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深莞携手打造科学联盟,从这座世界级科学片区可见哪些未来?
南方都市报· 2025-06-24 14:49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构建"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创新生态 [1] - 联盟标志"We-Science"寓意吸引全球人才共建科技创新策源地,"We"取自东莞巍峨山拼音首字母 [1] 科学城布局与设施 - 深圳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90.5平方公里)形成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 [7] - 三大科学轴布局: - **数学科学轴**:部署"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支撑人工智能算力需求 [2] - **物质科学轴**:深圳布局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材料基因组设施,松山湖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 [4] - **生命科学轴**:包括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及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4] 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 光明与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建设材料基因组中子谱仪,2024年启用后已服务30多家单位 [6] - 深圳市华星光电与广东思谷智能联合研发印刷OLED/QLED柔性显示产业化技术 [7] - 两地汇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推动"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7] 交通互联规划 - 规划"双城15分钟"交通圈,2035年深莞高峰期出行量预计达10万-11万人次/小时(较现状翻倍) [10] - 陆路通道:新建13公里主干道(含南光高速北延、光侨路北延),通行能力9000车次/小时,车程缩至10分钟 [10] - 轨道网络: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设计运力3.5万人次/小时,2024年底通车 [10][11]
2025国民音乐教育大会蓄势待发
消费日报网· 2025-06-24 10:51
行业盛会 - 中国乐器协会联合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机构将于2025年7月12日—13日在湖北武汉举办"2025国民音乐教育大会" [1] -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音乐教育变革 主题为"AI音乐教育新生态" 探讨AI融入教学、新型教学模式及行业生态构建等前沿议题 [1] - 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 大会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专业平台之一 历届吸引超百位国内外顶尖音乐教育家、学者及从业者参与 [1] 议程设置 - 主会场聚焦宏观趋势与政策导向 教育部领导及学界专家将解读行业机遇与挑战 [2] - 设置8—10个分会场 涵盖AI音乐教育、心理健康、乐器进课堂、幼儿教育等热点领域 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满足细分需求 [2] - 同期举办"万叶杯"音乐教育论文评比、视频评选等活动 并设乐器与数字资源展览专区展示最新教学工具与智能解决方案 [2] 参与群体 - 大会面向学校音乐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 以及乐器生产企业、琴行、艺培机构从业者和琴童家长等音乐教育相关人士 [2] - 旨在整合资源构建更完善的音乐教育服务体系 推动行业在AI时代发展 [2]
资本市场丨激活资本市场动能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搜狐财经· 2025-06-23 13:56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融合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需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1] -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相辅相成,促进三者良性循环是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3] - 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已显现成效,但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1] 构建高效创新生态 - 需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与规则,包括推动多元化发行上市机制、深化注册制改革、优化股债联动机制等[5]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并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5] - 构建协同联动的创新生态网络,明确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作用[5] - 完善长期资本供给机制,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适配性,深化对初创及未盈利科技企业的支持[6] 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聚集 - 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资本流向创新领域,扩大未盈利企业上市适用范围[7] -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数据要素确权,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7] - 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资源聚集[8]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衔接 - 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无形资产估值体系[9] - 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通资金链服务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路径[9] - 加强产业、创新、金融等领域人才培养,以人才链流动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9]
全球日益关注中国创新生态系统——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米雷克·杜塞克
