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搜索文档
固收专题:量化视角看“十五五”规划建议20251030
中邮证券· 2025-10-30 19: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十五五”《建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任务核心 [5][11][24] - 创新、科技、消费、投资成为高频关键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扩大内需战略聚焦提振消费,投资注重效益和结构优化,贸易强调自主开放 [3][13][14][15] -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隐含未来1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3.7%-5.4%的预期目标 [5][18]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指引 [5][22][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总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任务核心 - “十五五”《建议》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出我国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等挑战和机遇,引出分论对科技创新、内需提振等的重视 [11] - 将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任务核心,提出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目标,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11] 词频:创新、科技、消费、投资,成为关键词 - “创新”与“科技”出现61次和46次,较“十四五”明显增加,科研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标调整为6项,强调科技赋能产业和技术实质转化,“数智化”成为新词 [13] - “消费”相关词频上升至23次,《建议》引入多项具体提法,或从居民增收等角度出台更多消费政策提振消费 [14] - “投资”相关词频升至29次,政府投资或向高效益地区倾斜,注重提高投资效益和优化投资结构 [15] - “贸易”相关词频升至22次,强调扩大自主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5] 总量目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 “十五五”及二〇三五目标隐含未来1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3.7%-5.4%的预期目标,若中国经济在2025-2035年保持该增速,人均GDP有望提升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8] - 《建议》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目标,中国经济未来十年面临结构性约束,需依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制度性红利释放实现高质量增长目标 [20] 产业结构: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 《建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目标,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至24.87%,此举隐含“反内卷”诉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高技术产业成为增长动力 [22] - 《建议》新增“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目标,2024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9.93%,与发达经济体有差距,提升空间大,将通过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等措施提振消费 [24]
月度中国宏观洞察:四中全会指明“十五五”方向,中美贸易关系再次缓和-20251030
浦银国际· 2025-10-30 18:19
浦银国际研究 宏观洞察 | 宏观经济 月度中国宏观洞察:四中全会指明"十 五五"方向,中美贸易关系再次缓和 汇率展望:我们维持今年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在 7.1-7.2 的区间内 波动,年底点位或更接近 7.2 的基本判断。 投资风险:关税战再升级,中美关系恶化从贸易扩散到其他领域;地缘 政治风险;房地产行业迟迟不能企稳;政策推出和成效不及预期;通胀 恢复慢于预期。 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规划中科技创新和扩大内需是两大关键。 四中全会公报的诸多措辞意味着中央对经济增速仍有相当要求。我们预 计 2026-2030 年的实际经济增速目标或在 4.5%-5.0%的区间内,明年经 济增速目标或仍设在 5%左右。正如我们 9 月洞察报告所预期的,而后 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简称《建议》)则更多体现了经济再平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 于提升供给质量和扩大需求。从供给端来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 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三大重点所在,其中科技 创新是重中之重。从需求端来看,重点放在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上。"投 资于人"等提法意味着政策重点或从重供给侧,往 ...
“十五五”规划学习体会:“十五五”规划建议的10个关键细节
开源证券· 2025-10-30 14:11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十五五”期间隐含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7] - 为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2025-2035年需人均GNI增速超过6.3%,实际GDP增速需超过4.6%[7][22] - 学术研究测算“十五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速约在4.8%-5.0%之间[7][2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将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8][36] -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预计将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8][31] -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低空经济)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32][35] - 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目前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的增长空间[38] 内需提振与消费结构 - 截至2023年居民消费率约为39.6%,较发达国家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9][41] - 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6.1%,较发达经济体有10%-20个点的提升空间[9][46] - 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将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57] 财政与改革 -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拓展政策空间,国有资源使用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逐渐提升[68][69] - 财税改革重点包括完善地方税体系及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67] 国家安全与对外开放 - 安全战略地位提升,新增“国防实力”作为2035年发展目标[71] - 对外开放更注重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战略任务顺序大幅提前[62][77]
东兴证券:食饮消费有望跟随消费总量扩容而获得增量机会 建议关注估值修复和产业成长机会
智通财经· 2025-10-30 11:59
东兴证券发布研报称,"十五五"建议提出要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 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等内容。该行预期食品饮料消费在"十五五"期间会随着消费整体复苏中获 得增量机会,能够抓住新渠道、抓住消费趋势的企业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建议关注经济动能转型下食 品饮料消费变化带来的估值修复和产业成长机会。 在《建议》中重点明确和部署了提振消费的方向,《建议》指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统筹 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 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完善促进消费制度 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 落实带薪错峰休假"等。在具体的提振消费的政策方向上,该行认为《建议》从根本的稳定消费预期、 增加消费能力政策方向入手,对未来消费将有积极的作用,预期未来在养老、医疗等民生保障方向上将 有更为明确和全面的政策出台。 食品饮料消费有望跟随消费总量扩容而获得增量机会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指引下,需求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整体得到提升,食 ...
