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内卷
icon
搜索文档
京东酒旅新模式将上线 刘强东称不会让从业者利润空间受挤压
第一财经· 2025-09-16 23:42
京东酒旅业务战略 - 京东正式进军酒旅行业 计划通过全新模式推动酒店业发展 预计年底前公布具体方案[2] - 京东旅行推出"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 为酒店商家提供最高三年0佣金政策[2] - 与锦江酒店达成战略合作 覆盖酒旅服务 供应链协同和餐饮消费场景创新领域[2] 业务合作成效 - 上海某格林豪泰酒店与京东0佣金合作后 目前50%客流来自京东平台[2] - 京东集团所有业务都围绕"供应链"展开 酒旅业务旨在优化酒店行业供应链成本[2] 商业模式理念 - 采用"三毛五理论"利润分配模式:每元利润中七毛留给合作伙伴 三毛五留给团队 三毛五用于公司发展[4] - 反对平台通过价格战卷走利润的行业内卷 倡导向上卷的质量竞争和行业共赢[4] 行业现状分析 - 酒店集团面临利润空间受挤压的焦虑 现有平台模式可能导致生态破坏[2] - 餐饮行业普遍净利率不足25% 多数从业者面临经营压力[4] - 零售商毛利率高达17%-18%时 品牌商净利润仅约1个百分点 存在利润分配不合理现象[3] 战略发展背景 - 京东2006年上线大家电业务时曾遭投资人普遍反对 但成功挑战传统零售模式[3] - 刘强东首次创业经历为餐饮行业 深刻理解从业者经营困境[4] - 酒店餐饮行业背后供应链体系杂乱 成本高昂 存在优化空间[2]
京东酒旅新模式将上线,刘强东称不会让从业者利润空间受挤压
第一财经· 2025-09-16 23:36
京东业务战略 - 公司所有业务围绕供应链展开 通过优化供应链成本推动行业经营效率提升 [1][4] - 公司采用三毛五理论分配利润 一元利润中七毛留给合作伙伴 三毛五留给团队 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 [5] 酒旅业务布局 - 公司正式进军酒旅行业 推出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提供最高三年0佣金服务 [4] - 与锦江酒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覆盖酒旅服务 供应链协同和餐饮消费场景创新领域 [4] - 上海格林豪泰酒店通过合作获得50%客流来自京东平台 [4] - 预计年底前公布酒店业全新发展模式 避免价格战破坏行业生态 [2] 行业现状分析 - 酒店餐饮行业后端供应链杂乱且成本高 前端消费者体验有待优化 [4] - 餐饮行业普遍净利率低于25% 存在食品安全和幽灵餐厅问题 [5] - 零售商毛利率高达17%-18%时 品牌商净利润仅约1个百分点 利润分配失衡 [4] 竞争理念阐述 - 反对平台通过价格战卷走利润的向下内卷 支持向上卷质量 价格公道和安全的良性竞争 [5] - 零售商利润不应超过品牌商 否则会导致行业出现严重问题 [4]
刘强东:企业有利润,就要给所有员工升职加薪
新浪科技· 2025-09-16 20:34
行业竞争策略 - 行业应该向上竞争 聚焦品牌、品质和服务提升 [1] - 企业获得利润后应为员工升职加薪 改善员工生活待遇 [1] - 员工待遇保障提升将促进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 [1] 公司活动 - 京东联合贵州茅台酒举行"京东品酒会"活动 [1]
四大民营炼化上半年仅一家净利增长,行业内卷下头部公司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5-09-12 10:33
业绩表现 - 四大民营炼化企业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合计约42.7亿元,同比下滑近四成[1] - 恒力石化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居首但同比下降超24%,荣盛石化/东方盛虹/恒逸石化净利润分别为6.02亿元/3.86亿元/2.27亿元,同比变化-29.82%/+21.24%/-47.32%[1] - 东方盛虹是四大民营炼化中唯一净利润实现增长的企业[1]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导致增产增销不增利现象,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自2021年起连年下滑[2] - 乙烯、苯酚、EVA、PX、PA66等多种石化产品近五年产能产量累计增幅均超50%,部分产品产能远大于国内消费量[2] - 行业处于周期底部导致产品价差收窄,成本传导不畅[1] 产品营收变化 - 荣盛石化炼油产品营收同比减少12.4%,PTA产品营收同比减少39.6%[2] - 