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程师红利
icon
搜索文档
[9月11日]指数估值数据(A股大涨,回到4.2星;国内科技行业,竞争优势在哪里;红利指数估值表更新)
银行螺丝钉· 2025-09-11 21:59
市场整体表现 - 大盘低开高走 整体大幅上涨 收盘回到4.2星级 [1] - 大中小盘股均出现较多上涨 [2] 风格与板块表现 - 成长风格大幅上涨 创业板指上涨超过5% 科创板表现强势 [3][4] - 创业板估值处于正常水平 近期涨幅逐渐追赶科创板 [5] - 价值风格相对低迷 但自由现金流和价值指数仍上涨 [6][7][8] - 港股整体略微下跌 其中医药板块波动显著 [10][11] 行业与细分领域动态 - 港股创新药指数在二季度大幅上涨后于8月达到高估 近期出现回调 [12] - 受外部政策限制影响 港股创新药指数出现较大跌幅 [13] - A股医药医疗指数整体上涨 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 [15] - 通信、港股科技、军工、芯片、科创50及港股创新药等领域在2021至2024年间曾出现大幅波动 部分指数腰斩或下跌三分之二 [22] - 2023-2024年上述领域盈利同比大幅增长 通信、港股科技、港股创新药盈利增长超100% 指数从底部翻倍 [24][25][26] - 芯片、科创、军工盈利显著增长 成为今年A股领涨品种 [27] 长期基本面与竞争力分析 - 受外部限制的行业通常具备工程师红利优势 国内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庞大 人力成本仅为欧美同等级别三分之一 [29] - 工程师红利覆盖互联网、软硬件设计、创新药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 预计持续至2045年前后 [29] - 国内企业擅长从1到100的效率扩张 基本面长期仍将上行 [29] 估值数据参考 - 提供红利、自由现金流等多类指数估值表 包含盈利收益率、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等指标 [9][31][32][37] - 估值表每日更新 可通过小程序查询 [33] 功能更新 - 主动优选与指数增强组合上线自动止盈功能 支持低估阶段投资后自动转换至稳健组合 [29]
当牛市敲门,如何抢占市场C位?权益大厂策略会告诉你答案
券商中国· 2025-09-11 11:21
公司战略与团队架构 - 华安基金投资管理团队规模超200人 构建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 是业内经验最丰富的投资队伍之一 [1][7] - 主动权益投资团队通过归因分析划分为成长、价值、均衡、行业精选和多元资产五个小组 [1][7] - 研究部设立宏观策略、周期、消费、TMT、先进制造等小组 与投资端形成垂直打通体系 [7] - 最近7年在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整体业绩排名第1位(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7] - 科技联盟团队覆盖芯片、电子、机器人、AI医疗、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6] 宏观市场观点 - 美元步入弱势周期 弱美元推动全球流动性充裕 资金从美元资产向非美资产配置 [3] - 中国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风险溢价处于历史56%分位 权益资产仍具性价比 [3] - 港股面临流动性边际趋紧压力 可能弱于A股 建议维持杠铃策略配置 [13] - 大国崛起与经济转型推动"结构牛"行情启动 需关注产业驱动下的新需求 [12] 重点投资方向 - 聚焦AI及端侧、机器人、创新药、新消费、有色等赛道投资机会 [3] -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为主线 看好AI算力、AI应用、生物科技、创新药、新能源、军工、专精特新 [15] - 制造业配置转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关注稀土替代、镁代铝、3D打印、液态金属等领域 [17] - 工程师红利持续至2035年 将推动科技、新能源、创新药、新消费、周期等赛道机会 [10][11] 行业细分机会 - 科技领域关注国产算力、机器人、固态电池、AI医疗、Robotaxi、核聚变等0-1萌芽阶段产业 [19] - 消费领域聚焦黄金珠宝、美妆、宠物、零食和商贸渠道、游戏等内需结构性机会 [19] - 出海产业重点关注创新药、IP衍生出海、海外算力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领域 [19] - 低空经济/深海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技术创新领域值得关注 [6][17]
