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编制“细胞家谱” 解码生命奥秘(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5-14 06:04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建设 规划周期4.5年 建成后将绘制发育、疾病、衰老三维动态细胞图谱并构建数字细胞AI大模型 [1] - 设施通过追踪40万亿人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全周期数据 揭示生命演变规律与疾病根源 涵盖健康/病变/发育中细胞的多维度信息 [1] 数字生理人应用前景 - 设施核心应用方向为打造"数字生理人" 通过患者细胞信息预演治疗效果 解决当前创新药研发临床成功率不足10%的痛点 缩短10年研发周期 [2] - 数字生理人技术可提升新药研发成功率并降低成本 展现数字医疗在精准诊断与治疗领域的潜力 [2] 数字人产业规模 - 中国现有数字人相关企业114.4万家 预计2025年核心市场规模达480.6亿元 带动产业规模6402.7亿元 [3] - 需强化数据安全与AI技术突破以释放数字人产业价值 推动其在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赋能 [3] 科技创新协同效应 - 大科学装置建设与数字医疗产业形成"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协同 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3]
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驱动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51
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上海正以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营商环境"四梁八柱",2025年发布《上海市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包含58项改革任务,覆盖市场准入、纠纷解决、破产办理等领域 [1] - 推出全国首个《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对数据产品进行知识产权属性实质性审查,已受理数百件申请,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 [1] 制度创新与规则驱动 - 上海法治化建设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驱动",重点突破制度创新、执法效能、国际接轨等方向,通过动态立法机制填补新兴业态制度真空 [2] - 建立法律快速响应机制,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同时提升执法透明度,避免"运动式执法",完善执法监督平台和"检查码"全流程透明化 [2] 国际接轨与全球资源配置 - 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标准和国际商事规则,推动国际商事审判"上海规则"输出,增强跨境司法协作 [2] - 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司法服务流程,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 企业服务与治理效能 - 加大企业普法力度,推广"法治体检"等公益性服务,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与激励挂钩机制 [2] - 目标构筑更具韧性、全球竞争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2]
数字技术出海,让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相连
齐鲁晚报· 2025-05-13 07:31
中国数字技术全球影响力 - 全球86%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先进性,其中发展中国家认可度达92.2%,发达国家为75.2% [1] - 83.6%发展中国家受访者积极认可中国数字技术对本国的影响 [1] -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国国际形象的新名片,超越传统文化认知 [1][4] 中国数字技术企业竞争力 - DeepSeek以低算力实现高性能推理风靡全球,腾讯混元、阿里千问等基础模型位列行业前列 [2] - 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在AI芯片自主研发取得显著突破 [2] - 海量应用场景、超大市场规模和庞大人才队伍构成中国数字技术发展的核心优势 [2] 数字技术出海的战略意义 - 出海将为中国企业创造几何级增长的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迭代 [2] - 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普遍低于30%,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超50%),中国通过技术出海助力弥合数字鸿沟 [3] - 科技企业通过出海拓展全球版图,提升国际影响力,反制"脱钩断链"等贸易保护主义 [3] 技术发展趋势 - 中国数字技术将持续赋能全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3] - 全球对中国数字技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预计将进一步上升 [4]
一枚辽金时期云冈石窟佛眼“回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5-10 10:40
文物回归事件 - 一枚辽金时期云冈石窟佛眼被捐赠回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 [1] - 该佛眼由山西太原艺术品收藏家田亦军无偿捐赠 [1] - 这是继1985年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捐赠佛眼后第二件回归的云冈石窟流失文物 [1] 文物特征 - 该佛眼重0.514千克 高7厘米 粗沙胎质 色沉 暗红 [2] - 器型一头大一头小 大头呈半珠状 直径10厘米 [2] - 经专家鉴定确认为云冈石窟佛眼 年代为辽金时期 [2] 文物发现过程 - 田亦军约20年前在山西大同古玩摊购得该物件 [1] - 通过阅读云冈石窟佛眼相关文章发现其收藏品与日本馆藏第8窟陶眼相似 [1] - 主动联系云冈研究院表示愿意捐赠 [2] 行业动态 - 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表示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佛眼复位研究 [2] - 云冈研究院组织山西省内外陶瓷专家进行文物鉴定 [2]
应把个人信息“谁收集谁负责”落到实处
广州日报· 2025-05-09 15:54
医疗信息泄露现状 - 医疗信息泄露已形成成熟的黑色产业链,涉及明星病历外泄和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贩卖 [1] - 2023年医疗行业泄露数据达9亿条,网络安全风险加剧 [1] - 医院内部管控不当,隐私界定模糊,员工行为规范未细化导致信息易被获取和传播 [1] - 医护人员行为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炫耀性泄露和利益驱动贩卖行为 [1] - 典型案例显示每条产妇信息售价50元,个别医务人员违规出售信息超500条 [1] 医疗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 需结合严厉打击个案与系统治理,处罚泄露者并追责机构管理者 [2] - 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数据安全管理,同时守住医务人员职业底线 [2] - 技防与人防兼备,形成多方合力维护医疗信息安全 [2] - 患者需重视个人医疗信息保护,妥善保存医疗单据 [2]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报告:全球仅34.9%受访者认可AI对就业有积极影响
经济观察网· 2025-05-09 11:43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如何平衡和弥合AI带来的"智能鸿沟",推 动不同阶层人士普惠使用先进技术变得非常关键。华为、腾讯等科技公司已在积极探索,未来更需各方 携手努力,推动社会群体共享技术进步红利。 近几年,包括AI在内,中国各项数字技术创新迎来了快速发展。《报告》显示,86%的全球受访者认为 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先进性,其中发展中国家为92.2%,发达国家为75.2%。 在评价中国数字技术对本国影响方面,《报告》显示,70.2%的全球受访者表示积极认可。从地区分布 来看,非洲(91.5%)最认可中国数字技术发展对本国的影响,其次是南亚和中亚(84%)、东南亚(83.1%), 欧洲和东亚则分别只有53.3%、22.3%的受访者表示积极认可。 经济观察报记者田进 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2025年全球民众数字科技认知报告》(下称《报告》) 显示,面对不断发展的AI(人工智能)技术,受访者既期待又担忧。其中,62.7%的全球受访者认为AI对 工作效率有积极影响,64.9%的受访者认为AI对学生学习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仅34.9%的受访者认 为AI对就业有积极 ...
