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锂电双雄决战产业寒潮|独家
24潮· 2025-04-03 06:53
锂电双雄2024年财报对比 - 中创新航2024年营业收入277.52亿元,是瑞浦兰钧的1.56倍,但瑞浦兰钧营收增速达29.30%,远超中创新航的2.76% [2] - 中创新航储能业务收入增长72.40%至82.01亿元,超越瑞浦兰钧的72.59亿元,而瑞浦兰钧动力电池业务收入增速达73.84%,中创新航该业务下降12.13% [2] - 中创新航综合毛利率15.89%,扣非净利润6.32亿元,远优于瑞浦兰钧的4.14%毛利率和11.63亿元亏损 [2][5] - 中创新航研发投入14.18亿元(增长42.94%),规模是瑞浦兰钧7.79亿元(下降21.39%)的1.82倍 [5][6] 国际化布局 - 瑞浦兰钧海外收入26.63亿元(增长153.41%),远超中创新航6.4亿元(下降1.98%) [5] - 瑞浦兰钧在印尼规划8GWh产能,中创新航葡萄牙项目获批152亿元投资,规划15GWh产能 [3] - 中创新航泰国基地布局东盟,并斩获沙特7.8GWh和欧洲4.4GWh储能订单 [3] 产能规划与资金状况 - 瑞浦兰钧计划2025年实现150GWh产能,中创新航规划2025年500GWh、2030年1TWh [3] - 中创新航资金净值-80.66亿元(同比下降5787.59%),瑞浦兰钧12.14亿元(下降80.89%) [3][6] - 中创新航总负债744.19亿元(增长26.04%),资产负债率60.76%;瑞浦兰钧负债282.17亿元(增长15.27%),负债率73.22% [6]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63家动储上市公司净利润预计下降42.44%-59.41%,剔除宁德时代后整体亏损149-221亿元 [7] - 中国储能电芯2024年产能利用率不足35%,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或超8000GWh,但需求预测仅2000GWh [7] - 2025年2月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价格降至0.30-0.31元/Wh,部分企业报价已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5% [7]
港股锂电双雄决战产业寒潮|独家
24潮· 2025-04-03 06:53
锂电双雄2024年财报对比 - 中创新航2024年营业收入277.52亿元,是瑞浦兰钧177.96亿元的1.56倍,但瑞浦兰钧营收增速29.30%显著高于中创新航的2.76% [1] - 瑞浦兰钧动力电池业务收入增速达73.84%,中创新航该业务下降12.13%;中创新航储能业务收入增长72.40%,瑞浦兰钧仅增长3.92% [1] - 中创新航综合毛利率15.89%,扣非净利润6.32亿元;瑞浦兰钧毛利率4.14%,扣非亏损11.63亿元 [2] 研发与国际拓展 - 中创新航研发投入14.18亿元(增长42.94%),瑞浦兰钧7.79亿元(下降21.39%),研发人员数量下降34.88% [2] - 瑞浦兰钧海外收入26.63亿元(增长153.41%),中创新航海外收入6.4亿元(下降1.98%) [2] - 瑞浦兰钧计划在印尼建设8GWh产能基地,中创新航葡萄牙15GWh项目获批并将于2025年开工 [2][3] 产能规划与资金状况 - 瑞浦兰钧计划2025年实现150GWh产能,中创新航规划2025年超500GWh、2030年达1TWh [4] - 瑞浦兰钧2024年末资金净值12.14亿元(下降80.89%),中创新航资金缺口80.66亿元(下降5787.59%) [4] - 中创新航总资产1224.73亿元,资产负债率60.76%;瑞浦兰钧总资产385.39亿元,资产负债率73.22% [6] 行业整体状况 - 2024年63家动储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下降59.41%-42.44%,剔除宁德时代后整体亏损149-221亿元 [8] - 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规划产能1000GWh,实际出货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35% [8] - 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规划或超8000GWh,而需求预测仅2000GWh左右,产能空置率可能达60% [9][10] 价格战与竞争格局 - 2025年2月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价格0.38元/Wh,储能电池价格0.30-0.31元/Wh [10] - 赣锋锂电在招标中报价0.285元/Wh,较中创新航低近0.1元/Wh [10] - 二线厂商铁锂电芯成本约0.37元/Wh,三线厂商可能超0.4元/Wh,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11]