重磅部署!未来五年这么干→
金融时报· 2025-10-30 11:54
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 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 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2] -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2] - 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 [2] - 提出七大目标 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 [2]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坚持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方向 [4]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先进制造 高端装备 智能机器人 新材料 储能与电网改造 轨道交通等行业将成为支撑力量 [4] 科技自立自强 - 统筹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建设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6]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突破从0到1的关键环节 [6]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健全政产学研金协同机制 [6]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7] -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7] 扩大内需战略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促进消费和投资 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8] - 让居民能消费的关键在于增加可支配收入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8] - 让居民敢消费需稳定未来预期 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 [8] - 激活投资引擎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聚焦战略引导和弥补公共服务短板 [8] -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8] 制度型开放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拓展国际循环 [9] - 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重点拓展中间品贸易和绿色贸易 [9] - 服务贸易推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数字贸易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 [9] - 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 落实准入又准营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9] 就业与房地产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突出就业目标向提质与扩容并重转变 [11] - 截至2024年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4亿人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职工总数的21% [11]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完善商品房开发 融资 销售等基础制度 [12] - 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 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 建设好房子 [12]
屈宏斌:如何迈向中等发达国家
第一财经· 2025-10-30 11:05
2035年人均GDP发展目标 - 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1] -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参考标准包括匈牙利(人均GDP约2.3万美元)和斯洛文尼亚(人均GDP约3.3万美元) [2] - 中国目前人均GDP约1.4万美元,全球排名第70,需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达成目标 [2] 经济增长双引擎战略 - 未来经济增长核心为扩大内需和壮大新动能,取代旧有的基建、房地产和金融模式 [3] -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建议通过特别国债在三年内从每月不到200元提升至1000元,以释放80、90后消费潜力 [4] - 壮大新动能聚焦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传统产业全链条赋能、新兴产业世界级集群建设以及未来产业技术储备 [6] 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 - 传统产业将通过AI和绿色技术进行全链条升级 [6] - 新兴产业目标是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并开拓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工业元宇宙等新领域 [6] - 未来产业将重点布局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同时推进航天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 [6][7] 高水平对外开放策略 - 制度型开放从吸引外资转向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标准及监管体系制定 [7] - 维护多边贸易体系,通过提升产品含新量和含绿量应对去中国化挑战 [7] - 拓展双向投资,推动高科技、绿色能源、数字基建等优势领域产业链整体出海 [7]
擘画新蓝图 开启新征程 “十五五”规划建议系统部署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路径
金融时报· 2025-10-30 08:44
发展定位与目标 - 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发展逻辑从“应对不确定”转向“塑造新确定”[1] - 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等重要目标[2] - 未来五年将淡化经济增速目标,着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增强宏观政策灵活性[3]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4] - 实体经济将在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体系重构中发挥主导作用[4] - 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储能与电网改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将成为支撑力量[4]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集成创新以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6]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6] 内需市场与投资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7] - 让居民“能消费”关键在于增加可支配收入和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让居民“敢消费”需稳定未来预期[7] - 激活投资引擎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聚焦民生和前沿科技领域,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7] 制度型开放与贸易 - 明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8] - 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进行精细部署,货物贸易重点拓展中间品贸易和绿色贸易[8] - 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外资企业提供全面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环境[8]
经济观察|“十五五”规划建议清晰勾勒“确定的中国”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08:29
经济增长的确定性 - 预计2025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2]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 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2] 发展提质的确定性 -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 [3] - 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3] - 扩大内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宏观目标最终落在增强民众幸福感、获得感上 [4] 扩大开放的确定性 - 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5] - 中国超大的商品、服务等市场持续向世界开放,促进跨境经贸合作 [5] -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5] 深化改革的确定性 - 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7] - 部署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7]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7]
扩大内需,应聚焦科技、服务与区域三重突破丨孙立坚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7:20
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 布,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建议》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置于核心位置, 明确"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本文将结合《建议》要点,重点探讨"十五五"时期扩 大内需的有效方法:以科技创新驱动供给升级,以服务业升级激活消费潜能,以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 置。 科技创新驱动供给升级 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 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笔者认为,上述目标与扩大内需的政策逻辑高度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传导路径。 一是以科技驱动供给能力升级,有助于带动新型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大。AI、6G、量子科技、生物医药 等新技术的产业化会催生新产品与服务,形成"科技—产业—消费"链条,既能扩大有效投资(先进制 造、数字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投资),也将创造新型消费场景(智能终端、数字内容、智慧医疗等)。 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将释放新型服务业与平台经济更多需 ...
扩大内需,应聚焦科技、服务与区域三重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6:52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 布,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建议》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置于核心位置, 明确"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本文将结合《建议》要点,重点探讨"十五五"时期扩 大内需的有效方法:以科技创新驱动供给升级,以服务业升级激活消费潜能,以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 置。 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 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笔者认为,上述目标与扩大内需的政策逻辑高度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传导路径。 一是以科技驱动供给能力升级,有助于带动新型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大。AI、6G、量子科技、生物医药 等新技术的产业化会催生新产品与服务,形成"科技—产业—消费"链条,既能扩大有效投资(先进制 造、数字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投资),也将创造新型消费场景(智能终端、数字内容、智慧医疗等)。 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将释放新型服务业与平台经济更多需求。数据确权、流通与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