早盘一度暴跌近8%!港股通创新药进入低吸“甜品区”,巨额资金连续7日大举加仓52088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10:00
港股通创新药ETF市场表现 - 9月11日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场内一度暴跌近8%但盘中溢价高企显示买盘资金尤为强劲 [1] - 9月10日资金逢跌加仓该ETF达9849万元至此已连续7日吸金金额合计近2.8亿元 [1] - 截至9月5日该ETF跟踪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19.75%领涨一众创新药指数 [1] 指数成分调整 - 9月8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提纯"修订生效全面剔除药明系等CXO个股并新纳入14只纯正创新药企业 [1] - 调整后指数成为不含CXO纯度100%的创新药指数彻底避免CXO对指数走势的干扰 [1] - 据恒生指数公司统计剔除CXO后该指数历史回溯表现显著更优有望在创新药行情启动时展现更强进攻性 [1] 行业前景展望 - 创新药长牛行情或远未结束中国工程师红利带来的创新药资产尚未充分兑现商业化价值 [2] -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较低BD落地数量多且确定性高未来大赛道如小核酸口服GLP1等BD授权仍处火热阶段 [2] - 行业出价和并购金额持续高企看好其爆发力 [2]
纯度拉满,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全天高溢价,低吸资金狂涌!大权重领跌,新进黑马股狂奔
新浪基金· 2025-09-10 20:28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A股创新药龙头股领跌 百利天恒重挫5.3% 药ETF(562050)场内跌0.86%两连阴 [1] - 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场内跌1.35% 成交4.92亿元 全天宽幅溢价 溢价率一度飙至0.66% [1] - 截至9月9日 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连续6日获净申购 金额合计逾1.8亿元 近60日资金净流入率超过165% [1] 成份股表现分化 - 大权重龙头跌幅靠前 三生制药重挫8.3% 君实生物跌5.21% 康方生物和科伦博泰生物-B跌超4% [2] - 新进成份股药捷安康-B早盘一度飙升超47% 收涨27.57% 成交5.92亿港元 量价齐创新高 [3] - 映恩生物-B大涨6.55%创历史新高 MIRXES-B涨4.78% [3] 指数结构调整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于9月8日"提纯"修订生效 全面剔除药明系等CXO个股 新纳入14只纯正创新药企业 创新药含量升至100% [4][5] - 剔除的CXO个股包括药明康德(总市值3564.32亿港元)、药明生物(1590.73亿港元)、药明合联(813.31亿港元)等 [5] - 新纳入个股包括恒瑞医药(总市值5286.19亿港元)、荣昌生物(564.26亿港元)、君实生物(492.03亿港元)等 [5] 指数历史表现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19.75% 领涨一众创新药指数 [5][6] - 剔除CXO后 指数历史回溯表现显著更优 有望在后续创新药行情启动时展现更强进攻性 [6] 行业前景与催化因素 - 创新药长牛行情或远未结束 中国工程师红利带来的创新药资产尚未充分兑现商业化价值 [7] -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较低 BD落地数量多且确定性高 未来大赛道如小核酸、口服GLP1等BD授权仍处火热阶段 [7] - 受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主动型外资结束连续净流出等利好因素影响 港股流动性有望提升 [7] - 下半年重磅学术会议密集 包括ESMO(10月17-21日)、ASH(12月6-9日)等 创新药企关键数据读出有望成为大额BD交易的先行参考指标 [9]
创新药9月还有机会吗?
