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库迪咖啡有点难
虎嗅APP· 2025-05-25 11:14
库迪咖啡海外市场表现 - 库迪咖啡在新加坡连续关闭3家门店,包括小印度Tekka Place店、政府大厦店及首家City Link城联广场店[3][4] - 部分原址被其他品牌如一点点奶茶接手[4] 国内业务模式争议 - 库迪尝试便利店业态,提出“咖啡替代香烟成瘾性消费”逻辑,但行业对便利店运营能力存疑[6][7] - 国内便利店行业经历泡沫期后仅便利蜂存活,且经营状况不佳[7] 加盟策略与现金流管理 - 采用“新店养老店”模式,通过补贴(活动补贴、距离补贴)维持亏损老店运营[8] - 依赖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盈利,同时鼓励新店扩张获取现金流[9] - 存在加盟商低价转手现象(如40万投资以20万转出),但接盘意愿低,部分区域品牌趁机低价接手门店[10][11] 瑞幸价格战动态 - 瑞幸逐步退出9.9元全场优惠,转向限单品/渠道差异化定价,反映库迪竞争压力减轻[13][14][15][16][17] - 分析师指出瑞幸咖啡豆成本仅占售价5%,涨价主因库迪威胁减弱而非成本压力[19][20][21] 京东外卖合作窗口期 - 库迪借京东外卖月销突破2000万单,日订单达80万单(为其他平台4倍)[23] - 3.9元生椰拿铁通过补贴后加盟商实收约10元/单,短期盈利但依赖平台政策[24][25] - 京东百亿补贴力度减弱,商家需分担成本否则排序降权,库迪喘息期或结束[26][27][28][29]
炮轰价格战和造假者,学习雷军一年后,魏建军选择超越
搜狐财经· 2025-05-24 17:29
小米YU7发布会 - 小米全新SUV YU7在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正式亮相,雷军演讲中将Model Y和保时捷等竞品作为对标对象 [2] - 小米YU7主打色"宝石绿"被外界解读为暗讽法拉利Purosangue [2] - 小米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雷军宣布推出高阶驾驶培训课程 [5] - YU7宣称具备835km续航和3.23秒0-100km/h加速性能,直接对比Model Y [9] - 发布会后24小时内收获近9万辆订单 [9] 技术亮点与争议 - 小米发布自主研发芯片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被媒体称为国内3nm芯片设计突破 [7] - ARM官网证实玄戒O1是其与小米联合开发,基于ARM芯片定制服务平台 [7] - 小米YU7宣称解决"汽车工业140年未解决的防晒难题"并采用三层镀银防晒技术 [5] - 全景曲面投影技术被称作"黑科技",但宝马概念车已有类似设计 [5] - 碳纤维机盖被质疑虚假宣传,过去两个月遭遇高速事故、马力限制等信任危机 [5] 长城汽车动态 - 魏建军在魏牌新车发布会上发布下一代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包含全球最大混动电池组、行业首个纯电续航超400km等技术 [9] - 长城汽车2024年销量123.45万辆,同比微增0.37%,低于行业平均4.5%增速 [11] - 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6.73%,净利润大跌45.6% [13] - 魏建军多次公开强调内燃机仍有50年生命力,认为混动而非纯电将成为主流 [11] - 批评行业无底线价格战导致企业亏损和品质下滑 [11] 行业竞争格局 - 华为、小米入局后,"创飞友商"成为车企发布会新风格 [9] - 魏建军承认向雷军学习营销方式,认为"学习不丢人" [9] - 长城在上海车展展出4.0TV8发动机,与行业新能源趋势形成反差 [11] - 外资车企高管抱怨与小米的竞争"不是公平之战" [5] - 车企高管普遍追求流量效应,长安汽车公开羡慕雷军的热搜体质 [4]
中通快递-W(2057.HK):市场份额为首要目标 短期盈利承压
格隆汇· 2025-05-24 02:28
