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搜索文档
周末重点速递:券商热议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支付体系;跨境支付通6月22日上线运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2 12:28
跨境支付互联互通 - 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启动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支持两地居民高效、便捷、安全的跨境支付服务 [1] - 跨境支付通将于2025年6月22日上线运行,通过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香港"转数快"直接连接 [1]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 - 2025年下半年宏观环境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内需筑底、地产周期未明显上行,但AI、机器人、新能源车、半导体等领域竞争力增强 [2] - 中国出口企业竞争优势上升,贸易顺差加速提升,但需关注2025年三季度美国90天关税缓冲期到期后的谈判波折 [2] - 2025年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中央汇金公司自2023年8月开始增持ETF,必要时中国人民银行将提供再贷款支持 [3] - 2025年外资流入中国市场规模迅速提升,DeepSeek点燃中国资产重估行情,美国上市的主要中国ETF录得明显流入 [3] 稳定币与金融支付体系 - 2025年2月全球稳定币供应量达2140亿美元,年交易额35万亿美元,超2倍Visa交易量,链上活跃地址同比增53% [5] - 稳定币跨境支付成本从25-50美元/笔降至低于1美元,到账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分钟级 [6] - 2025年5月美国GENIUS Act通过,要求稳定币100%由高流动性资产支持,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设立发牌制度 [6] - 截至2025年6月13日,稳定币供应量达2181.47亿美元,USDT占比69.39%,USDC占比27.75% [7] - 花旗预测2030年稳定币规模达1.6万亿-3.7万亿美元,传统金融接入和新兴市场美元化需求为核心驱动 [8] 存储行业景气度 - 2025年5月三星将DDR4价格提高约20%,DDR5价格提升5%,SK Hynix将DRAM价格上调12% [9] - 截至2025年6月,DDR4 16GB价格较2月低点上涨超100%,DDR5 16GB价格上涨超25%,创2024年以来新高 [9] - 三星、SK Hynix和美光科技三家合计市占率约95%,减产提价操作对市场影响显著 [9] - 2024年1-5月中国计算机产量增速保持10%以上,手机销售金额增长25%以上,下半年生产需求复苏概率较大 [9] - DeepSeek等模型降低算力要求,端侧AI部署提升Dram需求,16GB-24GB配置远高于当前手机和PC平均水平 [10] 固态电池产业进展 - 2025年6月信宇人中标宁德时代-长安时代基地项目,冠鸿智能与海希通讯签署全固态电池200MWh生产线协议 [11] - 上汽集团表示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装车,长安汽车计划2025年底实现固态电池功能样车首发 [12] - 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销售额1.08亿美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25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18% [13] - 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预计2027年达18GWh,2028年达30GWh [13]
哈佛大学:2025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指数报告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6-21 20:21
全球技术竞争格局 - 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发布《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dex Report_June 2025》,量化评估25个国家在AI、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技术五大领域的实力 [1] - 技术指数权重分配:AI 25%、生物技术 20%、半导体 35%、太空技术 15%、量子技术 5% [6] - 指数构建基于3375个数据点,整合为48个“支柱”,涵盖经济资源、人类资本、安全和治理等跨领域因素 [8] 主要国家技术实力 - 美国在五大技术领域均领先,优势来自创新生态系统、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本,但面临学术经费削减和政治极化威胁 [9][10] - 中国全球排名第二,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追赶势头强劲,半导体和高端AI仍存差距,制度优势推动集中投入 [12] - 欧洲整体第三,AI、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具备实力,但半导体和太空领域落后于亚洲国家,创新协同不足 [13] -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半导体领域领先,尤其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和设备生产环节 [13] 分领域技术竞争 AI技术 - 美国凭借经济资源、计算能力和算法研究领先,谷歌、微软和OpenAI推动前沿突破 [15] - 中国依托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本,DeepSeek R1和阿里巴巴Qwen3等模型展现算法实力 [16] - 欧洲受碎片化创新生态和严格数据法规限制,研发应用速度滞后 [16] 生物技术 - 中国与美国差距最小,集中投资和制造能力使其在人力资本和制药规模上领先 [18] - 美国在生物技术安全、基因工程和疫苗创新方面保持优势,Moderna和Pfizer引领研发 [18] 半导体技术 - 供应链高度全球化,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导设计、制造和设备生产 [20] - 中国制造能力受美国出口管制制约,高端芯片生产面临困难 [20] 太空技术 - 美国通过公私合营模式领先,SpaceX降低发射成本,NASA推动探索任务 [22] - 中国和俄罗斯在反卫星技术方面进展显著,威胁美国战略优势 [22] 量子技术 - 美国、中国和欧洲为主要参与者,中国在量子感知和通信领先,美国主导量子计算 [24] - 2008-2023年美国量子技术投资94亿美元,远低于半导体领域的520亿美元 [24] 国际合作与挑战 - 美国与欧洲、日本和韩国合作巩固技术领先地位,但供应链瓶颈需全球协作解决 [26] - 技术融合增加治理难度,双重用途技术需国际监管规则 [26] - 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导致Nvidia预计2025年损失55亿美元,Applied Materials损失4亿美元 [27]
