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搜索文档
英伟达的首批机器人“新大脑”到货了 中国开发者怎么评价它?
第一财经· 2025-08-26 19:54
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发布 - 英伟达发布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 售价3499美元[2] - 芯片基于Blackwell架构 在FP4精度下提供2070 TFLOPS峰值算力[2] - 相比上一代Orin芯片算力提升7.5倍 能效提升3.5倍[2] 技术性能突破 - 数据处理能力和接口带宽提升 支持高分辨率高频率传感器多模态输入[3] - 使机器人能直接在端侧运行大规模高性能模型[2] - 推动更多云端任务转向本地处理 适用于高节拍复杂交互场景[3] 行业部署模式 - 当前机器人普遍采用云端+端侧混合部署模式[2] - 快系统部署在端侧负责实时感知控制响应[2] - 慢系统部署在云端承担理解推理和长链条逻辑推演[2] 云端部署挑战 - 云端延迟影响高节拍场景如连续抓取快速判断[3] - 延迟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和可行性[3] 英伟达战略布局 - 通过Isaac Cosmos GR00T等全栈软件塑造开发者习惯[3] - 抢先搭建基础设施并影响行业标准[3] 市场竞争格局 - 机器人应用场景碎片化 需要成本控制和长期验证[3] - 竞争对手可在低功耗芯片细分场景或开源生态形成差异化优势[3] 中国厂商进展 - 地瓜机器人发布RDK S100开发套件 采用大小脑异构架构设计[4] - 黑芝麻智能为武汉大学天问机器人提供华山A2000和武当C1236芯片[4] - 瑞芯微推出旗舰芯片RK3588 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4] 国产芯片优势 - 具有更高性价比和更贴近市场的定制化服务[4] - 更靠近国内机器人厂商 在场景优化上有差异化优势[4] - 英伟达算力天花板未必是产业成熟唯一答案[4]
Keep2025上半年电话会:加速出海布局,明年AI年化收入将破2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26 19:5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22亿元人民币[1] - 非国际财报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1035万元人民币[1] - 毛利录得4.29亿元人民币 毛利率从去年同期46.0%提升至52.2%[1] 用户数据 - 平均月活跃用户2249万 平均月度订阅会员280万[1] - 会员渗透率从去年同期11.1%提升至12.4%[1] - 每名月活跃用户每月平均收入同比增加至6.1元人民币[1] 战略转型 - 公司从内容驱动平台升级为AI赋能、数据驱动的健身智能服务体[1] - 成功部署AI基础架构重构系统平台[1] - 分阶段将核心工具与功能流重组为AI教练服务[1] 业务调整 - 营收规模收缩源于对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主动战略取舍[2] - 主动进行品类结构优化及渠道精细运营[2] - 收缩低毛利业务尤其是居家大器械 发展装备、服装、穿戴等高潜力品类[2] AI业务进展 - AI DAU达到15-20万 预计年底突破100万[3] - AI收入已突破100万元人民币[3] - 预测2026年AI年度经常性收入将突破2亿元人民币[3] 用户增长策略 - 公司致力于吸引长期高价值用户而暂时减少增长投放[2] - AI Coach推出后将回到合理增长预算和投入[2] - AI多功能工具推出将吸引多元需求用户[2] - AIGC内容品类增加将覆盖网球、高尔夫、游泳等多元内容[2] - 加速全球化布局 用户群体向海外扩张[2]
英伟达的首批机器人“新大脑”到货了,中国开发者怎么评价它?