业绩表现 - 1Q25收入108 9亿元 同比增长9 4% [1] - 1Q25归母净利19 9亿元 同比增长39 8% 主因上年同期资产减值损失影响 [1] - 1Q25调整后归母净利22 1亿元 同比增长0 5% [1] 经营数据 - 1Q25快递件量85 4亿件 同比增长19 1% 小幅低于行业增速21 6% [1] - 1Q25市场份额18 9% 同比下降0 4pct 排名第一 [1] - 1Q25单票收入1 25元 同比下降7 8% 主因行业价格战激烈 [1] - 散件业务量同比增长46% 主因退货件市场拓展及电商平台合作 [1][2] 成本结构 - 1Q25单票成本0 94元 同比下降0 4% [2] - 干线运输单票成本0 41元 同比下降13 2% [2] - 分拣单票成本0 27元 同比下降10 4% [2] - 其他单票成本0 25元 同比上涨60 7% 主因服务高价值企业客户增长 [2] - 1Q25调整后单票净利0 26元 同比下降14 7% 主因单票收入下降 [2] 战略目标 - 2025年业务量增长和市场份额提升为首要目标 [1] - 通过降低单票价格抢占市场份额 稳固行业竞争优势 [1] 盈利预测调整 - 下调25/26/27年单票收入假设 对应归母净利预测下调17%/13%/8%至81 8亿/101 9亿/118 4亿元 [3] - 调整后归母净利预测85 6亿/106 2亿/123 3亿元 [3] - 目标价下调19%至160 1港币/20 5美元 基于14 5x 25E PE [3]
中通快递-W(02057.HK):价格战导致收入端承压 份额增长依旧是经营重心
格隆汇· 2025-05-24 02:28
业务表现 - 公司2025年Q1完成业务量85.40亿件,同比增长19.1%,市场份额下降0.4pct至18.9% [1] - 调整后净利润22.59亿元,同比增长1.6% [1] - 24年Q1-Q4业务量增速分别为13.9%、10.1%、15.9%和11.0%,25年Q1增速回升至19.1%但仍低于行业增速21.6% [1] - 公司维持25年业务量408-422亿件,同比增长20-24%的指引不变 [1] 收入与成本 - Q1单票收入由24Q1的1.36元降至25Q1的1.25元,下降0.11元 [2] - 单票增量补贴增加导致收入下降0.16元,单票重量下降导致收入下降0.06元,直客业务占比提升带来收入增加0.12元 [2] - 25Q1单票成本0.94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单票核心成本(运输+分拣)同比下降0.09元 [2] - 单票运输成本由0.47元降至0.41元,单票分拣成本由0.30元降至0.27元 [2] 经营费用 - 25Q1总经营费用2.83亿元,较24Q1的7.35亿元明显下降 [2] - 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同比减少1.09亿元 [2] - 其他经营收入净额4.5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1亿元明显增长,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和税费返还 [2] 竞争策略 - 25年公司将工作重心转向提升市场份额,从质量优先转向份额优先 [1][3] - 行业价格竞争加剧,公司作为龙头经营重心改变将影响行业竞争态势 [3] - 预计25年市场份额将重回增长,但盈利增长会有所放缓 [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2亿、112.0亿与126.4亿 [3] - 对应PE分别为10.9X、9.2X和8.2X [3] - 公司在价格战中能维持相对稳定盈利水平,具备较强安全边际 [3]
魏建军提问,行业观望,消费者承担后果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4:30
魏建军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带着一点停顿。他其实已经很少主动提起那场两年前的技术争议——等待 太久了,该说的也都说过。 (原标题:魏建军提问,行业观望,消费者承担后果) "不是我在等,是行业在等。" 价格战最先伤害的是品牌价值,其次是利润空间,再往下,就是对产品本身功能、质量与寿命的打折。 一辆车从22万跌到12万,魏建军说这不是态度问题,是数学问题。 很多企业其实并不否认这些现象,他们也知道价格不可持续,也知道现金流紧张,但仍然在做。不是因 为他们不懂经济逻辑,而是因为这是唯一能让报表继续好看、融资继续发生、数据继续增长的方式。 上游在讲智能化,下游在算生存账。零部件企业在担心的不是没单,而是账期太长、利润太薄、回款没 保障。《经济观察报》称之为"账期游戏"——一边做交付,一边算风险敞口;一边响应新势力的"快速 上市节奏",一边向银行证明自己还能挺下去。 但在新浪财经CEO邓庆旭的追问下,这个话题还是被带了出来。他没有回避,也没有多讲,只留下一句 近乎被动的回应。这不是一次辩解,更像是在确认一个行业仍未等来的答案。 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因为这件事背后的变量还在持续发生:用户在等、同行在等、供应链也在等,都 期 ...