恒逸石化炼油产品营收同比下滑约20%,化工产品营收减少15.2%,PTA及涤纶丝产品营收分别减少21.3%和4.24%[2] - 东方盛虹炼油产品营收出现约20%同比下滑[2] 业务结构调整 - 东方盛虹2套各20万吨/年EVA新装置投产,总产能达90万吨且均可生产光伏级EVA粒子,10万吨POE工业化装置预计第三季度投产[3] - 荣盛石化"减油增化"战略见效,化工产品营收同比增长5.46%,聚酯化纤薄膜营收大增31.53%[3] - 恒逸石化差别化纤维产量占比提升至27%,加速布局生物可降解纤维等高端产品[3] 境外业务影响 - 恒逸石化国外业务营收占比超40%,上半年国外营收同比跌近15%至243.8亿元,毛利率同比下跌0.8%[4] - 荣盛石化国外地区营收占比10.1%,上半年同比跌超33%至149.7亿元,跌幅近国内地区的十倍[4] - 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压缩出口企业盈利空间与价格竞争力,扰动全球纺织供应链布局预期[4] 成本管理措施 - 原油价格高频剧烈震荡对企业成本预判、采购策略及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4] - 多家公司加强精细化、灵敏化的成本管控,开展动态分析研判,选择合适的采购时机控制原料采购价格波动幅度[5] - 公司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以降低原材料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5]
疫苗降到蜜雪冰城价,企业集体亏损
经济观察报· 2025-09-11 19:3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疫苗上市公司整体疫苗收入同比下降60% 净利润同比下降113% [4] - 17家疫苗上市公司中只有6家实现盈利 利润最高的成大生物净利润为1.22亿元 [4] - 市值前五企业仅康希诺实现净利润正增长 主因推出中国唯一四价流脑结合疫苗 [4] 头部企业财务数据 - 万泰生物2025H1营收8.44亿元同比下降38% 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155% [4][5][9] - 智飞生物2025H1营收49.19亿元同比下降73% 净利润-5.97亿元同比下降127% [4][5][13] - 康泰生物2025H1营收13.92亿元同比增长16% 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77% [5] - 康希诺2025H1营收3.82亿元同比增长26% 净利润-0.13亿元同比增长4% [5] - 沃森生物2025H1营收11.54亿元同比下降19% 净利润0.43亿元同比下降75% [5][9] 价格战态势 - 流感疫苗采购价创新低:上海生物三价流感疫苗中标单价5.5元 华兰疫苗三价流感疫苗中标单价10元 [6][7] - 四价流感疫苗自费价格从单支128元降至88元 [8] - 万泰生物九价HPV疫苗馨可宁单针定价499元 三针不超过1500元 [9] - 智飞生物代理九价HPV疫苗推出"打一针送一针"活动 单针从1300元降至900元 [9] - 二价HPV疫苗价格战激烈:万泰生物中标价86元/支 沃森生物报出27.5元/支 较2022年246元下降近90% [9] - 带状疱疹疫苗开展"打一赠一"活动 价格从两剂3260元降至1652元 [10] 疫苗犹豫现象 - 智飞生物半年报8次提及"疫苗犹豫"问题 [14] - 二类疫苗接种意愿下降 尤其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和流感疫苗 [15] - 2020-2023年中国年均流感疫苗接种率低于4% 儿童接种率12% 老年人群不足5% 远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 [16] - 新冠疫苗接种效果未达预期、技术路线争议及不实信息传播导致公众信任度下降 [16] 市场竞争格局 - HPV疫苗市场竞争加剧:万泰生物九价疫苗上市 智飞生物面临公费市场二价疫苗竞争 [18] - 疫苗重点品类同质化严重 多个细分领域竞争激烈 临床及注册阶段产品数量持续增长 [19] - 行业供给端持续扩张 内卷现象显著 [19]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冠大流行扩大疫苗整体认知但加剧行业竞争 [18] - 专家预测行业寒冬将持续5-10年 需通过企业并购和技术转移实现整合 [20] - 成人疫苗体系建设滞后 需从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科普教育 [16][21] - 疫苗处方试点效果欠佳 缺乏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 [17]
当前时点如何看待AI电子布及玻纤反内卷?
