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荒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股不可盲目追高
华夏时报· 2025-07-11 18:23
银行股表现 - 2025年至今没有一家银行企业出现下跌,全部上涨,18家银行创历史新高,16家银行涨幅超过20%,32家银行涨幅超过10% [1] - 国有大行工农中建全部创历史新高,申万银行指数近一年涨幅35.49%,近两年涨幅52.11% [1] - 银行股上涨逻辑与去年长期国债一致,经济下行压力下资金偏好高分红行业 [1] - 工商银行市净率从2022年11月最低值0.42升至目前0.79,四大行市净率近乎翻倍 [4] 资金流向 - 保险资金是购买长期债券主力,2025年一季度险资持有A股银行市值2657.8亿元,占比45.05% [2] - 政策推动险资增配银行股,《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修订后风险因子放宽,2025年上半年至少5次险资举牌银行股 [2] - 公募基金因考核新规转向配置银行股以跑赢基准 [2] 政策支持 - 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加速,2025年发行规模突破8000亿元,二季度环比增长260.82% [3] - 四大行通过定增募资520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3] - 政策目的是以时间换空间,提前消耗财政空间换取银行创造资本能力 [4] 行业基本面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行跌破警戒线,但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维持利润 [5]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7.2%,增速较去年同期11.7%大幅收缩 [5] - 未来银行可能收敛资产规模以减轻资本压力,上行动力有限 [6] 估值水平 - 2025年7月11日A股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0.74倍,招商银行1.09倍最高,四大行在0.72-0.85倍区间 [3]
【财经分析】“吸金”能力持续增强 熊猫债市场“声量”渐起
新华财经· 2025-07-11 17:01
熊猫债市场概况 -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推动债券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工具 [2] - 2024年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年度发行量约1858亿元,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 [2] - 2025年6月全市场发行15只熊猫债,合计融资规模达230亿元,环比增长198.70% [2] 市场发展历程 - 熊猫债发行始于2005年《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2015年后发行量开始增加 [2] - 2022年末《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推出,提供制度便利 [2] - 2023年和2024年发行量连创历史新高 [2] 市场结构特征 - 中资企业境外实体占主要份额,外资信用债发行占比仅1/4左右 [3] - 外资信用债行业集中在多元金融、汽车、银行,汽车行业占外资信用债发行额近50% [3] - 近期巴斯夫爱尔兰DAC发行3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为首支外资企业发行的5年期熊猫债 [3] 投资价值分析 - 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显著,美中利差扩大 [4] - 信用类熊猫债换手率持续提升,2023年中资信用类熊猫债换手率达228% [5] - 外资信用类熊猫债换手率稳步抬升,2025年6月与中资信用类熊猫债换手率差异不足10% [5] 市场驱动因素 - 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6] - 境外投资者入市便利度提升,债券通服务费下调60% [7] - 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强化,央行深化与境外央行货币合作 [7] 投资者关注点 - 外资类熊猫债相对境内信用债仍有收益率挖掘空间 [9] - 首次发债主体存在信用利差,宝马、奔驰等最新发债利差较首次压缩10BP至15BP [9] - 建议关注中高等级、中长久期熊猫债的投资机会 [9] 外资持债规模 - 外资持债规模从2020年3.5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5月4.3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约12% [8]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吸引全球7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1169家国际投资者 [8] - 通过债券通参与的境外投资者达835家 [8]
“1时代”债市:交易员追逐0.25BP的波段收益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16:59
