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

搜索文档
宁夏第三条电力外送大通道“宁电入湘”工程开始向湖南送“绿电”
证券日报网· 2025-07-01 11:00
工程概况 - 国家电网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宁电入湘")历时720天建设完成,开始向湖南送电,成为宁夏第三条电力外送大通道[1] - 工程直流线路全长1616公里,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6个省区(市)[1] - 工程配套电源装机容量共计176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1300万千瓦,绿色电力比例超过50%[1] - 工程总投资281亿元,预计9月中旬全面建成投产[1] 经济与产业影响 - "宁电入湘"工程在宁夏可带动包括配套新能源、煤电、储能项目共计投资700余亿元[1] - 湖南本地企业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大力电力建设集团为工程提供双极高端换流变压器、500千伏电容器等核心部件[2] - 湖南能源集团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建设3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预计7月30日全面并网[2] - "湘产入宁"产业园一期已完成全部桩基施工[2] 区域合作与发展 - 宁夏作为我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清洁能源优势明显[1] - "宁电入湘"工程有助于宁夏绿电消纳,推进我国能源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 - 工程为湖南企业用电提供保障,并一定程度降低用电成本[2] - 宁夏与湖南依托各自新能源资源禀赋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区域间新能源产业合作将成为两地高质量发展新平台[2]
波兰发行12亿欧元十二年期绿色债券和17.5亿欧元七年期常规债券,希望借机支持其能源转型。这是波兰最近六年来首次供应绿色债。
快讯· 2025-06-30 23:52
波兰发行12亿欧元十二年期绿色债券和17.5亿欧元七年期常规债券,希望借机支持其能源转型。 这是波兰最近六年来首次供应绿色债。 ...
能源青年和媒体共话低碳未来 倡议全球能源青年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
中国青年报· 2025-06-30 23:09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数智赋能低碳未来",旨在促进全球青年与媒体在能源转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 - 青年代表发布《能源青年文明交流互鉴倡议书》,呼吁全球能源青年投身数字化转型,践行绿色生产方式 [1] - 活动吸引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位能源行业青年代表、12家中央媒体代表及非洲、阿拉伯地区23国媒体代表 [1][3] 技术应用与行业趋势 - 数字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能源格局,青年群体凭借技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3]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推进数字智能技术与绿色钻井深度融合,助力万米深地资源开发的绿色转型 [3] - 中外媒体代表探讨"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典型应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中和的国际经验" [3]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 土库曼斯坦籍教师指出,中国能源产业的数智化发展实践有助于留学生将经验带回本国,推动当地能源结构优化 [3] - 非洲媒体代表观察到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中严格遵守国际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4] - 伊拉克项目中,中国企业在能源开发同时建设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 [4] 活动影响 - 活动为全球青年和媒体搭建思想碰撞平台,为能源转型注入新视角与动力 [4] - 主办方包括中国石油企业文化部、国际部及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协办方为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4]
21对话|亚洲能源论坛主席陶菲克:能源转型如何危中掘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3:08
全球能源转型挑战与机遇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导致部分能源巨头政策倒退,全球能源转型面临艰巨挑战[1]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5摄氏度,突破历史纪录[2] - 亚洲需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净零排放是实现全球目标的前提[1][4] 亚洲能源需求与现状 - 亚太地区人口达48亿(占全球60%),2050年将增至52亿并占全球能源需求的50%[4] - 当前亚洲化石燃料占比超80%,但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增长[5] - 亚太地区存在严重能源不平等:3.5亿人用电受限,1.5亿人无电可用,人均GDP差距达9.3万至1200美元[5] 能源安全与技术创新 - 霍尔木兹海峡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飙升,能源体系承压[2] -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2030年将达945太瓦时(较2024年415太瓦时增长128%),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0%以上[6] - 亚洲需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包括低排放石油、可持续航空燃料、氢能及碳捕获技术[3] 经济与投资前景 - 全球GDP在2022年首破100万亿美元,能源是核心驱动力[6] - 亚洲2050年前需88.7万亿美元能源投资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7] - 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首次突破40%(达40.9%),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增需求主力[6]
欢迎光临:2026德国杜塞尔多夫管材展·官方网站
搜狐财经· 2025-06-30 22:47
展会概况 - 202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管材线材展(WIRE & TUBE)将于4月13-17日举行 [1][2] - 展会地点为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 [2] - 汇聚全球2700+企业 [1] 核心亮点 - 聚焦低碳生产技术 展示氢能管道 环保线缆等绿色创新产品 [4] - 突出数字化解决方案 推出智能工厂 工业4.0应用案例 [4] - 强化特种材料展示 包括深海管道 航天线缆等高端产品 [4] - 扩大国际参与度 新增"金砖国家专区" 重点展示新兴市场创新成果 [4] 行业创新与合作 - 首次发布《全球管材线材产业碳中和路线图》 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导 [5] - 设立"未来工厂体验区" 实景演示AI质量检测 智能物流等数字化生产全流程 [5] - 举办"全球管材线材峰会" 邀请国际能源署 欧盟工业委员会专家探讨能源基础设施升级 材料创新等议题 [5] 展会价值 - 展会不仅是产品展示平台 更是推动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6] - 将举办30余场专业技术研讨会和B2B对接会 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6]
从能源转型先锋到收购传闻主角 英国石油怎么了?