第一财经· 2025-08-26 19:44
英伟达机器人芯片技术突破 - 英伟达发布新一代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 基于Blackwell架构 在FP4精度下提供2070 TFLOPS峰值算力 比上一代Orin芯片提升7.5倍 能效提升3.5倍 [1] - 芯片以开发者套件形式发售 售价3499美元 全球首批已交付灵初智能等企业 [1] - 算力提升使机器人能直接在端侧运行大规模高性能模型 完成更通用复杂任务 [1] 机器人计算架构演进 - 行业普遍采用云端+端侧混合部署模式 快系统部署在端侧负责实时感知控制响应 慢系统在云端承担理解推理任务 [4] - 云端部署存在延迟问题 影响高节拍场景如连续抓取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4] - Thor芯片数据处理能力和接口带宽提升 支持高分辨率高频传感器多模态输入 推动更多任务从云端转移至本地 [4]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机器人应用场景碎片化 存在成本压力和长期验证需求 竞争对手可在低功耗芯片/细分场景/开源生态形成差异化优势 [5][8] - 英伟达通过全栈软件Isaac/Cosmos/GR00T塑造开发者习惯 抢占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 [5] - 中国厂商在"脑"环节积极布局 地瓜机器人推出RDK S100开发套件采用大小脑异构架构 [6] - 黑芝麻智能为武汉大学天问机器人提供华山A2000芯片和武当C1236芯片分别用于大脑和小脑 [7] - 瑞芯微推出旗舰芯片RK3588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 [8] 国产芯片竞争优势 - 国产芯片具备更高性价比和更贴近市场的定制化服务优势 [8] - 更靠近国内机器人厂商 在场景优化方面具有差异化优势 [8] - 英伟达的算力天花板未必是产业成熟唯一答案 中国厂商存在发展机会 [5][8]
值得买(300785):AI持续赋能,平台用户及内容量双增
华泰证券· 2025-08-26 17:11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42.46元人民币[1][6][11] 核心观点 - AI技术持续赋能平台运营效率提升 长期看好"什么值得买"平台护城河稳固[1] - 战略收缩低毛利业务导致营收下滑但净利润提升 体现降本增效成果[1] - "海纳"MCP Server商业化进程加速 消费数据服务能力成为新增长点[3][11] 财务表现 - 2025年H1营收5.82亿元(同比-18.70%) 归母净利1269.26万元(同比+65.75%)[1] - Q2单季营收3.14亿元(同比-25.26% 环比+16.82%) 归母净利2128.74万元(环比+347.68%)[1] - 毛利率达49.2%(同比+2.23pct) 研发投入0.83亿元(同比-8.31%)[4]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1.31/1.57/1.80亿元 对应EPS 0.66/0.79/0.91元[4][10] 运营数据 - 月平均活跃用户3826.82万人(同比+1.26%) 注册用户3104.90万(同比+4.74%)[2] - 移动端App激活量8047.13万(同比+7.32%) 平台内容发布量3404.19万条(同比+19.31%)[2] - AIGC内容占比52.51%(同比+73.63%) 大模型API调用量736.34亿tokens(较2024年12月+84.10%)[2][4] 业务进展 - "什么值得买"APP完成升级 通过消费兴趣推荐和用户画像提升用户留存[2] - "海纳"MCP Server开放6大核心接口 包括内容检索、商品推荐等功能[3] - 已与Kimi、智谱清言等Agent产品达成合作 6月内容输出量超822万次(环比+81.73%)[3] 估值分析 - 采用相对估值法 给予2025年65倍PE(高于可比公司59倍均值)[11][12] - 当前市值73.42亿元 股价36.92元(截至8月25日)[7] - 预测2025年PE 56.07倍 2027年降至40.79倍[10]
虹软科技(688088):2025年半年报点评:汽车业务量产驱动增长,AI眼镜+商拍未来可期
民生证券· 2025-08-26 16:59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7.73%,归母净利润0.89亿元,同比增长44.06% [1] - 第二季度营收2.01亿元,同比增长2.08%,归母净利润0.39亿元,同比增长42.42% [1]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0.11亿元、12.74亿元、16.1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4亿元、3.13亿元、4.44亿元 [4] - 2025年8月26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91倍、68倍、48倍 [4] 移动智能终端业务 - 实现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2.23% [2] - Turbo Fusion技术提升影像处理效率并降低系统负载与功耗,改善夜景、逆光、长焦等场景画质 [2] - AI眼镜领域通过算法与硬件深度融合强化视觉交互体验,与多家头部厂商签约并完成量产落地 [2] 智能汽车业务 - 实现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49.09% [3] - 舱内核心产品(驾驶员安全辅助系统、乘员安全辅助系统)完成多轮技术迭代并批量出货至海内外客户 [3] - 前装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Tahoe产品在欧洲豪华品牌车型完成量产交付 [3] - 舱泊一体解决方案在客户项目完成POC技术验证 [3] AI视觉创新 - 升级新一代视觉大模型ArcMuse2025 V1.1 [4] - PSAI新增AI试鞋、商品换色、高清改尺寸等功能,聚焦服饰行业需求 [4] - 产品入驻淘宝、京东、亚马逊等主流电商平台,累计服务数十万中小商家,合作头部服饰品牌超300家 [4] 增长驱动因素 - 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汽车业务受益于新兴市场复苏 [4] - 智能商拍蓝海市场有望开启新增长曲线 [4]
AI广告革命:4700亿美元利润池的争夺与重构
36氪· 2025-08-26 16:23