“IRR不好看,只能苦一苦创始人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1 16:44
募资策略与行业动态 - 募资过程中存在项目排列组合现象 机构根据募资主题调整已投项目和储备项目的归类 例如新能源项目可被重新归类为半导体或AI相关以迎合不同基金主题 [6][7][10][11] - 募资展示的项目群与实际投资的项目群重合度极低 机构在募资阶段随意填充储备项目 后续以"项目融资关闭"为由更换 [13][14] - LP资源被动态调配 非优质LP在不同基金间被频繁调整位置 机构通过扩大LP资源池匹配不同需求 [16][17][18][20] 募资服务模式 - 机构采取高度灵活的募资服务策略 包括接受双管理人结构、管理费退还、劣后出资、缩短募集期至3个月等条件 [24][25][26][28] - 募资团队全国范围地毯式搜索LP 通过满足定制化要求(如设立当地合伙企业、Call款制)提升成交概率 [21][22][23][29] 行业投资趋势与困境 - 投资方向随市场热点快速切换 2020年主投新能源 2022年转向半导体 2024年聚焦AI 但AI领域固定资产落地存在困难 [30][31][33][34] - 地方政府LP的返投要求驱动投资选择 新能源和半导体因固定资产投入大更受青睐 导致机构投资逻辑碎片化且难以积累产业资源 [32][35][36] - 为应对IRR压力 机构要求被投企业接受12%回购利率条款 以保障基金8%的年化收益承诺 [37][38] 行业活动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 涵盖优秀青年投资人及行业报告 7月发布结果 [39][43]
官宣!知名研究女将,晋升高管
中国基金报· 2025-06-21 13:17
券商高管年轻化趋势 - 武超则(1986年出生)正式加入中信建投高管行列,成为公司最年轻高管,体现证券业"研而优则仕"现象 [1][4] - 武超则此前担任研究发展部、国际业务部行政负责人,2024年5月被任命为公司党委委员,此次晋升为执行委员会委员 [5] - 王广龙(1984年出生)获提名为非执行董事候选人,若通过将成为中信建投董事会最年轻成员 [7][8] 中信建投人事变动 - 董事会同意聘任武超则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任期至第三届董事会结束 [2] - 非执行董事刘延明辞职,王广龙拟接任并增补为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 [8] - 当前董事会12名成员多为"70后",王广龙加入后将刷新年龄结构 [8] 武超则专业背景与市场观点 - 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13-2020年连续八年通信行业第一,专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 [5] - 认为中国政策工具箱发力为资本市场注入动能,港股领跑全球,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推动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突破 [5] - 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5] 中信建投研究业务实力 - 2024年研究团队287人,覆盖10个产业大组41个领域,全年发布研报5966篇(含香港市场706篇) [6] - 提供机构客户路演58644次,开展调研4730次,国际业务形成跨市场研究服务矩阵 [6] 公司股东背景 - 主要股东包括北京金控集团、中央汇金和中信集团,均为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 [8]
官宣!知名研究女将,晋升高管
中国基金报· 2025-06-21 12:38
【导读】知名研究女将武超则获任中信建投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 见习记者 舍梨 6 月 20 日, 中信建投证券 发布 公告称:董事会同意 聘任武超则担任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 ,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公司第三届董事会任期结束之日止; 选举王广龙担任 非执行董事 ,相关议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后,增补其为公司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券商高管年轻化成为趋势。武超则正式加入中信建投高管行列,作为一名 "85 后 " ,她将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管,同时也成为证券业 " 研而优则仕 " 又一典例。 "80后"武超则获任中信建投执委会委员 武超则为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国际业务部行政负责人。今年 5 月,武超则被任命为中信建 投证券党委委员,彼时业内就有消息称,武超则有望加入公司高管序列。如今,尘埃落定, 武超则被聘任为该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 公开信息显示,武超则出生于 1986 年,在券商的卖方研究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为新财富白 金分析师, 2013 年至 2020 年连续八届名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通信行业第一名。武超则专 注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科技领域研究,为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委 员。 近日,武 ...