新浪财经· 2025-09-10 17:36
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鑫元基金) 创新药今年一扫过去数年的颓势,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截至2025年9月8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 以来大涨125.35%(数据来源:Wind)。8月创新药板块持续震荡调整,止步不前,相信很多投资者都 想知道,创新药还有机会吗?现在是布局的好时机吗? Q1 创新药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8月创新药为何一直在调整?当前阶段适合布局创新药板块吗? 创新药板块自今年爆发以来一路强势上涨,由于前期涨幅较大、较快,出现交易性调整也不奇怪。与此 同时,8月科技板块成为上涨主线,虹吸了部分资金,对创新药板块造成一定影响。 站在9月的时点,创新药板块仍是值得配置的方向。从产业维度看,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曾长期由美国 和欧洲的制药巨头主导。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被迅速改写。中国目前在研药物的总数已稳居全球第二, 占据全球超过30%的研发管线,在临床试验上每年有大概3000个项目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竞争优势仍在 提升。展望未来,创新药产业可能是一个持续若干年的发展机遇,而从投资的角度,创新药板块的火热 不会就此收场,预计近2-3年仍是BD(商务拓展)落地的高峰期,也是投资的"蜜月期"。 中国的创新药 ...
创新药的十年:从仿制跟随到全球参与 | 观产业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9-05 15:04
中国创新药产业十年发展综述 - 中国创新药产业从无到有 从仿制跟随到全球参与 在临床数量 FIC临床占比 同靶点国产分子上市时间等维度实现明显突破 [3] - 完整产业链 CXO发展 工程师红利 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和研发投入为创新药发展提供支撑 [3] 创新药数量与质量突破 - 中国企业自研创新药临床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热门靶点管线中国占比超60% [6] - FIC分子全球占比升至第二 2015年FIC创新药仅9个(不足10%) 2024年达120个 [9] - 中国FIC管线占全球比重达24% 源头创新潜力持续释放 [9] 技术突破与上市时间缩短 - 中美创新药上市时间差从8年缩短至2年以内 相同赛道首药获批时间差从12年缩至3年以内 [15][16] - PD-1/VEGF EGFR ADC等FIC新药在中国首发 显著提升创新药可及性 [16] 产业链优势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核苷酸生产市场 多肽药完整产业链 培养基国产替代潜力大 [18] - 冷链物流 国际贸易网络增强配套产业活力 新药研发冷链服务增速近30% [18] - CXO提供坚实产业基础 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不可或缺一环 [19] 工程师红利 - 中国理工科博士毕业生数量2004年反超美国 2025年预计达美国两倍 [20] - 医药工程师年薪仅为美国1/3-1/2 平均年龄年轻近10岁 [21]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生物医学论文发表量年均复合增长率14.3% 2020年达29万篇 仅次于美国 [22] -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费用从2016年192亿元增长至2024年1190.4亿元 CAGR达29.8% [22] 国际化进展 - 全球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BD交易中 中国相关项目数量突破25% [24] - 超90%头部MNC已BD中国管线 跨国企业引进创新药31%来自中国 [24] - 2024年ADC药物License-out交易20笔 总金额102.4亿美元 小核酸药物交易超60亿美元 [24] - 中国企业海外临床试验占比约10% 2024年18款国产药在欧美获批 [25][28] - 泽布替尼2025Q1全球销售额7.92亿美元(同比+62%) 美国BTK抑制剂市场占比35.21%跃居第一 [28] 国内市场发展 - 2024年创新药审批时长较整体药品缩短57天 优先审评再压缩189天 [30] - 2021-2024年近90%创新药在上市2年内进入医保 远高于2019年43%和2020年57% [31] - 国产创新药市场份额从2015年18.7%提升至2024年27.8% 突破外资主导地位 [34]
硅谷大换血,从小镇做题家到顶级AI研究员,华人为什么统治了AGI?
