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
icon
搜索文档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参与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智通财经· 2025-10-28 18:36
本次投资旨在充分发挥本集团与华润医药各自在大健康领域优势,并结合成都当地产业政策和区位优 势,积极拓展本集团在创新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领域布局的渠道 并获取投资回报。 目标基金设立后,将成为本公司的联营企业。 复星医药(600196)(02196)发布公告,2025年10月28日,本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其他11方 投资人共同签订《合伙协议》,拟作为LP现金出资人民币1亿元参与出资设立目标基金。目标基金将主 要投资于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高端医疗器械(含IVD)、中药滋补品类、合成生物学等战略新 兴细分领域的企业。 ...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拟出资1亿元设立10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华尔街见闻· 2025-10-28 17:47
复星医药(600196)公告要点解读 投资事项: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作为LP,出资1亿元人民币,与其他11方共同设立私募股权投资 基金,目标基金总募集规模10亿元,主要投资于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高端医疗器械(含 IVD)、中药滋补品、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出资结构:复星医药产业认缴10%,成都重产二期基金、成都高新策源基金各19.7%,成都交子产业基 金14.85%,华润方投资人合计21.75%,其余为其他投资人。 基金管理:管理人为华润资本,基金存续期7年(含3年投资期、4年退出期),可延长1年。 决策机制:投委会7人,复星医药产业有权提名1人,重大事项需2/3以上委员同意。 风险提示:基金尚处筹备阶段,实际募集及出资存在不确定性,投资周期长,无保本及最低收益承诺。 ...
川宁生物(301301) - 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28 15:42
核心产品运营与市场展望 - 硫氰酸红霉素价格保持稳定,与2024年同期基本一致,预计后续价格将维持稳定 [2] - 青霉素产品(6-APA和工业盐)价格已处于近五年历史底部震荡,期待第四季度传统旺季需求增加带动价格回调 [2] - 头孢产品价格从年初至今在较小幅度内波动,预计后续根据市场需求和产能释放情况应对 [2] - 三大中间体整体处于满产状态,2025年前三季度总出货量同比下降约8%,但环比第二季度已有明显改善 [8] 技术与研发进展 - AI虚拟工程师调控的实验罐发酵水平高于未使用AI的对照组,平均产量超出3%-5%,并有望持续提升 [3] - AI可实时预测发酵过程趋势(如溶氧、pH),提前干预调控以维持生产稳定性 [3] - 在酶改造方面,AI应用大幅提升酶活,提高了研发效率 [3] - 合成生物学产品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达4,880万元,订单情况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 [3] 新项目与产能规划 - 甲醇蛋白项目正与农业农村部申报,预计2026年底有结果,已进行中试实验且结果良好 [3][4] - 甲醇蛋白项目预计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具体产能规划待中试后确定 [6] - 疆宁生物已开始生产新产品,随着热电厂投入使用,产能爬坡进度加快;二期产能规划预计2026年进行 [4] 研发战略方向 - 研发聚焦体量大、准入门槛低并能利用新疆能源优势的产品,如生物基材料单体、香精香料、饲料维生素等 [4] - 对传统抗生素中间体(如红霉素、CPC、辅酶Q10)进行合成生物学赋能,提升效价和糖转率,降低成本 [4] - 开展C1/C2资源(如甲醇、乙酸)的高效生物利用,开发饲料蛋白及化学品 [4] - 对已生产的合成生物学产品(如肌醇、角鲨烯)持续进行技术迭代,优化菌种性能和工艺 [5] 财务与成本管控 - 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期间费用同比上升26%,研发费用增幅较大,财务费用因有息负债规模下降而明显降低 [5] - 四季度费用预期下降,因一次性费用减少、试车费减少及有息负债规模降低 [5] - 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32.8%,较上半年下降3.1%,主要受青霉素产品价格下降影响 [7] - 主要原材料玉米采购价格预计为1.9-2.0元/kg(不含税),能源(沫煤)价格较2024年下降,预计今明两年保持稳定 [6]
全球及中国制药中的生物制造行业研究及十五五规划分析报告
QYResearch· 2025-10-28 10:20
行业定义与核心特点 - 生物制造是利用活的生物系统作为生产工厂,通过精密控制的培养、发酵、分离和纯化过程生产生物药物,区别于传统化学合成,强调大分子的正确折叠、修饰与生物活性 [1] - 行业呈现研发与制造边界模糊的特点,早期分子设计须考虑可生产性,工艺开发也影响临床方案,推动企业向“分子—工艺联合设计”转变 [4] - 技术演进正从批次式工艺向连续化生产与智能制造转型,连续生物反应器、实时放行检测和AI驱动的过程优化成为主流 [5] - 行业竞争格局表现为强平台效应与合作常态化,大型药企与CDMO形成复杂合作网络,既有规模巨头集中竞争,也有专业化中小参与者快速成长 [6]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制药中的生物制造市场规模约为5,18560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9,52180亿美元,2025-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39% [9]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约为42081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86155亿美元,2025-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114%,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9] - 