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

搜索文档
光大证券高瑞东学习政治局会议精神:稳就业放在“四稳”之首,预计稳就业政策将持续落地
快讯· 2025-04-26 17:24
政治局会议精神解读 短期政策核心 - 政策强调底线思维 目标是实现"四稳"即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1] - 四条政策主线包括着力保民生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加快财政资金落地 用好货币政策 [1] - 稳就业被置于首位 显示决策层高度重视 预计将通过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降低企业裁员压力 [1] - 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以工代赈吸纳沿海就业人群 [1] 长期政策方向 -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解决发展问题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1] - 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以在国际经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 - 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发展自身 时与势将有利于中国 [1]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一文了解→
新浪财经· 2025-04-26 09:51
中国经济超预期表现 - 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达5.4%,超出国内外机构预测 [2] - 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时间早于往年,释放积极信号 [2] 中央政治局会议新表述 - 首次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斗争",反映对国际形势严峻性判断升级 [5] - 强调"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体现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 [5] - "稳就业"被置于首位,将提高受关税影响企业的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 [5] 宏观政策动向 - 财政政策加速落地:首期121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保持快节奏 [7] - 货币政策预留空间:提及"适时降准降息"和创设新型结构性工具,支持科技创新 [9] - 政策工具箱充足:明确将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9] 内需提振措施 - 聚焦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和服务消费发展,增强消费拉动作用 [9] - 计划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9] - 推进"两新"政策扩围提质和"两重"建设加力实施 [9] 改革开放深化 - "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进展显著:5000多个项目中99%已完成目标 [11]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较2018版压减30%,取消多项限制性措施 [12] - 服务业开放提速:推出155项试点任务,电信/医疗/金融领域外资准入大幅放宽 [12] 战略定力体现 - 坚持"办好自己的事"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双轨并行 [10] - 通过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完成"十四五"为"十五五"奠基 [13]
关键窗口、关键应对——前瞻4月政治局会议|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经济形势前瞻 - 一季度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GDP增速高达5.4%,但需求偏弱特征未见实质改观,CPI、PPI等指标显示内需增长动力不足 [3][5] - 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关税冲击将对二季度经济造成压力,4.9总理座谈会指出"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 [3][5] - 高层肯定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延续4.16国新办发布会"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的基调 [3] 政策基调与节奏 - 政策总基调将更加积极扩张,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全力"六稳"(预期、增长、外贸、就业、股市、楼市) [1][5] - 4.18国常会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4.9总理座谈会提出"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对冲外部不确定性 [5][8] - 政策实施采取"存量+增量"双轨制:加力落实既定政策(如《政府工作报告》措施),同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 [7][8] 财政与货币政策 - 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采取"两步走"策略:近期可能增发国债或专项债(预计至少1万亿),未来1-2个月加快专项债发行并拓宽使用范围 [9] - 货币政策可能很快降准降息,央行或直接向中央汇金提供资金以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稳股市 [9][15] 重点行业举措 - **房地产**:核心城市或进一步松绑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4.15总理调研提及"及时研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 [11][16] - **消费**: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重点补贴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 [9] - **外贸**:支持出口转内销,京东/百度/美团等平台通过AI技术、流量扶持建立外贸专区 [15] - **科技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创新 [10] 区域合作与开放 - 近期高层对外合作签署108份文本,人工智能成为共同点,中马/中越/中柬合作涵盖农产品贸易、检验检疫等领域 [13] - 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新增9城,聚焦电信、数字产业、医疗康养等,试点节奏加快 [15] 资本市场动态 - 中央汇金、中国诚通增持A股,中央汇金明确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反映对A股配置价值的认可 [15]
