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

搜索文档
大举入市!7月已有7家险资出手
证券时报· 2025-08-02 08:08
险资入市动态 - 弘康人寿7月25日买入3038.6万股郑州银行H股,持股比例升至10.45%,这是其6月以来第四次突破港交所权益披露线 [2][3] - 平安资产7月28日买入374.25万股招商银行H股,H股持股比例升至16.03% [2] - 一个月内7家险资出手买入8只股票,包括江南水务、华菱钢铁、龙源电力等,其中信泰人寿单日买入3.41亿股龙源电力H股 [3] - 泰康人寿7月9日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峰岹科技H股,出资2500万美元占发行总数8.69% [4] 银行股配置情况 - 中国平安7月16日买入125.32万股中国电信H股,持股比例升至5% [5] - 平安人寿7月22日买入2290.9万股邮储银行H股,持股比例从13.98%升至14.10% [6] - 截至7月30日保险公司举牌21次,创近五年新高,超过2021-2023年总和 [6] - 中国平安重仓5只港股银行股,累计耗资超千亿港元,持仓市值超2600亿港元 [8] - 工商银行H股持仓达156.99亿股占比18.08%,农业银行H股持仓49.46亿股占比16.09% [9] - 招商银行H股持仓6.89亿股占比15.01%,邮储银行H股持仓28亿股占比14.10% [9][10] 行业配置偏好 - 银行股是险资权益投资压舱石,一季度持仓市值达万亿元 [12] - 举牌标的涵盖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12只为H股 [12] - 中国太保持有中远海能H股比例达9.03%,看重其高股息特性 [13] - 低估值、高股息是险资选择标的的核心标准,需兼顾盈利持续性和买入成本 [13] 投资策略分析 - 低利率环境下险资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银行股满足经营稳健、分红稳定等要求 [10] - 国有大行平均股息率较保险产品保证利率存在可观利差 [11] - 银行股自2023年9月启动长牛行情,早期买入安全边际显著,如招商银行H股浮盈26亿港元 [11] - 非上市险企新会计准则切换背景下,增加优质资产配置有助于收益稳定性 [13]
鑫闻界丨“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讨论持续升温,银行上半年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齐鲁晚报· 2025-07-16 16:51
银行股分红与投资吸引力 - A股上市银行中超过一半已完成年末分红 多家银行增加年中分红频次以增强投资吸引力 [1]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7家股息率超过3% 华夏银行以5.12%居首 农业银行国有大行中最高达4.11% [5] - 工商银行派发A股现金股息443.78亿元 农业银行派发400.65亿元 招商银行派发412.58亿元 [6] 银行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银行板块大涨14.5% 指数创历史新高 41家A股上市银行股价上涨 浦发银行、青岛银行涨幅超30% [5] - A股上市银行总市值达14.56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2.20万亿元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市值居前三 [5] - 保险资金积极买入银行股 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 平安集团增持多家国有大行H股 [6] 监管处罚情况 - 6月银行业收到156张罚单 罚没总金额10156.52万元 农商行占比32%且罚金最高达3201.66万元 [1] - 信贷业务违规和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是主要违规原因 9名从业人员被禁止从业 1名终身禁业 [1][2]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 - 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二永债"8945.6亿元 共57只 城商行、农商行通过定增、永续债等方式补血 [3] - 120余家区域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方案获批 其中城商行14家完成注册资本变更 [4]
银行股不可盲目追高
华夏时报· 2025-07-11 18:23