AI广告行业整体发展 - AI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约4700亿美元的广告利润池,中国市场53.1%的广告主已在创意内容生成中使用AIGC技术,近20%的广告主在视频创作中超过50%的环节依赖AI完成[2] - AI广告行业形成两大应用方向:以精准投放为核心的AI广告营销和以内容生成为核心的AI广告制作[3] - AI营销行业2025年规模预计达669亿元,正经历从工具应用到生态协同的三阶段跃迁[7] 头部企业AI广告布局 - 谷歌Performance Max和Meta Advantage+被称为"最成功的综合AI广告产品",实现跨渠道自动投放决策[3] - 字节跳动UBMax覆盖抖音、今日头条等全系资源,实现全自动化投放,2024年3月几乎全部手动投放方式都切换至UBMax[3] - 腾讯广告3.0系统取消人工设定出价和人群圈定,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飙升至391亿元[2][4] - 阿里妈妈万相台无界版解决智能投放问题,万相实验室实现数字人模特30秒生成大片[4][5] - 抖音即创AI平台提供从脚本生成到视频制作的一条龙工具[5]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Mobikok试玩广告联盟试玩转化率达行业领先的28%,程序化广告平台每秒钟处理数万次竞价请求[2][21] - 腾讯妙思平台使创意制作成本降低50%以上,A/B测试效率提升3倍[5] - 三七互娱自研行业大模型"小七",2024年AI生成视频占比超过70%[5] - 腾讯妙问工具替代60%以上基础咨询,线索转化率提升25%[7] - Google Performance Max实现10%销售额提升,Meta Advantage+使60-80%预算精准流向高转化平台[7] 行业挑战与局限 - 数据孤岛制约系统效能,新用户使用Meta Advantage+时转化率可能降低50%[9] - 算法黑箱引发信任危机,2024年AI回答中出现虚假商业信息的比例增加178%[10][11] - GEO服务报价差异极大,从800元至150万元/季度不等,效果衡量体系缺失[11] - AI对复杂场景理解存在局限,多人物交互时细节处理不足,日本麦当劳AI广告出现人物表情不自然等问题[16] - AI工具难以洞察文化语境,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被批缺乏趣味[18] 未来发展趋势 - 决策式AI与生成式AI加速闭环融合,TikTok实现从文字描述到精准投放的一站式流程[20] - 体验设计崛起为核心竞争力,要求创作团队扬长避短,发挥AI在场景生成优势[20] - 人机协作成为行业共识,数字艺术家通过设计师干预使作品兼具高级感与舒适度[19] - 监管框架逐步构建,DeepSeek等平台开始对低质内容降权处理[20] - WPP集团AI创意团队规模已超过传统美术指导,核心岗位仍是精通文化密码的策划总监[21]
海信视像(600060):份额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天风证券· 2025-08-26 16:16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投资评级为买入[4][6] 核心观点 - 公司是全球显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全球化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多元品牌矩阵运营能力及经营效率有效提高 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4] - 公司持续深耕高效协同、独立发展的"1+(4+N)"产业布局 在MiniLED、MicroLED、虚拟现实显示及AIGC等新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和产品推广 持续夯实在显示行业的引领地位[4] - 看好公司中长期平稳向好发展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25.7/28.9/32.9亿元 对应25-27年动态PE分别为11.0x/9.8x/8.6x[4]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业收入272.3亿元 同比+7.0% 归母净利润10.6亿元 同比+26.6%[1] - 2025Q2实现营业收入138.6亿元 同比+8.6% 归母净利润5亿元 同比+36.8%[1] - 2025Q2整体毛利率提升1.4pct 归母净利率同比+0.7pct至3.6%[2]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24.69/679.52/742.82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6.73%/8.78%/9.32%[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0/28.87/32.88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14.41%/12.35%/13.86%[5] 市场份额 - 2025年上半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占率为14.38% 同比+0.57pct[2] - 2025H1海信系电视中国内地零售额市占率为29.96% 零售量市占率为25.73% 均位居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名[2] 产品结构 - 智慧显示终端板块是公司核心业务 新显示新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34亿元 同比增长7.43%[2] - 大尺寸化和高端化趋势延续 上半年98英寸及以上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85.29%[2] - MiniLED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108.24%[2] 海外市场表现 - 海外市场MiniLED空间广阔 2025年上半年全球MiniLED电视出货量达480万台 同比大幅增长150%[3] - 海外市场上半年出货量264万台 同比增幅达116%[3] - 公司北美市场MiniLED产品占比达5.9% 欧洲市场达9.5% 日本市场达7.9% 同比分别提升2.1/1.6/1.8pct[3] 费用结构 - 公司25Q2销售费用率为7.0% 同比+0.9pct[2] - 管理费用率为1.9% 同比+0.1pct[2] - 研发费用率为4.7% 同比+0.1pct[2] - 财务费用率为0.0% 同比-0.1pct[2]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21.71元 A股总市值283.31亿元[7] - 预计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11.02x/9.81x/8.62x[5] - 预计2025-2027年市净率分别为1.35x/1.26x/1.18x[5] - 每股净资产15.17元[7]
