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控核聚变
icon
搜索文档
人类终极能源,行业资本开支进入扩张期:可控核聚变行业系列报告之二
光大证券· 2025-10-23 19:27
行业投资评级 - 机械行业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5] 报告核心观点 - AI、云计算、加密货币等需求激增驱动全球用电结构重构,预计2050年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占全球总用电量的5%-9%,聚变能源作为高能量密度、零碳排放的“终极能源”战略价值凸显[1][27] - 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融资自2021年起显著提速,截至2025年7月累计股权融资总额达97亿美元,约76%的受访聚变公司预计在2035年前实现聚变电能并网[1] - 国内核聚变产业呈现“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多路线百花齐放格局,截至2025年9月规划或建设中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超1500亿元,行业进入资本开支扩张期,预计2027年前后进入工程实验堆建设期,投资金额将进一步扩大[2] - 磁体系统、真空室及内部件、电源系统是聚变装置三大高价值量环节,以ITER计划为例成本占比分别为28%、25%、15%,伴随项目招投标进展,产业链上核心供应商有望深度受益[3] - 报告看好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具备链主地位的公司,以及供货高价值量、高技术壁垒环节的公司,重点推荐合锻智能、应流股份、冰轮环境、王子新材、派克新材[3][12] 核聚变行业概述与发展动力 - 核聚变是指两个较轻原子核结合形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具备原料相对易得、安全性高、零碳排放等优势[1] - 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其极高能量转化效率,1克氘氚燃料可释放约等同于8吨汽油的能量,能量密度比贫铀裂变高出4倍以上,且海水中氘储备量约45万亿吨,可支撑人类数百亿年[23] - 全球主要经济体将核聚变视为下一代战略性能源产业,形成“合作+竞赛”双轨格局,国际合作项目如ITER推动工程集成,中美欧日等加快本土商业聚变路径开发[24] 全球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融资规模显著攀升,代表性企业如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累计融资超20亿美元,Helion Energy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TAE Technologies累计融资超14亿美元[50][68][71][77] - 技术路径呈现多元化,磁约束方案占比约49%,惯性约束聚变与磁惯性约束聚变分别占比约22%和12%,具体装置类型包括仿星器、激光惯性约束、球形托卡马克等[57] - 商业化进程明确,多数公司预计在2030-2035年间运行商业化中试电站,76%公司预计在2035年前实现聚变电能并网,主要挑战包括聚变功率增益不足、融资难题等[61] 国内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承担ITER计划多个核心关键部件制造任务,正从参与者逐步向产业引领者转变,制定了明确的磁约束聚变能发展路线图,计划2025年推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立项,2035年建成试验堆,2050年建设商业聚变示范电站[82][84] - 国内项目路线多样,“国家队”主导的磁约束托卡马克路线投资体量较大,如BEST项目总投资约85亿元,CFEDR项目投资预计在1000亿元级别,民营企业路线更为多样且装置紧凑[89][90] - 政策支持力度大,多份国家级文件明确鼓励和支持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并将其定位为前瞻部署新赛道的未来能源重点领域[87] 产业链高价值量环节分析 - 磁体系统是磁约束聚变装置核心,聚变功率与场强的四次方成正比,高温超导材料凭借性能优势有望获得广泛运用,仿星器路线对磁体系统要求呈上升趋势[3] - 真空室及内部件是托卡马克装置首道安全屏障,高密度焊缝与紧凑结构并存的设计制造壁垒高,器壁设计直接影响装置寿命[3] - 电源系统在托卡马克中具备高价值量,在FRC、Z箍缩等路径中由于装置设计差异,价值量占比进一步提升[3] 投资建议与重点公司 - 投资逻辑围绕行业资本开支上行期,聚焦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具备链主地位的公司,以及供货高价值量、高技术壁垒环节的公司[3][11] - 合锻智能卡位真空室核心高价值量环节,在研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产品,配套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12] - 应流股份深度受益于“两机”市场高景气度,核聚变领域研发布局储备深厚[12] - 冰轮环境受益于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带来的温控设备需求增长,核能等领域应用有望贡献新增长点[12] - 王子新材薄膜电容产品技术优势显著,可控核聚变领域应用突破有望打开成长上限[12] - 派克新材作为特种合金精密环锻件供应商,产品应用于高价值量的真空室等环节[12]
【光大研究每日速递】20251024
光大证券研究· 2025-10-23 17:46