盒马“采茶”,闯入6000亿红海市场
雪豹财经社· 2025-04-01 21:44
行业痛点与现状 - 西湖龙井茶产业链中,茶农采摘鲜叶仅获400元/斤,经加工和多重流通环节后终端售价超5000元/斤,中间环节加价显著[2][4] - 大型茶叶公司通过规模化生产可将出厂价控制在1000元/斤,但线上推广成本仍占售价30%-50%[4] - 茶叶行业标准化程度低,存在伪造产地、以次充好等乱象,价格与品质不匹配问题突出[4] 盒补补的解决方案 - 通过6个月实地调研建立严格标准,覆盖茶园管理、采摘要求(一芽一叶占比70%+)及生产全流程[5] - 与艺福堂合作采用代工模式,砍掉省级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实现同类型产品价格仅为市场六折[5][11] - 定制化供应链管理精准控制成本,包括原料、人工及包装费用,定位"闭眼买"的高性价比口粮茶[5][11] 茶叶市场潜力 - 2023年中国茶市场规模6181亿元,预计2024年达6646亿元,其中原叶茶占比57.7%[9] - 18-30岁年轻用户占茶行业兴趣人群38.4%,消费主力年轻化趋势明显[9][13] - 盒补补茶叶业务增长迅猛,2023年中秋单品销售破百万,2024年春茶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9倍[8] 供应链竞争策略 - 盒马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如烘焙环节节省6%成本,精酿啤酒降价20%-50%[12] - 对比山姆(榴莲千层85元/kg)、奥乐齐(矿泉水0.74元/瓶)等竞品,均依赖大规模集中采购或自有品牌降本[13] - 行业价格战加剧,胖东来茶叶年销6.2亿元,盒马计划2025年新增100家门店扩张份额[13][14] 消费趋势驱动 - 年轻群体"养生+性价比"需求显著,推动即食燕窝、药食同源品类增长,盒补补2024年用户数与销售额翻倍[7] - 新茶饮赛道爆发,农夫山泉茶饮营收占比39%(167.46亿元),东方树叶三年复合增速超90%[11] - 现制茶饮品牌密集上市(奈雪、茶百道等),万店规模成为行业新目标[11]
农夫山泉下跌10%!饮用水收入罕见下滑2成!钟睒睒发声,品牌遭受了历史性考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6 11:0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428 96亿元 同比增长0 5% 净利润121 23亿元 同比增长0 4% 增速较2023年显著放缓(2023年营收增长28 4% 净利润增长42 2%)[4] - 包装饮用水收入同比下滑21 3%至159 52亿元 市场份额从47 5%降至37 2% 茶饮料收入增长32 3%至167 45亿元 首次超越包装水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占比39%)[10][7] - 功能饮料收入49 32亿元(占比11 5%) 果汁饮料40 85亿元(占比9 5%) 其他产品11 83亿元(占比2 8%)[6][7] 市场策略调整 - 2024年4月推出绿瓶纯净水 终端定价低至1元/瓶或9 9元/箱(12瓶装) 批发价降至0 6-0 7元/瓶 通过低价策略渗透下沉市场[15][16] - 6月全面降价 618期间12瓶装售价9 9元(单瓶0 825元) 低于怡宝 娃哈哈等竞品 引发行业价格战[16] - 行业分析师指出该策略打破细分市场界限 加速资源整合 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18] 行业竞争格局 - 纯净水仍占主导 矿泉水增速达17% 头部企业围绕水源地与价格策略展开竞争[19] - 华润饮料2024年收入135 21亿元(增长0 05%) 包装水占比89 7% 净利润16 37亿元(增长23 12%)[19] - 娃哈哈2024年业绩回升至约700亿元水平 瓶装水和AD钙奶成为关键增长点[20] 公司舆情影响 - 董事长钟睒睒表示2024年公司遭受有组织 长期的网络抹黑 品牌形象面临历史性考验[12] - 舆论风波后公司采取降价促销等措施抢回包装水市场份额[15][16] 财务指标 - 2024年毛利率58 08% 净利率28 26% ROE 37 55% 负债率39 26%[2]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80亿元 2025E收入预计541亿元(增长26 2%) 2026E预计613亿元(增长13 2%)[2] - 2025E净利润145亿元(增长19 7%) 2026E预计166亿元(增长14 2%)[2]
