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奥迪A4L
icon
搜索文档
一汽-大众3000万辆之后:待解自主品牌围攻考题
北京商报· 2025-11-02 21:28
公司里程碑与历史发展 - 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累计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1] - 公司成立于1991年,由中方持股60%,德方(大众汽车、奥迪汽车等)合计持股40% [3] - 公司从单一品牌(捷达)一款车型起步,34年间发展出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余款车型的产品矩阵 [1][3] - 公司2014年产销达1000万辆,2020年达2000万辆,2024年达3000万辆,实现千万级跨越 [4] - 公司目前拥有员工3.4万人,整车年产能达255万辆,建有五大生产基地 [3] - 公司于2019年超越上汽大众,登顶全国车企销量排行榜冠军 [4] 当前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 - 2023年主流合资品牌市场累计零售629.9万辆,同比下滑15.7%,但德系品牌销量占比仍超六成,同比仅下滑9% [5] - 2022年比亚迪以全年186.3万辆、同比增长208.64%的成绩反超公司,成为销量冠军 [5] - 2024年9月公司批发量为14.3万辆(不含进口),同比下滑3.8%,在合资车企中排第一位,总榜排第五位 [6] - 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奇瑞通过新能源车在A+级和B级市场不断上探,挤压公司市场份额 [6] - 公司奥迪品牌面临奔驰、宝马的竞争,同时受到自主新能源品牌上攻的压力 [6] 近期业绩与战略转型 - 2024年10月公司实现整车销量约13.9万辆(含进口车),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 [8] - 公司大众品牌2024年10月销售84084辆,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8] - 公司设定未来年产销量规模目标为200万辆 [9] - 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近30款全新产品,其中新能源产品超20款 [9] - 2025年起将新增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和1款燃油车 [9] - 将采用专为中国设计的CMP纯电平台,预计成本降低40%,研发周期缩短30% [10] - 将采用由CARIAD中国、大众中国科技公司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 [10] - 公司后续将每年投入约100亿元用于研发,聚焦智驾、软件等核心赛道 [10] - 项目研发周期目标压缩50%以上,计划在2027-2030年实现L3及以上自动驾驶 [10]
那些「宁死」不买电车的人
创业邦· 2025-10-24 18:13
市场现状 - 2024年9月新能源车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达到57.8% [6] - 同期燃油乘用车销量约94.5万辆,连续四个月实现正增长 [6] 燃油车用户偏好 - 部分消费者偏好燃油车的机械质感、发动机声响及扎实的驾驶反馈 [11][28][30] - 传统燃油车被认为做工更扎实、技术更成熟可靠 [10][20][31] - 燃油车在长途驾驶和加油便利性方面被视为优势 [23][31][34][39] 对电动车的顾虑 - 存在对电池安全性、续航里程虚标及电池衰减的担忧 [20][23][31] - 充电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不足,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现象常见 [26][31][39] - 电动车保值率被认为低于燃油车,维修便利性也存疑 [23][31][36] 车辆使用成本对比 - 有观点认为燃油车长期使用成本更低,保险费用相对便宜 [23][36] - 电动车充电费用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服务区电价达2元/度)优势不明显 [39] - 燃油车被视为更保值且使用寿命更长 [23][36] 智能化功能接受度 - 部分用户对智能驾驶等高级功能需求不高,更信赖人工驾驶 [20][30][39] - 车载大屏等智能化配置被部分用户视为非必要功能 [12][20][30] - 传统油车配备的L2级辅助驾驶等基础功能已能满足部分用户需求 [30] 品牌与车型选择 - 品牌效应在购车决策中具有影响力,德系品牌等拥有用户情怀 [25][28] - 年轻消费者首辆车选择纯电车型居多,年长用户更倾向混动或燃油车 [26] - 部分用户在选择家庭用车时仍将可靠性和便利性置于首位 [25][32]