可控核聚变行业 -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原子核结合形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4] - 聚变能源具有高能量密度、原料易得、安全性高和零碳排放等优势 [4] - 行业被视为最接近“终极能源”的现实路径,资本开支进入扩张期 [4] 特斯拉 (TSLAO) - 第三季度总收入28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6%,环比增长249% [4] - 第三季度总毛利率18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 [4] - 第三季度Non-GAAP归母净利润177亿美元,同比下降293%,环比上升271% [4] - 第三季度Non-GAAP单车净利润3561美元,同比下降342%,环比下降18% [4] - Robotaxi业务稳步推进,但机器人业务指引低于市场预期 [4] 萤石网络 (688475SH) - 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总收入4293亿元,同比增长833% [4] - 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2亿元,同比增长1268% [4]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465亿元,同比增长625% [4]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增长2873% [4] - 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4371%,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营收结构持续优化 [4] 海康威视 (002415SZ) - 第三季度营收2394亿元,同比增长07% [6] -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66亿元,同比增长203% [6] - 第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348亿元,同比增长197% [6]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6576亿元,同比增长12% [6] - 前三季度累计归母净利润932亿元,同比增长149% [6] - 前三季度累计扣非归母净利润897亿元,同比增长101% [6] - 利润和现金流表现超预期,灯塔工厂业务展现AI应用前景 [5] 科大讯飞 (002230SZ) - 前三季度营收1699亿元,同比增长144% [6]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亏损66675万元,但亏损同比缩窄806% [6] - 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4亿元,亏损同比缩窄278% [6]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608亿元,同比增长100% [6]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2024% [6] - 公司进入业绩释放期,AI技术在多领域应用实现突破 [6] 滔搏 (6110HK) - 2026财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30亿元,同比下滑58% [7] - 2026财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9亿元,同比下滑97% [7] - 每股收益为013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3元,派息率1022% [7] - 业绩下滑因上半财年市场需求波动,公司正持续提升全域零售能力 [7] 行动教育 (605098SH)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279% [8] -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428% [8] - 第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623% [8] - 业绩高增长由培训报到率显著回暖驱动,在手订单保障未来增长 [8] - 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费用管控成效显现 [8] - AI技术赋能与“百校计划”共同驱动增长,组织扩张打开成长空间 [8]
可控核聚变“升温”,上海迎来新的产业风口
财联社· 2025-10-23 16:54
可控核聚变行业热度与拐点 - 可控核聚变领域正从科研走向产业现实,行业迎来拐点[4][5] - 2025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大会主会场座无虚席,投资人积极寻求投资份额,显示市场高热度[1][3] - 上海成为可控核聚变产业最具集聚效应的城市之一[5] 商业化时间表与技术进展 - 核聚变小规模商业应用可能在10年内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或在25年内实现[6] - 关键技术进展包括磁约束与高温超导结合、AI用于等离子体调控、关键材料突破[6] - 中国在高温超导材料、真空制造、AI控制等工程能力上具备明显优势[9] 行业挑战与瓶颈 - 聚变装置面临投入能量高于输出能量的难题,虽已有实验实现净能量增益(Q值>1),但距离持续可控能量输出仍需时间[8] - 氚燃料全球年产量不足20公斤,成本极高,稳定低成本供应链是商业化关键瓶颈[8] - 聚变装置涉及上百个子系统,缺乏成熟工业化标准,产业化路径需大量实验积累[8] 资本投入与产业催化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扩募至150亿元,成为核聚变产业重要推手[11][13] - 国际聚变创业公司融资额创新高,美国CFS和Helion Energy累计融资均超过20亿美元[13] - 资本特征从科研资助转向产业早投,国家级资本、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形成合力[13] 上海产业布局与集群建设 - 上海将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产业核心方向进行重点布局,构建四位一体培育体系[16] - 计划通过三步走在上海建设第一座聚变能电站,目标2045年实现商业运营[17]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落沪,带动翌曦科技、超磁新能、鸿鹄聚变、东昇聚变等公司形成产业集群[17] 关键部件与供应链发展 - 高温超导磁体是可控核聚变装置最核心部件,成本占比可达50%以上[18] - 超磁新能正在开发世界首个大尺寸25特斯拉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磁体系统,计划2027年交付原型磁体[18] - 上海集聚了大部分高温超导带材供应商和多种路径的聚变公司,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18]