理想汽车:卖车更猛了,赚钱更难了
雪豹财经社· 2025-03-19 00:22
财务表现 - 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443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年营收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 [1] - 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38.6%至35亿元,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1.9%至80亿元 [1] - 第四季度汽车毛利率19.7%,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全年毛利率呈波动趋势(21.2%→22.7%→19.3%→18.7%→20.9%→19.7%) [1][2] - 单车收入同比下降12.4%(26.9万元→23.6万元),相当于每辆少赚3.3万元 [5] 销量与价格策略 - 2024年交付量突破50万辆,L6销量占比近40%,车辆均价从32万元降至27.68万元 [4] - 价格调整:MEGA降价3万元,L7/L8/L9全系降价1.8万~2万元,推出"3年0息贷"政策(L6最高省1.57万利息,L7/L8最高省2万) [4] - 第四季度销量增20.4%但车辆销售收入仅增5.6%,行业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幅度9.2%) [5] 成本与行业环境 - 供应链成本上升:电池等部件价格波动导致库存减值,全年研发费用增长4.6%至111亿元 [5][7] - 行业利润下滑13.5%,电池企业利润增长48.5%,其他企业盈利压力加剧 [5] - 2024年全行业227款车型降价(2023年为148款),平均降价1.6万元(幅度8.3%) [5] 增长战略 - **产品布局**:下半年推出纯电SUV i8和i6,复刻L系列双车策略,全年目标打通50条旅游线路超充网 [3][6][7] - **渠道建设**:零售中心覆盖150城(502家),售后网点覆盖225城(478家),启动"繁星计划"下沉四五线市场 [7] - **技术投入**:AD Max V13智驾系统升级(基于1000万clips训练),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7][8] - **海外拓展**:成立独立海外部门,以中亚/阿联酋为基点辐射中东/拉美/亚太,2025年为海外市场元年 [7][8] 业绩展望 - 2025年Q1预计交付8.8万~9.3万辆(同比增9.5%~15.7%),收入234亿~247亿元(同比降8.7%~3.5%),毛利率或维持19% [6]
商用车系列:2024年中国商用车企业竞争格局判断报告:尾部企业淘汰赛加速
头豹研究院· 2025-03-17 20: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主要发达国家重卡市场已全面进入成熟期,中国重卡市场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市场增速将逐步放缓并趋于理性,结构从增量驱动转向存量更新,对政策因素敏感度降低,行业竞争更激烈 [3] 各部分总结 美国重卡市场周期性 - 长周期视角下美国经济增长逐渐乏力,重卡保有量随实际GDP增长,在全球性事件影响下阶段性透支,中重卡销量中枢近三轮周期有所提升,年销量数据波动趋缓 [4] - 美国经济长周期增长放缓,GDP年复合增长率从1970 - 2002年的8.0%降至2008 - 2020年的3.1%,重卡保有量总体随GDP增长,但受全球事件影响出现阶段性下滑 [7] - 1970年至2021年美国重型卡车EPA排放法规经历11次升级,市场成熟度高,国标切换对销量影响较弱,经济周期对中重卡销量影响更明显 [8] 德国、日本重卡市场周期性 - 德日两国重卡市场呈现典型成熟市场特征,经济进入瓶颈期,市场结构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替,以8 - 