金十数据· 2025-06-30 17:02
壳牌否认收购英国石油传闻 - 壳牌出面否认正在洽购英国石油的报道 结束了市场传言 [2] - 壳牌CEO表示对并购门槛非常高 目前更倾向于股票回购 [4] - 分析师质疑收购英国石油的价值 除非估值极具吸引力 [5] 英国石油战略转型与业绩变化 - 2020年新任CEO伯纳德·鲁尼宣布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战略 提出"边转型 边盈利"口号 [2] - 2020年因疫情导致原油需求骤降 公司录得十年来首次全年亏损 [3] - 2021年利润恢复至76亿美元 2022年因俄乌战争油价飙升利润暴增至276 5亿美元 [3] - 公司计划在本十年内追加80亿美元用于能源转型 同时追加80亿美元用于油气业务 [3] - 预计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占比将从2019年80%降至2050年最低20% [3]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2023年9月CEO鲁尼因未充分披露职场关系突然辞职 任职不足四年 [3] - 2024年1月原CFO奥金克洛斯正式接任CEO [3] - 2024年新管理层宣布战略调整 加大油气投资 降低对可再生能源关注 [4] - 战略调整后公司股价下跌15% [4] 市场对英国石油的评估 - 连续两年利润下滑 CEO离职 股价跑输同行 引发市场对其独立性的质疑 [4] - 除壳牌外 雪佛龙 埃克森美孚和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均被传有意收购 [4] - 2024年2月激进投资者Elliott Management增持公司股份 [4] - 现任CEO奥金克洛斯强调公司是"强大 独立的公司" [4]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热议——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能源转型
科技日报· 2025-06-30 16:27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核心成果 - 会议以"创新融合、能动未来"为主题,是2025年上合组织"中国年"能源领域最高级别主场外交活动,签约25个项目总金额400亿元人民币,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 [1] - 发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再生能源合作报告2024》,展示区域可再生能源合作成果 [1][3] 能源合作项目与技术应用 - 阿塞拜疆戈布斯坦230兆瓦光伏电站年发电5亿千瓦时,减排20万吨二氧化碳,采用智能清洗机器人、抗风沙模块化支架等新技术 [2] - 尼泊尔上塔马克西水电站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埃及康翁波光伏电站为25.6万户供电并年减排760吨二氧化碳 [3] - 山西应县光伏项目运用重型无人机吊装系统和AI路径规划,实现复杂地形自动化施工 [5] 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 - 智能电网、构网技术、多元储能及电氢协同技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中国大唐集团推动电网适应性提升 [4] - 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并网,中国能建攻克盐穴/人工硐室储气库关键技术 [4] - 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强调氢能可缓解电网安全风险,正泰集团数字化技术助力规模化建设 [4][5]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中国能建在西班牙设立中欧科技创新中心,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中亚清洁能源研究院,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 [6] - 阿塞拜疆与中国合作推进能源绿色走廊,加强上合成员国能源互联互通 [3]
【明辉说油】中国成加拿大跨山管道管输原油最大买家
搜狐财经· 2025-06-30 16:21