利率下行与债市环境 - 2025年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多次下探1.60%,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附近徘徊 [9] - "AAA"级城投债收益率进入"1时代",1年期AAA城投债收益率最低触及1.67%,较2024年同期下降80-110BP [9] - 2025年6月底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1.65%,较2024年底下行3BP,延续"1时代"行情 [9] - 货币政策转向与经济基本面承压是收益率下行的核心驱动因素,5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并逆回购降息10BP [9] 机构投资策略变化 - 债券投资部门波段交易频次明显增加,交易员需捕捉0.25BP的微小利差机会 [1][2] - 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券商自营纷纷加入高频交易行列 [12] - 传统"买入持有"策略收益降至3%以下,机构转向精细化"狩猎"方式 [11] - 保险资管机构开始开发分红险等投资属性更强的产品,并探索权益、另类投资策略 [22] 城投债市场动态 - "AAA"城投债发行利率创新低:华电国际中期票据利率1.89%,中山公用超短融利率1.66% [4] - 城投债超额认购倍数均值持续上升,6月较5月进一步上行 [6] - 3年期中债隐含评级AA级城投债信用利差不足40BP,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13] - 城投债净供给持续为负导致供需矛盾,信用利差保持在历史极低水平 [16] 资产配置调整 - 投资者偏好转向低风险资产,金融体系中低风险资金增加导致低风险资产收益率下行 [6] - 机构建议配置长久期利率债、产业债及红利类权益资产以获取更高收益 [13][21] - 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可增加权益资产配置,适中偏好者可配置可转债 [21] - 保险资管积极转型股权投资业务,从负债驱动转向权益驱动时代 [24] 行业盈利挑战 -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1年期1.20%左右,3年期1.55%附近 [5] - 货币基金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下滑至1.30%附近 [5] - 机构面临高收益优质项目稀缺与专业度不足的双重挑战 [5][16] - 债券市场已提前进入"资产荒"状态,信用利差普遍处于历史10%以内分位数 [18]
“1时代”债市:交易员追逐0.25BP的波段收益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14:45
债券市场现状 - 2025年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60%附近波动,3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2% [4][5] - "AAA"级城投债收益率进入"1时代",1年期收益率最低触及1.67%,较2024年同期下降80-110BP [4] - 华电国际2025年度第九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1.89%,中山公用超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1.66%创广东省同评级新低 [1] - 城投债超额认购倍数均值在6月进一步上行,显示投资者配置意愿仍高 [2] 机构投资策略变化 - 机构波段交易频次明显增加,交易员开始捕捉0.25BP的微小利差机会 [1][11] - 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券商自营纷纷加入高频交易行列 [7] - 传统"买入持有"策略收益降至3%以下,机构转向精细化的波段交易 [7] - 保险资管开始向股权投资和存量资产转型,进入权益驱动时代 [14] 资产配置调整 - 投资者可配置长久期利率债、产业债及权益类资产以提高收益 [7][12] - 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可增加权益资产配置比例,选择高分红率股票 [12] - 风险偏好适中的投资者可配置可转债获取股债双重收益 [12] - 投研资源丰富的机构可挖掘黄金、公募REITs等另类资产机会 [12] 收益率下行原因 - 货币政策转向与经济基本面承压是收益率下行的核心驱动 [5] - 5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并逆回购降息10BP,推动存款利率下调 [5] - 高收益优质资产稀缺,信贷需求不足导致资金集中配置债券 [9] - 城投债信用风险下降和供给收缩导致信用利差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7][9] 理财产品收益情况 - 1年期国有大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约1.20%,3年期约1.55% [2] - 货币型基金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下滑至1.30%附近 [2] - 保险资管对4%收益率的资产表现出强烈兴趣 [2]
打破产业企业融资壁垒 上交所着力推动高成长产业债发行
证券时报· 2025-07-11 06:58
高成长产业债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6月30日上交所累计落地53只高成长产业债合计金额373亿元80余家非银机构参与投资 [1] - 高成长产业债成为投资机构增厚收益的重要选择源于利率下行导致传统"重城投轻产业"逻辑失效 [1] - 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发行全国商贸物流领域首单省属国企高成长产业债票面利率2.95%期限3+2年 [1] - 山西神达能源集团发行山西省首单高成长产业债票面利率2.58%创企业融资成本新低 [1] 产业企业发债面临的挑战 - 首次发债企业面临券商不敢立项、不在投资机构白名单等障碍导致债券销售困难 [2] - 部分投资机构因2018年信用收缩期间产业债损失仍存顾虑关注收益同时担忧风险可控性 [2] 交易所支持措施与市场定位 - 上交所建立全链条服务团队推动中介优化立项标准设计多层次投融对接机制 [2] - 高成长产业债定位为服务国家战略容忍信用变化通过完善信披和交易机制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3] - 产品核心目标是剔除投机性垃圾债后加强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3] 未来发展规划 - 上交所建立动态项目库采用"一企一策"精准服务2025年下半年将举办全市场业务培训 [3] - 推动产品常态化发行筹备发行人集体路演力争年底发行规模达百只 [3]
