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战略
搜索文档
恩智浦:从前端到后端布局中国本土市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7:21
公司背景 - 恩智浦是全球最大车用芯片供应商之一,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06年从飞利浦分拆独立,2010年纳斯达克上市 [1] - 公司以生产微控制器(MCU)芯片和多种传感器芯片闻名,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及物联网领域 [1] 中国市场战略 - 2024年中国区营收占公司全球总营收126.14亿美元的36%,远超美洲(14%)、欧洲中东非洲(22%)和其他亚洲地区(28%)[3] - 中国市场占据公司三分之一的销售额,被视为代表全球领先技术的汽车工业市场 [3] - 2025年1月成立中国事业部,整合销售、研发、运营等职能,服务中国超过6000家客户、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 [5] 本土化布局 - 在华设立办事处近40年,员工超6000人,14个城市设办事处,6个研发中心,1600多名工程师 [5] - 天津运营着公司全球最大的后端装配和测试工厂 [5] - 本地工程团队已为中国和全球客户开发200种产品 [5] 新产品发布 - 推出专为中国设计的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完全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 [6] - 2025年发布全新S32K5系列汽车微控制器和第三代成像雷达处理器S32R47等产品 [5] 供应链合作 - 与台积电南京工厂合作16纳米FinFET节点,与中芯国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9] - 天津封测工厂是公司全球最大封装测试基地 [9] 车企合作项目 - 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芯片创新 [9] - 与深蓝汽车续签合作协议,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深化合作 [9] - 与长城汽车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ADAS和电气化等领域 [9] - S32K388应用于零跑LEAP 3.5架构,实现该芯片全球量产首发 [10]
执掌友邦人寿“将印”,平安27年女将“赶考”人生下半场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20:00
人事任命与职业背景 - 余宏正式获批担任友邦人寿董事兼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战略规划与日常运营[2] - 余宏在平安人寿拥有26年从业经历,历任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总经理助理等职,是复合型职业经理人[4] - 2017年成为平安人寿首位女性总经理,主导代理人渠道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深度参与马明哲的寿险改革[4] 友邦人寿战略布局 - 友邦人寿2020年获批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2023年加速扩张,设立安徽、山东等四家省级分公司[5] - 2024年6月获批筹建上海保险资管公司,同时友邦集团高层变动,杜嘉祺回归担任主席[6] - 公司董事长张晓宇强调坚定看好中国市场,把握制度型开放机遇[8] 本土化优势与挑战 - 余宏的本土市场经验可帮助友邦优化产品策略和区域运营模式,提升渗透率[9] - 友邦近年引入多位平安系高管(如CEO李源祥),余宏加入将进一步强化本土执行力[9] - 需平衡国际化"高素质代理人+高端客户"模式与中国市场数字化、普惠保险竞争环境[10] 企业文化融合 - 平安文化强调团队执行与结果导向,友邦文化侧重个人驱动与长期主义,两者差异显著[12] - 余宏需适应友邦视代理人为"第一客户"的机制,调整平安时期的规模导向经验[11][12] - 行业观察显示两家公司文化边界正随市场改革逐渐模糊[12] 管理团队动态 - 友邦人寿现有16名副总级高管,多数有20年以上司龄,对企业文化有强认同感[10] - 余宏与董事长张晓宇形成"张余配",张晓宇此前兼任总经理职务至2025年3月[10]
贝莱德基金本土化战略再落子:刘映洲升任副总经理
新浪基金· 2025-07-08 15:05
高管变动 - 贝莱德基金新任刘映洲为副总经理,任职日期2025年7月4日,刘映洲于2023年3月加入公司,2023年5月任首席信息官,此前曾任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信息技术部总监和微软(中国)企业服务部顾问 [1][2][3] - 2024年初至今公司经历高管更迭潮,包括总经理张弛离任,督察长陈剑代总经理2个月后离职,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陆文杰和副总经理洪霞相继离任 [5][6] - 2025年3月浦银安盛基金总经理郁蓓华接任总经理,7月首席信息官刘映洲升任副总经理 [7][8] 公司经营状况 - 贝莱德基金成立于2020年9月10日,由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100%持股,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资产规模77.1亿元,较2024年底缩水30.7亿元 [3][5] - 公司面临规模缩水与信任危机,被业内认为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全球化模型与系统化投资策略在A股市场遭遇挑战 [3][5] 发展战略 - 贝莱德全球层面对中国市场保持信心,高层认为当前是"百年一遇投资机遇",尤其在科技革命与全球产业链重构领域 [9] - 公司本土化战略在人才落地与执行层面面临困境,市场关注其能否将全球战略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可执行战术 [5][7][9] - 新任管理层被期待能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公司发展被视为外资在中国金融开放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7][9]
又一中国电池企业或拿下大众新订单!