银行股表现 - 2025年至今没有一家银行企业出现下跌,全部上涨,18家银行创历史新高,16家银行涨幅超过20%,32家银行涨幅超过10% [1] - 国有大行工农中建全部创历史新高,申万银行指数近一年涨幅35.49%,近两年涨幅52.11% [1] - 银行股上涨逻辑与去年长期国债一致,经济下行压力下资金偏好高分红行业 [1] - 工商银行市净率从2022年11月最低值0.42升至目前0.79,四大行市净率近乎翻倍 [4] 资金流向 - 保险资金是购买长期债券主力,2025年一季度险资持有A股银行市值2657.8亿元,占比45.05% [2] - 政策推动险资增配银行股,《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修订后风险因子放宽,2025年上半年至少5次险资举牌银行股 [2] - 公募基金因考核新规转向配置银行股以跑赢基准 [2] 政策支持 - 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加速,2025年发行规模突破8000亿元,二季度环比增长260.82% [3] - 四大行通过定增募资520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3] - 政策目的是以时间换空间,提前消耗财政空间换取银行创造资本能力 [4] 行业基本面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行跌破警戒线,但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维持利润 [5]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7.2%,增速较去年同期11.7%大幅收缩 [5] - 未来银行可能收敛资产规模以减轻资本压力,上行动力有限 [6] 估值水平 - 2025年7月11日A股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0.74倍,招商银行1.09倍最高,四大行在0.72-0.85倍区间 [3]
大锤落地!所有人做好财富洗牌的准备
大胡子说房· 2025-07-10 20:01
全球财富萎缩与债务模式 - 全球私人净财富总额近几年下降2.4%,人均财富缩水3.6%(约3200美元/2.33万人民币)[1] - 美欧中产及新兴国家(如金砖、东盟)居民财富同步缩水,债务推动发展模式已达临界点[1] - 2024年全球公共债务规模突破102万亿美元(美国占三分之一),债务规模达历史峰值[1] 美国债务扩张政策 - 美国通过"大美丽法案"新增3.4万亿美元债务,精英阶层选择持续扩大债务而非解决[2] - 债务周期理论显示美国处于第四阶段(去杠杆),但实际采取逆向操作继续发债[3][4] - 历史债务扩张关键节点:2008年金融危机增发6.39万亿美债,2020年Y情两年增8万亿[3] 美元贬值趋势与历史对比 - 2023年美元已贬值10%,可能创历史新低(预测贬值幅度达50%)[6][8] - 历史上三次大贬值:1971-1973年(-25%)、1985-1987年(-48%)、2006-2008年(-21%)[6] - 当前贬值兼具主动(美债规模扩张)与被动(美元信用危机)双重因素[7] 资本市场影响与避险策略 - 美元资产或面临大幅下跌,美股创新高或为危机前"最后疯狂"[9] - 资金转向高股息资产(如A股银行股)及大宗商品贵金属避险[9] - 储蓄型资产配置受关注,高息股票和稳定吃息策略成市场主流需求[9][10]
银行股,还能涨多久?
市值风云· 2025-07-02 18:03
银行股行情表现 - 过去两年银行股走出独立行情,2023年国有大行领涨,2024年股份行与城农商行接棒,2025年区域银行股价持续创新高 [2] - 截至2025年6月20日,A股银行ETF涨幅14.2%,港股通金融ETF涨幅18.6%,同期上证指数仅微涨0.4%,银行板块超额收益明显 [2] 估值修复核心逻辑 - 银行股低估值隐含充分悲观预期,经济增速并非决定因素,风险底线清晰化是关键 [5] - 2023年以来政策明确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银行资本风险的底线,推动估值修复 [5] - 房地产开发贷占比持续压降,存量风险出清,风险拐点确立 [5] - 2023年地方债务化解政策出台后国有大行率先修复,财政部注资强化分红确定性 [6] - 2025年5月央行"非对称降息"(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转向呵护银行净息差 [8] 银行股主要买家分析 - 散户并非主要买家,2023年国资(中央汇金)通过沪深300ETF/A50ETF增持国有大行和招商银行 [10][13][15] - 2024年ETF资金爆发式流入,国资外资继续增配 [10] - 2025Q1险资扭转净流出态势,通过红利ETF增持高股息银行 [10][15] - 部分地方国资增持当地区域型银行 [15] 资金行为背后的战略考量 - 国资增持具有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股权财政"双重逻辑,用银行股息收入弥补土地财政缺口 [16] - 国有大行股息率2023-2024年达5%-6%,当前仍超4%,相比持续下行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具吸引力 [16][17] - 国资立足长期配置且不轻易减持,形成板块托底效应 [17] 未来增量资金潜力 - 险资2025年正式加大配置,受资产荒(固收回报率下降)和新会计准则(FVOCI科目)驱动 [18] - 政策要求国有险企每年新增保费30%投A股,预计带来数千亿长期资金 [18] - 公募基金欠配银行股1399亿元(占基准4.2%),其中沪深300基准产品欠配1070亿元 [20][21] - 证监会新规推动公募持仓向宽基指数靠拢,预计带来千亿级增量资金 [18][20] 板块后续展望 - 险资和公募增量资金构成上行推力,国资"捂盘"抑制大幅回调 [22] - 板块可能保持缓慢上行,需警惕国资减持信号作为行情顶部指标 [22]
疯涨的银行股开启融资大门 四大行“落袋”5200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6-30 10:41
银行股市场表现 - 2025年1月1日至6月25日申万银行指数累计涨幅达15 77% [2] -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等30多只银行股在6月26日创年内新高 占比超八成 [2] - 工商银行市值2 70万亿元人民币 位居A股第一 股价从2022年4元 股涨至7 76元 股 涨幅超80% [2] 银行股上涨驱动因素 - 银行板块盈利平稳但此前估值较低 中证银行指数市净率仅0 67倍 低于过去十年67%的时间 [2] - 中证银行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达6 4% 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 7% [3] - 工商银行A股股息率超4% 是一年期存款利率0 95%的数倍 [3] - 2024年A股42家上市银行分红合计6315 42亿元 12家银行现金分红超百亿元 14家分红比例超30% [3] 银行资本补充动态 - 建设银行向财政部定向发行A股募资1050亿元 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3] - 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 邮储银行分别完成1200亿元 1650亿元 1300亿元定增 财政部合计认购5000亿元 [4] - 2024年商业银行通过二永债 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超1 58万亿元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占比达八成 [5] - 2025年商业银行已发行48只二永债 总额7969 6亿元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分别发行1400亿元和1648亿元 [5] 资本补充的战略意义 - 补充资本可提升银行稳健经营能力 增强信贷投放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5]
基金经理请回答 | 对话姜诚:价值投资的超额收益,究竟源自什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19 18:13
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 基金经理认为理想型和现实型并非对立,而是事物的两面,实现理想需要解决现实问题 [4][5] - 价值投资的目标是让理想更接近现实,通过耐心、能力和手段逐步实现 [5][6] - 超额收益来源包括超前信息、更深入分析和不同视角,其中不同视角最为重要 [11][12] 投资策略与方法 - 投资策略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与个人禀赋和目标匹配 [17][18] - 成功的投资策略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策略自洽和与运用者严丝合缝匹配 [19] - 买入决策是价格和认知的交集,不买股票不需要太多理由,但买入需要充分理由 [27][28][29] 行业与公司分析 - 银行股投资逻辑基于长期称重视角而非短期趋势,考虑息差缩窄等不利因素后价格仍可接受 [31][32] - 银行股持仓比例根据内部收益率调整,收益率越高持仓越重 [33] - 新消费和创新药行业未买入的原因是研究深度与当前价格不匹配 [26][27][28] 基金评价与客户体验 - 评价基金好坏的标准不仅是净值增长,还包括客户端的体验和获得感 [7] - 基金过去表现不能指引未来表现,因为基金组合价值在不断动态调整 [21][22][23] - 基金经理应坚持最优策略,但能提供更好客户体验的产品应获得更高评价 [24][25]
