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财经· 2025-06-23 14:16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 浙江省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地区 也是我国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最多的省份 [1] - 浙江充分发挥湖州市 衢州市 丽水市等绿色金融改革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试点优势 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路径和机制 [1] 制度框架与标准建设 - 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引导金融机构构建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体系 [1] - 衢州市基于绿色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系统 实现与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和全市27家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对接 [1] - 丽水市出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技术规范》 在全国率先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发布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规范 [1] 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创新 - 湖州市构建"财政补贴+生态补偿+信贷支持"的混合融资模式 创新湿地碳汇贷 生物多样性保护GEP绿色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2] - 衢州市创新生态搬迁"乐居相伴""安居贷"等融资服务 引入法国开发署等多元化投资主体 试点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投融资模式 [2] - 丽水市创新推出"GEP贷""生态收益贷"等生态权益抵(质)押贷款模式 推动"生态权益"向"生态资本"有效转变 [2]
青海银行高规格“取经”交流!投资逆势承压、三大经营短板待强化
搜狐财经· 2025-06-23 12:11
公司动态 - 浙商银行与青海银行高管团队在杭州会面,围绕业务创新、科技支撑和战略投资等开展深入交流 [1][3] - 青海银行董事长蔡洪锐对浙商银行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产业链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的表现表示高度认可 [11] - 青海银行当前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经营,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 [9]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青海银行总资产1178.87亿元,同比增长1.78% [4] - 2024年营业收入13.31亿元,同比增长19.40%,归母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6.57% [4] - 2021年营业收入曾达26.95亿元,2024年已下跌过半至13.3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的5.35亿元跌至2024年的2.24亿元 [7] - 2024年净息差1.09%,同比扩大0.2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2.65%,同比微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7.18%,同比提升2.7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29%,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4] 投资收益分析 - 2021年广义投资收益合计15.91亿元,占营业收入59.04%,其中投资净收益8.0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7.89亿元 [8] - 2023年和2024年广义投资收益分别降至4.38亿元和4.1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9.39%和31.18% [8] - 投资收益的大幅回落叠加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和手续费佣金收入疲软,导致营业收入腰斩 [8] 经营挑战 - 净息差偏低:2024年净息差仅1.09%,低于A股上市银行最低水平(厦门银行1.13%) [11] - 不良贷款率偏高:2024年末不良率2.65%,虽逐年走低但仍高于同处西北的兰州银行(1.83%) [12] - 成本控制待优化:近三年管理费用分别为8.06亿元、8.36亿元和8.28亿元,2024年成本收入比0.62,高于兰州银行的0.31 [14]
国泰君安期货商品研究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20250623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6-23 10:00
2025年06月23日 国泰君安期货商品研究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 观点与策略 | 镍:远端镍矿端预期松动,冶炼端限制上方弹性 | 2 | | --- | --- | | 不锈钢:供需边际双弱,钢价低位震荡 | 2 | | 碳酸锂:临近交割月,关注仓单接货意愿 | 4 | | 工业硅:上方空间有限,逢高空配 | 6 | | 多晶硅:继续空配 | 6 | 国 泰 君 安 期 货 研 究 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期货研究 镍:远端镍矿端预期松动,冶炼端限制上方弹性 不锈钢:供需边际双弱,钢价低位震荡 张再宇 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21479 zhangzaiyu@gtht.com 【基本面跟踪】 镍基本面数据 商 品 研 究 2025 年 6 月 23 日 | | | 指标名称 | T | T-1 | T-5 | T-10 | T-22 | T-6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沪镍主力(收盘价) | 118,280 | -610 | -1,640 | -3,920 | -5,000 | -1 ...