起点锂电· 2025-06-30 19:24
活动信息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7月10-11日在深圳宝安登喜路国际酒店举办 [1] - 活动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由起点锂电、起点钠电、起点两轮车及换电主办 [2] - 参与企业包括雅迪科技集团、台铃集团、新日股份、菜鸟集团、嘟嘟换电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 [2] 大众汽车本土化战略 - 大众汽车新增程车电池订单已交给江苏正力新能,若属实将使其中国供应商增至4家 [2] - 2024年大众在华销量274.2万辆同比下滑10%,营业利润暴跌35%至17亿欧元 [4] - 大众计划2025-2027年在华推出40款新车,超半数电动化,2030年前投放30款纯电车型 [4] - 大众将全面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从2026年开始迁移至MEB Plus平台 [6] 增程式汽车市场 - 2024年中国增程式汽车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 [5] - 2021年行业仅4款增程式产品,2024年当年上市增程式车型超50款 [4] - 上汽大众首款增程式概念车ID.ERA亮相,2026年量产车型纯电续航350公里,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 [5] 正力新能公司情况 - 正力新能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9.9GWh,国内排名第九 [9] - 2024年1-5月正力新能装机量4.66GWh,位居第九且同比正增长 [9] - 公司动力电池产品收入占比2021-2024年分别为96.6%、94.7%、80.7%、90.9% [9] - 磷酸铁锂电池2024年收入占比超60%,PHEV电池营收贡献明显上涨 [10] - 公司现有设计年产能25.5GWh,已获定点项目需求超过现有产能 [10] 正力新能产能扩张 - 常熟新工厂一期设计年产能10GWh,投产后总产能将达35.5GWh [11] - 二期项目设计年产能15GWh,计划2025年12月动工,2026年试生产 [11] - 项目总投资100亿,占地面积741亩,规划产品覆盖BEV/PHEV/EREV多路径动力电池 [11]
深耕中国30年,英飞凌开启“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
半导体芯闻· 2025-06-30 18:07
英飞凌在华30年发展历程 - 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已深耕30年,与中国半导体产业深度绑定 [1][2] - 从见证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2] - 2025年在上海举办"英飞凌媒体日",推出"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 [2][3] 公司全球市场地位与技术突破 - 登顶全球MCU市场首位,份额达21.3% [5] - 连续五年蝉联全球车用半导体榜首,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13.5%,中国13.9% [5] - 二十一年稳居全球功率半导体第一,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17.7% [5] - 技术突破: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300mm氮化镓晶圆、全球最薄20μm硅功率晶圆,2025年交付首批200mm碳化硅产品 [5] - 研发投入占营收13%(24财年数据) [6] 中国本土化战略成果 - 2024财年大中华区营收占比达34% [7] - 无锡工厂作为大中华区唯一自有生产基地,拥有1500名员工,是全球最大IGBT生产基地之一 [12] - 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包括大学计划、蒲公英俱乐部等平台 [7] - 本土化四大策略:卓越运营、创新应用、本土制造、生态整合 [7]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四大支柱 1. **运营优化**:无锡工厂推进Easy产线自动化项目,2026年实现70%自动化率,提升40%人员效率 [10] 2. **技术创新**: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定制化产品,为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11] 3. **生产布局**:扩大MCU、MOSFET等产品本土化生产,加强与本地代工伙伴合作 [11] 4. **生态共建**:壮大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体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11] 三大核心业务本土化进展 汽车业务 - 计划2027年完成主要产品本土化量产,涵盖MCU、功率器件、传感器等 [16] - 下一代28nm TC4x产品将在国内开展前后道制造合作 [16] - 构建包含6个MCU培训中心、覆盖10万学生的汽车生态圈 [16] 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 - 产品应用于超9.55万台风机、315GW光伏装机、3000余列高铁及33GW储能系统 [19] - 2024年采用公司产品的风机发电量可满足4.6亿人用电需求,高铁满足21亿人次出行需求 [19] - 低功率IGBT已在无锡量产,中功率产品加速规划 [19] 消费、计算与通讯业务 - 为AI服务器推出融合Si/SiC/GaN技术的全链条电源方案,与NVIDIA合作开发800V高压直流架构 [22] - 在家电领域提供超低功耗MCU、高精度传感器及安全IC方案 [22] - 机器人领域推出全栈式解决方案,通过氮化镓技术减小关节尺寸和重量 [22] 未来展望 - 继续坚持长期深耕中国市场,做中国创新的协同者、产业升级的赋能者 [24] - 以碳化硅技术为核心扩大本土化生产规模,支持中国"双碳"目标 [20] - 深度融入中国产业发展,为行业升级注入动力 [24]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阀安格的创新突围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24 11:3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品质筑基"核心战略,通过超过95%的国产化战略降低生产成本并构建独立可控供应链体系 [1] - 公司从"德国技术,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新,全球共享",70%产品为非完全标准产品且创新产品成功反哺全球市场 [2] - 公司打破外企在华"加工厂"刻板印象,实现技术反向输出,重塑行业格局 [1][3]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公司采用复杂技术实现阀门"零泄漏",从材料配方到精密加工历经上千次测试 [4] - 研发2.4米调流调压阀仅用18个月完成从设计到量产全流程 [4] - 公司搭建完整本土供应链体系,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下线全流程本土化 [3][4] 生产与运营 - 公司采用定制化生产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验证与生产 [3] - 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作业,展现敏捷应变能力 [3] - 公司建立市场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技术转化效率 [4] 市场拓展与全球化 - 公司产品出口覆盖除南极洲外所有六大洲,赢得全球市场青睐 [5] - 东南亚为重点发力区域,印尼、越南、泰国市场布局加速 [12] - 公司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如黄河小浪底、中东、东南亚等地工程 [4][5] 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 阀门产品在节能性能上展现显著优势,降低流体输送阻力损失 [6] - 产品超长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能实现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 [6] - 在污水处理领域确保高效运行,降低能耗和药剂消耗 [7] 人才管理与文化 - 公司实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管理准则,形成高度默契团队协作 [8][9] - 提供优厚福利和晋升空间,人才流失率非常低 [9] - 安全管理严格,负责人亲自开展全员安全培训 [10] 重大项目参与 - 参与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340万吨/日)建设,设计国内首例超大口径液压闸门 [4] - 参与云南滇中引水工程、鲁地拉水电站等重大政府项目 [5] - 参与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280万吨/日)建设 [8]
中国人太猛,东南亚市场,日系车守不住了
创业邦· 2025-06-22 11:01
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崛起 - 2023年泰国车展上中国车企首次在销量上挑战丰田霸主地位但主办方以技术理由拒绝更新数据[4][5] - 比亚迪ATTO 3在泰国上市首日引发抢购潮2023年以1.9万辆销量占据当地电动车市场25%份额2024年销量增至2.7万辆市占率近40%[8] - 2024年曼谷国际车展中国品牌占据10/26参展席位展台面积占50%且预订量TOP10中占5席[9] 日系车市场份额的衰退 - 2019-2024年日系车在东南亚五大市场(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份额流失速度为全球车企之最其中泰国和新加坡分别损失12和18个百分点[12][13] - 日产计划2025年关闭曼谷郊区一家工厂部分产能本田将整合泰国产能至巴真府工厂其产量从2019年22.8万辆降至2023年不足15万辆[14][15] - 铃木和斯巴鲁宣布退出泰国本土生产三菱高管呼吁日系车企联合应对中国竞争[16] 新能源战略与政策红利 - 东南亚各国推出强力新能源补贴政策如泰国对个人电动车补贴2万-10万泰铢/辆印尼将电动车采购增值税从10%降至1%[22][23] - 2024年一季度东南亚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50%市占率达9%中国品牌占据当地电动车市场75%份额丰田bZ4X在泰国月销量跌至个位数[23] - 五菱针对印尼市场推出小型电动车Air EV2024年以2.2万辆销量成为当地市占率最高(2.5%)的中国品牌[20] 本土化生产与产业链布局 - 比亚迪、上汽、长城等主流中国车企均在东南亚建立本土生产基地2025年Q1泰国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达420家占外资企业比例从2020年7%升至22%[24][25] - 上汽2012年进入泰国市场2017年建成第二工厂五菱2015年投资10亿美元在印尼建厂生产Air EV等车型[19][20] - 印尼工业部长明确表示将对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提供税收减免政策[25] 日系车的传统优势与挑战 - 日系车通过控股金融公司提供低息贷款并建立覆盖政策、媒体、二手车的全生态网络如泰国日系商社可影响税额设定和舆论导向[28][29] - 印尼市场五菱二手车残值比日系车低10%-15%日系品牌在消费者忠诚度和保值率上仍占优势[30][31] - 泰国车展主办方被指受日系车企压力拒绝承认中国品牌销量超越丰田的事件凸显隐性竞争壁垒[33] 潜在风险与战略建议 - 2024年比亚迪在泰国发动价格战ATTO 3售价从119万泰铢降至90万引发老车主投诉和银行对资产贬值的担忧[34][35] - 东南亚40%消费者处于负债状态快速贬值的中国车可能增加金融机构坏账风险[35][36] - 业内人士警示需避免重蹈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因质量和服务溃败的覆辙应注重品牌体系化建设而非短期销量[37][38]
汉堡王中国管理层大换血 本土化战略能否破局?