那些「宁死」不买电车的人
36氪· 2025-10-23 12:07
市场渗透趋势 - 2024年9月新能源车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7.8% [1] - 同期燃油乘用车销量约94.5万辆并连续四个月正增长 [1] 燃油车用户偏好 - 部分用户偏好燃油车发动机声音和机械驾驶感 [3][19] - 用户认为燃油车做工更扎实例如方向盘缝线均匀度优于电车 [3] - 传统门把手设计被部分用户认为比电车弹出式更安全易用 [5] 使用成本对比 - 燃油车用户月均加油费用约700元保险年费3000多元 [12] - 电车充电在高速服务区价格可达每度2元 [32] - 油车用户认为长期使用因保值率高且维修便利总成本更低 [12][33] 技术成熟度关注 - 用户指出电车标称续航500公里实际仅能行驶300公里 [12] - 电池衰减问题被提及而燃油车性能更稳定 [12] - 混动车型在高速行驶时可能面临油电耗尽的双重风险 [19] 基础设施现状 - 充电桩普及度不足用户需比较不同时段价格且排队严重 [18][32] - 加油站覆盖广泛用户加一次油可行驶超过1000公里 [12] - 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影响电池性能加剧续航焦虑 [12][26] 品牌与车型选择 - 豪华品牌如奥迪、宝马因底盘调校和机械质感受青睐 [15][22] - 电车品牌中特斯拉因进入市场早被视为更可靠选择 [18] - 部分用户选择SUV车型如长安欧尚X5因底盘高适应复杂路况 [27][30] 智能化功能接受度 - 用户对电车大屏幕、冰箱彩电大沙发等功能需求不高 [10][23] - 辅助驾驶功能虽先进但部分用户仍倾向于手动控制 [12][33] - 油车配备的L2级辅助驾驶如自动跟车已能满足基本需求 [23]
BBA最后的堡垒,快守不住了
虎嗅APP· 2025-10-11 17:53
中国豪华汽车市场格局演变 - 过去二十年德系三强(宝马、奔驰、奥迪)凭借品牌和进口身份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但当前其市场份额正被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侵蚀[4] - 中国豪华车市场规模从2010年约30万辆增长至2019年220万辆,销量增长超过六倍,但德系三强市场占有率从2012年顶峰94.03%下降至2020年63%,2024年进一步降至35%[8][9] - 市场格局从绝对垄断演变为群雄逐鹿,早期有凯迪拉克、沃尔沃等品牌国产化形成第二阵营,后期国产新能源品牌在高端市场崛起[8] 入门级及中端豪华市场现状 - 入门级豪华轿车代表车型"34C"(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终端价格大幅下探至20万元区间,例如2025款奔驰C260L运动版北京4S店裸车价降至25万元[4] - 价格让步未能有效提振销量,2025年上半年奔驰C级与奥迪A4L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6%和27%,仅宝马3系实现小幅增长[4] - 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内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0%提升至63.3%,进一步挤压传统豪华入门车市场空间[4] 中大型豪华市场表现 - 中大型豪华轿车"56E"市场(宝马5系、奥迪A6L、奔驰E级)出现以价换量趋势,宝马5系入门款从43.99万元下调至约26万元,降幅达40%[5] - 奥迪A6L与奔驰E级分别出现约14万和15万元的终端优惠,价格失守对财务表现造成直接冲击[5] - 2025年上半年奔驰净利润同比暴跌55.8%,奥迪净利润下滑37.5%,宝马净利润下降29%[6] 超豪华市场竞争态势 - 超豪华"78S"市场(宝马7系、奥迪A8L、奔驰S级)此前尚未被全面撼动,但国产新能源品牌开始瞄准该领域[6] - 比亚迪推出售价109.8万元的仰望U8,蔚来发布对标78S的行政旗舰轿车ET9,华为发布尊界S800[6] - 2025年4月蔚来ET9首月销量835台,超越宝马7系的761台和奥迪A8L的649台,但奔驰S级仍以1673台稳居榜首[7] - 尊界S800在开启预订后109天内获得超过1.4万台订单,接近今年上半年BBA"78S"车型销量总和[7] 国产新能源品牌超豪华市场策略 - 国产新能源进军超豪华市场选择不同技术路径与品牌策略,蔚来通过用户运营和服务网络构建高端调性[13] - 比亚迪通过"易四方"、"云辇-P"等技术塑造"技术才是奢华"形象,仰望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万台,成为首个销量破万的国产百万级汽车品牌[13] - 华为通过鸿蒙智行模式为合作车企提供技术支持与渠道赋能,尊界S800在70万元以上豪华轿车细分市场中交付量逐周爬升并位居榜首[13] - 国产超豪华车型发展经历从早期品牌形象展示到实质性市场渗透的过程,现阶段将智能化、电动化作为差异化竞争核心[14] 德系三强的应对策略 - BBA积极推动自身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并开放与中国新能源品牌合作[16] - 奥迪与华为合作,专注于提升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体验,华为提供乾崑智驾系统,奥迪提供VMM协同合作[16] - 宝马提出"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战略,与中国科技公司Momenta合作开发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16][17] - 奔驰持续投资Momenta并推进高阶智驾,首款搭载Momenta智驾方案的全新CLA车型预计2025年四季度在中国上市[17] 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 中国超豪华品牌除个别车型外多数尚未实现持续稳定销量表现,品牌历史积淀不足是挑战之一[17] - 中国超豪华品牌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国内,全球范围内的品牌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升[18] - 超豪华电动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未来角逐是"新技术"与"老传统"的全面碰撞[18]
溯源一汽-大众3000万辆体系力:面面俱到才能出众向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3 15:32
里程碑事件与行业地位 - 公司即将在10月实现第30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首家产销达3000万辆的车企 [1] - 公司从1991年第一辆车下线,到2014年突破1000万辆,2020年实现2000万辆,再到2025年将达3000万辆,体现了稳健的增长轨迹 [3] - 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从0到1的普及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引进的捷达车型累计销售超过520万辆 [3] 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体系 - 公司车型在C-NCAP评价中平均得分率接近90%,五星车型占比超九成,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9] - 生产环节设有精密监测网,对320多个关键部位的螺丝拧紧过程全程监控,使用190多套高精度设备确保精准到位,关键数据保存15年 [9][11] - 焊装车间采用康采恩柔性框架技术,可实现6车型100%混线生产;总装环节采用“拧紧视觉+AI大模型”实时监测 [11] - 质量保证检测中心总投资3.2亿元,占地1.6万平方米,拥有1780台检测设备,可开展400项以上检测项目,建立了1300余项材料标准 [11] 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公司自主开发机器视觉、人工视觉平台,应用于视觉抓取、机器识别测量等场景,以自动调整精度和检查车身表面缺陷 [11] - 随着AI大模型应用,质量监控从单点报警演变为组合式报警,可对拧紧曲线等全域曲线进行监控,提升产品稳定性 [15] - 为满足防腐需求,每款车会进行长达18周的动态腐蚀交变实验,保证车辆3年不腐蚀,12年不锈穿 [15] 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 - 对供应商实施“三化”工程(绿化、固化、变化),通过实时预警监控1.2万个供应商参数,防止私自变更参数或偷换材料 [13] - 工厂数字化监控全面覆盖,例如涂胶环节实时监控胶的有效期和涂胶量,三年积累了11.6万个工厂参数以保证生产一致性 [13] 营销体系变革与客户运营 - 公司于今年4月启动“1511”营销战法,核心是协同产品团队保证新能源车型成功上市,并计划在2025年3月引入11款全新车型 [16] - 营销变革建立前中后台纵向作战体系,横向贯通从市场到订单、渠道、客户运营及售后,所有资源整合以提升响应效率 [19] - 新成立客户运营部,通过电话和企业微信链路与客户直达沟通,目前已有超过千万客户通过企业微信与品牌联系,5月到8月邀约效率和成交率显著增长 [19] - 新成立的整合营销部打通市场、销售、售后及渠道培训所有环节,每月设定营销主题以统一发声推动增长 [19] 安全性能与品质案例 - 一辆奥迪A4L在事故中被40余吨罐车压住,凭借高强度车身结构使车主仅受轻微擦伤,体现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7] - 公司的安全感源于高标准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是精心设计和追求卓越的结果 [9]
各大车展难觅身影,外资豪车“失宠”?