车企智驾宣传迅速降温 强监管下车市“价格战”或趋缓
中国经营报· 2025-05-23 11:45
智驾宣传监管 - 工信部4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规范》,禁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术语,统一使用"辅助驾驶"表述并强制标注功能限制[1] - 多个品牌销售顾问强调当前智驾系统仅为辅助功能,需驾驶员保持控制,手离方向盘会触发提示[1][2] - 车企研发人士表示监管仅限制宣传话术,功能未改变,避免销售人员过度承诺"脱手驾驶"等场景[2] 车企应对与市场现状 - 岚图FREE因新款即将发布提供限时优惠至5月底,阿维塔12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智驾系统且无需额外付费[2] - 极氪智驾功能涵盖端到端导航、城市领航和自动泊车,但仍需驾驶员操作[2] - 吉利汽车销售总经理范峻毅指出并非所有用户都需要智驾功能,全系标配可能增加不必要成本[3] 行业技术发展与竞争 - 2024年国内新车L2及以上ADAS装配量达1098.2万辆,渗透率47.9%,新能源车渗透率更高达56.9%[5] - 零跑汽车一季度研发投入8亿元同比增53.8%,极氪研发投入29.1亿元同比增25%[5] - 上游零部件企业反映主机厂需求倒逼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需快速响应技术迭代[5] 价格战与政策调控 - 传统燃油车通过"一口价"提升透明度,新能源车以产品迭代和旧款促销平衡销量与溢价[6] - 国家发改委表态将整治"内卷式"竞争,优化产业布局并遏制落后产能无序扩张[6] - 行业协会3月倡议车企规范数据发布和宣传,但行业人士认为反内卷效果尚不明显[8] 车企战略与监管影响 - 吉利表示监管政策与其技术标准一致,下半年将推出符合国标的智驾车型[8] - 惠誉评级杨菁指出监管促使车企重新评估智驾设计逻辑,需以安全为核心优化宣传角度[6] - 智驾渗透率提升依赖规模效应,车企仍需通过宣传增强产品竞争力以推动技术发展[2][6]
中通快递-W(02057.HK):价格战导致收入端承压,份额增长依旧是经营重心
东兴证券· 2025-05-22 18: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公司将工作重心转向提升市场份额,虽Q1业务量增速回升至19.1%但略低于行业增速,后续业务量增速有望提升;单票收入下降,核心成本同比下降明显,经营性费用同比明显下降;行业价格竞争加剧,公司份额优先策略或致短期利润增速下降;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2、112.0与126.4亿,对应PE分别为10.9X、9.2X和8.2X,公司作为通达系龙头地位稳固,具备较强安全边际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中通快递是集快递、物流、电商、印务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运营模式为高度可扩展的网络合作伙伴模式,服务项目有国内快递、国际快递等,还开展多项增值业务 [5] 交易数据 - 52周股价区间为215.4 - 136.2港元,总市值1087.24亿港元,流通市值806.54亿港元,总股本79827万股,流通股数59217万股,52周日均换手率0.284 [5] 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8418.92|44280.72|49897.54|56774.65|62547.55| |增长率(%)|8.60%|15.26%|12.68%|13.78%|10.17%|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8749.00|8816.84|9520.22|11195.08|12638.78| |增长率(%)|28.49%|0.78%|7.98%|17.59%|12.90%| |净资产收益率(%)|14.63%|14.21%|15.94%|16.84%|17.07%| |每股收益(元)|10.83|10.95|11.71|13.77|15.55| |PE|11.74|11.61|10.86|9.23|8.18| |P/B|1.73|1.67|1.73|1.56|1.40| [8] 盈利预测表 - 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预测数据,如2025E营业收入49898百万元,归母净利润9520百万元等,还展示了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比率 [10] 相关报告汇总 - 列出了包括行业普通报告、行业深度报告、公司普通报告等多种类型的相关报告标题及日期 [11]