犀牛财经· 2025-06-18 17:04
管理层调整 - 原亚太区总裁Rafa Odorizzi临时代理汉堡王中国CEO职位 [2] - 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变更为吕爱军 [2] - 从百胜中国挖来陈玟瑞担任首席供应链官 [2] - 从麦当劳中国挖来薛冰担任首席变革官 [2] 资本与战略调整 - 汉堡王中国注册资本从4.1亿美元增至4.6亿美元 [2] - 新增资金将用于供应链优化、营销升级和门店调整 [2] - 计划关闭部分低效门店 [2] - 计划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新增40至60家门店 [2] 市场表现与挑战 - 汉堡王在中国门店数量约1500家,远低于肯德基和麦当劳 [3] - 单店年销售额仅为40万美元,低于其他国际市场 [3] - 销售额不及巴西和韩国市场的一半 [3] - 面临加盟商矛盾、供应链问题和品牌声量不足等挑战 [3] 竞争环境 - 肯德基在中国门店数量过万家 [3] - 麦当劳在中国门店数量6000多家 [3] - 中国快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3]
「将决策权交给中国团队」、拥抱华米魔,丰田在华大转身
36氪· 2025-06-17 10:29
丰田中国战略转型 - 公司调整研发决策权,将中国车型开发主导权从日本总部下放至中国团队,构建"中国ONE R&D"本土工程师主导体系[2][5] - 在上海设立研发公司并启动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中国工程师从"图纸翻译者"升级为"蓝图绘制者"[5] - 全新一代汉兰达和赛那车型由REC中国工程师主责研发,搭载增程动力系统实现技术本地化[5]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一汽丰田bZ5作为首款中国团队主导车型,配备Momenta 5.0城区辅助驾驶系统+544TOPS算力芯片,硬件含33个感知元件和激光雷达[12][18][20]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三个月蝉联合资电动车销冠,最高月销6727辆[23] - 铂智7成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DriveONE电机+星闪钥匙的合资车型,深度整合小米生态[28][30] - 雷克萨斯在上海建设独资纯电动工厂,规划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并出口海外[6][41] 智能驾驶合作 - 两家合资公司与Momenta深度合作,新一代车型全面采用其智驾方案[5][18] - 广汽丰田计划2026-2027年联合本土企业研发基于"世界模型"的新智驾系统,宣称学习效率提升1000倍[36] - 一汽丰田bZ5的INP导航系统实现城区/高速/山路全场景覆盖,实测100km零接管[20] 市场表现与战略 - 2024财年公司销售收入48.04万亿日元创纪录,但净利润同比降3.6%至4.765万亿日元[37] - 电动化转型投入7450亿日元,但前期纯电车型中国市场反响平淡[38][39] - 实施"聚变2030"战略分两阶段:2024-2026转型攻坚,2027-2030全面反攻[25] - 开发两大新能源专属平台,覆盖A-D级车型并支持BEV/PHEV/REEV多动力形式[33] 行业影响 - 公司被视为合资阵营中转型最彻底品牌,形成"中国标准反向输出"模式[8][44] - 通过整合华为/小米/Momenta等本土供应链,实现制造成本下降与智价比提升[30][43] - 中国市场角色从销售中心转变为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制造枢纽[43]
卖不到6000元就关店!快餐巨头“断臂求生”
36氪· 2025-06-16 11:35
战略转向背景 - 汉堡王母公司RBI宣布中国市场战略根本转变 核心矛盾包括门店效率短板 本土运营失焦 资本模式滞后 [1][2] - 过去六年由土耳其TFI集团代理运营 门店从52家增至千店 但远程管控导致市场响应迟缓 2018年"三年千店计划"完成不足一半 [3][4] 本土化团队组建 - 引入百胜中国前首席供应链官陈玟瑞强化本地供应链 麦当劳中国前高管薛冰出任首席变革官负责数字化营销与新品研发 [5] - RBI集团主张"本地控制权至关重要" 新团队具备本土餐饮巨头基因 [5] 资本模式重构 - 2025年2月RBI以1.58亿美元收购TFI及笛卡尔资本持有的汉堡王中国全部股权 实现近100%全资控股 [7] - 已注入1亿美元资本推动转型 与摩根士丹利合作物色新特许经营伙伴 建立"资本+本土洞察"双引擎模式 [7] 单店业绩压力 - 2025年Q1汉堡王中国1474家门店年均销售额40万美元(约290万元) 日均8000元 显著低于肯德基(73万美元)和麦当劳(80-113万美元) [8] - 2022-2024年中国汉堡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6000元日销(年销售额30万美元)以下门店将被淘汰 [8] 新合作伙伴要求 - 需具备本土洞察 雄厚资本 卓越运营能力三大特质 纠偏单一依赖国际代理商模式 [9] - 战略收缩门店数量实则以退为进 通过资源重置突破竞争对手规模效应 [9] 行业影响 - 战略重塑核心在于平衡关店止损与高质扩张矛盾 可能改变行业价值标尺 从比拼门店数量转向单店盈利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