全球市场主要由美国和欧洲厂商主导,头部厂商包括罗氏、默克、诺和诺德、赛诺菲、强生和艾伯维等,前五大厂商占有全球约37%的市场份额 [10]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基因治疗、mRNA平台、细胞治疗等新治疗模式的商业化大幅扩张了生物制造的市场需求,为掌握关键工艺的企业带来高溢价市场 [11] - AI与自动化的引入提高了工艺开发与放大效率,缩短了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时间窗口,形成技术—市场双向驱动 [11] - 全球主要经济体将生物制造视为国家安全与经济战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和法规优化促进本国制造能力,带来政策红利与公共采购机会 [14] - 供应链区域化战略催生新的商业机会,如在区域化生产、技术转移和移动式制造模块化服务领域,CDMO可通过提供“区域制造服务包”打开新兴市场 [14] 行业供应链分析 - 上游产业涵盖设备、试剂、原辅料等关键供应环节,格局由跨国巨头主导,国内企业在分离纯化填料等部分领域实现进口替代,但高端仪器和核心耗材仍存差距 [16] - 中游环节主要是生物药物的研发与生产,跨国药企掌握产业高端创新话语权,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生物制造的产能中心,形成“欧美创新、亚太制造”格局 [17] - 下游主要面向医疗服务端和患者群体,销售渠道以政府集中采购、医保支付体系及冷链物流为主,带量采购与医保准入成为影响下游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 [18]
金城医药:前三季度营收19.32亿元 战略布局持续深化
中证网· 2025-10-27 15:16
财务业绩与结构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57.71万元 [1] - 资产负债率降至27.69%,较2024年末的31.63%显著下降3.94个百分点 [1] - 全国社保基金五零二组合、全国社保基金六零一组合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二一零八组合新进成为十大流通股股东 [1] 战略业务布局 - 公司战略聚焦于高端医药化工、合成生物学、女性健康科技、高端抗感染及新型烟草五大领域 [2][3] - 通过参与集中带量采购,生物及特色原料药业务板块成效显著,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2] - 在女性健康科技领域推进"自研+合作"双路径,5月与英国Theramex签署产品引进协议 [2] 研发进展与注册认证 - 全资子公司金城泰尔获得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药品注册证书,实现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 [3] - 前三季度富马酸比索洛尔、泊沙康唑肠溶片等3款制剂产品获药品注册证书,多款原料药及注射剂获批或完成发补 [3] - 国际市场取得进展,泊沙康唑原料药获美国FDA FALetter,磷酸奥司他韦获欧洲药典适用性证书,普罗雌烯乳膏获韩国进口许可证 [3]
一把合成生物“分子手术刀”,再造千亿秸秆新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14:04
一项目前全球唯一的合成生物"分子手术刀"技术,正让每年数亿吨的秸秆从"绿色烦恼"变为"金色价值"。 "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秸秆,传统处理方式要么污染环境,要么经济效益低下。而我们的生物酶解聚技术,如同给秸秆安装了一把精准的'分 子手术刀',能够将秸秆完美分离为三大高价值组分,真正实现'吃干榨尽'。" 在近期举行的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秸美")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首席 科学家臧立华教授臧立华介绍,中农秸美的"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以下简称:"三组分分离"技术),已经成为破 解农业废弃物难题的"金钥匙"。 在安徽宿州,中农秸美2万吨级原料产业化示范线稳定运行,产线运行、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均已得到验证。 2025年4月,天士力(600535)集团的战略投资为公司注入新动能,并以智能制造、产业经验强力赋能中农秸美的产业化拓展。目前,基于宿 州基地的成功经验,公司正在陕西杨凌布局新的产业园区,推动这一国际领先技术的规模化复制,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创新方案。技 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分子手术刀" 传统秸秆利用方式往往只 ...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天津大学的三个创新场景(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20
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 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天津大学锚定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在 科研攻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场景一: "问题还是从国家需求、行业发展中来" 来到位于天津大学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都很"大":31米的室内净高,两台吊重500吨的双梁桥式起重机横跨42米,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基 座"深埋于18米深地下,台面载重能力抵得上20多辆卡车。长95米、宽69米的水池内,世界上唯一双台 地震、波浪、水流联合模拟试验装置可以在3米深的水下工作…… 项目成员、天津大学国家地震工程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刘铭劼正在为年底前进行的试验做准备。"像这样 的试验,准备周期是以'星期'为单位计算的。"刘铭劼解释,之所以周期长,是因为地震大装置承载 ...
