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率市场化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9月LPR按兵不动,专家预测:年底前将有下降空间
搜狐财经· 2025-09-22 19:26
具体到金融市场利率表现上,国债收益率方面,近日,债券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市场对于人民银行重启 国债买卖操作的预期再度升温。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重回1.8%上方。Wind数 据显示,截至9月22日13时45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1.7890%,日内下行0.6个基点。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我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低位。 北京商报记者丨廖蒙 自2025年5月双双下行10个基点,1年期LPR由3.10%降至3%,5年期以上LPR由3.60%降至3.50%后, LPR两大报价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不变。 对于9月LPR表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9月以来,作为政策利率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 率保持稳定,意味着当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发生变化;受"反内卷"牵动市场预期等影响,近期1 年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级)、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在商业银 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点的背景下,报价行也缺乏主动下调LPR加点的动力。 "年初财政政策已经加力,随后5月人民银 ...
美联储降息,中国不跟,9月利率维持不变!今年还有可能降息吗?
搜狐财经· 2025-09-22 18:32
美联储降息与中国货币政策现状 - 美联储于上周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至4%-4.25%区间,为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1] - 中国央行9月22日发布的LPR数据显示,1年期利率维持在3%、5年期以上维持3.5%,均与8月持平,未立即跟随美国降息 [1]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机制与依据 - 中国央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7天逆回购利率已成为新的政策锚定利率,其调整是LPR等市场化利率变动的前提 [3] - 9月19日央行开展3543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4%与前期持平,意味着当月LPR不可能下降 [4] - 五年期LPR已从五年前的4.85%降至3.5%,累计降幅达135个基点 [4] - 9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按1%补贴利息差额,相当于间接承认利率存在下行空间 [4]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逻辑与未来展望 -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底层逻辑在于金融体制差异,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 - 2022年3月美国启动激进加息周期时,中国根据国内经济需要保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 [5] - 当前美联储4%-4.25%的政策利率仍显著高于中国,为中国降息预留了空间 [6] - 预计美国在年内剩余3个月可能再实施两次降息,每次25个基点,年底政策利率可能降至3.5%-3.75%,极端情况下或降至3%附近 [6][8] - 随着中美利差持续收窄及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四季度中国实施降息的概率显著上升 [8] 货币政策影响与未来取向 - 降息将使房贷族和权益市场投资者受益,但依赖存款利息的保守型投资者收益可能缩水 [8] - 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的基调,注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精准滴灌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10]
9月LPR保持“按兵不动”,四季度5年期以上LPR有望单独下行
北京商报· 2025-09-22 15:47
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9月22日LPR为:1年 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两大报价均与前值保持一致,并在下一次LPR发布前有效。 | | | I | . RA MA | | 员印以束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 | Monetary Policy Department | | | | | | 信息公开 | 新闻发布 | 法律法规 | 货币政策 | 宏观审慎 | 信贷政策 | 金融市场 | 金融稳定 | 调查统计 | 银行 | | | 金融科技 | 人民币 | 经理国库 | 国际交往 | 人员招录 | 学术交流 | 征信管理 | 反洗钱 | 党建 | | 服务互动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公告信息 | 图文直播 | 央行研究 | 音频视频 | 市场动态 | 网上展厅 | 报告 | | | ...
