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上证指数创近十年新高,股民、基民、机构的“热”和“冷”
搜狐财经· 2025-08-20 22:01
市场行情与投资者行为 - 上证指数站上3700点创近十年新高 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3] - 专家预测未来一年沪深300指数可能升至5500点相当于上证指数5000点 [3] - 7月A股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 [3] - 近一个月超150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382只主动权益基金处于限购状态 [9] - 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达20%获得正收益的基金占976% [7] - 上半年末主动权益基金总份额较去年末减少19824亿份出现"保本出"现象 [7] 机构观点与策略 - 本轮行情由盈利预期改善、产业升级深化和增量资金稳步入场共同支撑呈现"稳中求进"特征 [10] - 市场处于慢牛趋势中长期向上趋势未改变本轮上涨是行情第二阶段 [10] - 被动指数产品规模/份额明显增长因投资者认可其在牛市中的上涨锐度 [8] - 公募机构经营理念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9] - 建议构建股债平衡组合通过再平衡策略提升组合表现 [9] 投资者结构与行为特征 - 客户交易换手率整体提升成长型公司投资占比增加但优质权重股仍是主流 [6] - 35-60岁中年投资者为主力军年轻投资者参与度提升但占比变化不大 [6] - 部分投资者信息获取和策略选择更主动对市场动态敏感度增强 [6] - 投资者出现"既怕错过又怕做错"矛盾心态 [11] - 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组合配置稳健绩优股与高弹性成长股 [11]
牛市最考验投资心态!如何避免追涨和踏空?
雪球· 2025-08-20 21:01
市场表现 - 大盘本周站上3700点,突破去年10月新高并创近10年高位,A股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4] - A股呈现结构牛、轮动牛特征,创新药、军工、反内卷、科技板块轮番上涨[7] - 选对标的数月可实现翻倍收益,选错标的即使在牛市也难以盈利[8] 投资者行为分析 - 部分投资者因恐高或追求收益最大化等待回调,但回调后仍因损失厌恶或贪婪错过上车机会[9] - 部分投资者在牛市前完成布局,但账户刚回本即止盈离场,未享受牛市回报[10][11] - 踏空焦虑源于错过机会且对未来机会缺乏把握信心,但市场机会持续轮动[12][14] 历史轮动规律 - 2024年TOP3资产为美股、黄金、A股,2023年为美股、黄金、国债,2022年为汇率、国债、原油[17] - 21-24年债券和美股占优,24-25年A股接棒,A股内部红利风格(21-24年)向成长风格(今年)切换[16] - 不同资产类别(股票、债券、商品)、地区市场(美股、港股、A股)及风格持续轮动上涨[16] 投资策略建议 - 资产配置通过股债商比例(如6:3:1)分散风险,利用资产低相关性实现再平衡与波动管理[28][30] - A股持仓占比50%的配置方案在牛市中可实现"躺赚",下跌时其他资产补位对冲风险[30][31] - 无需择时或担心踏空,通过定期定投积累本金并稳定复利,降低情绪干扰[29][33] 大师方法论 - 巴菲特价值投资在熊市建仓,牺牲牛市末期收益换取早期回报[19] - 达利欧风险平价策略放弃单一资产高收益,追求全天候稳健回报[20] - 投资需匹配自身价值观与认知,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导致焦虑[21][24]
银行理财和基金投资哪个更优?
搜狐财经· 2025-08-20 18:59
在金融投资领域,银行理财与基金投资都是常见的资产配置方式,不少投资者会在两者之间徘徊,试图 探寻哪一种更为优质。然而,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两者的特性,才 能做出贴合自身财务状况与投资目标的选择。 在费用方面,银行理财主要收取管理费等相关费用,收费形式和标准相对单一。基金投资除了管理费 外,还涉及申购费、赎回费等。不同类型的基金以及不同的销售渠道,费用标准也存在差异。 投资决策不能盲目跟风,投资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目标进行综合考量。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资金稳健增值、流动性需求不高的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较高收益、有一定投资经验并且不介意市场波动的投 资者,基金投资或许更为妥当。 银行理财通常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推出。这种产品具有多种类型,按收益类型可分为固定收益 类、浮动收益类等。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往往会事先约定一个较为稳定的收益率,投资者在产品到 期后,按照约定获取相应的收益,收益率波动较小。它的风险管控相对严格,资金大多投向比较稳健的 领域,如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 ...