跨山管道扩建及原油出口情况 - 跨山管道扩建后容量增加两倍至89万桶/日,2024年5月1日开始运营[2] - 扩建耗资340亿加元(约1787.28亿元人民币),是加拿大唯一东西向输油管道[2] - 2024年6月加拿大向中国出口原油达20.7万桶/日,成为该管道最大买家[2][4] - 同期加拿大通过该管道向美国输送原油平均为17.3万桶/日[4] 加拿大原油出口多元化趋势 - 加拿大向美国以外国家原油出口在管道扩建后一年增长近60%,2024年达创纪录的18.3万桶/天[4] - 中国进口量较2013-2023年平均7000桶/日增幅巨大[4] - 除中美外,进口加拿大原油的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印度、文莱[4] - 中国炼厂积极寻求资源来源多元化,加拿大原油因美国保护主义政策更具吸引力[4][6] 管道运营及未来规划 - 2024年管道平均满载率77%,低于预测的83%,主因高额通行费[6] - 预计2024年满负荷率84%,2027年将升至92%[6] - 运营商考虑扩建项目,可能增加20万-30万桶/日运输量[6] - 专家预测新增产能大部分将流向亚洲而非美国西海岸[6] 跨山管道背景及争议 - 管道始建于1953年,全长1150公里,原日均输油量30万桶[8] - 扩建后成为连接阿尔伯塔省与BC省海岸的核心能源基础设施[8] - 支持者认为项目促进油砂产业发展并增加就业,反对者认为不符合清洁能源转型趋势[8] - 项目涉及环境、政治与原住民权利等多重争议,运营面临挑战[8]
从政策到投资组合:气候承诺能为投资者揭示哪些未来风险与机遇
Refinitiv路孚特· 2025-06-30 11:30
气候承诺与投资分析 - 国家气候承诺的解读对投资者至关重要,可从中捕捉未来经济走向和气候风险的信号 [1] - 195个《巴黎协定》签署国中仅有13个国家按时提交2035年减排目标更新,显示气候问题在国际议程中优先级下降 [2] - 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加重,能源转型持续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2] LSEG的气候分析工具 - 发布《净零地图集》,将各国减排目标与1.5°C温控目标进行对比评估 [3] - 使用隐含升温幅度(ITR)模型评估各国气候承诺与《巴黎协定》的契合程度 [3][4] - 目前仅有20份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提交,部分国家承诺仍符合1.5°C目标,而另一些则预示升温超2°C [4] 长期气候目标分析 - 81个国家设定了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部分国家时间更早(如德国2045年)或更晚(如中国2060年、印度2070年) [6] - 78个国家目标涵盖所有温室气体,而中国仅涵盖二氧化碳(占其总排放量80%) [6] - 数据集量化分析目标的法律保障、气体涵盖范围等关键细节 [6] 投资者需求与挑战 - 国家计划普遍未达到"适合投资者参考"标准,需更清晰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信息 [8] - LSEG工具追踪脱碳路径规划、法律执行力、气体涵盖范围、融资依赖性等关键维度 [9] - 发展中国家"有条件"目标的实现依赖国际气候融资,面临压力 [9] LSEG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 提供ESG数据和分析,覆盖全球市值80%的企业 [21] - 开发透明客观的ESG评分体系,衡量公司ESG表现和承诺 [21] - 服务包括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交易审查等,帮助满足监管要求和把握趋势 [14][15]
深度 | 欧洲复兴+地缘扰动,原油会再涨么?——大宗商品分析框架之六【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6-30 10:54
原油供需格局分析 - 供给端OPEC+主导,剩余产能占全球产量5.5%,沙特剩余产能超3百万桶/天,财政盈亏平衡点在60-90美元/桶 [5] - 俄乌若和解将带来全球产量0.6%的增量,乌克兰重建影响较小 [14] - 美国页岩油技术更新使单井产量增长28%,2025年前3月产量增速2.7%,预计持续增长 [41] - 全球油气资本支出持续上升,北美和亚太占一半以上,长期供给不紧张 [12] 需求端变化 - 存量需求集中在美中欧,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 [21] - 欧洲经济回暖或带动全球需求增0.3%,德国基建和乌克兰重建各增0.2%和0.14% [27][29] - 汽油需求将达峰收缩,化工用液化石油气和石脑油保持较快增长 [1] - 中国能源转型加速,原油需求增速远低于IEA预测的8%中枢 [42] 地缘与政策影响 - 伊以冲突若封锁波斯湾,油价或飙升至210-215美元/桶,中性情形下中枢70-75美元/桶 [34] - 加拿大野火当前影响35万桶/天供给,若扩大或至85万桶/天 [35] - 对等关税缓和或带动需求增0.4%,OPEC+增产计划将压制油价 [37][38] - 特朗普新政推动能源扩张但企业观望,页岩油技术更新降低成本5-10% [40][41] 油价走势预测 - 年内油价预计60-80美元/桶区间震荡,年底中枢或达75美元/桶,潜在涨幅10% [54] - 短期供需缺口偏紧,需求增量因素多于供给扰动 [47] - 长期能源转型将导致需求回落,美国增产和OPEC转型增产使油价承压 [45][54] - 去美元化趋势增大油价波动风险,各国政策差异直接传导至油价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