齐鲁晚报· 2025-09-12 18:40
外资豪车市场表现 - 2025年7月豪华车零售量仅17万辆 同比大跌20% 市场份额萎缩至9.3% [2] - 保时捷2025年1-7月销量同比暴跌28% 玛莎拉蒂去年国内销量仅1209辆 同比下滑58% [2] - 奔驰7月销量下滑37.2% 奥迪降26.6% 宝马跌21.7% [2] 成本与利润压力 - 参加A级车展需花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费用 省级车展单次成本超30万元 [3] - 新款奔驰GLC从加价3万变为优惠15万 车价两年跌18万 部分经销商半年亏损近千万 [5] - 利润降低与销量下滑双重压力下 车展投入成本回收困难 [3] 国产新能源车冲击 - 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导致外资豪车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4] - 入门级宝马三系降至19万 奥迪A4L和奔驰C级仅20万出头 [4] - 多家外资豪车品牌4S店转型为鸿蒙智行、小鹏等新能源品牌门店 [5] 产品与战略问题 - 豪车品牌新能源汽车存在"油改电"遗留问题 智驾体验落后于国产车型 [6] - 产品更新速度慢 未及时跟上中国消费者需求转变 [6] - 缺乏对二线及以下城市市场的重视 营销策略脱离中国市场 [6] 消费者行为变化 - 价格战拉低新车保值率 消费者转向年头短、里程少的二手车 [5] - 消费者更理性务实 外资品牌新车在性价比和保值率上失去优势 [5] - 豪车品牌新能源车日常维护成本高 驾驶体验不及国产车型 [6] 行业结构性转变 - 外资豪车集体缺席A级车展被视为汽车行业历史性转折节点 [2] - 中国市场经历结构性变化 国产自主品牌凭借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 [6] - 特斯拉积极拥抱县域市场 相比传统外资豪车更接地气 [6] 品牌价值与转型方向 - 豪车品牌积淀、工程实力与服务质感仍被部分中国消费者认可 [7] - 需优化产品市场匹配度 加速智能化转型 避免单纯价格战 [7] - 渠道变革成为新市场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7]
中国进口汽车市场:传统豪车上半年大跌32% 市场正在被瓜分
犀牛财经· 2025-08-20 13:20
进口汽车市场萎缩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汽车总量仅为22万辆 同比减少32% [1] - 自2014年创下143万辆的进口峰值后持续下滑 2024年进口量已跌至70万辆 同比下降12% [1] - 市场萎缩主要受中国汽车产业崛起与电动化浪潮的双重冲击 [1] 传统豪华品牌表现 - 宝马上半年交付31.79万辆 同比下降15.5% [3] - 奔驰交付29.32万辆 二季度同比下滑19% [3] - 奥迪交付28.76万辆 同比下滑10.2% [3] - 保时捷以28%的跌幅领跌超豪华品牌 [3] - 40万元以上市场传统豪华品牌仍占据六成份额 奥迪A6L 奔驰GLC等车型单月销量超6万辆 [3] 自主新能源品牌崛起 - 理想上半年交付20.4万辆 蔚来交付7.4万辆 [3] - 问界M9单月销量突破万辆 尊界S800上市67天大定破万辆 [3] - 30万-40万元市场新能源车型7月市占率达52.5% 首次反超燃油车 [3] - 特斯拉Model Y 问界M8 理想L7等车型力压奥迪A4L [3] 市场份额变化 - 传统豪华品牌市场份额从3月的60.2%逐月下滑至7月的58.7% [4] - 自主品牌高端化突破明显 消费者逐渐流向自主品牌 [4] 电动化转型差异 - 2025年上半年进口新能源乘用车占比仅为2% 同比下滑80% [4] - 纯电动车型降幅达82% [4] - 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 比亚迪 吉利等企业在续航 安全 智能化领域建立优势 [4] 政策影响 - 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征收范围由130万元/辆调整为90万元/辆 [4] - 新能源车型仅在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 [4] - 政策实施导致部分车型销量下滑超20% [4] 未来展望 - 传统豪华车品牌与自主豪华品牌的大战短期内难以终结 [5] - 自主品牌在电动化转型方面遥遥领先 [5] - 高端化靠技术实力和生态体系 不再是单纯品牌溢价 [5]