10年设备更新周期为主导,销量中枢要么下移要么难破历史高点 [5] - 德日重卡市场发展轨迹相似,从高速增长期到货运需求下滑期,最终进入成熟稳定期,表现为销量中枢下移、更新需求主导 [12] - 德国中重卡报废周期常态应在8 - 10年区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显著抬升;德国和日本公路货运周转量与重卡销量变化趋势相关 [13] 中国重卡市场周期性 - 中国重卡保有量与经济发展正相关,近年GDP增速回落使重卡保有量阶段性过剩,未来市场将向成熟市场靠拢,对标准切换敏感度降低,竞争更激烈,尾部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6] -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仍保有5%以上中高增速,重卡保有量总体随GDP增长,但近两年出现阶段性过剩 [17] 中国重卡市场价格战 - 重卡价格战通常伴随行业阶段性景气度下滑或国标切换,2024年上半年市场“以价换量”现象明显,燃油、纯电重卡单价降幅大 [20] - 行业下行与标准切换引发降价潮,2015年和2021年均出现降价情况,2024年上半年重卡企业进一步降价,燃油和电动车型优惠幅度显著 [22] 尾部重卡企业对比 - 从2023年底累计销量看,徐工E700以3110辆领先,其次是北奔V3的638辆和大运E8的586辆,汉马科技在醇氢动力系统技术上不断突破 [25] - 江淮以101.7万辆产能领跑五大重卡企业,大运、徐工、北奔、华菱产能分别为25.3万、6万、5.6万、3万辆;各企业均建立了2 - 8小时全国服务网络 [25]
速递|美团Keeta香港卷趴竞争对手,补贴之下香港外卖市场份额已占43%
Z Finance· 2025-03-14 19:39
图片来源:美团 本周, Deliveroo 宣布在运营十年后退出香港市场。 Deliveroo的亏损主要因为竞争对手 Keeta 激进的 定价策略造成的亏损 ,该策略由其keeta的母公司美团提供补贴。 随着 Keeta 向更远地区扩张,它也在其他新市场采取了类似策略。 该公司于2024 年 9 月进入沙特阿 拉伯市场,并通过相似措施积极开拓。 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一月份其周活跃用户数达到100万,与 Delivery Hero 旗下的 Hungerstation 持平。 美团旗下公司 Keeta Drones 去年年底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获得运营许可,这家中国企业的雄心远不 止于海湾地区两大经济体。 香港居民 Simon Miao 在疫情期间注册了 Deliveroo 的外卖订阅服务,但后来取消了,因为每月高达 98 港元( 12.61 美元)的费用并未带来太多优惠。 现在他迷上了中国外卖巨头美团推出的竞争对手服务 Keeta 。该平台刚推出时提供了更丰富的餐厅选 择、丰厚的折扣和免费配送服务。他表示不会再使用其他任何服务。 图片来源: Keeta 据中国媒体《晚点 LatePost 》报 ...
2025,咖啡赛道血拼万店
投中网· 2025-03-13 15:42
咖啡行业竞争态势 - 2025年咖啡行业竞争环境从"烈火烹油"转向"文火慢炖",价格战成为主旋律 [5][8] - 2024年中国现制咖啡门店总数突破100万家,连锁品牌占比超60% [9] - 头部品牌瑞幸通过供应链优化(如2025-2029年锁定24万吨巴西咖啡豆采购)降低成本,持续推动"9块9"价格战 [9] 价格战与供应链压力 - 全球咖啡豆供应短缺:2025-2026年预计缺口850万袋,越南产区因干旱台风减产20% [9] - 国际品牌应对成本压力:日意企业涨价15%-30%,韩国推出"无豆咖啡"替代饮品 [9] - 国内品牌分化策略:瑞幸通过供应链整合维持低价,库迪转向门店规模扩张 [9][11] 门店扩张与经营挑战 - 库迪激进扩张:2025年目标5万家门店,截至2025年2月全球门店达10045家(2023年5月2500家→2024年2月7000家) [11][12] - 业态升级与矛盾:库迪新增咖啡店/便利店/店中店三种店型,但面临同质化竞争、品牌独立性弱化及坪效问题 [12] - 下沉市场困境:2024年咖啡连锁闭店率超15%,部分门店因低客单价/复购不足亏损 [15] 消费市场变化与品牌定位 - 咖啡消费量增长:从2020年人均9.1杯升至2023年16.74杯,低价策略加速市场教育 [14] - 星巴克定位失灵:两度传出转让中国业务股权,"第三空间"溢价功能受价格战冲击 [14] - 精品咖啡收缩:Seesaw 2024年关店超50%,MANNER频发劳资纠纷暴露管理短板 [15] 行业未来趋势 - 连锁品牌核心:需通过供应链和运营优势实现稳定经营,而非单纯追求门店数量 [16] - 精品咖啡出路:守住调性等待深度用户增长,比盲目扩张更可持续 [16] - 跨界入局现象:三只松鼠等非咖啡品牌进军市场,反映行业低门槛与长期潜力 [16]