皖仪科技:6月10日接受机构调研,包括知名机构星石投资的多家机构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6-20 20:14
公司主营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4个板块:工业检测仪器、在线监测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和医疗仪器 [2] - 工业检测仪器板块主要产品包括氦质谱检漏仪、气密性检漏仪等,应用于新能源、储能、制冷等领域 [2] - 在线监测仪器板块产品应用于环保、石化化工、钢铁冶金等领域 [2] - 实验室分析仪器板块涵盖色谱、光谱、质谱类分析仪器,应用于生命科学、医疗、食品检测等领域 [2] - 医疗仪器板块主要产品包括超声刀和研发中的血液透析仪,超声刀已进入广东15省联盟集采 [2] 产品技术优势 - 氦质谱检漏仪在真空模式下最小检漏率为5.0×10-13 Pa·m3/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 公司产品可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真空系统的高精度检测 [3][4] - 公司密切跟进核聚变项目进展,多款产品可能应用于核聚变装置不同环节 [5] 半导体行业应用 - 工业检测仪器可用于半导体设备如单晶炉、管路、化学气相沉积等设备的密封性检测 [7] - 在线监测仪器可用于半导体MC检测、洁净车间和特气成份检测 [7] - 实验室分析仪器可用于超纯水杂质离子检测和光刻胶成份分析 [7] 研发进展 - 血液透析设备已完成正样研制和设计转换,正在进行第三方检测,预计2025年底提交注册申报 [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主营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6.87% [10] - 归母净利润-545.09万元,同比上升83.78% [10] - 扣非净利润-884.18万元,同比上升77.31% [10] - 毛利率50.04%,负债率37.31% [10] 机构预测 - 西南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6818万元,2026年9251万元,2027年1.24亿元 [12] - 华创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5800万元,2026年9300万元,2027年1.22亿元 [12] - 华西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6000万元,2026年8100万元,2027年1.10亿元 [12] - 德邦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5300万元,2026年7600万元 [12]
帮主郑重:6月20日A股走势分析及策略
搜狐财经· 2025-06-20 09:16
老铁们,这里是帮主郑重的盘前策略时间。接下来咱们来聊聊6月20日A股的走势,结合技术面、政策面、消息面和资金流向,看看市场到底在闹什么幺蛾 子。 先看技术面,昨天A股三大指数低开低走,沪指直接失守3370点,跌到3362点,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更是跌超1%。这波调整力度不小,成交量倒是放大到1.28 万亿,不过主力资金净流出224亿,明显有恐慌盘在跑路。技术面上看,沪指下面的支撑位在3330点附近,也就是4月份反弹的起涨点,要是跌破这个位置, 可能会引发更多恐慌盘。创业板指则要关注2000点的支撑,这位置要是守不住,短期可能还得磨底。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平均股价的缺口已经补上了,其他 指数的缺口还在,等它们补完缺口,市场可能会有反弹机会。 综合来看,现在市场就是个大震荡的格局,中东的地缘风险、欧洲的经济疲软、美联储的政策摇摆,都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作为中长线投资者,咱们得 把眼光放长远,别被短期波动牵着走。策略上,我建议关注三个方向:一是政策支持的科技板块,尤其是半导体、AI算力这些,回调下来可能是布局机 会;二是能源板块,地缘风险溢价还在,油价上涨会直接利好相关企业;三是高股息的银行、电力股,防守反击,进可攻退 ...
苏创投管理基金三年增加1000亿
苏州日报· 2025-06-20 05:51
公司发展概况 -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三年以来管理基金总规模从1600亿元跃升至超2600亿元,新增合作基金规模1519亿元 [1] - 母基金规模380亿元,投资子基金规模近800亿元 [1] - 累计直投项目243个,投资总额超4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苏州超200亿元 [1] - 子基金投资项目1948个,投资总额577.2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苏州超500亿元 [1] - 引进科创项目近250个 [1] 基金布局与投资策略 - 新增管理基金规模1000亿元,新增合作基金规模1519亿元 [2] - 与"国家队""省队"、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13只专项产业基金 [2] - 70%新增管理和合作基金为专注苏州30条重点产业链的专项产业基金 [3] - 天使轮及A轮项目投资占比超60% [3] - 首创"科创指数"融资模型,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3] 投资业绩与退出渠道 - 累计直投项目232个,投资总额超45亿元 [4][5] - 在管投资期三年以上的33只基金中,有10只基金MOIC大于2,有八只基金TVPI大于2,有11只基金DPI大于1,有14只基金IRR大于15% [5] - 推动13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累计助推64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6] - 并购退出成为有效退出手段,一季度完成两起已投企业间并购 [6] 产业布局与赋能生态 -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车联网、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 [4][5] - 累计布局成果转化项目44个,孵化引进衍生企业166家,累计实现营收逾10亿元 [7] - 与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对接,推动重大原创技术产业化落地 [7] - 创新投贷联动模式,与本地银行以"见投即授信"方式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7] 品牌建设与未来目标 - 打造七大品牌推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发展布局协同 [8] - 荣获投中榜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TOP100第31名"等多项荣誉 [8] - 2025年目标:新增100个直投项目,合作子基金达200只,新增直投金额30亿元,新增合作基金规模400亿元,新增合作基金投资项目500个 [8]
“保壳”重压下变更承诺 *ST花王重整严肃性遭挑战
证券时报· 2025-06-20 02:28
公司背景与重整历程 - 公司2016年登陆上交所,为江苏省首家上市园林企业,2020年起陷入经营危机,连续五年亏损,并曝出内控混乱、大股东资金占用等问题,时任董事长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3] - 2022年启动预重整程序,2024年9月法院受理破产重整申请,同年12月30日裁定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引入产业投资人苏州辰顺浩景及10位财务投资人,合计注资5.077亿元,受让3.77亿股,平均持股成本1.35元/股(相当于重整前收盘价的7.78%)[3] - 重整后苏州辰顺浩景成为控股股东,实控人徐良为浙江博蓝特半导体董事长,曾计划科创板IPO但撤回材料[3] 半导体资产注入预期与市场反应 - 产业投资人承诺2025年1月31日前注入新质生产力相关资产,并承诺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4亿元,2026-2028年每年超5亿元,三年合计净利润不低于1.8亿元[3] - 市场因实控人半导体背景强烈预期资产注入,重整计划披露次日股价涨至18.07元/股高点,两个半月内涨幅达267%,2025年1月市值突破百亿元[4][5] - 2025年3月实控人变更承诺,称半导体资产注入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改为收购安徽尼威动力55.5%股权(主营燃油箱系统),导致股价跌停,后澄清无半导体注入计划引发监管警示[6][7] 尼威动力收购案争议 - 收购对价6.66亿元,标的2024年营收7.07亿元(同比增120.66%),净利润0.76亿元(同比增347.21%),但溢价率高达665.84%(净资产1.44亿元),前五大客户贡献94.43%营收,理想汽车和奇瑞汽车占比超八成[9][10] - 交易将形成6.26亿元商誉,占公司2024年末总资产27.11%、净资产101.49%,业绩不达标或引发巨额减值风险[10] - 上交所两度问询标的盈利预测科学性、客户稳定性等问题,公司回复称业绩预测"恰好"满足重整承诺标准,但未解释此前7个月未回复监管问询的原因[10][11] 重整承诺变更与股东态度变化 - 首次股东大会58.34%股东反对承诺变更(中小股东反对率42.38%),但二次表决通过(赞成票升至75.55%),主因公司2024年营收仅9164.08万元且亏损8.13亿元,若2025年不达标将面临退市风险[7][8] - 证监会2025年3月发布新规强化破产重整监管,限制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比例、重整投资人持股价格及期限,要求严格履行承诺[12][13] - 法律专家指出变更重整计划可能引发监管问询或股民诉讼,重整投资人违约应承担相应责任[14]
超5300亿元!科创债发行规模迈入新台阶
证券时报· 2025-06-19 21:43
债券市场"科技板"发展概况 - 科技创新债券自5月7日制度规则全面落地后呈现爆发式增长,5月7日至6月19日全市场发行334只科创债,总规模达5348.91亿元,另有近50亿元即将发行 [1][2] - 金融机构为发行主力,20家银行发行规模达2180亿元,占比40.76%,建筑行业(608.68亿元,11.38%)、非银金融(457.43亿元,8.55%)紧随其后 [4] - 发行期限以中长期为主,1-5年期占比52.10%,5-10年期占比21.26%,10年期及以上占比6.9% [4] 发行主体结构分析 - 央国企主导发行,中央国企(2742.34亿元,51.27%)和地方国企(1952.37亿元,36.50%)合计占比87.77% [6][7] - 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发行规模378.5亿元(占比7.08%),首批民营创投机构如东方富海(4亿元,利率1.85%)、中科创星(4亿元,利率2.10%)成功发行 [6][7] - 公众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发行245.7亿元(4.59%)和30亿元(0.56%) [7] 政策支持与市场影响 - 政策创设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通过担保、CRMW等方式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东方富海等机构已开始探索运用 [8] - 募集资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东方富海债券资金用于创投基金出资及置换 [7][8] - 市场预期科创债规模将持续扩大,发行期限或进一步拉长,结构将向成熟市场靠拢,助力科技型企业匹配长期研发周期 [9][10] 行业与利率特征 - 除银行外,公用事业(383.9亿元,7.18%)、石油石化(200亿元,3.74%)、有色金属等超百亿规模行业积极参与 [4] - 发行利率处于低位,10年期科创债利率区间为1.85%-2.69%,民营企业发行利率创同期新低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