2025 年三大类资产配置新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8-20 17:13
股票投资 - 港股科技板块单月成交额突破8000亿港元 [1] - 量子计算企业(1865.HK/89qwe)年内涨幅达127% 室温超导芯片进入量产阶段 [1] - 生物医药企业(1865.HK/54rty)因阿尔茨海默症疗法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 [1] - 新能源企业(1865.HK/76yhn)钠离子电池获欧盟百亿订单 股价创新高 [1] - 传统地产股(1865.HK/11tgb)受REITs新规影响承压 [1] - 太空资源开发概念股(1865.HK/98mki)估值飙升 [1] 债券市场 - 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稳定在3.2%-3.5%区间 [2] - 中国离岸债券指数(1865.HK/22wsx)年内回报率达5.8% [2] - 绿色基建债(1865.HK/39edc)票面利率较国债溢价120个基点 [2] - 东南亚数据中心项目债(1865.HK/55rfv)实际收益率达8.9% [2] - 氢能产业园债(1865.HK/09ijn)获国际评级机构上调展望 [2] 黄金资产 - 黄金价格突破2500美元/盎司并维持高位震荡 [3] - 实物黄金ETF(1865.HK/17gft)持仓量创历史新高 [3] - 黄金波动率指数(1865.HK/63dsw)持续走阔 [3] - 西非新探明金矿(1865.HK/82fgh)受关注 [3] - 纳米镀金技术(1865.HK/46jhy)实现量产突破 [3] - 黄金稳定币(1865.HK/25klo)单周交易量突破10亿美元 [3] - 黄金NFT产品(1865.HK/71trt)完成首轮融资 [3] 资产配置策略 - 建议采取"核心+卫星"配置策略 [4] - 蓝筹股(1865.HK/52aqz)作为核心仓位 [4] - 投资级债券(1865.HK/16wsx)用于风险平衡 [4] - 保留10%-15%仓位配置黄金ETF(1865.HK/77edc) [4] - 卫星仓位关注前沿科技股(1865.HK/29mko)和新兴市场债券(1865.HK/61plm) [4]
分散投资策略中的资产配置艺术
搜狐财经· 2025-08-20 16:50
香港联交所智能组合投资产品创新 - 香港交易所推出特殊代码代表的智能组合投资产品 每个代码对应股票 债券与黄金的动态配比组合 [1] - 智能投资产品新规允许发行科技股主导的高增长组合 例如(1865.HK/39zpc)和(1865.HK/64lpm) [1] - 高增长组合将腾讯 美团等蓝筹股与成长型科技企业按4:6比例配置 并辅以黄金ETF对冲风险 [1] 科技股组合绩效表现 - 采用(1865.HK/28vft)配置方案的投资者在2025年上半年获得12.3%的复合平均收益 [1] 债券组合配置与收益 - (1865.HK/82qwa)组合通过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与国企美元债混合配置 在美联储高利率环境下保持5.8%年化收益 [2] - 绿色债券组合(1865.HK/57rnb)将30%仓位配置于大湾区基建项目债券 享受地方政府专项补贴 [2] 黄金产品数字化创新 -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推出(1865.HK/93smg)黄金通证化产品 结合实物黄金仓储与区块链技术 [2] - 数字黄金凭证如(1865.HK/46hkt)允许投资者享受金价波动收益并可兑换实物金条 [2] - 配置(1865.HK/79yvw)黄金组合的投资者在金价突破2500美元/盎司时锁定18%波段收益 [2] 智能算法驱动资产配置 - 动态平衡型组合如(1865.HK/61xtc)利用机器学习实时调整股债金比例 [3] - (1865.HK/52zfd)组合在恒生指数突破40000点时自动将股票仓位从65%降至50% 增加黄金和短期债券配置 [3] - 智能调仓机制使投资组合在2025年二季度市场震荡中回撤控制在3.2%以内 [3] 专业投资策略应用 - 核心+卫星策略建议以(1865.HK/77vnm)稳健型组合为基础 搭配(1865.HK/43qpl)行业轮动组合追求超额收益 [3] - 另类资产组合(1865.HK/96bmx)将15%仓位配置于稀土ETF 与(1865.HK/29hkc)数字货币对冲组合形成互补 [3] - 跨境套利组合(1865.HK/81sxd)利用港股通与QDII额度差异捕捉定价偏差机会 [3] 宏观环境应对策略 - (1865.HK/63yrw)久期对冲组合通过做空长期美债期货抵消利率波动对债券持仓的影响 [4] - (1865.HK/37kpt)通胀保护组合将黄金与TIPs债券搭配 在CPI同比上涨4.2%环境下维持实际正收益 [4] - 大湾区专属组合(1865.HK/59zxc)进行科创板和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跨市场配置 年内产生7次成功的事件驱动套利 [4]
中银香港与宏利投资展开区域性合作
智通财经· 2025-08-20 15:47
公司合作 - 中银香港与宏利投资展开区域合作 向中银香港及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客户提供多元资产收益方案 [1] - 合作利用双方在亚洲的销售网络和产品优势 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选择 [1] 市场需求 - 今年上半年 中银香港大部份客户寻求风险相对稳定且能获得定期收益的投资产品 [1] - 今年首季 该行认购环球多元资产基金类别的交易金额按年上升逾一倍 [1] - 中国银行(马来西亚)中银理财客户数量稳步增长 当地市场对理财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 [1]
中银香港(02388)与宏利投资展开区域性合作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15:45
合作内容 - 中银香港与宏利投资展开区域合作 向中银香港及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客户提供多元资产收益方案 [1] - 合作利用双方在亚洲的销售网络和产品优势 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资产配置选择 [1] 市场需求表现 - 今年上半年中银香港大部分客户寻求风险相对稳定且能获得定期收益的投资产品 [1] - 今年首季认购环球多元资产基金类别交易金额按年上升逾一倍 [1] - 中国银行(马来西亚)中银理财客户数量稳步增长 当地市场对理财服务需求持续上升 [1]
险资大力加仓股票:上半年净买入6400亿元,环比增长78%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10:14