央行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释放三重信号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25
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调整 - 央行宣布即日起将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操作时间和规模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 [1] - 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不再有统一中标利率,由参与机构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自主报价,通过市场化原则确定中标结果 [2] - 14天期逆回购操作在2024年仅于1月21日至1月27日春节假期前开展过,其余时间处于休眠状态 [1] 政策信号与框架转型 - 操作方式调整进一步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使政策利率定位更加清晰,有助于减少利率信号传导中的杂音 [1][2] - 此次调整是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延续,去年7月央行已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 [2] - 转型旨在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以更好发挥利率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 [3] 流动性管理优化 - 调整使央行流动性调控的灵活性与精准度提升,未来14天期逆回购开展不再局限于春节或十一等固定时点,可根据资金面变化随时启用 [3] - 操作规模按需确定体现央行对流动性投放的精细化把控,是落实落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举措 [3] - 央行流动性工具箱储备充足,包含长期的降准和国债买卖、中期的MLF和各类结构性工具、短期的公开市场逆回购等 [4]
存款去哪了?央行数据揭秘:1.1万亿资金大迁徙,银行慌了
搜狐财经· 2025-09-14 17:41
存款迁移规模 - 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多减7800亿元 [3]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期增加1.65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3] - 单月存款减少额超过2018-2024年历年7月平均增长幅度 [4] 迁移驱动因素 - 主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0.3%,三年期定存利率跌至1.25%左右 [4] - 10万元三年期定存总利息仅3750元,年均1250元 [4] - 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4%,部分权益类产品超6% [4] 资金流向分布 -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重新站稳30万亿元,固收类产品受青睐 [5] - 东部沿海地区银行理财规模单月增幅约8800亿元,占头部14家理财公司增量一半 [5] - A股市场7月普涨:上证指数涨3.5%,深证成指涨3.8%,创业板指暴涨6.2% [7] - 债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4%,固收+类基金募集规模创新高 [9] - 人身险公司超30.51%实现投资收益率超5%,部分公司达8.86% [10] 区域特征 - 一线城市人均存款57.3万元,新一线41.6万元,二线28.5万元,三四线16.7万元,县城9.8万元,农村6.3万元 [12] -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居民因金融知识丰富且对收益率敏感,迁移积极性更高 [12] 银行业应对策略 - 银行通过理财经理主动营销自有理财产品以留存客户 [13] - 加速产品创新并拓展代销业务,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 [13] - 通过优化服务和增值业务增加非息收入,弥补存款利率下降影响 [13] 行业趋势展望 -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使存款利率维持低位,持续推动资金向高收益产品迁移 [15] - 居民风险偏好渐进提升,金融机构将推出更多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 [15][16]
打造利率“定价锚” 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9-11 22:40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银行间市场核心基础设施,负责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外汇及衍生品交易 [1] - 公司自1994年挂牌成立,服务范围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机构 [2] - 2024年银行间本外币市场成交规模达2617万亿元,日均成交量超过10.5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金额逾1亿元,占中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交易的七成 [3] 交易技术与系统发展 - 交易系统历经升级,第四代交易系统支持每秒撮合10万笔交易,全链路延迟仅为毫秒级,实现24小时高效交易 [3] - 初期依靠人工报价和电话经纪,随着电子交易技术发展,智能交易系统已上线 [3] 债券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190万亿元,居于全球第二位 [4] - 债券“北向通”于2017年落地,境外交易员可通过香港办公室直接交易境内债券 [4] - 目前有11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债券约4.23万亿元 [6] 金融创新与跨境联通 - “互换通”业务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国际电子交易平台直接接入在岸利率互换市场,已有82家境外投资者和20家境内报价商参与,累计交易量超过7万亿元 [6] - 对外开放机制包括“北向通”、“南向通”、“互换通”及离岸回购等创新业务,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需求 [5] - 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上线,境内投资者范围扩大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非银机构 [6] 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 DR007(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诞生于2014年,已成为衡量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指标和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及衍生品定价的“锚” [1] - 公司推出了银银间回购定盘利率(FDR)和利率互换业务,塑造中国金融市场利率体系 [1]
打造利率“定价锚”,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9-11 19:53
银行间市场规模与地位 - 银行间本外币市场2024年成交规模达2617万亿元 日均成交量超10.5万亿元 平均每秒交易金额逾1亿元 占中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交易的七成 [8]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190万亿元 位居全球第二位 [10] - 服务范围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家机构 业务涵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品 [7] 市场基础设施发展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994年成立 从初期人工报价电话经纪发展为第四代交易系统 支持每秒撮合10万笔交易 全链路延迟仅毫秒级 [8] - 创设DR007等基准利率指标 成为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及衍生品定价锚点 [1] - 推出银银间回购定盘利率(FDR)和利率互换业务 塑造金融市场利率体系 [1] 对外开放机制创新 - 债券"北向通"2017年落地 境外机构可通过香港直接接入境内债券市场 截至7月末有834家境外机构通过该渠道入市 [10][17] - "互换通"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国际电子交易平台直接接入在岸利率互换市场 累计交易量超7万亿元 涉及82家境外投资者和20家境内报价商 [17] - 建立南向通、离岸回购等创新业务 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与风险对冲需求 [11] 境外机构参与情况 - 11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持有债券规模约4.23万亿元 [17] - 超1100家外资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3万亿元 [1][10] -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交易货币 [7] 产品体系演进 - 1994年推出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 2006年新增人民币外汇掉期 2011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 [13] - 2005年开展外币对即期交易 2007年扩展至外币对掉期 2019年新增外币对期权 [14] - 2015年推出外币拆借业务 2019年启动外币同业存款 2020年建立银企外汇交易服务平台 [14]
