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

搜索文档
关税事件后,如何抓住贸易摩擦背后的经济必然?
混沌学园· 2025-06-20 14:51
贸易摩擦与经济失衡 - 美国突然推出"对等关税"法案,对中国加征税率飙升至125% [1] - 贸易摩擦是全球经济失衡40年的必然爆发 [2] - 从4月关税战到6月伦敦磋商,全球市场经历剧烈震荡 [3] 宏观经济逻辑 - 宏观分析与微观思维存在本质差异,国家负债高时财政紧缩可能引发恶性循环 [8][9] - 宏观分析三大关键词:内生性(美国逆差源于内需过剩)、一般均衡(因素相互关联)、思想统治世界(政策底层是思想博弈) [12][13][14][15][16][17] - 凯恩斯主义"挖坑填坑"策略在投资拉动型经济中有效,如挖掘机产量曾是国债收益率领先指标 [10] 美元霸权与产业空心化 -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国获得"无成本创造购买力"特权,累计贸易逆差达数十万亿美元 [21][22]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70年24%降至2024年10%,金融地产业占比飙升 [23] - 美元特权导致"荷兰病"效应,制造业空心化威胁霸权根基 [23][26] 中国经济策略 - 中国作为顺差国可通过"凯恩斯式挖坑"(如基建投资)快速提振需求,测算显示划转10万亿国企资产至社保可使5.6亿低收入者年收入增3000元 [29][30] - 中国应对经济失衡的三策:上策(消费转型)、中策(投资拉动)、下策(被动去产能),预计今年以中策为主 [31][32][33][34][49] 创业与投资机会 - AI技术革命是长期必然趋势,不与AI挂钩的创业项目前景有限 [39] - 需区分国家债务与企业债务,中国内债属于"数字游戏"无需恐慌 [40] - 传统领域如基建、地产仍是需求创造核心抓手,政策催化下可能孕育新机会 [43] 历史规律与技术革命 - 美元超发导致黄金价格从35美元/盎司飙升至3000美元 [24] - 过去30年美国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企业利润占比上升,催生特朗普"蓝领基本盘" [25] - AI时代产能革命正在改写宏观经济底层逻辑 [48]
特朗普警告美联储!再不降息将输给中国,鲍威尔被邀会面
搜狐财经· 2025-05-31 13:57
美国债务问题 - 美国债务问题已成为特朗普政府重大挑战 若不解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暴跌 影响中期选举 [1] - 2024年起美国每年需偿还美元债达10万亿美元 每月到期债务超2万亿美元且持续上升 [2] - 美国整体债务规模已超36万亿美元 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从98%骤升至125% [10] 美联储与政府关系 - 特朗普施压美联储 亲自约见鲍威尔讨论经济问题 为2019年以来首次正式会面 [4][5] - 鲍威尔未承诺具体政策 强调美联储职责是维持经济稳定而非迎合政治需求 [7] - 特朗普批评美联储未降息是错误 认为将使美国在与中国等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7] 债务政策与市场反应 - 美国国会通过《大美丽法案》提高债务上限 计划新增4万亿美元国债 [10] - 信用评级公司年内两次下调美国信誉评级 日本开始抛售美债 [11] - 持续债务扩张政策可能导致美元体系长期风险 [11]
货币与政府: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华夏时报· 2025-05-29 08:46
经济学理论发展 - 经济学虽汇聚人类最具智慧的大脑,但实质内容与真正的科学仍相去甚远,因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行为,而个体和社会思想理念的变化导致经济行为规律不断改变 [2] - 经济学理论难以被永久性或决定性地证实或证伪,理论思潮的周期反复是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 [2] 凯恩斯主义 - 凯恩斯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旨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倾向并提出解决方案,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 - 罗斯福新政、二战军事凯恩斯主义政策和马歇尔计划曾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稳定的有效方案 [3] - 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将滞胀归咎于凯恩斯主义政策,但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仍被视为应对危机的利器 [4] - 凯恩斯思想对宏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经济逆风时期 [4] 货币与政府的作用 -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在于货币与政府,其理解源自不确定性概念,强调预期、情绪和"动物精神"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 - 货币作为联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名义价值在历史时间中保持不变,而经济下行时"窖藏"货币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6] - 政府通过稳定化政策促进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不确定性,在流动性偏好陷阱时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7] 凯恩斯主义的争议与影响 -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因无法解决滞胀问题而衰落,新自由主义思潮质疑其理论基础 [8] - 凯恩斯主义政策可能推迟危机但加剧结构性问题,政府干预也可能导致政府失灵 [8] - 凯恩斯对长期与短期的区分仍为政策辩护提供依据,稳定化政策的短期社会影响不可忽略 [8]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凯恩斯理论再次成为各国宏观政策的指导 [8] 当代意义 - 斯基德尔斯基教授结合理论争论和政策实践(如2008年金融危机),探讨凯恩斯思想对当代理论发展和政策制定的意义 [9] - 凯恩斯理论以发达国家为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政府作用的差异性需注意 [9]