ESG热点周聚焦(6月第4期):沪市上市公司ESG提级专项方案制定完成
国信证券· 2025-06-22 22:09
核心观点 - 海外ESG发展呈现技术创新与政策完善并进特点,朝着技术深度创新、金融工具多元化和政策务实调整方向推进;国内ESG领域在绿色能源转型、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学术前沿研究表明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金融模型有助于预测行业波动,大规模电池储能引入对电力市场有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影响大且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 海外ESG热点事件 碳中和领域 - 挪威启动全球首个全面CCS价值链“Longship”,年储存能力达150万吨;英国政府为苏格兰Acorn碳捕集项目拨款2亿英镑,预计年减排1800万吨;TerraPower获6.5亿美元融资推进先进核反应堆建设 [2][5][6] - 纳斯达克成立碳学院,对高管和可持续发展领导者进行二氧化碳去除教育;SBTi邀请公司试行净零标准v2草案 [7] - 马来西亚计划2026年起向钢铁和能源业征收碳税 [7] - Google地图将可持续旅行功能扩展到整个欧洲 [9] - Coldplay将重新发行所有以回收塑料唱片制作的专辑 [9] 绿色金融领域 - 澳大利亚推出全球首个涵盖采矿等高排放行业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法;大众银行发行15亿欧元绿色债券支持电动汽车发展;高盛推出新兴市场绿色社会债券ETF [2][6] - Rubicon Carbon推出获得BeZero AAport认证的评级碳信用组合;Climate Tech Partners获得资金支持高增长的气候初创公司;La Caisse设定4000亿美元气候投资目标 [9] 企业实践领域 - 亚马逊航空开始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P与Climeworks签订3.7万吨碳去除协议;快时尚品牌Mango率先采用Circulose®再生棉纤维 [2][6] - KKR收购澳大利亚顶级独立发电商Zenith Energy;Deep Sky与Rubicon Carbon达成首笔DAC承购协议 [9] 政策监管领域 - 欧盟简化碳边境税规则,90%的小型企业进口获得豁免;EFRAG拟将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数据点削减50% [2][6] - 欧盟最大政党呼吁废除反漂绿法 [9] 国内ESG热点事件 碳中和领域 - 国产9500车级大型甲醇预留汽车运输船“安吉宏盛”轮交付;福建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形成10万吨/年绿氢产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目标;全球首例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卸载作业在上海完成;特斯拉中国首个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签约,投资40亿元建设吉瓦时级独立储能设施 [2][22] - 江淮汽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智能汽车等领域合作 [23] - 泰康资产-财通-远景新能源持有型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规模达2.85亿元 [23] - 工信部聚焦清洁低碳氢等重点行业,强化前沿技术创新与标志性产品开发 [23] 环境保护领域 - 海南首次发布流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结果,万泉河流域生态价值达2097.53亿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单行本出版 [2][22] 绿色金融领域 - 首单平价风电场ABS成功发行;上交所出台ESG评级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财政部表示将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计划2030年建成国家统一标准 [2][22] - 开展绿色外债政策试点 [23] 学术前沿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 研究分析1989 - 2019年全球12,658个地区六种主要粮食作物纵向数据,发现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造成粮食减产,适应措施和收入增长可部分缓解损失,但全球粮食安全仍面临巨大挑战 [2][44] 大规模电池存储投资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互补性及市场均衡 - 研究选用2015 - 2019年加州独立系统运营商电力市场数据,发现初期电池投资大幅降低峰值电价,随着容量增加边际效应递减,电池存储盈利能力依赖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政策支持对推动电池储能技术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至关重要 [2][49] 通过ESG指数预测气候敏感行业的波动性 - 研究采用2011 - 2023年亚洲、欧洲和美国的气候敏感行业指数数据,发现ESG和CPU指数在预测可再生能源等行业波动性方面表现优异,PRI和EPU指数对能源等行业波动性有显著预测能力,机制转换模型提高了预测准确性 [2][54] 重要方案及规划 上交所ESG评级提升专项行动方案 - 方案旨在推动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水平提升,推出提供评级指导、推动沟通交流、改进信息披露、形成最佳示范、加强正向激励等六大举措 [22][27][28] 福建省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 - 规划分为2025 - 2030年起步发展期和2030 - 2035年快速跃升期,目标是到2035年形成10万吨/年绿氢产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22][30][32] 中国 - 中亚绿色矿产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 - 备忘录推动绿色技术在矿产开发中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全产业链合作,有助于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技术提升 [40][41]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20250622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6-22 21: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镍远端矿端预期松动,冶炼端限制上方弹性,全球现实显性库存边际重新累增 [4] - 不锈钢供需边际双弱,钢价低位震荡,中长线若减产持续且库存出现拐点,过剩对利润的压制或缓和,但钢价重心难明显抬升 [5] - 工业硅短期仓单去化较快,但上方空间有限,维持空配思路,关注仓单情况 [30][34] - 多晶硅继续维持空配思路,供增需弱,价格将继续下探行业真实成本线 [30][35] - 碳酸锂供增需减,关注仓单注销矛盾,价格预计偏弱震荡,等待逢高空及反套机会 [62][6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镍和不锈钢 - 镍基本面矿端逻辑钝化,冶炼端需求缺乏亮点,供应弹性限制上方空间,全球精炼镍显性库存边际累增,镍铁重新过剩与累库 [4] - 不锈钢基本面产量与进口边际下滑,现实库存有压力,短线低位区间震荡,中长线若减产持续且库存出现拐点,过剩对利润的压制或缓和,但钢价重心难明显抬升 [5] - 库存变化中国精炼镍社会库存减少,LME镍库存增加,镍铁库存压力边际增加,不锈钢社会总库存周环比增加,中国港口镍矿库存增加 [6][7][9] - 市场消息包括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提出可能停止向美国出口镍、印尼项目产出镍铁、镍冶炼厂恢复生产、冷轧厂停产检修、菲律宾可能删除原矿出口禁令、印尼工业园区发现环境违规行为等 [10][11] - 每周镍和不锈钢重点数据跟踪展示了沪镍主力、不锈钢主力的收盘价、成交量等多项数据 [14] 工业硅和多晶硅 - 本周价格走势工业硅盘面小幅反弹,现货价格维持;多晶硅盘面大幅下行,现货报价亦下移 [30] - 供需基本面工业硅本周行业库存再次去库,下游短期需求增加;多晶硅上游库存小幅去库,下游终端需求退坡 [31][32] - 后市观点工业硅关注仓单情况,高库存限制盘面上方空间,维持空配思路;多晶硅供增需弱,维持空配思路 [34][35] - 单边推荐工业硅逢高做空,主力预计下周盘面区间在7000 - 7500元/吨;多晶硅做空,预计下周盘面区间在30000 - 32000元/吨 [35] - 跨期PS2507/PS2508跨期反套策略建议止盈,PS2508/PS2511跨期反套策略可择机开仓 [36] - 套保推荐上游工业硅厂、多晶硅厂卖出套保策略 [36] - 行情数据展示了工业硅主流消费地参考价及三大主要港口/仓库成交价 [39] - 工业硅供给端冶炼端、原料端展示了国内工业硅社库、厂内库存、开工率、产量、出口数量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41][42] - 工业硅消费端——下游多晶硅展示了多晶硅现货价格、产量、开工率、进出口量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50][51] - 工业硅消费端——下游有机硅展示了国内DMC平均价格走势、行业月度开工率、产量、工厂库存量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54][55] - 工业硅消费端——下游铝合金展示了再生铝ADC12价格季节性、行业月度开工率、平均利润测算、国内汽车月度销量季节性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58][60] 碳酸锂 - 本周价格走势碳酸锂主力合约震荡下行,期现基差走弱,跨期价差上涨 [62] - 供需基本面供应增长,锂辉石精矿价格周下跌,冶炼端产量和开工率维持增长;需求回落,新能源车零售销量未见明显增长,储能需求预计回落,正极材料库存小幅增加;库存总量累增,期货仓单数量减少 [63] - 后市观点偏弱震荡,等待逢高空及反套机会,关注近月合约多头接货带来价格的上行驱动 [64] - 单边建议多头接货意愿明朗后,逢高空,2507价格运行区间预计5.5 - 6.2万元/吨 [65] - 跨期建议在6月末多头接货意愿明朗后,进行反套 [65] - 套保建议区间上沿逢高进行卖出套保 [66] - 行情数据展示了碳酸锂现货与期货价差、期货跨期价差及锂产业链现货市场价格概览 [69] - 锂盐上游供给端——锂矿展示了锂辉石精矿加工现货和盘面利润、平均价格走势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71] - 锂盐中游消费端——锂盐产品展示了华东地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锂精矿月度进口量及价格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72][75] - 锂盐下游消费端——锂电池及材料展示了中国碳酸锂表观消费量、库存可用天数、磷酸铁锂月度产量、开工率、三元材料月度产量、开工率等数据及相关图表 [81][83]
绿色债券周度数据跟踪-20250622
东吴证券· 2025-06-22 17: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对2025年6月16日至20日绿色债券周度数据进行跟踪,涵盖一级市场发行、二级市场成交及估值偏离度前三十位个券情况 [1] 各部分总结 一级市场发行情况 - 本周银行间及交易所市场新发行26只绿色债券,规模约431.52亿元,较上周增加26.20亿元 [1] - 发行年限多为3年,发行人性质多样,主体评级多为AAA、A1级,地域分布广泛,债券种类丰富 [1] 二级市场成交情况 - 本周绿色债券周成交额873亿元,较上周增加251亿元 [2] - 分债券种类,成交量前三为金融机构债、非金公司信用债和利率债,分别为427亿元、310亿元和119亿元 [2] - 分发行期限,3Y以下绿色债券成交量最高,占比约85.63% [2] - 分发行主体行业,成交量前三为金融、公用事业、房地产,分别为524亿元、122亿元和34亿元 [2] - 分发行主体地域,成交量前三为北京市、江苏省、福建省,分别为216亿元、117亿元和109亿元 [2] 估值偏离度前三十位个券情况 - 本周绿色债券周成交均价估值偏离幅度整体不大,折价成交幅度小于溢价成交,折价成交比例大于溢价成交 [3] - 折价个券方面,折价率前四为24川能投GN001(-1.0724 %)、22万科GN002(-0.9111 %)、25水能G1(-0.8436 %)、22万科GN001(-0.8433 %),主体行业以房地产、公用事业、建筑为主 [3] - 溢价个券方面,溢价率前三为24蔚能电池ABN001优先(36.9403 %)、25华能水电GN005(科创债)(0.2762 %)、25海尔智家MTN002(科创债)(0.2468%),主体行业以金融、建筑、公用事业、交运设备为主 [3]
