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碳
icon
搜索文档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 | 头部电池企业竞逐零碳新业态
高工锂电· 2025-10-03 17:33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产业正从市场驱动转变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构建的战略基石产业 [5] - 电池企业深度融入国家能源新体系 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向技术+商业模式双轮驱动的综合服务商 [6][29][42] - 锂电池从应用工具跃升为能源转型的战略支柱 嵌入能源消费电气化、生产低碳化、供需互动化、装备现代化和治理科学化五个维度的核心位置 [7][17] 政企零碳合作新特征 - 2025年头部电池企业密集获得地方政府零碳订单 合作范围从华东常州扩展到西北兰州、沿海东营到内陆邯郸 [1][2][3] - 合作内容从单一电池产能建设升级为系统性零碳建设 包括零碳产业园、零碳重卡运输走廊、全域交通电动化和微电网产业集群等 [2][3] - 宁德时代2025年与常州合作打造千亿级微电网产业集群 与临汾合作零碳重卡运输走廊 目标到2030年累计推广5万台换电重卡 [2][38] 国家能源战略与政策导向 - 距离2030碳达峰目标仅剩五年 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将电池置于能源转型核心位置 [4][8] - 能源消费电气化政策要求2030年起新增项目自发自用比例从30%提升至35% 强化用户配置储能经济动机 [8][9]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投资约2500亿元 [10] -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指引与新型储能方案呼应 使电池参与调频、备用等多功能服务 嵌入源网荷储一体化体系中枢 [11] 重点工程创造电池应用场景 - 雅江水电站装机容量7000万至8100万千瓦 年发电量3000亿度 相当于三个三峡 总投资约1.2万亿元 [22] - 藏粤直流输电工程2029年投运后每年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43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 [23] - 疆煤外运2024年外运量达9061万吨 较2020年增长3倍多 新疆规划推动运输环节电气化 部署电动重卡和纯电无人驾驶矿卡 [24] -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红沙泉煤矿投用58台纯电无人驾驶矿卡 单公里燃料成本较燃油车降低40% [25] 零碳园区商业模式创新 - 海南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年发电量3200万度 自用1700万度满足核心区50%用电需求 绿电交易溢价较煤电高0.2元/度 [27] - 盐城滨海零碳产业园通过绿电认证使产品碳足迹从3.2吨CO₂/吨降至2.5吨CO₂/吨 在欧盟CBAM机制下获得碳关税豁免 出口订单增长20% [28] - 园区创新绿证交易+碳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实现新能源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8年 [28] 电池企业战略转型路径 - 宁德时代在常州推进发储送用网生态闭环 在东营构建光储一体新型工业能源系统 [32][33] - 中创新航在邯郸聚焦风光储一体化场景中的电池应用与循环利用 [34] - 远景在鄂尔多斯落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 实现80%能源直采可再生能源 20%通过绿电交易补偿 达成100%零碳能源供给 [35] - 电池企业加快布局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体系 宁德时代在兰州建立电池检测中心 打造辐射西北和中亚的电池后市场枢纽 [41]
华宝新能“新能壹号大厦”奠基
中证网· 2025-09-30 16:16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以"让绿色能源无处不在"为使命 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可负担、便携易用且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2] - 公司计划以"新能壹号大厦"为核心纽带 将企业对绿色能源的坚守转化为推动全产业链稳进升级的核心动能 [1] - 公司制定了"绿色工厂"中长期发展规划 旗下18款绿电产品已通过国际权威机构的产品碳足迹核查认证 [2] 行业趋势与倡议 - 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1] - 公司发起三大零碳倡议 包括共筑产业协同生态、践行绿色协作责任以及传递社会低碳共识 [1] 运营成果与影响 - 公司已构建从内部生产制造到终端产品交付的全链路绿色低碳价值链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售出的太阳能板已累计为全球用户节省约12.5亿度电 减少碳排放量达124.3万吨 [2]
32分钟往返93公里,拓展零碳海上低空场景
国际金融报· 2025-09-29 18:34
飞行测试与性能 - 峰飞航空科技完成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上风能平台往返测试飞行,往返93公里总用时32分钟 [1] - eVTOL航空器从浙江苍南168黄金海岸线飞往华能海上风电升压站平台,单程飞行仅用16分钟 [1][3] - 航空器采用纯电驱动,抗7级风,可全天候运行,无需扩建码头即可实现点对点直达 [3] 效率提升与应用潜力 - 传统船舶运输至离岸46公里的海上升压站单程耗时4小时以上,eVTOL将效率提升10倍以上 [3] - eVTOL技术为海上风电运维提供零碳、高效、低成本的创新低空运输解决方案 [3] - 华能苍南风电公司认为eVTOL有望为物资运输等环节提供新方案,提升运维响应效率 [3] 多场景探索与产业目标 - 本次飞行同步进行低空物流与文旅双场景探索验证,未来可将eVTOL低空旅游走廊融入苍南文旅IP [3] - 游客可乘坐eVTOL航空器拓展空中看海岸、风车、日出的观光航线,实现空中看苍南 [3] - 海上风电产业是苍南特色名片,其清晰目标是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发展示范地 [3]
