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
icon
搜索文档
太空经济+国家安全双引擎,美银定50美元目标价看好Voyager(VOYG.US)潜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7-08 11:32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核心业务涵盖先进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并深度参与多项关键国防及太空计划 [1] - 公司投资亮点在于同时把握"受强力支持的国家安全项目"与"太空经济增量空间"两大主线 [1] - 公司与空客合资的星际实验室空间公司主导低地球轨道商业空间站计划,被视为填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市场空缺的重要候选方案 [1] - 公司通过并购获取核心项目的战略路径将持续拓展其业务边界 [1] 国防领域优势 - 公司参与的下一代拦截器(NGI)导弹防御计划被视作关键增长引擎 [1] - 公司在NGI项目中的技术积累将为其争取SM-3、THAAD、PAC-3等现有导弹系统的升级订单创造条件 [1] 太空经济布局 - 公司在"金穹"国家安全架构中具备硬件软件供应能力 [2] - 传统业务已为地球观测、威胁探测等任务提供通信、制导及ISR系统 [2] - 新兴领域通过与Palantir、英伟达的合作,借助TALIX等项目搭建国家安全技术桥梁 [2] - 星际实验室空间站计划到2032年可能创造超30亿美元收入,同时开辟微重力研究、制造等新市场 [2] 财务与估值 - 美国银行设定公司目标价为50美元,较当前股价39.26美元存在显著上行空间 [2][3] - 估值基于2026年预期的14倍企业价值/销售额比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 公司调整后EBITDA至2028年仍预计为负 [2] 市场表现与定位 - 公司上月刚上市,当前股价报39.26美元 [3] - 公司作为SMID Cap国防科技企业在高增长赛道中具稀缺性 [3]
围绕三大支柱加强相互合作,警告单边关税违反世贸规则,里约金砖峰会共话全球治理
环球时报· 2025-07-08 06:58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地时间7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里约热内卢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第一阶段会议,就"和平与安全、全球治理改革"议 题发表讲话。金砖成员国领导人与会。巴西总统卢拉主持会议。李强表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规则和秩序遭受严重冲击,多边机制权威和 效能减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更加彰显出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激化加剧的矛盾分歧面前,我们需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更好 共商。在深度交融的共同利益面前,我们需要以团结协作的行动更好共建。在合则互惠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需要以相互成就的胸怀更好共享。路透社称, 6日开幕的峰会将金砖国家展现为分裂世界中多边外交的堡垒,旨在代表全球南方国家发声,并加强对多边机构进行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研究员、金砖国家暨G20中心主任徐飞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次峰会召开的环境尤为复杂,特别是美国甚至在公开场合对金砖施加明显压力。在这样 的背景下,囊括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峰会依然能顺利召开,意义重大,为金砖国家的下一步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方宣布多项重要举措 7月6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开幕式致辞中,巴西总统卢拉 ...
极端制造基础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7-06 12:50
来源:光明网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的极端制造基础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论坛于7月4日在北京中国 科技会堂举办。论坛围绕年会"示踪科技前沿助力创新发展"主题,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展示极端制造工 程前沿,搭建彰显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 40 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 60 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 堂,共同探讨极端制造领域的基础科学突破与工程应用创新。 论坛特邀六位领军学者,围绕极端制造前沿领域作专题报告。浙江大学贺永教授聚焦 "软-韧-硬生物水 凝胶的增材制造",揭示生物材料与制造技术的交叉创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冬冬教授以"高性能金属 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机器学习与工艺优化协同调控"为题,展现智能算法与制造工艺的深度融合;华中 科技大学闫春泽教授分享"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突破极端环境下耐高温材料的制备瓶 颈;哈尔滨工业大学耿延泉教授阐述"基于纳米顺铣成形加工纳米光栅结构方法研究",探索微纳制造的 精度极限;大连理工大学付饶教授探讨"复合材料 3D 打印技术在太空制造领域的探索与展望",为极端 环境下的空间制造提供新思路;南京理工大学朱志伟教授报告"光学透镜快速成型制造",推动光学元件 制造 ...