险资规模与配置趋势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23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3.73% [1][3] - 债券类资产仍为配置基本盘但增速放缓,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占比持续回落 [1] -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其中股票余额达3.07万亿元,环比增长8.9% [1][3] 股票投资动态 - 上半年净买入股票约6400亿元,环比去年下半年3590亿元增长78% [1][3] - 股票配置占比从2024年末7.3%升至8.47%,人身险公司配置比例达8.81% [3] - 险资通过举牌、私募基金等形式加码资本市场,年内举牌23家上市公司创近4年新高 [5] 投资策略转变 - 投资能力需从"控仓位"向"选赛道"转变,应对估值分化和市场结构性特征 [2][6] - 偏好大市值、高股息、低波动资产,重点配置银行、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龙头 [6] - 对100亿以下市值公司持股意愿较低,500亿以上市值样本持股占比较高 [6] 私募基金试点进展 -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基金增至7只,包括500亿规模的鸿鹄基金 [8] - 人保资产、太平资产等多家机构获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8] - 鸿鹄基金已投资伊利股份、陕西煤业等A股上市公司 [8] 资产配置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及资产荒倒逼险资重构资产配置,权益资产成为提升长期回报的重要路径 [1][4] - 3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于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固收资产利差持续压缩 [4] - 股票投资仓位与市场赚钱效应挂钩,市场升温时增配需求上升 [6]
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超36万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9:5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1] - 保险业总资产39.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2% [1] - 人身险公司总资产34.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8.8% [1] - 财产险公司总资产3.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5% [1] - 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配置占比51.1% 较一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 [3] - 股票配置占比8.8% 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 [3] - 银行存款占比8.6% 较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3] - 证券投资基金占比4.8% 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3] - 股票投资占比连续五个季度环比提升 [1][3] - 寿险公司债券配置比例同比提升3.68个百分点 [4] - 财险公司股票配置比例同比提升1.84个百分点 [4]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2]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0.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11.2% [2] - 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6.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4.3% [2]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提升1.30个百分点 [2] 经营业绩表现 - 上半年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2]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2] - 净资产同比增长23.4% 增速快于总资产与保费增速 [3]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净资产增加 改善偿付能力 [4]
基金早班车丨ETF规模首破四点八万亿元,长钱长投成主流
搜狐财经· 2025-08-20 08:47
(3)近期A股市场量价齐升,公募基金发行持续火爆,权益类基金成为绝对主力。按认购起始日统计,本周(8月18日至8 月24日)全市场计划发行45只新基金,环比上一周增长36.36%,已连续第四周单周发行数量超过30只。 一、交易提示 今年以来,ETF市场持续火热,成为各路资金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通道。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全市场ETF总规模已达 4.8万亿元,其中股票ETF、跨境ETF、商品ETF和债券ETF的规模均较去年底显著增长。在经济稳步复苏、政策支持的背景 下,ETF正从"交易工具"升级为"财富管理基础设施",成为"长钱长投"的重要载体。 金融界8月19日消息,周二,A股三大股指早盘高开回落后再度冲高,午后股指震荡下行,尾盘前缩窄跌幅,截止收盘,沪指跌0.02% 报3727.29点,深成指跌0.12%报11821.63点,创业板指跌0.17%报2601.74点,科创50指数跌1.12%报1112.27点;沪深两市合计成交 额25883.69亿元,已连续五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市场热点较为杂乱,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2900只个股上涨。 二、基金要闻 (1)08月19日新发基金共有3只,主要为ETF联接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