2025-09-08 00:19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AI电子布行业 高性能互联板 玻纤行业[1][3][5] * 中材科技 中国巨石 日东纺 宏和科技 台玻 菲利华 泰山玻纤[9][10][12][13][14][16][17][18][24] 核心观点和论据 AI电子布需求与市场前景 * 高性能互联板需求激增 预计2026年为马九互联板元年 大规模应用趋势不可逆转 主要应用于英伟达B卡 亚马逊芯片及交换机等设备[1][3] * 正交背板领域预计2026年需求约200万米 2027年5万个机柜对应市场规模约80亿美元 其中石英布市场空间约2800万米[1][3] * 交换机领域预计2026年需求约300万米 2027年增至1000万米 二代布在Switch Tray等领域2026年需求1000万米 2027年5000万米[1][3] * 预计2027-2028年LDK电子布需求2-3亿米 对应市场空间200-300亿人民币 Low CTE电子布需求3000-4000万米 对应市场空间50亿人民币 两者合计行业总规模约300亿人民币[1][4] * 国内企业市占率若达70% 增厚收入可达200亿人民币[4] Low CTE电子布需求超预期 * Low CTE电子布实际需求超预期 受益于服务器订单增加 苹果M5芯片引入COS先进封装技术 华为等公司增加订单 台积电推动COS工艺至汽车支架芯片领域[6] * 全球手机市场LCT需求显著增长 2026年需求上调至2000万米 2027年预计超3000万米 受苹果 华为等厂商销量增加及LCT在主板应用推动[2][8] * 日东纺2025年投资300万日元扩产 占过去三年总投资额一半 当前月产能30万米 全年350万米 扩产后2027年第一季度投产 全年产能达1000万米[9] 供给端变化与竞争格局 * 二代布供给缺口扩大将推高价格 提升修复布应用优势[3][4] * 中材科技预计2026年单月供给量60-70万米 全年产量约700万米 行业整体供给缺口30%左右 提价空间较大[10][11] * 2025年和2026年行业供给缺口平均30% 新客户订单与产品升级推动均价提升 AI领域产品均价约每米100元 消费电子领域升级为低膨胀系数产品价格更高[12] * 中国巨石已大规模进入电子布行业 2025年一季度开始布局 处于送样阶段 通过外购石英纤维纱织布逐步进入产业链 若实现15%净利润率 对应收入四五十亿元 增厚公司市值200亿元左右[13] * 电子布行业内主要企业包括中材科技 菲利华等 经过4-5年耕耘 在性能 成本和良率上存在差异 下游客户优先选择性能最佳 供应稳定且成本最低的供应商 目前仍处于1~10发展阶段 担心供过于求为时过早[14][15] 中材科技产能与业绩预期 * 中材科技2025年底年产能约3000万米 2026年底增至6000万米 2026年新增3500万米产能 但由于部分老旧生产线关停 2026年底总产能6600万米 2025年上半年新生产线投产 总产能提升至1.2亿米[16][17] * 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3亿米 中材科技市场占有率将达40% 从产能布局 技术性能领先及未来两三年市场占有率看 行业地位难以被颠覆[17] * 中材科技特种电子部2026年业绩有望达15至20亿元 对应市值超过800亿元 预计2026年总产量4500万米 其中二代布约400万米贡献5亿元业绩 Lost T E需求约600万米贡献5亿元 Q部与下游大型CCR企业签保量协议贡献4至5亿元 原主业衣袋布贡献2至3亿元 整体业绩保守估计30亿元左右[18][19] * 中材科技已具备实际业绩和需求放量 2025年10月份三季报发布时为催化因素 特种玻纤布单月出货量三季度比二季度好 逐步兑现业绩 不同领域使用马九和Q布方案2025年底敲定 对需求产生积极影响[20] 玻纤行业反内卷与供需情况 * 玻纤行业反内卷倡议书发布 小企业联合提价函显示小企业采取联合行动提高价格 改善盈利能力 可能推动整个行业价格水平上升 缓解内卷现象 但提价能否持续需观察市场接受度及竞争对手反应[5][26][27] * 玻纤行业处于底部 2026年供给减少 龙头企业有放利润动力 保险价格稳中向上 但短期内价格不会大幅上涨 仅可能因旺季到来和企业提价出现一次性提价[21] * 2025年风电对应玻纤需求约100万吨 出口对应200万吨 出口下滑明显 风电高景气基本被抵消 若2026年出口持平且风电稳定 行业维持在5%至6%增长率 至少会出现一次提价 因为供给减少[22] * 2025年库存小幅积累 2026年至少会出现一次提价 因为供给减少 玻纤行业处于正常周期演绎 旺季供应稍微紧张具备降库和提价空间[22] * 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显著领先后续企业 