中国国家航天局: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能力,缩小太空鸿沟
环球网资讯· 2025-07-04 22:02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计划 - 中国将加强航天科技成果共享,助力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应用,提升航天能力,缩小太空鸿沟 [1] - 外空技术鸿沟加剧、发展失衡,许多发展中国家或面临太空边缘化 [1] - 中国探月工程与全球伙伴开展广泛合作、中国火星探测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1]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实践 - 中国与美国建立火星轨道数据交换机制 [1] - 中国分别与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开展卫星联合研制 [1] - 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已有十余个国家和组织参与 [1] 中国航天未来合作方向 - 中国将加强航天规划对接,在空间科学、对地观测、月球与生物探测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1] - 中国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成果,共同推进航天技术发展 [2] - 通过相关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防灾减灾、森林资源监测等科学研究成果 [2] - 通过必要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能力 [2] - 与一些国家共同开展空间科学研究 [2]
哈佛大学发布《2025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指数报告》,揭示全球科技新格局
钛媒体APP· 2025-07-04 17:17
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竞争格局 技术权重分配 - 半导体占比35%,被视为现代技术生态的"心脏"和数字时代的"石油" [3] - 人工智能占比25%,渗透经济、军事和社会各领域,是"竞争倍增器" [3] - 生物技术占比20%,涉及国民健康、粮食安全和伦理边界 [3] - 太空技术占比15%,在通信、国防和资源探索方面具有战略价值 [3] - 量子技术占比5%,代表计算与通信的未来革命,仍处早期阶段 [3] 全球技术三极格局 - 美国在所有五个技术领域均位居榜首,拥有分散式创新生态系统和经济实力支撑 [6] - 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在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领域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7] - 欧洲整体排名第三,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量子领域有科研基础,但在半导体和太空技术落后 [10] 生物技术领域 -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最可能超越美国,拥有医药生产主导地位和庞大临床试验数量 [12] - 国际资本认可中国生物技术,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设研发中心,BioNTech以超百亿美元转售中国研发药品 [13] - 中国研发效率惊人,药物研发实验室常通宵工作,而美国因研发资助削减导致项目停滞 [15] 人工智能领域 - 美国保持数量优势,2024年推出40个知名模型,中国有15个,欧洲仅3个 [16] - 中美模型性能差距从2024年1月的9.26%缩小至2025年2月的1.70% [16] - 中国模型成本效益优势显著,DeepSeek仅用600万美元训练出有竞争力模型,而谷歌Gemini 1.0 Ultra成本达1.92亿美元 [18] 半导体领域 - 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导半导体产业链,中国高端芯片发展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 [22] - 全球供应链被扰乱,各国投入巨资以实现自主可控 [22] 量子与太空技术 - 量子技术领域,美国在量子计算领先,中国在量子传感和通信表现突出 [23] - 太空技术领域,美国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如SpaceX)降低成本,开启商业化新纪元 [25] - 太空旅游、卫星互联网和资源开采将催生万亿美元级经济蓝海 [27] 技术竞争本质 - 技术进步依赖开放与合作,但地缘政治导致全球合作受阻 [28] - 各国采取"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策略,提升供应链韧性但牺牲效率和成本 [28] - 技术垄断格局催生全球技术生态系统分裂风险,如5G标准对立和数据隐私法规摩擦 [28]
地球局|与普京通话一小时谈了啥,特朗普为何“不爽”
齐鲁晚报· 2025-07-04 15:47
美俄元首通话 -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交谈持续近一小时 双方就双边关系 乌克兰问题 伊朗及中东局势等议题交换意见 [1] - 特朗普对通话结果表示不满 称所涉议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1][7] 通话具体内容 - 普京与特朗普的谈话"在同一频率上" 谈话务实且具体 此次通话是美俄总统今年以来第6次通话 [3] - 双方就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 特朗普提出应尽早结束乌克兰境内的敌对行动 [3] - 普京强调俄方愿意继续谈判 但不会放弃消除乌克兰危机的所有根本原因 [3] - 两国领导人没有讨论举行双边会晤的话题 [3] 乌克兰问题 - 普京向特朗普通报了第二轮俄乌直接谈判所达成人道主义协议的执行情况 [5] - 特朗普透露双方讨论了乌克兰对俄机场发动的袭击 普京"态度非常坚决地"表示将对俄机场遭袭事件作出回应 [7] - 特朗普表示美方对乌克兰打击俄方机场的计划事先不知情 [7] 其他议题 - 双方讨论了伊朗局势 商定将继续就该问题保持接触 [5] - 谈及叙利亚局势最新发展 [5] - 就能源和太空探索领域多个联合项目进行了探讨 [5] 通话后续 - 双方同意继续通过两国外交和国防部门以及总统助理保持沟通 [5] - 普京就美国独立日向特朗普表示祝贺 祝愿特朗普在实施既定改革方面取得成功 [5]
印度成为太空大国,相关民企数量世界第二
日经中文网· 2025-07-04 13:48