36氪· 2025-09-04 19:44
硅谷AI人才格局变化 - 生成式AI崛起导致硅谷人才格局向华人倾斜 华人成为AGI赛道最重要人才来源[2] - 过去二十年硅谷互联网由印度人主导 以勤奋高效执行力支撑软件产业[1] 华人AI人才占比数据 - 美国顶级AI机构中中国研究人员占比38% 超过美国本土的37%[5] -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初始团队11人中7位华人 占比64%[6] - OpenAI的ChatGPT主创团队87人中9位华人 占比10.34%[9] - xAI创始团队12人中5位华人 占比超过40%[12] 核心团队华人成员贡献 - Meta为抢人提供四年3亿美元薪酬方案 首年可兑现超1亿美元[7] - OpenAI的GPT-4有30余位华人参与 GPT-4o关键团队17人中6位华人[10] - xAI的Tony Wu是联合创始人 Jimmy Ba提出AdamW优化算法论文引用超21万次[12] 人才输送路径模式 - 清北等顶尖院校本科+美国博士模式形成稳定高效人才输送渠道[5][14] - 30位华人核心研究者中22人遵循该路径 本科多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15] - 典型代表包括Meta赵晟佳(本科清华/博士斯坦福) 毕树超(本科浙大/博士伯克利)[16] 中国AI人才储备优势 - 中国每年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超500万 是全球最大STEM人才输出国[18] - 中国活跃AI研究人员超3万名 博士博士后总数相当于美国AI研究人员两倍[18] - 美国AI研究人员约1万名 欧盟27国约2万名 英国约3000名[18] 教育体系适配性分析 - 中国基础教育强调数理基础与解题能力 培养结构化思维和耐心韧性[18][19] - 强化学习需要试错迭代特性 与中国学生熟悉的奥数解题逻辑高度契合[22] - 华人学者在NeurIPS 2020强化学习论文中占比30% 谷歌RL团队1/4-1/3毕业于中国高校[23]
李录: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大趋势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4 11:44
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 - 中国地理环境被喜马拉雅山脉和蒙古草原分隔 形成独立发展的农业文明 拥有长江黄河冲积平原这片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7][8] - 中国在2400年前商鞅变法中首创政治贤能制 打破血缘世袭 根据功绩能力分配政治权力 释放集体潜力 建立精密官僚体系[11][12] - 欧洲地理被山脉河道分割成小国 政治权力长期依靠血缘关系遗传 未能发展任人唯贤体系[13] - 欧洲距美洲仅3000英里(中国距美洲6000英里) 地理优势使其偶然发现新大陆 逃脱马尔萨斯陷阱 获得广阔肥沃土地[15][16] - 地理大发现引发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自由市场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经济贤能制 释放个体潜力 实现持续复利经济增长[17][20]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及经济奇迹 - 1978年邓小平转向学习美国市场经济 开放国门 中国开启40年超高速增长 实际GDP复合增长率9.4% 累计增长37倍[25] - 增长动力包括全球化、WTO红利、数亿年轻劳动力融入全球、努力工作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及借鉴他国经验[26] - 独特"三合一市场机制":中央政府制定战略 地方政府像企业一样竞争提供总部服务(土地、基建、劳动力等) 企业抓市场机遇[29] - 该模式创造超高增长同时 也导致贪腐、环境污染、地区恶性竞争、贫富分化和高债务依赖等弊端[30] - 2018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6.2% 资本形成总额贡献32.4% 净出口贡献-8.6% 经济对出口依赖显著降低[37] 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位置 - 中国过去几年越过刘易斯拐点 进入经济发展成熟黄金阶段 工资、消费、投资呈现加速增长趋势[42][43] - 该阶段工资上升引起消费上升 储蓄投资水平上升 公司利润上升 形成正向循环 打造中产阶级消费社会[42] - 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例达2.13% 远超人均GDP相近国家(巴西1.27% 泰国0.78% 墨西哥0.49%) 甚至高于人均GDP为其2-3倍的国家[57] - 中国城市化率仅55%(含1.8亿无户口农民工) 计划以年率1%推进 未来20年新增3亿消费者[59] - 国民储蓄率高达45% 为投资和消费提供资源 且债务主要为内债本币 引发金融危机可能性低[60][61]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 中国去年毕业750万大学生 其中470万为STEM专业(美国约50万) 即将享受巨大工程师红利[55] - 资本市场改革推出科创板注册制 旨在调整融资结构(当前债务融资占80-90%) 提高股权权重和融资效率[62] - 参考东亚儒教经济体经验:日本人均GDP达1万美元后24年平均复合增长6.1% 韩国达1万美元后24年平均增长4.7%[67] - 中国政府展现处理危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在从严治党与经济增长两大目标间调整优先顺序[65] - 政治稳定性和巨大统一市场得以维持 财富和生产性资产不会外流 社会具有适应性[66]