汽车进口半年骤减32%,豪华油车生意被抢
36氪· 2025-08-15 20:27
豪华汽车市场格局变化 - 传统豪华品牌(BBA、雷克萨斯等)在华销量普遍下滑,宝马上半年交付31.79万辆(-15.5%)、奔驰29.32万辆(-14%)、奥迪28.76万辆(-10.2%)、保时捷2.1万辆(-28%)[6] - 进口汽车数量持续萎缩,2024年上半年进口22万辆(-32%),其中豪华品牌占比提升但主流品牌(丰田、大众等)进口量锐减[3][4] - 雷克萨斯成为唯一正增长的进口品牌,上半年销量9.1万辆(+8%)[6] 新能源豪车崛起 - 自主品牌新能源豪车抢占市场份额,理想上半年交付20.4万辆、蔚来7.4万辆,超过沃尔沃(7.03万辆)[8] - 30万-40万元价格区间新能源车型占比反超燃油车,7月达52.5%(vs燃油车47.5%)[10][11] - 问界M9等50万元以上车型表现亮眼,尊界S800上市67天大定破1万台[11][13] 价格区间竞争分化 - 30万-40万元区间:特斯拉Model Y、问界M8等新能源车型占据销量前十中六席,奥迪A4L仅排第十[10] - 40万元以上区间:传统豪华品牌仍占优势,前四名为奥迪A6L、Q5L、奔驰GLC/E级,累计销量均超6万辆[10] - 40万元以上新能源渗透率提升,7月燃油车占比降至58.7%(6月为59.5%)[11] 传统豪华品牌应对措施 - 促销力度加大,7月豪华车平均折扣率达27.2%(同比+2.1个百分点),雷克萨斯ES低配裸车价跌破25万元[7] - 新能源转型缓慢:宝马/奔驰/奥迪全球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26.4%、20.1%、17.4%[8] - 政策影响:超豪华车消费税门槛降至90万元,短期内或抑制销量[13]
BBA集体失守中国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7:13
核心观点 - 德系豪华车企BBA(宝马、奔驰、奥迪)集体遭遇增长瓶颈,营收下滑、利润腰斩、中国市场溃败,转型进入深水区 [1] - 业绩下滑源于关税政策、内部问题(奥迪重组费用、奔驰高低端市场失守、宝马中低端车型销量崩塌)及中国市场失守 [4] - 电动化成为突围关键,但三家路径分化:宝马领先、奥迪增势强劲、奔驰掉队,战略从"激进目标"转向"务实转型" [9][12][13][14] 财务表现 - 宝马营收676.85亿欧元(同比-8%),净利润40.15亿欧元(同比-29%),为奔驰与奥迪之和 [2][7] - 奔驰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8.6%),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55.8%),创最大跌幅 [2][7] - 奥迪营收325.73亿欧元(同比+唯一正增长),净利润13.46亿欧元(同比-37.5%),规模不足宝马/奔驰一半 [2][7] - 三家下调全年预期:奥迪营收目标降至650-700亿欧元,营业利润率从7%-9%调至5%-7%;宝马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降1.25%至5%-7%;奔驰销售回报率从6%-8%调至4%-6% [4][5] 中国市场表现 - 宝马/奔驰/奥迪中国交付量分别下滑15.5%/14.2%/10.3%,导致全球交付量下滑0.5%/8%/5.9%至120.74万/107.63万/79.41万辆 [4] - 宝马X3/X4、i3/i4交付量分别下滑24.6%/70.8%;iX3、i3、X3销量下滑约五成 [7][8] - 奥迪A4L/Q2L销量下滑25.4%/46%;奔驰全球入门车型销量下滑12.2%,高端车型下滑5.1% [8] 电动化进展 - 奥迪纯电销量10.14万辆(同比+32.3%),渗透率12.8%,推出Q6L e-tron(PPE平台+华为智驾) [12] - 宝马纯电销量22.06万辆(同比+15.7%),为奔驰+奥迪之和,将发布新世代平台首款SUV iX3 [12][13] - 奔驰纯电销量8.73万辆(同比-14%),调整目标为2030年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50%,将推纯电GLC(MB-EA平台) [12][14] 战略调整 - 奥迪放弃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2024-2026年推新内燃机/混动系列 [12] - 宝马计划2035年纯电占比达50%,押注新世代平台 [13] - 奔驰暂缓全面电动化,转向混动与纯电并行 [14]
BBA集体失守中国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23:42
核心观点 - 传统豪华车企BBA(宝马、奔驰、奥迪)集体遭遇增长瓶颈,营收和利润普遍下滑,中国市场表现尤其疲软 [1] - 电动化转型成为BBA突围的关键,但三家路径分化:宝马领先、奥迪增势强劲、奔驰掉队 [11][12] - BBA面临双重挑战: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同时需弥补智能化短板 [17] 集体承压,普遍失守中国市场 - 2025年上半年BBA核心财务数据呈现"两降一增"的营收分化和"全线下滑"的净利润困境: - 宝马营收676.85亿欧元(同比-8%),净利润40.15亿欧元(同比-29%) - 奔驰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8.6%),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55.8%) - 奥迪营收325.73亿欧元(同比唯一正增长),净利润13.46亿欧元(同比-37.5%) [3] - 中国市场成为BBA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 宝马交付量下滑15.5% - 奔驰交付量下滑14.2% - 奥迪交付量下滑10.3% [5] - 全球交付量: - 宝马120.74万辆(同比-0.5%) - 奔驰107.63万辆(同比-8%) - 奥迪79.41万辆(同比-5.9%) [6] 分化的困局 - 奔驰遭遇"断崖式下跌",净利润暴跌55.8%,创三家中最大跌幅 [8] - 宝马受中低端车型销量崩塌拖累: - X3/X4交付量同比-24.6% - i3/i4交付量同比-70.8% [8] - 奥迪重组费用持续吞噬利润 [5] - 入门车型(20-40万元区间)受自主品牌冲击严重: - 宝马iX3、i3销量下滑约50%,X3下滑43% - 奥迪A4L下滑25.4%,Q2L下滑46% - 奔驰入门车型全球销量下滑12.2%,高端车型下滑5.1% [9] 电动化竞速 - 奥迪纯电表现: - 销量10.14万辆(同比+32.3%) - 纯电渗透率12.8% [15] - 宝马纯电领先: - 销量22.06万辆(同比+15.7%),为奔驰和奥迪之和 [15] - 新世代平台(Neue Klasse)车型即将面世,目标2035年纯电占比50% [16] - 奔驰电动化掉队: - 销量8.73万辆(同比-14%) - 调整目标为"2030年新能源车型(含混动)占比最高50%" [17] - 战略调整: - 奥迪推迟停售燃油车计划,推出新内燃机和插混系列 [16] - 奔驰将推出基于MB-EA平台的纯电动GLC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