英寸晶圆封测产线 [25] - 在智能穿戴浪潮中推出嵌入式ePOP等定制化产品进入头部客户供应链 在AI与智能汽车领域布局AI服务器存储、AI手机、智能座舱等应用 [25] - 2022年底登陆科创板 本土创投机构达晨资本、深创投、东方富海等提供资金及产业链资源协同 [26] - 业务涵盖主控芯片设计、固件算法开发、存储解决方案研发、先进封测、测试装备开发等核心环节 具备全栈一体化能力 [26] 亚辉龙技术创新 - 公司2008年成立 决心开创中国体外诊断民族品牌 坚定投入免疫诊断的化学发光技术路线 [27] - 2013年化学发光技术平台研发立项 两年后取得自研技术突破 打破技术垄断并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28] - 2021年登陆科创板 上市后加速创新 推出iFlash系列高速化学发光仪、iTLA Max实验室智能化自动化流水线系统等高端仪器 [29] - 覆盖心脑血管、自身免疫、生殖健康等多领域检测产品性能打破国际巨头垄断 结合AI技术开发胰岛功能数智平台、抗核抗体荧光判读系统等产品 [29] - 2025年构建全国首个医疗低空物流智能平台 样本配送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8分钟 发布全球首个基于BCAA/BCKA检测的HFpEF诊断试剂 预计2026年推向市场 [30] - 产品已进入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 覆盖国内70%的三甲医院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