2025年二季度中国巨石吨净利1000元 泰山玻纤1000元 泰山玻纤通过产品结构创新在AI电子布领域取得进展 吨净利接近1000元其中200元来自AI电子布 中国巨石在传统粗砂领域保持领先 吨净利比第二名高出两三百元 与第四 第五名相比高出约1000元[24] * 供给侧改革导致传统行业企业进入玻纤行业 如内蒙古天浩和东方希望 增加市场供给 但由于价格下跌 新进入者面临亏损 内蒙古天浩2025年上半年投产后亏损严重 2025年部分省份将玻纤列入两高名录 对新项目审批更加严格 限制新增供给[25] * 2025年9月5日波仙协会发布反内卷倡议书 多家老牌企业计划提价5%~10%即200~400元 应对价格下跌 如果需求不振或库存继续增加 小企业可能需要减产维持价格稳定[26][27] * 2026年新增供给减少 主要新增产能来自中国巨石每年30万吨 泰山玻纤和山东玻纤 以及建涛7万吨电子布 如果需求相对稳定 即使略低于2025年 问题也不大 供需情况较为乐观 有望带来价格上涨[28] * 小企业面临减产压力应对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 减产减少市场供应有助于维持价格稳定 但会导致销量减少和单位成本上升 决策需谨慎 龙头企业从容等待市场改善 只要小企业愿意通过减产提高价格 龙头也会跟随[29] 其他重要内容 * 日东纺 泰成不香和鸿合科技为全球规模量产LCTE的主要供应商 海博虽通过认证但尚未量产[6] * 宏和科技和台玻的产能投放规模相对较小[12]
行业内卷加剧 债务持续高企 并购+二次IPO能否帮助万辰集团突破困局
犀牛财经· 2025-09-05 15:58
公司资本运作 - 公司拟以13.79亿元现金收购南京万优商业管理有限公司49%股权 交易标的属于量贩零食行业 与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 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交易包含业绩补偿承诺和减值补偿承诺 [2][3] - 公司推进赴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计划 旨在推进国际化战略 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 完善供应链体系 恰逢港交所IPO定价新规生效 建簿配售最低比例从50%降至40% 并引入双轨制分配机制 [3]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国内量贩零食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门店总数超4万家 同质化竞争加剧 价格战普遍 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显著压缩 [4] - 公司旗下拥有"好想来"品牌 直接竞争对手鸣鸣很忙(旗下包括"零食很忙")采取针对性竞争策略 包括免加盟费、开店补贴、毛利率补贴至15% 以及在竞争对手高销门店百米内新开门店提供50%年租金或转让费补贴 [4] - 公司以"零加盟费、零服务费、零管理费"及装修补贴政策应对竞争 并承诺对竞争对手门店200米范围内的自家门店促销活动给予全力补贴 [4] 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 - 截至2025年5月 鸣鸣很忙门店规模突破16000家 公司门店规模达15000家 但规模扩张未同步提升盈利能力 [5] - 2022-2024年鸣鸣很忙毛利率始终徘徊在7.45%至7.62%低位 公司量贩零食业务毛利率波动剧烈 2022年为14.40% 2023年受供应链投入和竞争影响骤降至9.52%(同比下滑4.88个百分点) 2024年回升至10.86%(同比增长1.34个百分点) [5] - 公司通过收并购整合多个品牌(包括"陆小馋""来优品""吖吖嘀""老婆大人")导致财务杠杆急速攀升 截至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达68.95% 流动比率1.37 速动比率0.79 短期偿债能力亮红灯 [5] - 收购南京万优49%股权完成后 公司资产负债率将进一步飙升至90%左右 短期偿债压力急剧增加 [6] 公司治理结构 - 2024年7月公司创始人、原董事长王健坤辞职 由原总经理王丽卿接任董事长 王健坤之子王泽宁出任总经理 形成"姑侄接棒"的治理结构调整 [6] - 王健坤曾主导公司向量贩零食赛道战略转型 但2024年3月初因被国家监委留置立案调查导致公司股价单日暴跌近16% 此次人事变动被视为为赴港上市扫清治理合规障碍 [6]