利率又降了,但我劝你尽快存钱
大胡子说房· 2025-06-13 18:50
核心观点 - 低利率环境下存钱比盲目投资更合理 银行投资能力远超普通人 当前银行无法提供高息存款说明整体投资环境不佳 [1][2] - 利率和黄金价格是判断经济环境的关键指标 利率越低存钱越划算 黄金上涨时其他投资品收益普遍低于存款 [2] - 当前通缩环境下存钱的核心目的是保本而非赚取利息 为未来通胀周期保留资金实力 [4][5][6] 利率与存款策略 - 1993年存款利率达10 98%但实际收益为负 因通胀率20%-30% 高利率往往伴随高通胀陷阱 [4] - 当前存款利率1%左右 大额存单接近2% 通缩环境下现金保值能力增强 [7] - 历史数据显示经济危机期间黄金大涨时 股票基金债券收益率普遍低于存款 [2] 黄金与资产配置 - 2022年国内金价从300元 克涨至800元 克 反映其他投资品收益不稳定 [2] - 2011-2018年黄金低点对应房地产暴涨周期 部分房产投资收益达200%-300% [3] 银行股投资 - 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高 新规促使公募基金增配银行股形成中短期趋势 [8] - 高息银行股年分红5-8个点 但需承担股价波动风险 [8] 专业机构配置 - 专业机构可提供全球化多元配置 实现风险对冲和资产保值 [9] - 机构管理能获取低风险保底收益 满足特定资产管理需求 [9]
利率又降了,但我劝你尽快存钱
大胡子说房· 2025-06-12 19:53
核心观点 - 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存钱比投资更有利于保住本金,为未来通Z周期做准备 [1][4][6] - 利率高低和黄金价格是判断经济环境和投资时机的关键指标 [2] - 历史数据显示黄金上涨周期中存款收益优于股票基金等投资品 [2][3] - 通S环境下现金保值能力增强,需保守策略保存实力 [4][6] 利率与存款策略 - 1993年存款利率达10.98%但实际利率为负,因通胀率20%-30% [4] - 当前存款利率低于1%,大额存单接近2%,但核心目的是本金保全 [5][7] - 利率越低说明银行投资渠道收益越差,普通人更应选择存款 [1][2] 黄金指标分析 - 国内金价从2022年300元/克涨至800元/克,反映其他投资品收益下降 [2] - 2011-2018年黄金低点对应房地产上涨周期,部分房产投资收益达200%-300% [3] - 经济危机期间黄金表现优异,如2008年金融危机 [2] 银行股投资建议 - 银行股在A股和港股高息股中占比高,年分红率5%-8% [8] - 公募基金新规导致资金流向沪深300成分股,银行板块将受益 [8] - 银行股投资需较高风险承受能力,不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8] 资产配置方案 - 专业机构可提供全球化多元配置,实现风险对冲和资产保值 [9] - 保守型投资者可直接选择银行存款获取1%保底收益 [7] - 动态调整策略,在通Z周期来临时转换投资方向 [6][7]
皮海洲:不能将银行存款与买银行股票进行简单的类比
新浪财经· 2025-06-12 16:40
银行存款利率调整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3个月、6个月、1年、2年整存整取利率均下调15个基点至0.65%、0.85%、0.95%、1.05%,3年、5年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和1.3% [1] - 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跌破1%大关,银行存款收益进一步降低 [1] 银行股投资吸引力 - 银行股近期上演慢牛行情,在国家队资金及ETF基金推动下,五大行等权重股股价表现稳健,持有银行股的投资者收益丰厚 [2] - 银行股股息率普遍较高,达到4%-5%,部分甚至达到7%-8%,远高于当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不足1%的水平 [2] - 在银行股慢牛行情中,投资者可同时获得高股息和股价上涨带来的价差收益 [2] 银行股投资局限性 - 银行股高股息需除息处理,投资者实际无法从分红本身获得收益,需依赖股价上涨实现填权才能获利 [3] - 银行股投资需承担股价波动风险,股价下跌时可能导致10%-20%的本金损失 [4] - 当前五大行股价处于历史高位,投资需谨慎防范回调风险 [4][5] 存款与银行股投资比较 - 银行存款利率低但本金安全,银行股投资可能获得更高收益但需承担价格波动风险 [4] - 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方式,不愿承担风险者宜选择银行存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