直面债券市场难题 上交所打造高成长产业债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7-10 20:34
高成长产业债的推出背景与定位 - 高成长产业债旨在解决市场投融双方长期隔离问题,提供既有收益又让投资机构放心的特殊产品[1] - 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传统"重城投、轻产业"投资逻辑失效,形成"资产荒"结构性欠配,产业类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境[1] - 产品定位为符合中国债券市场习惯的"高收益债"市场,剔除投机属性过强的垃圾债,核心目标是加强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4] 市场发展现状与目标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上交所累计落地53只高成长产业债,金额合计373亿元,覆盖多地区多类型企业[1] - 年内已有80余家非银机构参与投资,产品成为机构增厚收益的重要选择[1] - 2025年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发行全国商贸物流领域首单省属国企高成长产业债,期限3+2年,票面利率2.95%[2] - 上交所力争2024年底发行规模达到百只,并推动产品常态化发行[1][5] 产业企业融资支持措施 - 建立全链条服务团队,创设"交易所搭台,市场主体唱戏"模式,针对有良好偿债意愿的实体企业[2] - 推动中介机构优化立项标准,鼓励券商承销产业企业债券[2] - 设计多层次投融对接机制,帮助投资机构挖掘企业价值,营造友好融资环境[2] - 建立动态项目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深度挖掘企业融资需求[5]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建设机制 - 要求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及时性针对性,鼓励高频披露核心财务数据以提升透明度[3] - 设置投资者保护条款,包括财务事项承诺、限制性承诺和增信担保等[4] - 引导主承销商提供做市或询报价服务,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4] - 约定违约认定与责任承担方式,鼓励企业探索多样化违约处置路径[4] 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 需扭转债券市场长期观念,处理信用分层带来的风险,平衡对恶意逃废债与一般经营失败违约的处置[5] - 中介机构存在畏惧违约心理,需厘清其责任以促进面向高成长主体展业[5] - 2025年下半年将联合各条线举办全市场业务培训,筹备发行人集体路演加快分层市场建设[5]
日度策略参考-20250710
国贸期货· 2025-07-10 14: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短期内国内外利多因素平平,市场情绪和流动性尚可,各品种走势不一,部分品种震荡,部分品种有涨跌风险,需关注各品种的供需、政策、成本等因素变化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宏观金融 - 短期内股指或呈现偏强震荡格局 [1] - 资产荒和弱经济利好债期,但短期央行提示利率风险,压制上涨 [1] 有色金属 - 金价、银价短期料震荡为主 [1] - 美国铜关税或落地,沪铜及伦铜价格存在补跌风险 [1] - 铝价存在回落风险,氧化铝价格企稳回升 [1] - 锌价受关税扰动和累库预期施压,关注逢高空机会 [1] - 镍价震荡偏弱运行,建议短线逢高空,中长期一级镍过剩压制仍存 [1] - 不锈钢震荡反弹后持续性待观察,建议短线为主,逢高卖套 [1] - 锡价宏观计价提高,短期基本面供需双弱,驱动有限 [1] - 工业硅供给北减南增,需求端多晶硅边际增产但后续有减产预期,价格拉涨后易出分歧 [1] - 多晶硅市场有光伏供给侧改革预期,市场情绪高 [1] - 碳酸锂供给端未有减产,下游补库主要系贸易商,工厂采买不积极,资金博弈 [1] 黑色金属 - 螺纹钢、热卷炉料强势,成本端提供支撑,但热卷现货存在边际走弱风险 [1] - 锰硅价格承压,硅铁供需相对平衡 [1] - 玻璃供需边际改善,短期供给持稳需求韧性,中期供需过剩价格难向上 [1] - 纯碱供给有所扰动,但需求偏弱,成本支撑弱化,价格承压 [1] - 焦煤、焦炭把握期货升水机会卖出套保 [1] 农产品 - 棕榈油受OPEC+超预期增产影响预计跟跌,长期国际油脂需求增加,看多远月 [1] - 棉花预计国内棉价维持震荡偏弱走势,关注美国经济衰退进展以及中美关税战走向和后期累库情况 [1] - 巴西2025/26年度甘蔗产量料下滑,糖产量料创纪录增长,后期原油走势或影响产糖量 [1] - 玉米预期盘面偏震荡,建议观望,远月CO1建议关注逢高做空机会 [1] - 豆粕远月合约预期重心抬升,若达成协议,整体盘面下跌空间预期有限 [1] - 纸浆估值偏低,同时存在宏观利好 [1] - 原木偏弱看待 [1] - 生猪期货整体仍呈现稳定 [1] 能源化工 - 原油、燃料油受中东地缘局势降温、OPEC+超预期增产、短期欧美旺季消费偏强支撑 [1] - 沪胶下游需求有走弱趋势,供给端产量释放预期较强,库存小幅增加 [1] - BR橡胶近期有装置扰动刺激盘面上涨,OPEC超预期增产,合成胶基本面承压 [1] - PTA基差继续走弱,原油价格保持强势,聚酯下游负荷维持在90%,7月瓶片和短纤将进入检修周期,现货宽松,聚酯补货意愿不高 [1] - 乙二醇后期到港量较大,聚酯产销转好集中采购对市场有一定冲击 [1] - 短纤仓单注册量较少,工厂检修增加,成本跟随紧密 [1] - 苯乙烯装置负荷回升,持货集中,基差明显走弱 [1] - 尿素国内需求平平、夏季农需尾声,下半年出口预期好转 [1] - PE价格震荡偏强 [1] - PVC盘面震荡偏强,但下游迎来季节性淡季,供应压力上升 [1] - 烧碱关注液氯变动 [1] - LPG仍有下行空间 [1] 航运 - 集运欧线预计7月中旬运价见顶,呈圆弧顶走势,运价见顶时间前置 [1]
逾4000亿元,“抢筹”!