抗造耐用效率高!全柴Q23A助刘师傅无惧行业内卷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9-05 15:06
核心观点 - 全柴Q23A发动机在散货运输中展现出卓越的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 帮助用户提升运输效率和运营收益 [1][4][5][6][8][10][14] 动力性能 - 全柴Q23A发动机排量2.3升 最大输出功率143马力 最大扭矩350牛米 低转速扭矩不低于280牛米 [4] - 发动机重载爬坡性能强劲 能应对复杂路况和高时效要求 保障货物准时送达 [4][5] - 在国道频繁启停和山区爬坡工况下动力响应迅速 不影响运输效率 [5] 燃油经济性 - 车辆在国道重载工况下百公里油耗约10升 燃油经济性表现突出 [6] - 相比同类动力车型 百公里油耗可节省1.5升 山区丘陵地带节油优势扩大至2-3升 [8] - 采用里卡多双涡流燃烧系统和先进气道设计 配备高效增压器 确保柴油充分燃烧 降低油耗 [8] - 夏季高负荷运转和空调持续工作时仍保持油耗稳定性 [8] 可靠性及出勤保障 - 发动机月均行驶里程接近3000公里 适应多元高强度运营工况 [10] - 高出勤率保障运输计划顺利执行 避免因故障导致运营中断 [10][12] 售后服务 - 全柴提供便捷的服务网络和售后支持 用户可随时拨打厂家热线 [12] - 厂家提供限时服务 急用件供应和数据刷程序等技术支持 保障高效运营 [12] 行业动态 - 8月新能源牵引车销量超1.3万辆 同比增长196% [19] - 8月重卡销量达8.7万辆 同比增长显著 [19] - 北汽福田乌干达组装厂投产 可能重塑东非商用车市场格局 [19] - 江淮推出全球首款千扭插混皮卡 起售价15.98万元 [19] - 新能源商用车基地落地 年产值超20亿元 [19]
中国广告协会发声:汽车无底线营销是内卷表现,需紧急踩下“刹车板”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13:19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广告协会于9月4日公开指出汽车行业存在无底线营销问题 需紧急规范广告宣传行为 [1] -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屡次出现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的营销方式 被定性为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的表现 [1] - 此类营销行为破坏市场秩序 对诚信合法经营的厂商构成不公平竞争 [1] 行业影响分析 - 无底线营销导致多方利益受损 形成对行业各方均不利的"多输"局面 [1] - 消费者法定基本权利中的消费安全权益受到直接侵害 [1] - 涉事品牌不仅面临行政处罚风险 更会因社会信任丧失遭受毁灭式品牌伤害 [1] 企业合规要求 - 汽车厂家、经销商及营销机构被要求为广告传播系上法律和道德的"安全带" [1] - 行业与社会需共同对无底线营销行为踩下"刹车板"以遏制不良趋势 [1] - 营销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底线与道德准则 避免品牌声誉受损 [1]
中国广告协会:汽车无底线营销是内卷表现,要踩下“刹车板”
新京报· 2025-09-04 17:25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广告协会指出汽车厂商在广告和营销中需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 需系上法律和道德的安全带 [1] - 智能网联汽车无底线营销是行业内部竞争的表现 破坏市场秩序并对诚信合法厂商构成不公平竞争 [1] - 无底线营销侵害消费者消费安全的基本权利 并对品牌自身造成毁灭式伤害 失去社会信任 [1] 行业生态问题 - 汽车厂商依赖虚假宣传等内部竞争形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破坏市场竞争环境 [2] - 汽车厂商违背基本商业原则 大量拖欠广告和营销费用 破坏汽车行业和广告营销行业正常生态 [2] - 汽车厂商作为广告和营销传播第一责任人应树立责任营销意识 对不符合规定的广告及时更改 [2] 行业协作要求 - 广告制作发布单位、视频生产和互联网平台需加强内容核查 对违法违规内容不予制作发布 [2] - 信息传播单位对已上线的违法违规内容应立即下线 避免推流助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