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核电产业发展分论坛在苏州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6:48
全球及中国核电发展规模 - 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 [1]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59台,核准在建机组53台,总装机规模已突破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1] - “华龙一号”在建与在运机组总数已达41台,位居全球首位 [5] 中国核电安全与运营水平 - 根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公布的综合指数,全球满分机组中高达43.18%来自中国 [3]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超过600堆年,连续9年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 [3] 中国核电产业链与技术自主化 - 中国已构筑起完整的核电产业链,以“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带动上下游5400余家企业共同创新 [3] - 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华龙一号”已具备整机设备完全自主能力 [3] - 中广核研发出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DCS)平台“和睦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5] - “和睦系统”已应用于涵盖二代、三代、四代技术的33台核电机组,实现全堆型、全技术路线应用覆盖 [5] 核电工程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 “华龙一号”关键节点的建设指标持续优化,呈现“一台比一台好”的良性发展态势 [5] - 中国核电建设正打通设计、制造、建安、调试等关键数据,工程管理由“文件驱动”向“模型驱动、数据驱动”转型 [5]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将于明年初正式实施,将有力促进中国核能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可控核聚变发展 - 可控核聚变成为论坛焦点,全球约50%的聚变装置为托卡马克装置,亚太地区拥有51个实验装置和5个计划中的聚变堆 [7] - 中国已投入运行的托卡马克、仿星器、场反装置等各类聚变装置超过10个 [7] - 中国磁约束聚变研究正逐步进入燃烧实验和实验堆阶段,将继续在点火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配套上协同攻关 [7]
浙富控股(002266.SZ):目前已有样机处于试验验证阶段
格隆汇· 2025-10-23 15:52
公司技术定位与目标 - 公司是国内少有的液态金属主泵供应商 [1] - 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探索与研发 [1] - 公司一直以为可控核聚变堆主泵供货为目标开展技术储备和研发工作 [1] 公司研发进展与投入 - 公司在多年前就自主投入开展了锂铅泵的研制工作 [1] - 锂铅合金是可控核聚变堆冷却剂的一个重要选项 [1] - 公司目前已有锂铅泵样机处于试验验证阶段 [1]
核电增长预期强劲,全球装机规模有望突破9亿千瓦
第一财经· 2025-10-23 14:24
全球核电发展态势 - 2024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创近十年新高 增势预期依然强劲 [1] - 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 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 实现翻倍增长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将于明年初正式实施 将促进核能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价值作用 [1] 中国核电产业规模与安全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59台 总装机容量6248万千瓦 核准在建机组53台 装机容量6293万千瓦 总装机规模突破1.25亿千瓦 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2]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超过600堆年 连续9年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 [2] - 2024年WANO全球满分机组中43.18%来自中国 [2] 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化与产业链 - 以“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为标志 中国掌握核电关键设备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 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 具备整机设备完全自主能力 [2] - 核电产业链带动上下游5400余家企业共同创新 [2] - 东方电气形成年产4-6台套核岛主设备和6-8台套常规岛主设备的稳定供给能力 [3] 核电数字化转型 - 中广核自主研发的“和睦系统”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已应用于33台核电机组 实现全堆型、全技术路线覆盖 [7] - 中广核推广“智慧工地” 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工程全周期、全要素的可视化管理 [7] - 2025年4月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核电”正式发布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 [7] - 中国核电建设工程管理正由“文件驱动”向“模型驱动、数据驱动”转型 [8] 核聚变前沿研究 - 磁约束托卡马克是国际公认最成熟、最有希望率先实现聚变能商用化的技术路线 全球约50%的聚变装置为托卡马克装置 [3] - 亚太地区拥有51个实验装置和5个计划中的聚变堆 中国已投入运行各类聚变装置超过10个 [3] - 中国磁约束聚变研究正逐步进入燃烧实验和实验堆阶段 力争在点火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配套上取得更多突破 [3]