重磅连连!央地协同擘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蓝图
国际金融报· 2025-06-21 11:08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2025陆家嘴论坛主题为"全球经济变局中的金融开放合作与高质量发展",聚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1]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和"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 - 《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5-10年内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2] - 央行将在上海实施8项政策举措,包括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和扩大制度型开放[3]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3] - 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方案和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4] 沪港金融合作 - 沪港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合作方向[5] - 香港在离岸人民币、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等方面具备优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议深化沪港机制连通[6] - 沪港通、深港通对香港和内地都非常有利,ESG成为两座城市金融合作发力点[5]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沪港将强强联手,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5] -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指出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下一步要打造多层次市场体系[7] 资本市场发展 -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推动投融资两端共同发力[7] -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提出中国股权市场发展需要"智慧的钱"和耐心资本[7] - 花旗银行业务主管龙明睿建议政策一致性、本地需求与全球实践协调、吸引耐心资本[8] - 橡树资本联席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结构性优势[7] 科技金融与创新 - 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三个"加":加大资源倾斜、加强政银企合作和加快政策落地[9] - 中国人寿探索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破解保险资金投早投小难题[9] - 中国银行着力提升科技金融六种能力,包括股权投资能力和全球化金融服务能力等[9] - 上海发布20款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产品,侧重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10] - 渣打银行表示沪港可为不同阶段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机会[10] 绿色金融 - 交通银行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转型金融标准,加强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11] - 中国人保推动完善绿色投资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做绿色经济转型长期投资者[11] - 法兰克福金融发展中心强调中德在绿色减排领域需要密切合作[11] - 复旦大学建议发展天气衍生品等绿色金融产品分散气候变化风险[12] 普惠金融与AI技术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表示数字技术显著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可及性[13] - 上海银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建设,基于全链条产业生态建设普惠金融[13] - 高盛集团表示AI处于应用早期,将改变金融工作方式和模式[13] - 中信集团介绍AI三大趋势:推理大模型、多模态信息分析、人机协同模式[14] 全球货币政策协调 -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强调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相互交流很重要[15] - 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指出央行要确保本地经济稳定并开展跨境合作[15] - 新加坡金管局副行长表示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货币政策协调难度[15]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呼吁采取更积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协同[17]
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赵鹏:将稳步提高绿色投资比重
中国经营报· 2025-06-21 10:18