《经济学的未来》|每日一书
新京报· 2025-05-28 16:19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 核心争议围绕德国秩序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美式宏观经济学)的学术主导权之争,2009年科隆大学6个秩序经济学教席被主流经济学派取代成为导火索[2] - 秩序经济学派强调整体性社会科学分析框架,而反对派认为其导致德国经济学与国际脱轨[2][3] 秩序经济学发展历程 - 学派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瓦尔特·欧肯等对纳粹经济制度的反思,提出政府与市场关系新界定[3] - 战后形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非自由放任也非计划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崛起的制度基础[3] - 受凯恩斯主义冲击,该学派在德国持续衰落直至2009年教席事件[3] 学术论战规模与影响 - 事件引发83位教授联名发表《法兰克福汇报》公开信呼吁拯救秩序经济学[3] - 188位学者在《商报》反驳,主张按国际标准改造德国经济学[3] - 争论从研究方法扩展到课程设置、期刊标准、经济政策等全领域[4] 理论范式差异 - 秩序经济学主张整体视角、现实介入和思辨批判[4] - 主流学派推崇专业化计算、价值中立和实证研究[4] - 争论反映英美主流范式与德国传统的根本分歧[4] 学术生态观察 - 论战重现经济学界久违的大规模学术争鸣现象[4] - 展现出前职业经济学家时代"学术争吵"的生机[4]
穆迪评级下调后,美国金融 “纸牌屋” 摇摇欲坠
凤凰网财经· 2025-05-26 22:16
美日债务危机与MMT理论困境 - 美国20年期国债拍卖遇冷 日本同期国债标售创2012年以来最差表现 穆迪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Aaa信用评级 [1] - 日本国债与GDP之比高达260% 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约40% 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 利息支出吞噬财政收入25% [2] -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8000亿飙升至7.7万亿美元 日本央行持有过半国债仍无法压制收益率曲线 [3] 历史教训与理论变异 - 2008年后现代货币理论(MMT)盛行 财政赤字无害论成为新信仰 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与政府举债成政策标配 [1] -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 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站上3% 期限溢价回归宣告免费午餐时代终结 [2] - 黄金价格创新高与美债收益率背离 美元兑黄金贬值98% 揭穿主权货币永不违约谎言 [4] 日本警示案例 - 日本商业银行持有国债规模超过GDP60% 货币政策沦为财政赤字提线木偶 [5] - 日本央行缩减购债后3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3.1% 类似1971年黄金窗口关闭历史重演 [5] - 日本三大寿险公司开始大规模减持海外债券 显示MMT信徒集体叛逃 [6] 系统性风险积聚 - 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比例从2015年34%降至2025年24% 重演1971年货币信任危机 [6] - 美国财政部每月2万亿美元短债滚动操作 类似庞氏骗局最后阶段 [6] - 达里奥测算若美政府印钞偿债 投资者实际购买力损失可能达30%-40% [6]
从思想价值链看经济思想史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15:47
思想市场理论 - 凯恩斯强调经济学家思想对现实世界的统治力 当下经济政策如制造业回流 AI替代劳动力等问题均可追溯至早期经济思想 [2] - 传统经济思想史采用"伟人—文本—范式"模式 存在机械罗列观点 忽视社会需求侧的问题 [3] - 思想市场理论将思想视为商品 供需双方博弈决定均衡产出 技术革命 政治变革等外部冲击会改变需求结构 [4] 思想价值链模型 - 思想生产分为原材料采集 概念构造 理论构建 价值转化 传播吸收五个环节 需完整链条支撑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力 [8] - 马克思主义成功案例显示其完成从原材料采集到传播吸收的全链条衔接 空想社会主义因缺乏理论构建和传播机制而失败 [9][10] - 价值链各环节运作逻辑不同 原材料采集依赖社会经济基础 概念构造和理论构建形成专业内循环市场 价值转化和传播吸收侧重营销包装 [12][16][18] 价值链重组机制 - 外部冲击导致价值链重组经历失衡 断裂 重构三阶段 可能以渐进或革命方式实现 [22] - 上游断裂模式如19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动摇自由放任理论 催生凯恩斯主义 [23] - 中游重组模式如边际革命由学术共同体主导 但对现实问题解释力弱于古典经济学 [24][25] - 下游反哺模式如滞涨现象促使货币主义兴起 传播革命模式如MMT理论借助政治人物和社交媒体逆袭 [25][26] - 多链竞争模式体现为学派并存 例如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最终融合为古典经济学 [27]
【有本好书送给你】假如凯恩斯还活着,他会诞生哪些奇思妙想?