四次牛市逻辑分析及本轮探讨
集思录· 2025-09-03 22:33
2007年人口红利牛市 - 改革开放后中国持续增长通过上市公司的一次变现 属于普涨行情[1] - 有色金属等资源品涨幅最大 与中国大规模基建相匹配[1] 2015年兼并重组牛市 - 展现出结构化特征 以创业板兼并驱动为核心[2] - 南北车合并成为标志性事件 蓝筹股大部分未取得相应涨幅[2] 2021年先进制造牛市 - 以光伏 电动车 电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行业主导[3] - 属于结构性牛市 多数股票未上涨 最终出现产能过剩[3] - 医药行业因疫情短暂爆发 但业绩不可持续[3] 2024年工程师红利牛市 - 以工程师红利为底层驱动 聚焦芯片 AI 创新药等高人才密度产业[4] - 中国科技积累达到临界点 在算法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4] - 结构性行情为主 资金转向股市因理财信托房产等替代投资品失效[4] - 存款利率低于2% 资金寻求新配置方向[9] 市场结构性特征 - 股票数量过多导致难以普涨 形成共识板块的基金抱团现象[5] - 资金面和市场情绪为次要因素 核心驱动在于产业人才积累[4] 资金面影响因素 - 无风险收益过低推动资金转向股市[8][9] - 赚钱效应形成正反馈循环 推动市场持续上涨[8]
九安医疗投资,「科诺美」完成数千万元级A+轮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9-02 08:41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科诺美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由九安医疗投资 资金将用于商业化加速布局和自主研发持续创新 [3]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中国分析仪器市场高度依赖进口 年进口额约1000亿美元 [3] - 液相色谱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和临床检验领域的基础性设备 被视为第一大单品 [3] - 国产替代浪潮推动国内涌现一批液相色谱领域创业公司 [3] 公司技术与研发能力 - 公司专注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自主研发和产业化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行业经验 [3] - 研发技术类人员占比近30% [3] - 截至2025年4月申请专利及软著30余项 含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4项 [3] - 2025年推出升级版超高压二元泵UP26T和四元泵UP40 耐压突破20000Psi(1380Bar) 采用钛合金生物兼容材质 [4] 产品与解决方案 - 完成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全系列布局 [3] - 提供全自动IVD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全自动生物样品前处理平台、EyouLab CDS智能色谱数据管理系统及配套试剂耗材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3] - 产品部件国产化率达95% [4] 生产基地与供应链 - 2022年启动苏州生产基地建设 包含生产装配车间、GMP级试剂生产车间、质控中心和仓储库房 [4] 商业表现与市场拓展 - 自2023年启动商业化以来 销售额年增长率持续超过50% [5] - 海外市场年均增长率突破80% [5] - 业务覆盖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客户 [5] - 应用领域涵盖药物分析、生物合成、学术科研、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5] 公司战略与竞争优势 - 通过高端装备国产化帮助客户降低采购成本和提升分析效率 [5] - 依托多元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拓展技术应用场景 降低客户对进口产品的供应链依赖 [5] - 打破中国超高效液相色谱领域高端市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6] 投资逻辑与行业机遇 - 九安医疗聚焦自主研发深化Stanford模式 激活工程师红利 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突破 [6] - 紧抓科学仪器国产化浪潮与政策支持 扎根中国高效供应链 在全球市场推进进口替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