公司战略与绿色金融 - 公司把握保险机制在绿色发展中的独特定位,致力于成为灾害风险韧性复原者、环境外部性治理者和绿色经济转型长期投资者[1] - 2024年公司服务绿色发展投资规模超千亿元,计划开展投资组合碳排放测算并逐步降低碳强度[1] - 公司升级成立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创新气象指数定价模型,覆盖20省118地市4.1亿人[2] 绿色保险创新 - 公司签署联合国可持续保险原则,建立绿色保险统计体系和客户ESG风险评估体系[3] - 2024年绿色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84万亿元,承保新能源车1159万辆(同比+57.3%),环境污染责任险保额197亿元[3] - 通过新能源车险、绿色建筑保险构建正向激励,利用环境污染险费率杠杆约束高排放企业[2] 绿色投资举措 - 创设碳金融、绿色债券指数等ESG主题产品,创新"绿贷保"为银行绿色贷款提供风险分担[3] - 计划探索基于碳表现的投融资动态管理,提高绿色投资比重以支持低碳产业发展[3] 航运金融合作 - 联合中国银行发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推出十项措施提升航运金融话语权[4] - 共同发布"航运发展主题指数",覆盖水路运输、船舶制造等7大领域50只证券[4][5] - 公司将发挥航运保险示范作用,搭建开放性合作平台支持国内外航运产业链联动[5]
专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赵欣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着力提升国际开放水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6-20 22:4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国际化程度偏低是当前最大短板 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约30% 远低于纽约的70%和伦敦的50%以上 [2] - 外资在A股市场持股比例不足5% 债券市场外资占比仅2.5% 显著低于伦敦市场的30%以上水平 [2] -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部数量差距明显 纽约10家 伦敦6家 上海0家 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总部数量纽约11家 伦敦7家 上海仅3家 [2] - 金融衍生品品种单一且外资参与度低 影响"上海价格"全球定价权 金融人才政策与环境需改进以吸引海外专业人士 [2] 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根本路径 - 制度型开放程度不足是国际化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 需提升国际开放水平并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3]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五大建议 市场吸引力与产品创新 - 优化上市制度吸引特斯拉、阿里国际等优质海外企业 提高中概股回沪上市意愿 [4] - 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 推出国际债券、期货、ETF等 目标提升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及外汇储备占比至全球前三 [4] 资本市场国际化 - 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降低海外企业上市门槛 目标将国际投资者A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5%以上 [5] - 缩小上海与纽约证券市场市值差距 增强市场深度和全球影响力 [5] 金融科技发展 - 巩固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应用优势 扩大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范围 [5] - 发展智能投顾和数字资产管理新业态 提升全球财富管理服务能力 [5] 营商环境优化 - 引入国际认可的金融争端解决机制 改善行政服务与城市配套 [6] 绿色金融建设 - 扩大碳交易规模与参与者范围 提升亚太地区定价权 [6] - 发展ESG基金、绿色信托等产品 引导国际资金投向绿色领域 [6]
对话伦敦金融城主席贺凯思:强化中英合作,经济发展是核心任务
第一财经· 2025-06-20 20:19
中英经济合作 - 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中英合作的重要性凸显 [1] - 英国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任务,财政大臣强调中英经济与金融对话的关键作用 [1] - 中英时隔近六年后再次举办第11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由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共同主持 [1] 英国经济挑战与应对措施 - 英国主要经济挑战是持续通胀与央行高利率政策 [2] -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政策透明度与信息共享,英国央行通过定期发布货币政策纪要、通胀报告增强信任 [2] - 建议强化国际协作机制,发挥G20、IMF、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作用,加强实时对话以协调预期、防范系统性风险 [2] - 需推进包容性改革,吸纳新兴经济体参与,推动开放透明的政策制定 [2] 伦敦金融城与中英金融合作 - 伦敦金融城对全球企业和投资者开放,致力于推动创新、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 [2] - 伦敦金融城已有超过40家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英国公司也希望在中国进行投资 [2] - 中英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等双边项目推动零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2023年英国金融服务业税收达1100亿英镑 [2] - 施罗德已在中国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并与交银理财合资成立施罗德交银理财 [2] 金融互联互通与监管创新 - 希望未来有更多金融互联互通机制,例如中英企业在两地双重上市 [2] -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计划为稳定币发展提供监管框架,5月28日发布咨询文件要求稳定币由低风险、流动性资产1:1支持,并由第三方托管机构保管 [2] 长期合作与展望 - 伦敦金融城政府从2008年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与中国合作已超17年,期待深化货币政策等领域对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