【新华解读】经济稳健运行LPR如期持稳 改革6年持续释放效能
新华财经· 2025-08-20 21:55
LPR改革六周年成效 - LPR改革已满6年 期间两期限LPR均下行超过130个基点 带动实际贷款利率降幅远超自身降幅[1] - 改革体现六"新"特点 包括新的报价原则 形成方式 期限品种 报价行 报价频率和运用要求[6] - 利率传导机制逐步完善 打通政策利率-LPR-市场利率的传导路径 形成利率走廊[7] 当前LPR报价情况 - 8月1年期LPR为3.0% 5年期以上LPR为3.5% 均为连续第三个月保持不变[3] - 持稳原因包括7天期逆回购利率稳定 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加大缺乏下调动力[3] -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续创新低[3] 贷款利率水平现状 - 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4] - 相比2019年末 企业贷款利率下降139个基点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比2020年末下降256个基点[7] -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19年末下降205个基点[7] 改革具体成效 - 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131BP和135BP[7] - 绝大部分贷款已参考LPR定价 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7] - 建立以LPR为基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升[7] 未来改革方向 - 央行提出持续改革完善LPR 着重提高报价质量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8] - 建议扩大报价行范围至民营银行 外资行 实施动态调整机制[8] - 建议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与LPR挂钩的浮动区间" 增强存贷款利率协调联动[9] - 探索增加LPR在科创 绿色 普惠等领域结构性支持功能[9] 政策展望 - 预计年内LPR还有约10个基点的下行空间[5] - 若美联储9月再次降息 将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空间[5] - 推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需从降低抵押担保费 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着手[4]
宽松继续,落实落细 ——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解读
搜狐财经· 2025-08-17 13:51
货币政策基调 - 央行定调国内形势更加积极,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1] - 政策强调"稳中求进",重点提及四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2][4] - 宽松货币政策持续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护航,新增政策"连续性"和"预见性"表述以应对外部波动 [2][5] 信贷与金融结构 - 信贷结构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从2016年房地产基建贷款超60%提升至当前约70% [5] - 政策重心转向"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淡化规模扩张,强调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等结构性工具实施效果 [2][5] - 八大重点任务包括科技创新再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等 [8] 利率与汇率政策 - 利率政策强调执行监管,开展金融机构利率政策现场评估以提升定价能力,新发放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3.3% [7] - 汇率表述缓和,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贬值6.0%至95.35,政策节奏"以我为主" [7] 关键经济数据 - 6月末M2余额330.3万亿元同比增长8.3%,社融存量4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9% [9] - 超额准备金率1.4%,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9]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15.1%和12.2% [9] 金融改革与开放 - 推进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支持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 [9] -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离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9] 房地产与风险防控 - 推动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落地,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 [9] -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启动2025年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 [9]
媒体视点 | 决胜“十四五”打好收官战 增供给、降成本!金融发力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证监会发布· 2025-08-16 11:05
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 - 金融体系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健全支持机制,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2]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从2020年末的15.1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末的35.6万亿元,信用贷款占比近30% [4] - 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在2025年5月末增至约45万亿元 [4] 政策引导与资金供给 - 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供给 [5] - 建设银行2025年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近6000亿元 [5] - 农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20%,中国银行2025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26.86% [5] 融资成本下降 -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从2020年12月的5.08%降至2025年6月的3.48% [8] - 工商银行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20年末下降112个基点 [9] - 企业案例:500万元贷款年利息支出减少2万多元 [8] 多元化融资渠道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约6000亿元,涉及288家主体 [11] - 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债券发行3500多亿元,平均利率2.08% [11] - A股中民营企业占比63%,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民企占比分别达74%/81%/86% [11] 差异化金融服务 - 金融机构针对外贸、科技、消费等领域提供"一企一策"定制方案 [5] - 案例:中信银行为科大讯飞发行8亿元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1.83% [11] - 案例:建设银行向智慧养猪企业发放180万元3.05%利率贷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