大商所天气衍生品成果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期货日报网· 2025-05-09 02:17
峰会主题与背景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幕 主题为"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 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1] - 峰会汇聚社会各界嘉宾 探讨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1] 数字技术展示成果 - 现场展示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金融等领域最新成果 [1] - 中国气象局展区呈现"气象数据要素×"和气象服务两大板块 [1] - 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联合推出"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互动演示 展示气象数据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 [1] 温度指数发展历程 - 指数由中央气象台与大商所2009年联合编制发布 后续进行覆盖区域、数据规则和算法升级 [1] - 2022年中国国际服贸会上发布升级版指数 [1] - 指数包含日平均温度(DAT)、月度累计平均温度(CAT)、月度制冷(CDD)和制热(HDD)三大类 覆盖22个全国主要城市 [1] 商业化应用成果 - 2022年以来市场自发落地9个挂钩温度指数的天气风险管理项目 [2] - 项目覆盖主粮种植、水产养殖、果木种植等领域 涉及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多省市 [2] - 累计为6800余亩农作物提供410余万元风险保障 为330亩水产品提供70万元保障 [2] - 2024年入选首批"气象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2]
守护历史根脉 启迪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6 06:52
与会专家在良渚博物院体验AR眼镜。 与会专家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欣赏文物。 "今天的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保护遗产的空间,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机构,能助力塑造更加和 平、包容的国际社会。"近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表示,希望大家共同构想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既 能守护历史根脉,又能在当下积极作为,还能启迪更加光明的未来。 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围绕"博物馆的演 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深 入交流探讨,在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与会专家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打卡拍照。 与会专家参观良渚古城遗址。 构建多元开放空间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保护与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 书》,呼吁成员国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播科学知识。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了对博物馆的 新定义,强调博物馆应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 种体验。 ...
技术化的“我”:数字生命的价值标定及其实现
搜狐财经· 2025-05-05 21:18
数字生命的概念与特征 - 数字生命是自然生命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数字技术复合物的介入实现从肉身到数据、个体到账号、人到节点的转变[1] - 数字生命最核心特征是超越肉体理解生命,账号成为其基本形态,重塑社会关系和生命意义观念[3][5] - 生命数字化体现为形态突破:全息数据化和身体元件化(人脸/指纹/声音分离使用)[6] - 数字账号具备技术本体性和主体延伸性,接管社会关系并创建新关系,实现生命与账号同一化[7] 技术环境与生命形态变革 - 互联网/移动通信/AI等技术构建数字生命基础环境,推动生命形态/观念双重拓展[4] - 人类生命从碳基转向硅基,社会实践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理解生命方式获得解放[5] - 数字人作为技术仿制品与数字生命区别,后者强调自然生命数字化而非纯技术物[7] 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 独异性与感性构成数字生命价值核心,表现为对新颖/体验/情感的追求[9][15] - 互联网作为"文化机器"驱动独异化,通过账号/IP/主页等节点实现特殊性价值[11][14] - 价值实现三路径:自我书写(便捷互文的叙事留存生命体验)[18][19]、策展式生活(建构人设获取文化资本)[20][21]、新生命美学(超越有限性的审美活动)[23][24] 社会文化影响 - 数字生命创生超文化:消解文化边界,整合全球资源形成独特新异的文化构成[26] - 生命观念革新体现为关系域拓展(数字交往/情感/劳动)和意义重构(数字永生议题)[8] - 技术逻辑内嵌改变价值标定,如游戏中的赛博格生命体实现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15]
让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扬子晚报网· 2025-05-01 20:08
农文旅融合应当扎牢"三农"之根。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最终 落脚点。农业、农村、农民,理应是农文旅的不变主题和质朴底色。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是人们得以叩问初心的必然要求。不论未来农文旅的服务条件如何提升、基础设施如何改善, 只有乡村的广大群众张开臂膀、捧出热忱,真正让各方游客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敬畏自然、尊重劳动、 亲近农事、热爱乡亲,才能使得这场"说走就走"的旅程,不会因沾染更多的商业气息而失却本真,不会 因仅限于"走马观花"的浮躁喧嚣而成为"猎奇"。 农文旅融合应当借助"数智"之势。在本次活动中,网络直播和农文旅项目推介视频,让远在外地的游客 不到现场就能够初步感受到灌河之美,增强了线下"到此一游"的意愿。在移动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技术 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文旅也应当插上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翅膀,更为精准地分析游客需 求、发送推介信息、节约资源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农村特色产品推介售卖。并通过开发网络互动 体验程序,打造珍贵文物、历史遗存、传统技艺的"数字分身",让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更好地回馈社会、 惠及万家,并形成群众可观可感、得以长期存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