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管理

搜索文档
深圳机场去年营收超47亿 净利超4亿
南方都市报· 2025-04-29 07:15
文章核心观点 深圳机场2024年年报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收、利润等指标增长良好,三大运营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在业务拓展和技术创新方面有举措,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4] 2024年年报情况 整体财务指标 - 实现营业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13.8%;归母净利润4.43亿元,同比上升11.7%;扣非归母净利润3.54亿元,成功扭亏;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65.6% [2] 运营指标 - 航班起降42.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147.7万人次,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全国排名均为第四,分别同比增长8.9%、16.6%;货邮吞吐量188.1万吨,同比增长17.6%,排名全国第三 [2] 营收构成 - 航空性收入为20.95亿元,同比增长16.22%;地面服务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10.58%;租赁及特许经营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10.64%;物流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30.57%;广告收入3.90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他非航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7.07% [2] 子公司及参股公司情况 - 子公司中深圳市机场国内货站有限公司利润贡献最高,净利润达3464万元;深圳机场雅仕维传媒有限公司利润贡献度最低,净利润亏损达1272.62万元 [3] - 参股公司中深圳机场国际货站有限公司净利润1.78亿元,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亏损1.82亿元 [3] 资产情况 - 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总资产为241.74亿元;归母净资产为113.5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1% [3] 业务发展与创新 - 在航空物流和商业租赁等非航空业务上持续拓展,航空物流业务增长得益于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货运航点增加及新业务模式探索 [4] - 着重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应用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设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4] 高管薪酬 - 剔除独立董事、监事会主席、监事后,14位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领取报酬844.20万元,平均薪酬87.41万元,年薪中位数为89.08万元,总经理及非独立董事刘锋薪酬最高为99.23万元,审计法务部部长陈国平薪酬最低为62.29万元(2024年任期不满1年的不参与统计) [4] 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情况 - 实现营业总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11.20%;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72.20%;扣非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93.3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49亿元,同比增长43.29% [4]
大豪科技:数据亮点纷呈,多业务板块协同奋进
证券时报网· 2025-04-21 17:4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12.84%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20.03% [1] 智能电控业务 - 新一代刺绣机电控产品在海外市场全面铺开且备受青睐 [2] - 高端工艺普及激活特种绣需求,满足市场多元化创新诉求 [2] - 针织电控产品持续精进性能并通过多元化服务增强竞争优势 [2] 智能工厂业务 - 自动化换底线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 [3] - 自动化夹布系统和激光切割技术显著提高客户生产效率且订单量持续攀升 [3] - 数字化解决方案成功落地多家袜机标杆工厂,实现设备高效互联互通及智能化管理 [3] 网络安全业务 - 控股子公司兴汉网际作为华为钻石级合作伙伴,联合打造基于鲲鹏平台的国产化平台即将投放市场 [4] - 加强AI与安全技术深度融合,智算一体机等新品有望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4]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汉江特大桥顺利合龙
中国新闻网· 2025-04-14 17:58
项目概况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正式合龙 标志着国内最大跨度梁桁组合结构斜拉桥混凝土梁完成施工 为西十高铁全线贯通奠定基础 [1] - 桥梁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全长917.45米 主跨420米跨越汉江 主塔高度186.5米 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设计 中铁十一局承建 [1] - 西十高铁正线全长255.76公里 设计时速350公里 连接西安与十堰 并与武十高铁相接 建成后西安至武汉铁路运行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2.5小时 [3] 技术创新 - 首次在高速铁路斜拉桥应用梁桁组合结构 先施工混凝土主梁后安装钢桁梁 有效控制温度与徐变变形 保证刚度均匀分布 满足高速列车轨道平顺性和舒适性要求 [1] - 攻克硬岩大直径桩基分级扩孔施工、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智能温控、高塔混凝土抗裂性研究等多项技术难题 填补国内10米大节段牵索挂篮施工技术空白 [2] - 项目累计完成专利申报54项 建立数字化管控中心及智慧工地平台 集成AI视频监控、塔机吊钩可视化、临时结构安全监测等子系统 实现施工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2] 工程挑战 - 施工面临复杂地质条件、雨季水位上涨、临江六级高边坡防护、硬岩大直径桩基施工、高塔液压自爬模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 安全风险高 [2] - 跨越丹江口库区生态敏感区 采用枯水季节施工、船舶泥浆存储等环保措施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与绿色施工理念 [2] 战略意义 - 项目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 推进"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3]
光储充一体化大战,华为数字能源和比亚迪都入局了
36氪· 2025-04-01 07:55
文章核心观点 - 华为等巨头入局光储充一体化行业,该行业发展迅猛且即将进入竞争激烈期,有望成为下一个市场爆点 [1][19] 分组1:光储充一体化行业概况 - 光储充一体化是将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充电设施建在一起形成大型充电站,可在新能源车充电场景商业化运营 [2] - 2023年全球光储充市场规模突破650亿元,中国以51.09%的份额居首,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达1134.24亿元 [1] - 行业发展前期顶层布局早,但因具体政策支持近期才跟上,且巨头需产业链耕耘整合才有成果 [5] 分组2:光储充一体化行业参与者 第一派:垂直领域能源企业 - 包括光伏领域的天合光能等、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新兴公司首航新能源等,首航新能源预计融资12.114亿元 [5][6] 第二派:跨界及场景化服务类企业 - 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还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华为数字能源业务2023年收入526亿元,比亚迪清洁能源业务2024年显著增长 [7][8] - 华为从通信电源制造起步,后入局能源市场完成光储充一体化布局,其以“1 + 4 + X”模式为核心开展业务 [7][9] - 比亚迪掌握汽车市场基础利于拓展能源业务,将稳固全球储能市场龙头地位 [8] 分组3:企业入局光储充一体化的优势 - 抓住汽车产业需求池,离应用场景近,利于掌握超充标准提升竞争力,专业运营商擅长场景化运营和拓展 [8] - 产业依赖供应链,国内光伏储能产能过剩成本低,企业手握重金可“无痛”进军 [10] - 从制造业起家研发能力强,如华为靠通信电源研发积累入局光伏逆变器市场并取得领先 [10] - 华为销售能力强,曾拿下宁夏盐池电站项目 [13] 分组4:光储充一体化行业发展趋势 - 市场重心从海外转移到国内,因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高增且政策鼓励,华为相关技术正在全国普及 [16][17] - 智能化能力对能源管理越来越重要,华为智能化技术覆盖发电场到终端充电设施全链路 [17] - 企业入局方式多元化,如小米通过投资机构进入相关领域,成为科大智能新增股东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