中通快递-W(02057):价格战导致收入端承压,份额增长依旧是经营重心
东兴证券· 2025-05-22 16:5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公司发布一季报,单季业务量85.40亿件,同比增长19.1%,市场份额降0.4pct至18.9%,调整后净利润22.59亿元,同比增长1.6% [1] - 2025年公司将工作重心转向提升市场份额,Q1业务量增速提升但略低于行业,维持2025年业务量408 - 422亿件、同比增长20 - 24%的指引不变 [1] - Q1行业竞争激烈,单票收入由24Q1的1.36元降至25Q1的1.25元,单票核心成本同比下降较明显,经营性费用同比明显下降 [2] - 2025年行业价格竞争更激烈,公司重回份额优先策略,市场份额大概率重回增长,但盈利增长会放缓 [3]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2、112.0与126.4亿,对应PE分别为10.9X、9.2X和8.2X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简介 - 中通快递是集快递、物流、电商、印务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运营模式为高度可扩展的网络合作伙伴模式,提供多种快递及增值服务 [5] 交易数据 - 52周股价区间215.4 - 136.2港元,总市值1087.24亿港元,流通市值806.54亿港元,总股本79827万股,流通股数59217万股,52周日均换手率0.284 [5] 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8418.92|44280.72|49897.54|56774.65|62547.55| |增长率(%)|8.60%|15.26%|12.68%|13.78%|10.17%|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8749.00|8816.84|9520.22|11195.08|12638.78| |增长率(%)|28.49%|0.78%|7.98%|17.59%|12.90%| |净资产收益率(%)|14.63%|14.21%|15.94%|16.84%|17.07%| |每股收益(元)|10.83|10.95|11.71|13.77|15.55| |PE|11.74|11.61|10.86|9.23|8.18| |P/B|1.73|1.67|1.73|1.56|1.40| [8] 相关报告汇总 |报告类型|标题|日期| |----|----|----| |行业普通报告|快递4月数据点评:通达系单价继续下探,但“以价换量”效果或开始减退|2025 - 05 - 20| |行业普通报告|航空机场4月数据点评:淡季客座率维持高水平,春秋国内线投放明显提升|2025 - 05 - 16| |行业深度报告|航空业年报及一季报点评:客座率持续提升,旺季弹性值得期待|2025 - 05 - 13| |行业普通报告|快递3月数据点评:顺丰件量增速超预期,通达系价格竞争依旧激烈|2025 - 04 - 28| |行业普通报告|航空机场3月数据点评:国内市场供给管控提振客座率,国际线淡季依旧承压|2025 - 04 - 17| |行业普通报告|交通运输行业:关税战导致进出口货运承压,建议关注内需板块|2025 - 04 - 07| |行业普通报告|低空产业:全球首张eVTOL运营证书落地,商业化试运营跨过最后一道槛|2025 - 04 - 01| |公司普通报告|中通快递 - W(02057.HK):散件增长带动单票收入提升,25年重心重回份额增长|2025 - 03 - 24| |行业普通报告|快递1 - 2月数据点评:件量维持高增长,但价格竞争较往年更加激烈|2025 - 03 - 21| |公司普通报告|中通快递 - W(02057.HK):散客业务高增长,核心成本持续优化|2024 - 11 - 22| |公司普通报告|中通快递 - W(02057.HK):持续提升收入质量,单票盈利表现优异|2024 - 08 - 22| |公司普通报告|中通快递 - W(02057.HK):坚持不做亏本件,单票盈利逆势提升|2024 - 05 - 17| |公司普通报告|中通快递 - W(02057.HK):业绩符合预期,派息提升值得关注|2024 - 03 - 25| [11] 分析师简介 - 曹奕丰,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金融数学硕士,9年投资研究经验,曾就职于广发证券,2019年加盟东兴证券研究所,专注于交通运输行业研究 [13]