重阳投资· 2025-05-21 14:56
文章核心观点 - 阅读是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径,重阳推崇通过阅读获得成长 [2][3] - 专栏每期围绕书籍展开,包括书评、书单或书摘,并设置互动话题 [4][5] - 精选优质好书赠送给高质量留言的读者 [6] - 本期推荐书籍《货币与政府》,探讨凯恩斯主义在经济理论中的影响 [9][10] 凯恩斯主义理论 - 经济学难以成为精确科学,因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行为,受个体和社会思想变化影响 [11][12] - 凯恩斯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3] - 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二战后被广泛采用,但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将其归咎于滞胀问题 [13] - 凯恩斯理论在经济危机时仍被频繁采用,被视为应对危机的有效工具 [13] 货币与政府的作用 - 货币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手段,名义价值在历史时间中保持稳定 [15] - 经济下行时会出现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消费或投资 [15] - 政府通过稳定化政策促进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 [16] - 存在流动性偏好陷阱时,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16] 凯恩斯理论的当代意义 - 凯恩斯理论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再次被采用 [17] - 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干预会加剧结构性问题,但凯恩斯主义在短期稳定社会方面仍有价值 [17] - 斯基德尔斯基教授从凯恩斯理论出发,结合当代经济实践探讨其现实意义 [18] - 《货币与政府》一书批判主流经济学对货币和政府的片面认识,呼吁重建经济理论框架 [19] 作者背景 -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是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荣休教授,曾撰写三卷本《凯恩斯传》 [20][21] - 其著作获得多项殊荣,包括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21] - 1991年被册封为终身贵族,1994年当选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21]
智库策论丨美日政府债务率历史演进与启示
搜狐财经· 2025-05-16 09:11
核心观点 - 中国应推动经济增长以稳定债务,保持政策理性连贯,重视私人部门债务健康管理,从多维度保障债务可持续性,如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策协调、加强债务管理与风险防控等,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3][4] 美国政府债务率演变历史及特点 -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政府债务率因战后重建等因素下行,80年代起受经济形势及政治博弈影响上升 [5] - 第一阶段(40年代至70年代末):债务率下行,经济复苏与财政赤字降低是关键因素,杜鲁门削减军费与基建投资,艾森豪威尔减税并削减国防开支,肯尼迪与约翰逊时期经济年均增长3.8%支撑债务率下行 [5] - 第二阶段(80年代至今):债务率上升,里根减税政策开启上升通道,老布什加税未能扭转债务攀升,克林顿时期因信息技术革命债务率短暂下降,小布什减税催生房地产泡沫,奥巴马应对金融危机推高债务,特朗普减税与疫情援助计划使债务率维持高位 [6][7] 美国政府债务率上升原因 - 经济下行期政府债务成为刺激经济的关键工具,如金融危机与疫情期间的量化宽松与财政补贴直接推高债务率 [8] - 两党政治博弈导致财政决策短视,民主党倾向社会福利与公共投资,共和党主张减税与放松管制,均加剧债务攀升 [9] 日本政府债务率演变历史及特点 - 日本政府债务率自经济高速增长时缓慢上升,后因社保体系建设、经济泡沫等因素长期呈现上升态势 [10] - 60年代至70年代初债务率年均增长低于1个百分点,70年代中期至1987年因社保体系扩张年均增速跃升至4个百分点,1987年至1990年泡沫经济中债务率意外下降12个百分点 [11] - 90年代泡沫破裂后债务率年均增长7.8%,2008年金融危机与2020年疫情分别使债务率飙升12.2%和22.3个百分点至260%高位 [12] 日本政府债务率攀升原因 - 财政收入结构失衡,国债依赖症严重,2022年国债收入占比达34.3%,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高达48.5% [12] - 社保支出占比从1965年14.7%升至2022年33.7%,偿债支出占比达22.6%,双重挤压推高债务率 [13] - 经济泡沫破裂后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削减投资、家庭抑制消费,政府被迫举债托底 [14] - 私人部门去杠杆周期过长,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下滑、僵尸企业挤占资源、老龄化削弱劳动力供给,抑制经济复苏 [15] 对中国的启示 - 经济增长是债务稳定的核心支撑,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提升GDP对债务的稀释能力 [16] - 政策理性与连贯性至关重要,避免短期波动引致债务风险积聚,经济扩张期控制债务增速,衰退期精准施策 [17] - 重视私人部门债务管理,上行期引导合理加杠杆,下行期强化金融监管帮助企业修复资产负债表 [18] - 多维度保障债务可持续性,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强社保体系精算平衡、完善国债市场建设 [18]
《经济学的未来》:围观一场关于规则与市场的争论
搜狐财经· 2025-05-12 04:39
本书通过还原德国经济学界的争论,不仅展示了德国经济学从历史学派到秩序自由主义等一系列发展历 程对全球经济学界的启示,也引发了关于回归历史、社会、国别特色经济学还是采取普遍经济学原理的 广泛思考。这种方法论之争不仅对经济界,更是对整个社会科学界都具有推动作用,提醒人们任何单一 经济学理论都无法穷尽真理,应多种理论工具并用以解释复杂的现实世界。书中还强调制定经济政策要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能单纯依赖数学模型,德国经济学界的这场争论如同镜子,各国学界亦可观人观 己。 引来众多学界专家高度关注的本书探讨了秩序自由主义,强调规则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强调尊重市 场、企业家与消费者。秩序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市场需要规则,而不是放任不管"。持这种观点 者认为,完全不受约束的"弱肉强食"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贫富分化甚至社会崩溃,所以政府必须建 立一套"游戏规则",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同时保护其他群体。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市场就像一场足球 赛,企业作为球员可以自由发挥,但必须遵守规则亦即法律,政府作为裁判者负责维持秩序,否则比赛 就会变成无序的乱殴。 2009年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德国发生了凯恩斯主义与秩序自由主义的观点 ...
被击穿的“事实”:经济学有态度,但不需要预设立场
搜狐财经· 2025-05-11 07:30
经济学研究态度与立场 - 经济学分析应避免预设立场,需基于可证伪的结论而非主观倾向 [2][4] - 学者对房地产行业观点出现180度转变(从"需征房产税"到"降价40-50%"再到"永恒朝阳产业"),反映立场先行的问题 [4] - 2024年经济增速5%存在结构性矛盾:二三季度下滑趋势与12万亿特别国债刺激形成背离 [6] 房地产行业动态 - 2023年学界提出征收房产税作为楼市解决方案但未实施 [4] - 2024年初出现降价40-50%的销售策略,部分地区实际降幅超50%仍未带动市场回暖 [4] - 行业观点出现极端反转,年底转为"永恒朝阳产业"的论断 [4] 宏观经济数据解读 - 2024年GDP增速5%包含政策刺激因素(9月加发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6] - 经济增长依赖负债率提升,缺乏内生动力复苏证据 [6] AI技术应用观察 - 不同AI系统对相同经济数据产生对立解读("全球瞩目辉煌"vs"客观分析") [8] - AI输出结果受算法训练影响,存在预设立场可能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