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上半年一级市场募投指标“回暖”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53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呈现回暖迹象 新募基金数量和投资案例数量同比分别上升12 1%和21 9% 但退出案例数量同比下降43 3% [1] - 外币基金募资持续下滑 上半年仅14只外币基金完成118 37亿元人民币募资 同比分别下滑30 0%和67 5% [1] 募资动态 - 上半年新募集基金2172只 规模达7283 30亿元 同比增幅均为12% 险资 AIC和国资成为大额基金主要发起方 [1] 投资热点 - 硬科技领域占据主导 科技企业获投占比近半数 IT行业以1199起案例居首 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以1021亿元投资金额领先 [2] - 区域投资活跃度排名:上海 深圳 北京 苏州 杭州 其中杭州案例数增速达41 6% [2] 退出渠道变化 - 被投企业IPO案例583笔同比上升38 2% 其中A股市场291笔(+44 1%) 境外市场292笔(+32 7%) [2] - 非IPO退出渠道分化 股转和回购交易量下降81 5% 并购交易量上升17 5% [2] - 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通过上市公司并购成为新兴退出路径 典型案例为苏州铠欣半导体被珂玛科技收购 [4] 行业投资风向 - 投资焦点转向AI+应用 新材料 高端装备等领域 AI基础设施及行业落地应用(如AI+医药 AI+材料)受重点关注 [6] - 交通物流行业因估值合理(PE约10倍) 内生增长稳定 成为部分基金的配置选择 [6] 机构策略调整 - 国资创投成为市场回暖主要驱动力 民营创投仍处调整期 [3] - 投资机构退出策略多元化 从单一A股IPO转向北交所 港股 并购等多渠道并重 [4]
世界AI大会召开,为啥CPO大涨?中际旭创涨超5%,硬科技宽基——双创龙头ETF(588330)盘中涨逾1%
新浪基金· 2025-07-29 10:26
人工智能与算力产业 - 华为昇腾384超节点亮相标志着国产算力技术取得突破 [1] - 中国联通87万台服务器采购大单落地提振算力板块信心 [1] - 英伟达AI算力基础设施依赖高速光模块(800G/1.6T)和CPO技术 中国通信龙头公司是其核心供应商 [1] 光模块产业链 - 光模块是英伟达H20芯片的核心模块 H20芯片供应恢复直接利好国内光模块三剑客 [1] - 新易盛为英伟达800G LPO光模块供应商 H20芯片推理算力需求将带动低功耗光模块采购 [1] - 中际旭创是英伟达1.6T/800G光模块核心供应商 H20芯片恢复将提升国内AI服务器需求及高速光模块订单 [1] - 天孚通信为英伟达提供光引擎和CPO组件 H20芯片服务器集群需要更高能效光互联方案 [2] 双创龙头ETF相关 - 光模块三剑客(中际旭创5.22% 新易盛5.08% 天孚通信1.50%)合计占双创龙头ETF(588330)标的指数超10%权重 [2] - 该ETF投资门槛低 当前价格下不足百元即可投资 [2] - 7月29日早盘该ETF场内价格涨0.64% 成份股中中际旭创涨超5% 天孚通信/新易盛涨逾2% [4] 科创创业50指数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宁德时代(9.919%)中芯国际(7.064%)迈瑞医疗(5.49%)海光信息(5.293%)中际旭创(5.224%)等 [3] - 华宝证券指出科技(AI/芯片)和新能源领域轮动性价比回升 成长风格有望接力周期板块 [3] ETF产品特征 - 双创龙头ETF(588330)跨市场配置科创板和创业板50只战略新兴产业龙头 覆盖新能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主题 [5] - 标的指数20%涨跌幅限制 具备高弹性特征 可低门槛布局中国顶尖科技企业 [5]
“摸到金融创新的温度”!万联证券向“新”而行,以科技金融培育产业雨林
券商中国· 2025-07-29 07:28
核心观点 - 万联证券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核心,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1][2] - 公司在债券、股权、IPO等领域实现多个"首单"突破,包括全国首单低空经济科创债、混合型科创债等,形成示范效应 [3][4] - 通过基金及直投累计投资118家企业,其中科技型项目占比83%,专精特新企业占比70%,培育出云舟生物等全球独角兽企业 [6][7] 战略定位 - 将科技金融写入公司章程和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 [1] -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集群,承担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任务 [2] - 构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策略,成为广州市科技局天使直投基金唯一受托管理人 [6] 债券业务创新 - 牵头主承销全国首单低空经济科创债,支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响应国家低空经济战略 [3][4] - 创新发行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债、"一带一路"绿色丝绸之路科创债等7类首创债券产品 [4] - 完成广东省首单数字人民币科创债、广州市属首单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债等区域性突破 [4] 股权与IPO成果 - 完成广钢气体科创板IPO,创下电子大宗气体、稀有气体等4项"第一",募资规模为广州国资近十年A股之最 [4] - 保荐芭薇股份成为北交所美妆制造行业第一股及2024年广东省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4] - 投资项目中培育出洁特生物、鹿山新材等6家上市公司,覆盖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7] 产业生态构建 - 累计投资大湾区企业91家,占总投资项目77%,形成深度区域覆盖 [7] - 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9家 [7] - 通过"三投联动"机制(投资、投研、投行)强化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布局 [8]
万联证券向“新”而行 以科技金融培育产业雨林
证券时报· 2025-07-29 06:03
公司战略定位 - 作为广州唯一市属国资券商,公司将科技金融写入公司章程及三年行动方案,将其作为核心引擎服务国家战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1] - 公司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广州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债券、股权布局,目标成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示范田"[2] - 公司以金融创新为底层逻辑,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致力于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7] 业务布局与创新成果 - 在债券领域实现多项"首单"突破:全国首单低空经济科创债、首单混合型科创债、首单"一带一路"绿色丝绸之路科创债、首单10年期及以上科技创新大湾区公司债等[3] - IPO业务创下四项第一:广钢气体项目成为"中国电子大宗气体第一股""中国稀有气体第一股""广州国资科创板第一股""广州国资近十年A股IPO募资规模第一股"[4] - 北交所保荐芭薇股份上市,打造"北交所美妆制造行业第一股"及"2024年广东省及广州市北交所IPO第一股"[4] 投资布局与产业生态 - 累计投资118家企业,其中科技型项目98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5家,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占比达70%[6] - 投资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行业,培育出云舟生物、粤芯半导体2家"全球独角兽"[6] - 通过基金及直投支持早期科创企业,如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项目,该设备实现每小时约350米施工速度[5] 区域服务与未来规划 - 依托广州总部地缘优势,深度覆盖大湾区,累计投资91家大湾区企业,包括已上市的洁特生物、鹿山新材、纳睿雷达等[6] - 未来将强化"三投联动"(投资、投研、投行),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半导体等领域探索更多"首单""首创"[7] - 计划加大对早期科创企业及"卡脖子"技术领域支持,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与"独角兽",构建产业创新生态[7]
硬科技”持续进阶,创新“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7-28 08:40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6周年。6年来,科创板IPO与再融资合计募资超1.1万亿元,江苏企业循资本 之势乘势而上。科创板"江苏军团"从首批5家扩容至11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总市值破万亿元,累计募 资超1898亿元。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在资本与产业的共振 中,"苏大强"在科创赛道的领跑身影愈发清晰。 募资"添燃料",企业跑更快 谈到科创板,人们总会先想起那个被载入史册的"科创板第一股"。2019年7月22日,上交所大厅里的一 声锣响把"688001"的股票代码刻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这家企业便是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制度的科创板,完全符合华兴源创的创新型企业特质。"华兴源创公司董事长陈文源 认为,科创板的高效、透明机制与公司的创新基因天然匹配。科创板让资本市场用耐心定价"硬科技", 而不再只看当期利润。企业上市不仅解决了研发资金需求,更通过资本市场背书实现了升级飞跃。2005 年,华兴源创在苏州起步,专注于工业检测设备及整线检测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2019年,它成为科创 板第一家挂牌上市公司,8.81亿元募资被一次性砸进平板显示与半导体检测产 ...