印度太空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5月上旬,印度太空相关民营企业数量达172家,成为仅次于美国(825家)的全球第二大民营太空产业聚集地 [1] - 印度政府2020年开放民营太空领域后市场迅速扩张,ISRO技术积累为民营企业奠定基础,多家初创企业由ISRO前员工创立 [1] - 新兴企业ViaSat在成立后9个月内完成海洋监测卫星验证机发射,展现快速响应能力 [1] 产业生态与资本动态 - 2023年后印度太空企业融资总额达2.4亿美元,接近日本的3.4亿美元,2024年外资限制放宽进一步推动资本流入 [2] - ISRO拥有近2万名员工(技术人员占比75%),规模超NASA且为JAXA十倍以上,班加罗尔形成产学研协同的生态系统 [2] - 卫星发射成本下降推动行业模式变革,IN-SPACe机构预测未来民营企业合作将成为主流趋势 [2] 全球竞争格局与战略定位 - 全球太空产业规模预计从2024年5960亿美元增长至2033年9440亿美元(增幅1.6倍),SpaceX主导通信卫星领域 [3] - 印度初创企业明确"民主主义阵营"定位,在经济安全领域与美欧保持协同,同时抗衡中国低成本技术发展 [3] - 印度名义GDP预计2025年超日本,经济年增速维持7%-8%,太空领域或成全球领先大国 [3]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科技日报· 2025-07-03 08:5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3] - 展览于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3] - 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 [3] 展览内容 - 《动态宇宙》展品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具有跨越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 [4] - 《宇宙碰撞》展品以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 [4] - 《时空弹性》项目将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实时模拟引擎,展示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 [4] 展览意义 - 展览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庞大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太空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5] - 展览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展示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直观呈现太空垃圾问题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展览设计了一系列未来行星之旅作品,探索科学思维与设计思维的结合 [6] 跨界合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表示,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强调在AI时代结合科学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6] - 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认为艺术是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能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 [6]
马斯克死磕特朗普的底层逻辑:钱可以少赚,但不能打碎圣人梦
搜狐财经· 2025-07-03 05:50
法案通过与行业影响 - "大而美法案"突破立法程序最后关卡 距离生效仅一步之遥[1] - 法案包含削减电动车购置补贴和限制清洁能源项目财政支持的条款[3] - 特斯拉2025年首季度营收同比萎缩9.2% 净利润暴跌70%[5] 新能源产业冲击 - 补贴退坡将直接冲击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5] -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 低油价本就制约电动车接受度[5] - 多国市场因政治立场发起抵制 进一步加剧特斯拉销售困境[5] 企业战略联动机制 - 特斯拉盈利为SpaceX提供研发资金 股权质押支持星舰项目现金流[7] - 电动车市场萎缩可能打断SpaceX资本链 威胁火星殖民计划融资[7] - 航天产业长周期特性依赖持续现金流 资金链断裂风险可能导致项目搁浅[7] 商业与政治冲突 - 政策转向被视为对马斯克商业帝国的"釜底抽薪"[9] - 法案未兑现支持马斯克实现理想的竞选承诺 反而削减关键支持[9] - 冲突本质是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碰撞 涉及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执念[9] 行业未来影响 - 补贴退坡可能导致特斯拉股价持续承压[11] - 政策变化威胁马斯克两大愿景:清洁能源转型和太空文明基础设施[11] - 冲突已演变为关乎人类未来图景的意识形态之争[11]
赛道Hyper | 理想与荆棘:顺灏跨界太空算力
华尔街见闻· 2025-07-02 09:03
顺灏股份投资轨道辰光战略分析 - 公司出资1 1亿元参与轨道辰光融资 持股19 30% 未达审议披露标准但体现战略转型意图[1] - 投资目的不仅是财务考量 更在于突破传统业务边界寻找新增长曲线[1] - 轨道辰光业务涵盖"天数天算"(卫星在轨数据处理)和"地数天算"(太空数据中心)两大方向[1] - 本轮融资总额1 4亿元 投资方包括顺灏股份及联想创投等机构[1] 商业航天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航天产业正从国家主导转向商业驱动 市场规模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 - 卫星技术应用场景从通信导航拓展至气象 地质 农业等领域[2] - 轨道辰光通过技术系统集成 导航服务等布局构建完整产业链能力[1] 轨道辰光核心技术突破 - "天数天算"实现卫星数据在轨处理 将气象数据分析时间从数小时大幅压缩[3] - 遥感领域高频次监测能力可提升城市规划 资源管理效率[3] - "地数天算"利用太空太阳能和散热优势 理论上可解决地面数据中心能耗问题[3] - 技术商业化仍需5年 面临成熟度 成本控制 市场接受度等挑战[3] 业务协同与战略互补 - 顺灏股份原有业务涉及环保纸 工业大麻等 面临政策与市场竞争风险[5] - 卫星技术未来或与公司物流监控 生产环境监测等业务形成互补[5] - 公司资本市场经验可为轨道辰光业务拓展提供资源支持[5] 商业航天投资现状 - 全球商业航天投资回报率8 3% 低于高科技行业平均12 5%但资本持续涌入[6] - 投资者押注太空基础设施网络价值的指数级增长(梅特卡夫定律)[6] - 行业15%项目实现盈利 多数企业仍处技术验证-市场培育阶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