桂林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达638万千瓦,零碳漓江筑牢能源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3:04
中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 - 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 [1] - 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南方电网在桂林的零碳能源举措 - 桂林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达638万千瓦 装机占比提升至87.7% [2] - 建设以500千伏桂北站为中心的电网架构 保障桂北风电群全额消纳 [2] - 投用220千伏冬田储能电站 推进灌阳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储能项目 [2] 电网数字化与碳管理技术 - 建设广西首个电碳监测平台和零碳虚拟电厂 [3] - 上线“碳电寻源”系统 为1.4万余电力市场用户提供“数字碳账单” [3] - 研发新型电力系统下需求侧资源智能聚合技术 [3] 电力与文旅融合及生态价值转化 - 围绕桂林漓江核心景区近零碳示范区“零碳七景”建设目标 探索“电力+文旅”路径 [1] - 规划建设110千伏胜景景观融合零碳数字化变电站 完成漓江核心景区13处跨江线路整治 [2] - 联合60余家单位组建桂林零碳绿电联盟 构建绿电产业生态圈 [3] 具体减碳项目成效 - 兴坪供电所年减碳量达62.68吨 相当于1.38万棵树一年二氧化碳吸收量 [2] - 推动漓江核心景区1200艘电动竹筏“油改电” 每年减少碳排放2493吨 相当于70公顷红树林年碳汇量 [3] - 打造南方电网服务区域首个“零碳村” 实现大河背岛330户居民及商业用户绿电全覆盖 [3]
破解废旧纺织品再生循环利用难题 泰和新材让化纤衣物可“永续再生”
大众日报· 2025-09-29 11:14
产品创新 - 公司开发出使用旧衣回收材料制成的全系列再生产品包括冲锋衣羽绒外套风衣羊毛保暖棉服外套功能夹克长裤等[1] - 产品通过二维码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显示单件冲锋衣碳足迹为10.377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1] - 通过旧衣回收再利用使产品碳排放较传统石油冶炼工艺减少50%以上并通过购买碳指标实现中国首款零碳工装[1] 技术突破 - 针对化纤衣物回收三大难题(混纺面料分离难、脱色难、回收渠道少)开发新技术路线[2] - 经过三年研发通过新思路将面料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同时大幅降低成本具备产业化条件[3] - 建成全球领先化学纤维再生示范项目实现从材料到材料的闭环循环利用[3] 市场反响 - 零碳工装在第三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获众多知名服装品牌青睐下游企业急切等待纤维材料供应[2] - 欧盟要求纺织品再生材料使用比例达30%以上国际品牌对再生材料需求尤为迫切[2] 战略布局 - 公司董事长基于行业痛点于2022年组织成立T2T(Textile to Textile)专项项目组[2] - 打造全球印染行业首个绿色灯塔工厂相比传统工艺节约用水79%节约蒸汽66%节约化学品85%[3]
桂林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达638万千瓦,零碳漓江筑牢能源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8:45
国家气候与能源目标 - 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1] - 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南方电网在桂林的零碳举措 -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零碳坚强电网和以500千伏桂北站为中心的220千伏链式或环型网架 保障桂北风电群全额消纳 [2] - 220千伏冬田储能电站已投用 灌阳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储能项目稳步推进 [2] - 桂林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达638万千瓦 装机占比提升至87.7% 电力碳排放因子大幅降低 [2] - 规划建设110千伏胜景景观融合零碳数字化变电站 完成漓江核心景区13处跨江线路整治 [2] - 兴坪供电所年减碳量达62.68吨 相当于1.38万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2] 数字化与技术创新 - 建设广西首个电碳监测平台 研发新型电力系统下需求侧资源智能聚合技术 [3] - 建成广西首个零碳虚拟电厂 上线“碳电寻源”系统 [3] - 为1.4万余电力市场用户提供“数字碳账单” 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3] - 广西首座近零碳、智能化配电房以电气设备零碳排放为景区赋能 [3] 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 - 联合60余家单位组建桂林零碳绿电联盟 构建绿电产业生态圈 [3] - 促成清华大学、国电投等13家单位签约合作 [3] - 首创购、售、输配电三方绿色电力交易模式 [3] - 实现大河背岛330户居民、民宿、酒店及农业用户绿电全覆盖 打造服务区域首个“零碳村” [3] - 政企协同推动漓江核心景区1200艘电动竹筏完成“油改电” 每年减少碳排放2493吨 相当于70公顷红树林年碳汇量 [3]
在海南,他们为啥把服务器“扔”进30米的海底?
