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投资
搜索文档
市场“慢牛”!险资二季度买了啥?看好这些板块
北京商报· 2025-08-20 20:23
险资重仓持股情况 - 截至8月20日共有150只个股被险资重仓持有 聚焦通信 交通运输 制造业板块[1][3] - 重仓股包括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金融街 南玻A 海航科技 华菱钢铁等代表性企业[3] 高股息配置策略 - 险资年内举牌7家银行股达14次 重点布局银行 公用事业 能源 非银金融等高股息个股[3] - 银行股尤其受青睐且多为H股 通信行业因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提供安全边际[3][4] - 市场利率低位徘徊环境下 高股息配置可获取稳定分红并缓冲债券收益率下行影响[3] 险资权益投资规模 -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5] -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2.87万亿元占比8.81% 财产险公司1955亿元占比8.33% 均处历史高位[5] 未来增仓空间与方向 - 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提高至50% 头部险企实际占比距监管上限仍有较大空间[5] - 全年权益配置比例有望提升约2个百分点 带来数千万级别增量资金[6] - 银行 通信 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板块将继续作为收益压舱石 H股银行股持续受青睐[6]
再创新高!36万亿险资投向这些领域→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26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 -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1]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0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35万亿元 [1] - 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得益于储蓄需求旺盛带来的保费增长及股债市场回暖带来的金融资产市价上涨 [1] 股票投资配置 -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2.87万亿元 占比8.81% 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3] - 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1955亿元 占比8.33% 较去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 [3] - 年内险资举牌次数达27次 超过去年全年的20次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 [3] - 保险资金入市加快因政策面打通配置路径及低利率背景下长钱长投需求扩大 [3] 债券投资配置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94万亿元 [5] - 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6.92万亿元 占比51.90% 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9455亿元 占比40.29% [5] - 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5] - 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提升 高股息OCI股票配置增加以缓解增值税及利率下行压力 [5]
36万亿元,险资新高
证券时报· 2025-08-18 13:31
行业资金规模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1]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2.6万亿元,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2.35万亿元 [1] 权益投资配置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4.7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5% [1][2]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其资金运用余额的13.34%,为2023年以来高点 [2]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3792亿元,占其资金运用余额的16.16%,环比明显增长 [2] - 人身险公司直接投资于股票的余额为2.87万亿元,占比8.81%,较2024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2] - 财产险公司直接投资于股票的余额为1955亿元,占比8.33%,较2024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两类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占比均达2022年二季度以来高点 [2] 权益投资趋势动因 - 权益资产提升受股市上涨带来浮盈、低利率环境及新会计准则推动资产配置调整、以及政策打通“长钱长投”入市堵点等因素影响 [3] - 与股票投资占比上升相对应,证券投资基金占比下降,人身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占比4.53%,较一季度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占比7.83%,较一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 [3] 债券投资配置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资金运用余额为17.87万亿元,较2024年末大增1.9万亿元 [4] - 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为16.92万亿元,占比达51.90%,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为9455亿元,占比为40.29%,余额和占比均为十年来新高 [4] - 银行存款占比持续下行,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的资金运用余额占比分别为8.02%和17.24% [4] 政策影响与未来配置展望 - 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此前发行的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到期 [5] - 债券作为险资配置“压舱石”的定位不改,长久期债券将继续是重点配置方向 [5] - 长期来看,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提升,投资或更重视“绝对收益来源”,高股息OCI股票的配置有望继续增配 [5]