天津大学的三个创新场景(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元英进(中) 正在与学生们讨论。 项目式课程中,学生们进行"意念控制小球"实验。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开展水下振动台悬索桥试验。 以上图片均为天津大学提供 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 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天津大学锚定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在 科研攻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场景一: "问题还是从国家需求、行业发展中来" 来到位于天津大学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都很"大":31米的室内净高,两台吊重500吨的双梁桥式起重机横跨42米,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基 座"深埋于18米深地下,台面载重能力抵得上20多辆卡车。长95米、宽69米的水池内,世界上唯一双台 地震、波浪、水流联合模拟试验装置可以在3米深 ...
生物制造,“十五五规划”未来10年, 中国如何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DT新材料· 2025-10-26 22:26
文章核心观点 - 生物制造被国家层面定位为未来1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预计到本世纪末将占据全球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形成规模高达30万亿美元的新兴产业市场[4][6][7] - 生物制造对中国具有特别战略意义,体现在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最具可持续性的绿色产业方向、可形成最大规模的新兴产业门类以及可吸纳海量资本的领域[6]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面临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缺乏、核心工具软件受限等瓶颈,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是掌握底层技术,需通过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及加强顶层设计来实现突破[9][10] “十五五”规划与生物制造战略意义 -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4] - 生物制造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研制,是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各国均在积极布局[7] - 生物制造可最大程度弥补中国在石油、耕地等方面的不足,仅美国就已规划形成30万亿美元的生物制造业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美国[6] 全球竞争格局与产业布局 - 美国制定详细行动计划,目标在20年内用生物基产品替代90%的传统塑料;欧盟将于2027年实施碳边界调节机制,对中国高碳排放产品构成新的绿色贸易壁垒[7] - 国际市场中,美国、欧盟等布局实施“生命铸造厂”和“微生物细胞工厂”等计划,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生物基材料的标准化设计和制造[8] - 国际大型生物科技公司加大投入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美国杜邦公司历时12年投入4亿美元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实现1,3-丙二醇的全生物法合成;日本味之素公司建立1700人研发团队,年投入研发经费3亿美元;Ginkgo与Zymergen并购上市后估值约150亿美元[8]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已形成全球70%的发酵产能规模,但存在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缺乏、核心工具软件受限等瓶颈[9] - 未来发展需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在国家实验室布局中给予生物制造方向一席之地[10] - 需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分工定位,消除各类机构间的重复立项和恶性竞争[10] - 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企业在科研方向和模式选择上掌握更多话语权[10] - 需加强顶层设计,重点攻关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未来食品制造等前沿方向,探索同步解决绿色化学品替代和蛋白供应安全难题[10]
朗坤科技(301305):盈利能力提升 合成生物业务蓄势待发
新浪财经· 2025-10-25 14:39
公司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3.86亿元,同比微增0.17%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49亿元,同比增长28.8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30.59% [1][2]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达39.55% [2] - 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67亿元,同比增长5.80% [2] 核心业务驱动因素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废弃油脂作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关键原料,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涨 [2] - 生物质资源再生业务是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3] - 欧洲可持续航空燃料强制掺混比例政策临近,下游需求拉动废弃油脂价格上涨 [3] 生物质资源再生业务布局 - 公司通过BOT模式获得长期稳定的餐厨垃圾处理权,保障低成本原料供应 [3] - 现有35个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其中21个已投入运营 [3] - 拥有5个日处理规模1000吨以上的项目 [3] - 业务布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核心经济圈,项目覆盖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市占率全国第一 [3] 合成生物新业务进展 - 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学新赛道,母乳低聚糖产品一期260吨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 [4] - 核心产品乳糖-N-新四糖已获国家卫健委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 [4] - 核心产品2'-岩藻糖基乳糖、乳糖-N-四糖及乳糖-N-新四糖均已通过美国Self-GRAS认证,具备国内外主要市场准入基础 [4] - 已与主要目标客户建立联系,进入部分头部乳制品企业合格供应商引入环节,有望在明年开始释放收入和利润 [4] 未来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6.15%,归母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39.40% [4] - 预计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23.63亿元,同比增长24.30%,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26.83% [4] - 预计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27.50亿元,同比增长16.38%,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16.48% [4] - 根据2025年10月24日收盘价,对应2025年市盈率为16.75倍,每股收益为1.25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