中国基金报· 2025-07-09 23:27
公募REITs市场火爆 - 两只公募REITs一日吸金超4000亿元 华夏华电清洁能源REIT吸金约1711亿元 创金合信首农REIT吸金约2291亿元 [2] - 今年以来12只公募REITs全部实现一日售罄 其中10只比例配售前发行金额超千亿元 累计吸金超1.7万亿元 [2] 华夏华电清洁能源REIT详情 - 战略投资者认购比例70% 网下投资者确认比例0.4867849% 公众投资者确认比例0.19362177% [4] - 底层资产为杭州华电江东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 已运营近十年 是浙江电网重要统调电厂 [5] - 2025年和2026年分派率分别为5.66%和5.37% 拟募集规模18.945亿元 [5] 创金合信首农REIT详情 - 战略投资者认购比例70% 网下投资者确认比例0.77548865% 公众投资者确认比例0.26162600% [7] - 底层资产为首农元中心项目 总面积20.36万平方米 位于北京海淀区西二旗 与小米集团总部相邻 [8] - 基础设施资产整体出租率94.8% 主要租户为快手科技和小米集团 剩余土地年限15.94年 [9] 公募REITs市场表现 - 中证REITs指数(全收益)年内上涨14.20% 中证REITs收盘指数年内上涨11.17% [11] - 近期板块出现回调 中证REITs指数(全收益)较6月24日高点下跌1.71% 消费板块回调幅度最大 [11] - 市场短期存在止盈需求 能源及产业园板块回调幅度相对较小 [11]
A股,新信号!
天天基金网· 2025-07-09 13:05
险资举牌动态 - 险资年内举牌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不少于20次,银行、公用事业等稳定股息资产成为主要对象 [1] - 利安人寿增持江南水务4699.54万股(占比5.03%),信泰人寿增持华菱钢铁3.43亿股(占比5.00%) [3] - 弘康人寿6月增持郑州银行H股3900万股,持股比例从5.55%升至6.68% [3] 其他机构举牌情况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增持大秦铁路201.25万股,持股达5% [4] - 宽德私募累计增持圣阳股份2520.92万股(占比5.55%) [4] 险资举牌主力分析 - 平安银行年内7次举牌上市公司且均为H股,包括三次举牌招商银行H股、两次举牌农业银行H股和邮储银行H股 [6] - 平安人寿6月增持招商银行H股629.55万股(均价54.19港元/股),持股比例从14.87%升至15.01% [6]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新"国九条"等政策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上调5% [7]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荒"严重,银行股、公用事业股等平均股息率超5%的资产受青睐 [7] - 新金融工具准则(FVOCI科目)允许股息收益增厚利润,优化险企财报表现 [8] 举牌行为影响 - 举牌活动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增量资金入场形成良性市场循环 [10] - 险资举牌高度集中于银行等板块,行业集中度过高可能放大系统性风险 [10] - 未来举牌配置或向弱周期、多元高分红领域拓展以平衡收益与风险 [11]
A股,新信号!
证券时报· 2025-07-08 19:39
险资举牌动态 - 险资年内举牌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不少于20次,银行、公用事业等稳定股息资产成为主要对象 [1] - 利安人寿累计增持江南水务4699.54万股,占比5.03% [2] - 信泰人寿累计增持华菱钢铁3.45亿股,占比5.00% [2] - 弘康人寿增持郑州银行H股至1.35亿股,持股比例上升至6.68% [2] - 平安人寿年内7次举牌上市公司,均为H股,包括三次举牌招商银行H股、两次举牌农业银行H股和两次举牌邮储银行H股 [5] 举牌方及被举牌公司 - 信泰人寿举牌华菱钢铁(A股)[3] - 利安人寿举牌江南水务(A股)[3] - 平安人寿举牌招商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3] - 长城人寿举牌秦港股份(A股和H股)、大唐新能源(H股)、中国水务(H股)[4] - 弘康人寿举牌郑州银行(H股)[4] 其他机构举牌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增持大秦铁路至5% [4] - 宽德私募举牌圣阳股份,累计增持2520.92万股,占比5.55% [5] 举牌原因分析 - 低利率环境下,寻找具有稳定现金流和良好业绩基础的企业成为资金的最优选择 [1] - 监管部门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险资参与权益投资的制度障碍逐步消除 [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优化保险资金比例监管政策,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 [6]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荒"严重,险资急需通过配置高股息权益资产来增厚收益 [6] - 高股息个股既能提供稳定收益,又具备估值修复空间,成为险资配置的理想选择 [6] 市场影响 - 举牌活动的增加能够有效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增量资金入场,形成良性市场循环 [7] - 资本的举牌行为是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和长期价值的背书,有助于引导市场回归价值本源 [7] - 险资等应发挥"耐心资本"作用,推动举牌从短期套利转向产业协同的长效配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