36万亿元!险资,新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13:15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规模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1] - 其中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35万亿元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万亿元 [1] 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4.7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5% [1]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占比13.34%为2023年以来高点 [2]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3792亿元占比16.16%环比明显增长 [2] 股票投资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余额为2.87万亿元占比8.81%较2024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3]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余额为1955亿元占比8.33%较2024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 [3] - 两类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占比均达2022年二季度以来高点 [3]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1.48万亿元占比4.53%较一季度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4]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1837亿元占比7.83%较一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 [4] 债券投资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17.87万亿元较2024年末大增1.9万亿元 [5]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为9455亿元占比40.29% [5]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为16.92万亿元占比51.90% [5] - 保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和占比均为十年来新高 [5] 银行存款投资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的余额占比分别为8.02%和17.24%持续下行 [5] 债券投资趋势 - 保险公司持续加大债券配置力度与长期负债刚性匹配需求及利率长期下行背景下高收益合意资产减少有关 [6] -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6] - 分析师认为债券作为险资配置"压舱石"的定位不变长久期债券将继续是险资重点配置方向 [6] - 长期来看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提升高股息OCI股票的配置有望继续增配 [6]
险企举牌险企H股!中国平安,连续出手
上海证券报· 2025-08-16 12:29
中国平安举牌同业险企事件 - 中国平安近期增持中国人寿H股约950万股,每股作价22.4072港元,总金额约2.13亿港元,持股比例达5.04%触发举牌条件[2] - 此前中国平安已举牌中国太保H股,形成"同业举牌"罕见现象[2] - 香港交易所披露数据显示,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中国人寿H股3.72761亿股(5%),中国平安集团持有3.75151亿股(5.04%)[3] 同业举牌行为的三重信号 - 反映险企对保险行业基本面好转的认可,行业估值有望修复[4] - 显示险资对优质权益资产的强烈需求,在市场利率下行背景下加大权益投资成为最优解[4] - 表明险资投资策略从银行价值股转向保险等兼具价值成长的资产,配置策略更趋积极[4] 保险行业基本面分析 - 监管部门引导降低负债成本、促进浮动收益产品,优化了上市险企负债结构,"利差损"风险减少[4] - 资本市场回暖使险企投资回报提升,资负两端向好支撑上半年业绩[6] - 2025年第三季度预定利率下调有助于进一步压降新单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担忧[6] 机构观点汇总 - 中泰证券认为保险股属于"红利"范畴,当前估值已充分反映压力,举牌显示行业基本面筑底向好[5] - 华西证券看好分红险产品竞争优势提升,推动险企向分红险转型,提升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水平[6] - 西部证券认为保险是金融业最具成长性方向,头部险企凭借规模效应和投资能力更具优势[6]
REITs走强吸引险资跑步入场 险企另类投资仍受偿付能力约束 业内建言下调风险因子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15:26
市场概况与规模 - 截至3月26日市场存量公募REITs达64只发行规模合计1697.36亿元 [1][3] - 2021-2024年各年度发行规模分别为364.13亿元、419.48亿元、201.42亿元、645.69亿元对应发行项目11单、13单、6单、29单 [3] - 2025年3月新发行1只公募REITs规模14亿元目前共有18只公募REITs待上市 [3] 保险机构参与情况 - 保险机构在所有非原始权益人战配投资者中参与规模占比最高约30%参与过战配的保险机构共47家 [1][4] - 按认购规模排名靠前机构为中国人寿、泰康资产、中国平安 [1][4] - 国寿系统已参与23只公募REITs战略配售约占保险行业公募REITs投资规模近10% [4] - 网下投资者中保险资金投资账户配售金额84.97亿元占比65%参与网下保险机构共60家 [1][4] - 2025年以来险资通过战略配售和网下配售获得配售金额约7.65亿元实际配售份额占今年已发行公募REITs总发行份额9.8% [3] 产品分红特性 - 42只REITs在2024年分红总额达83.87亿元其中5只REITs分红超亿元 [6] - 招商高速公路REIT分红2.1亿元工银河北高速REIT分红1.9亿元中金安徽交控REIT分红1.8亿元 [6] - 招商高速公路REIT分红比例5.9%嘉实中国电建清洁能源REIT分红比例3.5%嘉实物美消费REIT分红比例3.4% [6] - 公募REITs设有强制分红比例要求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合并后基金年度可供分配金额90% [6] 投资价值与配置逻辑 - 公募REITs底层资产主要为运营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预期相对明确 [6] - 在低利率加剧资产荒背景下兼具资本利得与固定回报的公募REITs性价比优势凸显 [6] - REITs具备较强类红利资产属性当权益市场回调时可能出现替代性配置抬升 [7] - REITs作为较高分红、风险适中、较低相关性资产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7] 风险因子与监管约束 - 公募REITs资本计量因子为0.5远高于其他类型公募基金及投资性房地产 [1][8] - 风险因子较高导致更高资本占用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压力 [1][8] - 公募REITs杠杆为净资产40%转化为资产负债率28.6%可使用杠杆水平较低 [8] - 部分保险公司受偿付能力约束较大影响投资参与度 [8] 政策建议与行业挑战 - 建议监管部门给予偿二代项下风险因子优惠政策缓解保险资金投资对偿付能力的消耗 [9] - 建议给予战略投资者更多参与权和知情权如参与发行定价、设置观察席位等 [2][9] - 保险资管公司开展REITs投行业务人员数量较少需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9]
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税,对投资大户险资影响几何?