锚定科技金融 打造服务科创“国信新范式”
证券时报· 2025-07-28 01:10
国信证券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依托深圳特区区位优势,长期服务中小企业并形成对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当前战略聚焦构建科创服务生态链以服务国家战略[1] - 核心能力包括:科技型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国信弘盛和国信资本构建精准投资体系、在新能源等五大战略领域实现全产业链服务覆盖[2] - 数据显示,公司保荐IPO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企业占比超70%,国信弘盛累计投资137个私募股权项目(50亿元),国信资本在科技行业投资近20亿元[2] 科创服务生态构建 - 采用"全链条+生态圈"模式整合地方政府与产业资本资源,助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2] - 实施"对外一个国信,对内一个客户"协同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客户分类分级服务、重点区域协同服务、大客户经理"一企一策"机制[3] - 通过"国企底色+市场化基因"双重特质建立差异化优势,被客户评价为"懂科技产业、懂民营企业家"[3] 硬科技项目筛选与储备 - 项目储备聚焦TMT、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以"科技含金量"为硬标准,涵盖专精特新和"卡脖子"技术企业[4] - 评估体系分阶段:早期侧重创始团队行业理解与执行力,中后期考察财务数据、运营规范度及合规性[4][5] - 创新"客户验证"模式,通过下游企业实测评估技术先进性,例如新能源汽车厂商对硬科技产品的实测数据直接用于投决参考[6] 区域产业深度赋能 - 在深圳"20+8"产业集群建设中提供全周期服务,包括梯度培育体系、联合设立母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服务[7] - 典型案例:助力深圳能源子公司深能环保完成50亿元融资,通过多部门协同(上市顾问部、新能源业务部等)实现技术改进与资源匹配[8] - 服务模式创新体现在将传统垃圾焚烧厂改造为融合发电、教育、旅游的能源生态园,实现科技支撑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8]
科创板开市6年“科技叙事”清晰
深圳商报· 2025-07-28 00:32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聚焦服务"硬科技",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 [1] - 六年来资本市场"科技叙事"逻辑日益清晰 [1] - 科创板在制度建设、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已初具规模 [1] 半导体产业发展 - 芯原股份从中国半导体IP龙头成长为ASIC龙头,在汽车智驾应用领域找到新蓝海 [1] - 公司见证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代表中国芯片企业从本土走向国际化 [1] 工业AI发展 - 中控技术构建"1+2+N"工业AI驱动的智能工厂新架构,为流程工业智能化提供全栈支撑 [2] - 人工智能时代,AI重塑价值创造,工业AI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 并购重组趋势 - 当前并购潮以上市公司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产业链重塑为主,注重业务协同性 [2] - 并购重组呈现买方市场特征,标的估值低于一级市场最后一轮融资 [2] - 跨境并购更看重标的公司在海外的供应链和客户情况,趋向务实理性 [2]
不远千里,80余位科创领军人物赶赴这场大会!
财联社· 2025-07-26 18:21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在松江举办 包含9场主旨演讲 2场圆桌对话 2大平行分论坛 超80位科创板领军企业家及投资人参与 观众近千人 [2] - 大会聚焦政策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等前瞻性对话 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 已诞生589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超7.5万亿元 成为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22] - 科创板聚焦服务"硬科技" 推动"科技-产业-资本"高水平循环 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5] - 科创板在制度建设 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初具规模 但存在市值分散 退市率偏低等结构性问题 [7] 松江区产业发展规划 - 松江聚焦智能终端 智算服务 卫星互联网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设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 [4] - 推进先进材料 生命健康 时尚消费品 文旅影视四个百亿级重点产业 [4] 半导体与AI领域发展 - 芯原股份从中国半导体IP龙头成长为ASIC龙头 在汽车智驾应用领域找到新蓝海 [9] - 中控技术构建"1+2+N"工业AI驱动的智能工厂新架构 为流程工业智能化提供全栈支撑 [9] - DSA(领域专用架构)是未来十年芯片技术突破的核心 RISC-V被认为是DSA的创新底座 [20] - AI推动语音交互升级 在智能家居实现低延迟 噪声消除等功能 未来将向车内空间拓展 [20] 生物科技与医药创新 - 华熙生物从透明质酸领先全球 向糖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再生医学的抗衰组学战略升级 [10] - 百利天恒提出跨国药企需具备全球领先的早期研发能力 全球临床开发能力 全球药品供应能力和全球商业化能力 [12] 数据安全与AI融合 - 数据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 数据与AI深度融合使"可信 可控 安全"的数字底座建设成为时代刚需 [12] 并购重组市场趋势 - 当前并购重组以上市公司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进行产业链重塑为主 更注重业务协同性 [15] - 半导体芯片 生物医药 