可控核聚变概念局部回暖 中国核建涨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10:21
南方财经10月23日电,可控核聚变概念盘中局部回暖,中国核建直线涨停,哈焊华通、融发核电、常辅 股份、国力电子、大西洋等冲高。 ...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震荡调整 合锻智能、哈焊华通双双跌近8%
新浪财经· 2025-10-23 09:54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市场表现 - 相关概念股出现震荡调整行情 [1] - 哈焊华通股价下跌接近8% [1] - 合锻智能股价下跌接近8% [1] 跟跌个股表现 - 中洲特材股价跟随下跌 [1] - 中国核建股价跟随下跌 [1] - 久盛电气股价跟随下跌 [1] - 百利电气股价跟随下跌 [1]
西子洁能(002534) - 002534西子洁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022
2025-10-22 21:08
公司业务概览 - 公司主要从事余热锅炉、清洁环保能源发电装备等产品的咨询、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及工程总承包业务 [3] - 目前公司主要包括四部分业务:余热锅炉、清洁环保能源装备、解决方案、备件及服务业务 [3] - 余热锅炉客户群体包括五大电力、钢铁、建材、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企业 [3] - 清洁环保能源装备主要用于垃圾废物处理厂、石化厂、核电站和光热项目等新能源领域 [4] 光热业务优势与业绩 - 公司主要参与光热电站的吸热、换热、储热环节,提供核心设备 [5] - 自2010年进入光热太阳能发电领域,已成功参与17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的供货与建设 [5] - 参建的青海德令哈50MW光热项目是中国首座、全球第三座商业化投运的塔式熔盐光热储能电站 [5] - 青海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在2022年度发电量达1.464亿kWh,成为全球首个达产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 [5] - 截至2024年底,电站已连续三年实现达产目标 [5] 光热行业发展与规划 - 2024年底青海省优选了3座350兆瓦独立光热电站,给予0.55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 [6] - 350兆瓦独立光热电站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储能时间最长的光热项目 [7] - 公司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3个350MW项目的订单机会 [7] 未来增量市场方向 - 新能源及储能市场:依托熔盐储能核心技术,拓展光热发电、用户侧储能、火电灵活性改造、零碳园区等应用场景 [8] - 核电市场:升级建设核电专用制造清洁车间,提升核电产品制造承接能力 [8] - 海外市场:利用自身优势产品(如燃机余热锅炉)打开国际市场,提升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8] 核电领域布局 - 公司在核电领域已有20多年发展,取得民用核二三级制造许可证 [9] - 已为全国多座核电站提供186台常规岛压力容器和换热器,以及435台核2、3级压力容器和储罐 [9] - 2025年8月设立合资公司杭州西子核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进军核电领域的重要平台 [10] - 积极拓展三代核电、四代核电,并对接国内可控核聚变实验项目 [10] 海外市场拓展 - 公司产品已经远销至100多个国家及地区 [13] - 主要采用国际国内总包方借船出海和业主直签两种出口方式 [13] - 通过深化与"一带一路"地区客户的项目合作,推动海外业务发展 [14] 钙钛矿投资进展 - 公司持有杭州众能光电6.2281%股份 [14] - 2024年11月,杭州众能光电参与交付的首条100MW钙钛矿全自动光伏组件产线整线正式投产 [14]
创业板ETF(159915)标的指数震荡回调,机构认为可关注前期调整充分的科技成长赛道
搜狐财经· 2025-10-22 19:52
创业板指数表现 - 创业板指数收盘下跌0.8%,滚动市盈率为41.9倍,指数自发布以来估值分位数为37.7 [1][3] - 创业板中盘200指数收盘下跌0.5%,滚动市盈率为122.0倍,于2023年11月发布 [1][3] - 创业板成长指数收盘下跌0.6%,滚动市盈率为42.7倍,指数自发布以来估值分位数为50.1 [1][3] 创业板指数构成 - 创业板指数由创业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股票组成,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高,电力设备、通信、电子行业合计占比近60% [3] - 创业板中盘200指数由创业板中市值中等、流动性较好的200只股票组成,反映创业板市场中盘代表性公司的整体表现,信息技术行业占比超40% [3] - 创业板成长指数由创业板中成长风格突出、业绩增长较高、预期盈利较好、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组成,通信、电力设备、电子、非银金融、医药生物行业合计占比近80% [3] 投资策略观点 - 招商证券建议关注前期调整充分的科技成长赛道,如与“十五五”规划紧密相关的国产算力、半导体自主可控、可控核聚变、军工及商业航天等方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