第一财经· 2025-08-04 19:19
文章核心观点 - 对新增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的政策对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和整体盈利影响有限 [1][3][4] - 债券在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地位不会因税收调整而改变 [1][6] - 新政策采用新老划断机制,仅影响新发行债券,且负面影响可能被新发债券票面利率上升部分对冲 [2][5] 税收政策调整内容 - 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此前已发行债券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直至到期 [2] - 普通自营机构投资相关债券的利息收入增值税率从0%上升至6%,资管产品(含公募基金)从0%上升至3% [2] - 保险资金委托下属资管公司管理自有资金适用6%增值税率,购买资管产品或公募基金产品则适用3%增值税率 [2] 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 分析师测算显示,税收调整对险企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影响约为2至3个基点 [1][3] - 以10年期国债票息收益1.7%、6%增值税率计算,险企相关利率债头寸票息收益或下降9.6个基点 [3] - 考虑到债券资产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50%,其中70%属于国债等利率债,对整体投资端收益率的影响为下降3个基点 [3] - 华泰证券估计税收调整对新增政府债和金融债收益率的影响约为12个基点,每年对整体净投资收益率影响约为2个基点 [3] 对行业盈利的影响 - 中金公司测算,税收变化短期内对各家保险公司盈利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小,或不到1% [4] - 长期来看,随着存量债券到期再配置,负面影响会有一定扩大,但整体影响幅度仍然不会很大 [4] - 过往持有国债比例越多、久期越长的公司受到负面影响越小 [4] 债券市场动态与潜在对冲 - 由于部分券种有续发机制,因此仍有机会继续免征增值税 [5] - 新发债券的票面利率可能会部分包含6%的税收影响,预计票息会高于老券5至10个基点 [5] - 假设新发债券收益率高于老券10个基点,税收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预计会被对冲大部分 [5] 保险资产配置策略 - 债券投资在近35万亿元保险资金中余额接近17万亿元,占比达48.6%,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 [3][6] - 保险资金由于负债约束,整体投资以绝对收益风格为主,债券充当“配置基本盘”的角色,其“压舱石”定位不变 [1][6] - 在利率下行和非标“资产荒”背景下,增配长债成为拉长资产久期、缩短久期缺口的核心手段 [6] - 信用债、公司债等此前已征税,此次调整缩小了其与国债等券种的税负差距,配置吸引力相对提升 [6] 权益投资与委外投资考量 - 有分析师认为“免税资产+高股息权益”策略下险企权益配置有望提升,但保险公司表示权益资产配置还需考虑偿付能力、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 [7] - 由于资管产品适用3%的征收率,未来银行等机构通过委外公募基金进行相应债权投资的意愿可能会提升 [7] - 选择委外方式除增值税因素外,还需考虑所得税、资管机构管理费率及主动管理能力 [7]
险资成A股上涨中坚力量
华夏时报· 2025-07-27 12:20
A股市场表现 - 7月A股大盘持续上涨200点并突破3600点关口 [1] - 申万银行指数近一年涨幅35.49%位列行业第11位 近两年涨幅52.11%位列行业首位 [3] - 2025年上半年18家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 16家涨幅超20% 32家涨幅超10% [3] 险资投资动向 - 险资因利率下行被动增配权益资产 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4.3%降至1.8% [1] - 2025年1-5月险资至少8次举牌银行股 平安系独占6次涉及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等 [2] - 险资前六月举牌标的扩展至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 包括中国神华、华菱钢铁等11只股票 [4] 银行股行情特征 - 银行H股因高股息率成为险资核心配置标的 提供稳定现金流对冲利差损风险 [2] - 工商银行股价7月11日突破8元后连续两周调整 反映估值偏高压力 [3] 监管政策影响 - 2025年7月财政部新规将险资考核周期延长至3-5年 长周期指标权重达70% [5] - 2024年政策要求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30%投向A股 当前险资A股配置比例仅11% [6] 险资配置空间 - 截至2024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万亿元 A股配置比例距30%上限仍有提升空间 [6]
2015年股灾后,险资撤离了哪些上市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7-26 00:10