新华社· 2025-06-23 11:03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 - 全球日益关注中国在能源转型、整体能源生态系统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1] - 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夏季达沃斯论坛核心议题之一 [1] - 中国政府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并采取切实行动 [1]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 - 过去5年中国在整车产品、电池技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1] - 中国庞大市场需求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1] 新技术应用与融合 - 许多新技术正被应用于工业领域并产生经济影响 [1] - 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未来出行、生物、太空等前沿科技领域 [1] - 特别关注不同领域新技术的融合 [1] 夏季达沃斯论坛 - 自2007年起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和大连轮流举办 [2] - 论坛提供值得信赖的平台帮助全球决策者作出更明智决定 [2] - 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结缘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2]
文化“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经济日报· 2025-06-23 06:02
文化出海现状与成果 - 中国文化出海从单向输出转向深度融入,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成为"新三样"新生力量 [1] - 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43.5亿元,阅文集团旗下起点国际上线6000部翻译作品,海外用户近3亿,千万阅读量作品同比增长73% [2] - 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 [2] - 海外短剧应用下载量3.7亿次,用户内购收入5.7亿美元,均较2023年增长10倍以上 [2] 成功案例与驱动因素 -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西班牙引发反响,《山海情》在50余国播出并引发脱贫共鸣 [1][2] - 《三体》通过人类团结主题实现跨文化传播,《哪吒2》依托138家动画企业协作及超算技术支持 [2] - 三重动能:文化自信催生国潮符号、产业链成熟提供基础、全球共通情感消弭文化隔阂 [2] 现存挑战 - 语言翻译障碍导致经典作品表述扁平化,AI训练数据中中文语料占比不足 [3] - 中小文化企业依赖平台分账缺乏自主渠道,新兴市场盗版与著作权侵权问题高发 [3] 发展路径建议 - 技术赋能作为破局关键,需推动技术成为文化对话桥梁 [1][3] - 分层推进叙事升级:从武侠仙侠题材延伸至《道德经》等哲学IP影视化、游戏化 [1][3] - 参与制定全球数字文化产业贸易规则,提升国际话语权 [3] 行业转型方向 - 文化出海目标从市场扩张转向文明深度理解,实现"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型 [4] - 《黑神话:悟空》团队强调产业升级、叙事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长期价值 [4]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纳入三大前沿产业 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10
科创板改革核心内容 - 证监会出台《科创板意见》,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1] - 增设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为前沿领域企业开辟更畅通的上市通道 [1] - 改革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市场反应与行业动态 -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反响热烈,部分企业已启动上市准备工作 [2] -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已完成股改,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称政策为低空出行赛道注入新活力 [2] - 券商加紧梳理项目,头部券商积极对接优质科技企业并与交易所预沟通 [2] - 中信建投证券计划加强科创属性企业储备,履行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 [3] 第五套上市标准成效与案例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已支持20家生物医药企业IPO,募资合计428.71亿元 [3] - 迪哲医药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后,成功推出两款全球突破性创新药并完成17.96亿元再融资 [3] - 生物医药行业受益于科创板政策,吸引保险、公募基金、QFII等专业投资者参与 [3] 前沿行业特点与融资需求 -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行业存在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潜力大等特点,适用第五套标准需求强烈 [4] - 商业航天企业依赖一级市场风投,科创板改革将加速其登陆资本市场,降低资金成本 [4]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爆发期,形成"火箭—卫星—应用"闭环,成本持续降低 [5]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从2025年3985亿元增长至2035年17295亿元,复合增长率15.6% [5] -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5万亿元,2035年达3.5万亿元 [5] - 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加速eVTOL等核心技术企业商业化进程 [5] 政策配套与市场期待 - 改革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及IPO预先审阅机制,增强包容性 [6] - 证监会将结合产业特点分领域推出细则,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7] - 商业航天企业呼吁出台专项基金、审核细则及合理估值指引 [7] - 监管部门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促进优质上市公司引入 [8]
宝安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搜狐财经· 2025-06-22 12:19
国际品牌布局策略 - 宜家打破传统布局策略,放弃只做大店模式,将门店开进离年轻人更近的商场,打造轻小精致消费空间 [2] - 宜家宝安店位于地铁1号线坪洲站旁的大仟里购物中心L2层,面积1455平方米,精心打造6个生活场景展间,甄选1000余款热卖小件家居商品 [2] - 这种布局是国际品牌对宝安独特消费潜力的深刻洞察 [6] 宝安消费市场特征 - 宝安常住人口十年激增超百万,形成超500万常住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其中14-35岁青年占比达50% [7] - 宝安区社消零总额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全年共引进各类各级首店107家 [10] - 今年内全球最大室内超雪中心、深圳首座大悦城综合体、宝安首座山姆会员店等将相继开业 [10] 宝安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 - 宝安距离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约10公里,可依托机场货运枢纽实现高效配送 [7] - 宝安依托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国际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搭建"全球资源入口" [22] 本土科技企业出海表现 - 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涨幅达285%,全景相机X5在亚马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8个国家站点成为单品"销冠" [12][14] - 截至2024年底宝安已有23个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36个全国第一 [14] - 洲明科技LED显示屏、韶音科技骨传导耳机、北鼎晶辉厨房小家电等构筑"宝安硬核科技产品矩阵" [14] 企业创新与全球化模式 - 影石创新通过海外众筹获取第一桶金,利用亚马逊用户反馈和海外KOL合作将全球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方向 [16] - 企业形成"全球需求-本土研发-全球交付"的独特闭环,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16] - 宝安打造全国首个"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每年新增超100个开放场景加速本土企业成长 [20][22] 区域经济生态特征 - 宝安庞大消费市场和制造业根基为国际品牌提供生产、物流等协同配套服务 [18] - 宝安活跃的创新氛围与强大创新能力孕育出影石创新等科技先锋 [18] - 宝安国高企业数量占深圳30%,形成创新集群打造"中国方案出口"技术底座 [22]