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 获取核心技术 [15] 企业出海新趋势 - 中国企业出海正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生态体系输出 从被动适应规则转向主动参与标准制定 [17] - 金山办公通过构建海外节点和架构 解决中资企业出海的数据安全等问题 [17] - 汇成股份认为让外国企业"走进来"也是一种出海方式 境内企业已在芯片设计 晶圆代工 封装测试多个环节形成赶超态势 [17]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国内企业在单一产品研发上表现出色 但缺乏统一技术协议与标准 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20] - 多家硬科技企业展示核心技术成果 涵盖半导体 医疗设备与人工智能三大方向 呈现国产替代特征与工程化验证趋势 [21]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7-26 16:06
政府引导基金动态 - 成都宣布设立首支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规模2600亿元,重点投资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等十大未来产业领域 [2][3] - 云南滇中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成立,规模50亿元,采取投资子基金方式引导优质产业资本落地 [12] -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第一期)设立启动,总规模20亿元,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4] - 福建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启动运作,目标规模20亿元,首期10亿元,重点投向创新药、疫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链 [15] - 广西兴桂新型工业化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总规模50亿元,首期20亿元,聚焦工业领域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 [16] 市场化基金募集 - KKR完成人民币私募基金备案,出资方包括平安资本、曹宝记、施罗德等机构 [4] - 长石资本完成7.28亿元硬科技三期基金募集,LP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上市公司及创始人 [5] - 太盟投资在苏州落地31亿元人民币基金,出资方包括苏州科技城发展集团等机构 [6][7] - 神火股份出资12亿元设立15.12亿元高质量产业发展基金,河南资产出资3亿元 [21] 区域产业基金布局 - 杭州拟设立20亿元润苗直投基金,年均投资项目不少于100个,单个企业投资不超过500万元 [9] - 上海东证新乐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首期规模1亿元,聚焦生物医药产业 [10][11] - 安徽国控高校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亿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 [17][18] - 嘉定区战新基金首批子基金落地,3只街镇子基金规模各1.5亿元,园区子基金1亿元 [19] 政策支持措施 - 天津出台创投新政,允许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80%,并给予超额收益让利 [32][33] - 广州开发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50亿元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作用 [34]
科技资本融汇,新质动能奔涌!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成功举行
证券时报· 2025-07-25 22:28
大会概况 - 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行,主题为"新潮涌动、质胜未来",吸引全国20多个经济强省的创投协会、300余家创投机构及产业链相关人士参与[1][3] - 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智库中心成立,证券时报与深圳光明区政府签署战略协议,打造创投领域"央地合作"新范本[3][30] 政策与行业趋势 - 2023年"创投十七条"和"国办一号文"等政策落地推动行业理性修复,创投需发挥"科技-资本-产业"桥梁作用[5][7] - 珠三角创投通过资金倾斜布局半导体、AI、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减少对传统科研机构的依赖[8] - 行业募资端和退出端压力缓解,但项目投资能力和投后管理问题凸显,需建立市场化优胜劣汰机制[11] 科技创新与投资方向 - DeepSeek带动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杭州六小龙""深圳八大金刚"等概念反映中国科创能力崛起[14] - 投资方向从互联网模式创新转向AI、机器人、商业航天、医疗健康等硬科技领域[16] - AI将开启计算新纪元、加速机器人时代并重构制造业,企业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18] 区域与市场数据 - 2024年中国城市创投活力指数显示上海、深圳、北京稳居前三,创新力指数与创投活跃度呈正相关[20] - 光明科学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链条生态,集中展示消费级格斗机器人、3D打印等尖端产品[32][33] 投资策略与赛道 - AI投资呈现三大变化:转向垂直应用、注重商业化落地、资金向头部集中,机构需保持产业敏感度[24] - "AI+数据"和"AI for Science"被视为千亿级市值公司孵化地,覆盖医药、材料、能源等万亿级市场[25] - 国资引导基金周期延长且更关注产业链构建,LP资金趋向长期化,银行保险等长期资本参与度提升[27] 行业生态建设 - 创投行业从追求IRR转向DPI,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标准优化改善退出预期[28] - 证券时报联合30家地方创投协会成立智库,拟通过专题研讨、数据产品等形式推动行业创新[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