咖啡界“寄生兽”,差点把店开进瑞幸
创业邦· 2025-03-11 17:47
文章核心观点 - 库迪咖啡“寄生店”模式因盈利难致部分加盟商退出,公司降低加盟门槛扩张未达预期,又推出便利店模式并加大联名投入,但其在下沉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加盟前景不乐观 [6][18][28] 逃离“寄生店” - 库迪便捷店类似寄生生物,可开在多种场所,但部分加盟商因赔钱欲转让店铺 [5][6] - 以二线城市为例,便捷店月成本16500元,单杯毛利3.5元,需日销160杯才能盈利,但受不能上架外卖、设备限制等因素影响,目标难达成 [6] - 张文庆自配送咖啡日销仅100杯出头,还被总部罚款;张烨开业首月倒贴1万人工;李楠店因侵占合作方空间被驱赶;老加盟商投诉便捷店影响其生意 [7][8][9] - 少数加盟商如伊冉因所在城市加盟少且便捷店可上线外卖而盈利 [10] 低门槛的诱惑 - 库迪便捷店加盟门槛低,三四平米空间、5万保证金加一台咖啡机即可开店,后保障金降至3万,设备总部提供,成本降至10万以内 [13][14] - 因低门槛,2024年10月淡季有大量新加盟商入局,但他们缺乏餐饮经验,选址不佳,招商团队为完成业绩也未严格把关 [15][17] - 2023年库迪曾尝试“店中店”模式未成功,2024年底“店中店”模式暂停招商,未达半年布局8000家目标 [18] 烧别人的钱试错 - 库迪便捷店暂停个人加盟,加盟商要么退店认赔,要么升级增加投入;公司宣布5万家门店目标不变,推出便利店并开放加盟,拿下《哪吒2》联名 [20] - 库迪便利店定位用咖啡流量吸引购物,招商PPT显示投资18万,但实际成本至少40 - 50万 [22][23] - 公司招聘大量拓展经理,说服其他便利店老板加盟;加盟商费用增多,公司又投入千万联名,目的是补充资金和稳住信心 [24] 加盟,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 库迪为加盟商勾画盈利蓝图,但需寻找新增量,将目光投向下沉市场便利店 [28] - 下沉市场便利店竞争激烈,罗森等品牌降低门槛扩张,众多品牌争抢夫妻店市场 [28][29] - 中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但单店销售额下滑,加盟商盈利难,部分库迪加盟商对新便利店模式持谨慎态度 [31]
雪王登上千亿市值,茶饮圈仍然一片红海
虎嗅APP· 2025-03-03 21:44
蜜雪冰城上市表现 - 3月3日港股上市首日高开29.38%,盘中最高涨幅41%,收盘价290港元/股较招股价上涨43.2%,总市值达1093亿港元 [1] - 上市前一周获5266倍超额认购,冻资规模1.82万亿港元创港股IPO纪录 [1] - 成为继泡泡玛特后第二个市值超千亿港元的消费类港股上市公司 [2] 商业模式核心优势 - 核心原材料100%自产,饮品食材总自给率超97%,为行业最高水平 [4] - 拥有第一方工厂(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第一方仓储物流+自购冷链车队构成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4][5] - 通过4.5万个加盟门店的规模效应摊薄生产成本,在低客单价(5-10元)区间仍能保持利润 [5] 财务与增长路径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率分别为14.7%、15.8%、18.7%,年净利润稳定在30-40亿元区间 [6] - 增长双路径:①下沉市场及海外门店扩张(当前已进入印尼等国家) ②咖啡品牌"幸运咖"等新业务 [6] - 对比泡泡玛特市值回升路径,海外业务贡献近半收入是关键参考 [7] 行业竞争格局 - 3月3日同行业港股表现:奈雪跌6.67%、茶百道跌5.53%、古茗跌2.26% [2][9] - 多数竞品依赖代工生态(原料自给率低)+加盟商生态+网红营销,陷入同质化价格战 [9][10] - 2022年以来行业呈现"点位争夺+营销投流+同质化新品"的三合一竞争模式 [9] 未来发展挑战 - 需突破增长瓶颈:下沉市场/海外扩张面临本土化挑战,咖啡业务与瑞幸/库迪直接竞争 [6][7] - 资本市场期待新的爆发式增长点,否则可能维持平稳走势 [7] - 行业整体面临消费降级压力,高客单价模式承压(如星巴克单店销售额持续下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