金融时报· 2025-09-26 21:23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附近海域35米深海底投运,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1] - 核心装备为海底数据舱,每个重达1300吨,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重量,由4500吨起重船布放[1] - 项目被描述为颠覆传统的“水下算力世界”和“超级大脑”[1] 技术优势与运营效益 - 利用海水作为“免费空调”进行降温,相比陆地数据中心可减少大量冷却能耗,降低运营成本[2] - 海底数据中心为AI、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行业提供了“零碳”解决方案[2] - 每个数据舱部署24个标准机柜,可安放400至500台服务器,整体能效比同等规模陆地数据中心提升40%至60%[3] - 满舱运行时,该海底“超级计算机”30秒能处理400万张高清照片,1秒计算量相当于普通电脑运行一年[3] 商业化进展与客户 - 项目已成为真正的“算力商铺”,客户包括阿里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及上市公司拓尔思[3] - 项目在设计时考虑了不同地质和土壤环境,并在台风“摩羯”期间运行平稳,展示了其安全性与可靠性[3]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海南海底数据中心,目标布放100个数据舱[4] - 计划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4] - 项目被视为海南自贸港“向数图强”的重要实践[4]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海底数据中心技术正从海南陵水的1.0版本升级到上海临港的2.0版本[4] - 随着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等跨境数据试点政策落地,“陆数海算”可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的关键技术载体[4]
“智慧大脑”让绿氨生产实现真正零碳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7:11
项目概述 - 全球首个百万吨级零碳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工程在内蒙古赤峰建成投产,标志绿色氢氨产业进入规模化商业运营新阶段 [1] - 项目模式将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氨合成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 [1] - 项目通过自建风光储一体化设施产生绿电,驱动电解水制氢,并使用中水,最终产出零碳绿氨 [1] 技术与运营 - 生产过程采用100%全绿电,是实现零碳的关键 [2] - 通过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整合气象预测,对化工侧负荷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4至5小时发电量,具备动态响应能力 [2] - 技术可将波动的风光可再生能源就地转化为稳定、高价值、易储运的绿氨,确保生产100%使用可靠绿电 [2] 资源与地理优势 - 赤峰市属于国家二类风光资源富集区,年风电等效利用小时数最高达4000小时,光伏达2000小时,资源量大质优集中 [2] - 赤峰是内蒙古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距锦州港仅25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2] 产品与应用 - 绿氢兼具清洁低碳、绿色环保及高热值属性,被视为继风、光之后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 [1] - 绿氨作为重要工业原料和清洁能源载体,在钢铁、化工、发电、航运等行业肩负带动降碳减排的重要作用 [1]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工作人员致信经济日报编辑部:让绿色理念生根开花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06:15
盐城绿色能源发展 - 盐城一体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绿色能源的跨越式发展 [1]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是绿色低碳实践的缩影,园区面积为31平方公里 [1]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运营现状 - 园区内先导区的国际合作零碳项目有序推进,拓展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开足马力,转型区的临港传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1] - 园区在国内率先搭建基于国网架构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绿电物理溯源 [1] - 园区企业使用的绿电来源清晰实在,并获得英国标准协会(BSI)的审定认可 [1] 产业园的竞争优势与目标 - 获得BSI“绿色凭证”使园区内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产品在欧盟市场更具竞争力 [1] - 园区正朝着“国家级零碳产业园”的目标努力,旨在成为全国零碳发展的样板 [1]
中国海外发展:推动废弃物零填埋管理| 2025华夏ESG实践绿色机遇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17:40
公司背景 - 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1979年创立于香港 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2007年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1] - 公司拥有逾46年房地产开发与不动产运营管理经验 业务遍布中国内地及港澳80余个城市以及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1] - 公司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联动能力 拥有不动产开发 城市运营和创新业务三大产业群[1] 碳中和战略 - 2023年公司发布行业首份《碳中和白皮书》 制定"1333"战略规划 以"双碳"为1个核心 分2025年 2030年 2060年3个阶段推进[2] - 公司承诺2030年实现范围一及范围二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以2019年为基准) 努力争取2060年达成碳中和[2] - 公司积极参编多项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 包括《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北京市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深圳市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等[2] 标准体系建设 - 2025年8月公司牵头主编的《零碳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办公建筑碳排放计算与核算标准》正式发布[2] - 结合已施行的《低碳办公建筑技术规程》 构建覆盖"技术-评价-核算"全链条的零碳办公建筑标准体系[2] 零碳建筑实践 - 2024年深圳中国海外大厦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 深圳深湾玖序幼儿园等3个项目入选我国第一批零碳建筑项目[3] - 深圳中国海外大厦采用11项节能减碳技术 实现建筑综合节能率61% 获国家近零能耗设计认证等多项殊荣[3] -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采用地源热泵 光储直柔等技术 实现建筑节能率7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4% 减碳率达68%[3] 项目规模与业态 - 公司在苏州等地打造超塔超低能耗建筑等项目 近零能耗及零碳建筑开发规模累计60万平方米[3] - 项目覆盖住宅 商业等多元业态 以零碳建筑和绿色社区抢占新赛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