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再添“新引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2 05:11
园区概况 - 天开高教科创园团泊园正式开园 占地10 9平方公里 定位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高地 [1] - 园区着力构建"医 教 研 产 才"协同发展的大健康产业生态 [1] 政策支持 - 静海区在28条天开园政策基础上推出"天开团泊园10条" 覆盖资源共享 成果转化 企业发展等关键领域 [2] - 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团泊创新产业发展基金 配套1亿元科创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升级 [2] - 聚焦9个国家级大健康创新平台 联动5所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形成创新生态 [2] 载体建设 - 已建成留创园 大学科技园等科创载体9 3万平方米 产业化基地6万平方米 [3] - 在建孵化载体8 2万平方米 布局概念验证 小试中试平台及金融服务通道 [3] - 吸引鹳巢科技孵化器 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专业机构入驻 [3] 成果转化 - 筛选发布50个技术领先的高价值专利成果 涵盖中医药 医疗器械等领域 [4] - 落地全国首个中医药"专利池"和中医药类全国重点实验室 [4] -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已转化33项专利 重点研发中药提取 肿瘤治疗等技术 [4] 发展规划 - 未来5年构建"医 教 研 产"四维协同模式 导入国际化服务资源 [4] - 强化中西医结合优势 提升大健康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4]
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广州举行加强央地合作 紧密协同港澳 携手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黄坤明阴和俊讲话 王伟中主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1 09:36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 - 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于6月20日在广州举行 省委书记黄坤明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等领导出席 [1] -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重大平台 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1] - 建设该中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一国两制"大局 支撑广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 重点任务部署 -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 -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夯实科技创新硬实力 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2] -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 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优化科技体制改革 [2] - 发挥"一国两制"优势 建设横琴 前海 南沙 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2] 实施保障机制 - 广东省将履行主体责任 省直部门加强央地协同 珠三角各市落实建设任务 [3] - 深化与港澳特区政府合作 推动三地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3] - 科技部将强化支持服务 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3] 工作进展通报 - 粤港澳三地通报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下一步计划 [4] - 会议明确了2025年重点任务 中央部委介绍了支持措施和工作安排 [4] - 中央和地方多个部门 港澳特别行政区领导 科研机构及高校负责人等参会 [4]
优化引才服务实现“人尽其才”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9
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成效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和优化外籍人才服务 [1] - 北京市长期工作的外籍专家达2.2万余人 中关村推出国际人才新政20条 [1] - 上海市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 留学回国人才超过31万人 [1] 政策体系完善措施 - 国家移民管理局2024年出台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 [2]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 [2] - 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 [2] 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 存在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足 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 - 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海外人才数据库 打通信息壁垒 [2] - 构建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海外人才评估体系 实现精准引才 [2] 创新生态构建 - 打造国际化区域创新创业平台 设立专项海外人才扶持基金 [3] - 鼓励龙头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海外人才创新联盟 [3] - 支持海外人才领衔承担科研项目 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 [3] 市场化引才机制 - 引导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3] - 构建以用人单位为核心的市场化 专业化评价体系 [3] - 推行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引进模式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