险资举牌与撤离背景 - 2015年股灾后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监管政策,鼓励险资发挥市场稳定作用[1] - 政策放宽后险资掀起举牌潮,大量买入上市公司股票,但后期部分险资选择撤离[1] - 险资投资策略转变反映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及被投公司经营状况变化[3] 宝能系与万科案例 - 万科因股权分散、股价低廉成为险资举牌焦点,2015年保监会提高险资投资蓝筹股比例上限为入市创造条件[3] - 宝能系通过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在2015年7月10日首次举牌万科,持股5%成为第二大股东[4] - 宝能系在2015年7-12月四次举牌,持股比例从5%增至20.008%,期间与华润展开股权争夺[4][5] - 万科管理层反对宝能入主,采取停牌、引入深铁集团等防御措施[6] - 中国人寿连续5个季度减持万科A,持股比例从2.16%降至0.73%,反映头部险资看淡地产股[6] 泰康系与阳光城案例 - 泰康系2020年9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受让阳光城13.53%股份,并设置15%年复合增长率的对赌协议[8] - 2021年阳光城业绩恶化,预计亏损45-58亿元,泰康系两名董事对三季报投反对票[8][10] - 泰康系2021年12月减持阳光城股份至3.99%,2022年计划继续减持至近乎清仓[9][10] - 阳光城2021年三季报营收同比下降18.24%,扣非净利润亏损17.52亿元[10] 大家人寿与金融街案例 - 原安邦人寿2014-2015年六次举牌金融街,持股比例达29.98%,耗资近200亿元[11][12] - 大家人寿2021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减持金融街3.99%股份[14] - 2024年大家人寿继续减持金融街1.01%股份,持股比例降至9.1%,减持均价约3元/股低于初始成本[15] - 金融街2023年营收190.75亿元同比下降25.37%,净亏损110.84亿元[16] 雪松信托与西水股份案例 - 中江信托2016年2月以15.99元/股认购西水股份5.08%股权,期望分享保险业务发展红利[16][17] - 西水股份2018年营收232.15亿元同比下降23.25%,净利润3.78亿元同比下降84.23%[18] - 2019年雪松信托减持至4.999999%,每股亏损约6元,套现860万元但亏损逾500万元[20][21] 行业趋势分析 - 险资减持地产股主要因政策变化导致行业信用风险上升[7] - 险资投资逻辑围绕资金安全性、收益稳定性和资产流动性展开[22] - 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被投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普遍下滑是险资撤离主因[7][10][16]
对话平安:践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险资“耐心资本”布局新能源
新财富· 2025-07-18 14:31
核心观点 - 中国平安与中广核风电合作投资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险资首次直接股权投资海上风电领域,底层资产为汕尾甲子、惠州港口2个海上风电电站,合计装机容量1.9GW,投资金额37.26亿元 [1][2] - 险资作为"耐心资本",与新能源电站的长期稳定收益特性高度契合,可发挥资金优势支持能源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9] - 新能源行业面临央企资产负债率红线(65%)和地方能源集团出资压力等约束,险资参与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 [5][8] - 当前市场环境下,新能源电站投资可帮助险资应对利率下行、利差损风险,并满足IFRS9会计准则下的财报稳定性要求 [10][11][12]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能源行业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指引下进入新时代,"十五五"期间总投资规模预计超5万亿元 [5] - 新能源电站业主集中化趋势明显,预计2025年末"五大六小"电力央企风光装机占比超50%,地方能源集团占比近20%,合计占70%市场份额 [7][8] - 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需关注各地电改政策和交易规则对投资回报的影响 [14] 险资投资逻辑 - 新能源电站六大属性与险资匹配:市场体量大、投资久期长、收益稳定、管理成熟、合规风险低、符合ESG战略 [9] - 投资需重点考虑区域电力调节能力(如广东火电装机占比60%)、政策规则、供需形势等关键因素 [13][14] - 当前阻碍险资大规模股权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回报要求偏高和合规标准分歧,建议调整预期并优化风险缓释措施 [17] 投资建议 - 建议中小险企通过委外形式参与投资,或与行业龙头合作借助其运营管理能力 [16] - 需建立专业投研团队,深入理解电力供需、电改政策和技术革新,构建"认知护城河" [16] - 呼吁监管部门在税收、偿付能力计算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险资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