在泰国打败日本,中国车企不能只靠价格战
36氪· 2025-05-22 16:34
前两天,我在一篇文章里说,中国汽车现在集体出海泰国。 从2020年,#长城汽车 收购通用汽车位于罗勇府的制造工厂,到现在,已经七八家中国车企在泰国建厂,产能达到每年60万辆。 而且,迅速拿下泰国80%电动汽车市场。 但问题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可能会重演20多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悲剧。 越南悲剧是什么?我在文章里也说过: 在1990年代,越南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 2000年前后,中国摩托车企业开始大举"杀入"越南市场:打价格战。同样的摩托车,日本车卖2100美元,中国车只要1200-1300美元。越南摩 托车市场80%的份额到了中国企业手里。 但中国摩托车企却没有"停战",继续卷价格,摩托车甚至卖出废铁价。 偷工减料,售后服务差成了必然,最终,中国摩托车的招牌,被中国企业自己砸了。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又跌到5%以下,日本企业又回到了80%以上。 不少读者对中国汽车在泰国的情况感兴趣。 今天就简单聊聊。 中国车企,为何选中泰国? 中国汽车最早成规模的出海,可以追溯到2001年。 当时的目标市场是叙利亚。 而在2002年加入WTO时,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只有2.2万辆。 经过缓慢增长,直到十年后,中国销往 ...
市值6000亿美的掌门人方洪波:我从来不加班,首度回应与小米竞争
新浪财经· 2025-05-22 03:12
行业竞争格局 - 空调市场竞争从"三国"(美的、格力、海尔)演变为"四方"(加入小米),行业格局正在被打破[7] - 小米通过低价策略快速提升市场份额,2024年大家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50%[1][10] - 美的旗下华凌和格力子品牌晶弘均推出更具性价比的空调产品参与价格战[1][10] - 2024年国内线上空调市场前三名分别为美的(25.38%)、格力(24.87%)、小米(13.44%),小米份额同比增加5.43个百分点[11] - 线下市场仍由格力(32.73%)、美的(30.7%)、海尔(10.87%)主导,小米份额仅0.21%[11] 企业经营策略 - 美的集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090.84亿元(+9.47%),归母净利润385.37亿元(+17.29%),均创历史新高[8] - 智能家居业务贡献营收2695.32亿元(+9.41%),占总营收66.20%,9个产品线销售额位列行业第一[9] - 美的彻底清仓小米股票,累计套现超18.38亿元,获利约5.6亿元[7] - 小米在武汉建设智能制造基地,逐步从代工模式转向自主生产[10] - 美的学习小米的粉丝运营和DTC能力,高管活跃于自媒体[12] 价格战动态 - 小米大1匹新一级能效空调挂机国补后价格1279.2元,美的华凌大1.5匹同类型产品降至1199.2元[10] - 3-4月空调主销品价格持续走低,头部企业通过延保、免安装刺激需求[12] - 2024年"五一"期间空调全渠道零售额111亿元(+18.5%),零售量306万台(+19.5%)[12] - 预计2024年"6.18"空调全渠道零售额达427亿元(+10.3%),零售量1440万台(+12%)[12] 企业高层观点 -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表示"战术上重视小米,战略上不害怕",认为小米进入对行业是好事[3] - 方洪波质疑小米"大家电三年进前三"的目标,反问"想把哪家挤下去"[3] - 雷军回应称美的是优秀企业,两家应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产业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