2025年青岛房地产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君一控股龙头优势明显[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21 09:20
文章核心观点 - 青岛房地产行业在"房住不炒"政策引导下进入理性发展期 2024年开发投资额同比减少12.57%至1511.80亿元 其中住宅占比80.7% [1][7] - 青岛市政府2024年密集出台系列政策降低购房成本 激活置换需求 包括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等 [3][4] - 行业呈现量价齐跌态势 2024年房屋销售面积降至1193.9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占比77.49% 核心区域房价相对坚挺 外围区域可能延续1%-3%温和调整 [9][19]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青岛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511.80亿元 同比减少12.57% 住宅投资占比80.7% 办公楼4.4% 商业营业用房3.2% [1][7] - 2023年房屋施工面积10433万平方米 房屋销售面积1455万平方米 2024年销售面积进一步降至1193.9万平方米 住宅占比77.49% 办公楼7.82% 商业营业用房8.62% [9] - 行业进入理性发展期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1][11] 政策环境 - 2024年5月出台《青岛市2024年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通知》统筹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 [4] - 2024年10月发布《青岛市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 加大多子女家庭购房支持 [4] - 优化公积金政策 允许提取直系亲属公积金支付首付款 推行存量房屋买卖承诺书制度 实施青年人才购房券政策 [4] 竞争格局 - 行业代表企业包括君一控股 海信地产 中国金茂 青岛天一仁和等20余家开发商 [11][13] - 2025年1-3月君一控股以15.60亿元销售额和7.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位居双料榜首 [13] - 海信地产销售额12.69亿元排名第二 中国金茂销售额7.96亿元排名第三 [13] - 销售面积排名第二为中国金茂5.42万平方米 第三为山东城发5.33万平方米 [13]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土地供应 建筑设计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机械 金融服务等行业 [5] - 中游为房地产开发 施工 销售等环节 [5] - 下游为装修装饰 物业管理 房地产中介等 物业服务为最重要配套市场 [5] - 房产中介机构如链家 我爱我家在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5] 企业分析 - 君一控股2002年创始于青岛 连续6年稳居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100 业务涵盖住宅 产业园区 商业运营 物业服务 [15] - 海信地产成立于1995年 拥有国家最高等级开发资质 多次荣获广厦奖 詹天佑奖 鲁班奖等国家级质量奖 [17] 发展趋势 - 政策面继续以"稳预期"为主 可能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 优化公积金政策 提供购房补贴 [19] - 价格走势呈现分化 市南区 崂山区等核心区域房价坚挺 市北 李沧等成熟板块价格保持稳定 即墨 胶州等外围区域可能延续1%-3%温和调整 [19] - 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 刺激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释放 [19]
聊聊周末的三件大事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4-20 21:35
中航信托被托管事件分析 - 中航信托被建信信托和国投泰康信托托管 体现监管意志 问题机构积重难返时采用同业托管机制[5] - 金融机构合并出清潮加速 信托牌照价值下降 信用风险分担使处理难度加大[5] - 资管产品刚兑宣传不可信 打破刚兑趋势下股东实力强公司兑付比例可能较高[6] - 购买报价式产品需关注机构主体风险 金融机构头部集中化加剧 中小机构生存困难[7] - 警惕高报价理财产品 低利率时代收益伴随风险 业绩刺客型产品存在灰色手段拉高净值[7] 国务院专题学习会政策信号 - 社科院高培勇教授负责讲解 观点与近期政策方向匹配[8] - 稳预期置于政策目标首位 通过制度性承诺和政策连续性增强市场主体信心[10] - 财政政策关注地方财政自主性 地方支出占比高但自由财力占比低 超半数依赖转移支付[10] - 分税制改革是核心 需实现央地权责匹配 消费税后移下划地方可增强自主财力[10] - 财政政策实施挤牙膏策略 以精准和改革为导向 避免过度扩张 赤字率围绕3%波动[10] - 楼市问题转向预期与信心不足 需兼顾扩需求与稳预期 优化预售资金监管[10] - 股市需解决长期制度环境信心 完善注册制和退市机制 减少行政干预[10] - 总理强调市场预期是经济活动重要因素 市场经济也是预期经济[13] - 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 必要时打破常规 加快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落实[14] 机器人马拉松事件分析 - 机器人板块炒作过热 估值依然偏高[17] - 马拉松赛事值得肯定 应建设性看待[17] - 行业可持续性取决于技术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形成闭环[18] - 赛事统一标准展示真实技术状态 非剪辑表演 具有科学普及价值[20] - 赛事作为展示平台 暴露技术短板 促进行业交流观摩[20] - 测试人形机器人基础身体能力 行业迈过能动门槛 适合压力测试[20] - 技术需与实际场景对接形成商业闭环 中国产业基础完善应用场景丰富[20] - 马拉松面临六大挑战:关节设计控制算法 散热 换电 算法鲁棒性 金属疲劳 通信干扰[21] - 赛事暴露问题反哺研发 优化关节疲劳电源管理散热策略等方向[21] - 人形机器人具有空间适应性优势 无缝对接人类工具界面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22] - 人类行为数据可直接训练人形机器人 异形结构训练成本更高[22] - 能力迁移至安防配送等场景 需应对长时间运行复杂地形和电磁干扰挑战[23] - 机器人形态需高度定制化 根据不同行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23] - 赛事探索能力迁移和技术集成 推动行业能力上限 关键模块向下沉淀[23] - 机器人系统分为硬件本体 小脑控制算法 大脑决策系统三层[24] - 马拉松测试本体和小脑能力 小脑能力未来1-2年趋于标准化[24] - 硬件性能制造成本和精度控制将成差异化点 大脑层决定规模化落地[24] - 过渡阶段可采用传统视觉加轻量规划策略 落地商超巡检药房配送等应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