阿里老兵造出会说话的迪迦!AI玩具单品20万销量,红杉等2亿A轮抢投
量子位· 2025-08-26 16:11
公司背景与融资 - 跃然创新(Havivi)是一家基于AIGC技术的玩具公司 由阿里前天猫精灵高管创立 专注于AI毛绒玩具赛道 [6][34] - 公司完成2亿元A轮系列融资 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华山资本等领投 资金用于新品研发、人才建设及市场拓展 [8] 产品迭代与技术升级 - 首代产品BubblePal为挂件型AI玩具 售价399元 需长按对话且仅支持2.4G WiFi 退货率较高 [9][17][26] - 第二代产品CocoMate奥特曼联名款(迪迦/赛罗)为全球首款端到端AI玩具 售价699元(较上代涨价300元) [11][17] - 技术升级包括:端到端语音模型(响应速度800ms)、4G联网、3000mAh电池(上代800mAh)、NFC卡牌系统、多音轨混音及深度思考模型 [27][33][45] - 新增遗忘机制 通过函数模型动态筛选记忆内容 避免信息过载 [47][48][49] IP战略与用户定位 - 采用"头部IP授权+艺术家签约"双模式 IP被视为玩具灵魂 首批选择迪迦/赛罗因知名度与衍生品销量最高 [14][15][16] - 目标用户为3-8岁儿童 产品通过全球安全认证 面料及电子模组均采用高规格标准 [30][31] - 未来规划两条产品线:儿童线(高知名度IP)和成人线(情绪陪伴型设备) 后者预计今年上市 [60][61][62] 市场表现与竞争壁垒 - 首代产品BubblePal销量达20万台 成为全球销售最快的AI硬件产品 [40][55] - 公司认为短期壁垒在于IP与技术体验 长期壁垒在于用户与AI建立的情感记忆 [56] - 目前同量级对手较少 但计划在出货量达100万台后推动行业生态扩张 [58] 技术细节与用户体验 - 与字节联合调试端到端语音模型 支持防噪音打断、故事不中断及古诗词专模调用 [27][28] - 通过RAG实现长期记忆 同时依据时间、频率、关联度及情绪浓度动态遗忘非关键信息 [47][48] - 角色设定强绑定世界观 确保迪迦/赛罗等IP的回答符合原生角色逻辑 [42][43]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 山西发布15个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6 15:18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 - 山西发布15个文化科技融合典型案例 涵盖考古发掘和数字文博等领域 包括10大典型案例和5个入围案例 [1] - 典型案例包括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 山西文旅云 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等项目 [1] - 入围案例包括晋阳古城中子成像技术 陶寺遗址科技考古 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保护项目 [1] 数字技术应用成果 -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体现在文化生产 消费 传播 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1] - 大同花木兰数字人智能体融合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 已应用于城市文旅宣传 [2] - 项目采用3D超写实数字人技术 展现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1][2] 产业发展方向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 升级传统业态并培育新兴业态 [2] - 构建多元文化生态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 [2] - 利用现代科技和前沿技术 全方位展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最新成就 [1]
吉视传媒联合出品中国首部AIGC电影首映 技术赋能文化布局再添新翼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4:01
电影制作技术突破 - 中国首部AIGC电影《音符中的密码》由长影出品、吉视传媒联合出品 时长12分钟 采用4项核心AI技术实现里程碑式突破[2] - AI技术包括"AI历史场景复原系统"和"数字人微表情驱动技术" 通过AI数字人技术复原已故表演艺术家李亚林和刘世龙形象 实现两位艺术家首次银幕同框[2] - 采用"肖像权授权+微表情捕捉技术"突破"数字脸盲"AI难题 使AI角色表现更加可信可感 实现高度共情效果[2] 公司战略布局 - 此次合作是吉视传媒在AI技术与影视文化融合领域的重要实践 标志着公司业务拓展与战略转型迈出关键一步[2] - 影片将通过吉视传媒全终端传播 依托覆盖吉林省的有线电视网络、IPTV平台及广电5G终端构建多渠道内容触达体系[3] - 公司正加速向文化数字化赛道转型 完成吉林省国有文化企业首笔数据资产确权入表 训练"吉林文旅大模型" 持续积累AI和大数据技术实力[3] 商业化应用价值 - 此次AIGC电影创作是将AI技术从研发推向实际文化场景应用的关键尝试 通过技术赋能影视内容生产[3] - 技术革新为破解"演员天价片酬"行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催生跨终端传播新业态和新方法[4] - 影片规模化传播有望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验证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商业化价值 为深化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奠定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