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PCB行业深度跟踪报告:AI算力PCB及高速CCL需求向上,供应缺口推动高阶产能加速扩张
招商证券· 2025-06-16 16: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分析了PCB/CCL产业链最新景气趋势,认为整体需求向上,AI算力需求旺盛,AI端侧和载板有新增需求,CCL需求弹性向上,PCB板块高景气、估值有向上空间,算力+AI端侧等创新有望打开行业新增长空间,建议积极关注 [1] 各部分总结 景气度跟踪:行业处于景气扩张周期,下游AI创新驱动需求向上 - 下游终端需求跟踪:2024年全球PCB市场规模735.7亿美金同比+5.8%,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个人电脑、通信、服务器、汽车电子等;25Q1全球/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5%/3.3%,全球PC出货量同比+4.9%;信骅5月营收同比+75%/环比+8%,北美主要云厂2025年capex指引乐观;25M5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13%/环比+1.5%,智驾行业纠偏有助于高阶自动驾驶落地 [13][14][16] - 产业链库存跟踪:中国台湾印制电路板月度CP值连续6个月处于0.5以上,优于去年同期;中国大陆及台股PCB厂商25Q1库存及周转环比向上,显示需求温和向上 [20] - 产能利用率及扩产情况跟踪:国内头部厂商25Q1整体产能利用率在90 - 95%之间,Q2景气度维持向上;PCB行业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期,新增产能集中于高阶HDI、高多层硬板及高端基材领域,且向海外加速布局;25Q1国内PCB厂商购建固定资产等支付现金额同比增长42.4% [25][26] - 产品价格跟踪:LME铜价H1震荡上行,电子电路铜箔价格振荡上行,环氧树脂上半年缓慢上升、5月以来小幅回调,电子玻纤布Q1价格明显上涨;CCL价格因原材料涨价和需求旺盛上涨,平均涨幅约5 - 10%,头部厂商Q2或进一步涨价,PCB价格25H1向下游涨价 [29][30][31] - PCB整体景气度:1 - 4月台股PCB行业累计收入同比+14.9%,4月合计营收同比+19.3%环比+5.8%;Prismark预计25Q2 - 3产业链稼动率环比提升,25年全球PCB市场规模+6.8%,24 - 29年CAGR达5.2% [35][37][38] AI算力、AI端侧创新推动需求向上,行业产能处于加速扩张周期 - AI算力催生高阶HDI及高多层需求快速增长,行业供给紧张、扩产加速:云厂商Capex增长推动算力需求释放,2024 - 2029年服务器用PCB市场CAGR达11.6%;博通财报超预期,ASIC景气度指引及Tomahawk 6芯片交付强化市场信心;AI服务器发展对PCB性能要求提升,高端产能中长期紧张;2024年全球HDI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9%,预计24 - 29年CAGR达6.4%;AI服务器PCB价值量提升,规模高速增长,2023 - 2028年CAGR达32.5%;国内厂商扩充匹配AI算力的高多层及HDI产能 [42][47][49][53][56][59] - CCL:高速材料需求弹性向上,国内头部厂商有望深度受益:4月台股CCL/FCCL公司总产值同比+15%/+9%,近三月收入同比加速增长;24 - 26年AI服务器对高阶CCL需求及产能供给CAGR分别为26%/7%,供需紧张或持续;国内CCL龙头生益科技、南亚新材有望取得份额突破;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下游需求库存因素驱动CCL中长期涨价 [5] - 消费终端AI化及汽车智能化趋势带动PCB规格升级,望打开增长新空间:消费终端AI升级及新型态终端推出带动PCB规格升级和价值量提升,苹果25 - 27年iPhone AI升级及折叠屏推出将推动创新,头部厂商加大Capex投入;汽车智能化方面,TSL预计6月底推出Robotaxi服务,有望加速汽车板升级,目前汽车板市场需求平稳,但成本和竞争压力或影响板厂盈利能力 [6] - 载板:AI算力芯片放量带动行业明显回暖,国内高端载板有望取得新突破:25年AI算力芯片出货放量,全球ABF载板产能稼动率提升,台系载板三雄营收增长;预计25年底全球ABF载板供需平衡;国内高端载板厂商如深南、兴森等推进客户新品打样认证,有望放量 [6] 行业投资观点 - 建议关注算力板、CCL、AI端侧、国产替代等板块中长期投资机会:算力板关注胜宏科技、沪电股份等;CCL看好生益科技,关注南亚新材等;消费电子关注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汽车智能化关注世运电路、景旺电子等;载板关注深南电路、兴森科技等 [6]
大面积车机故障 奔驰沉默背后的智能化困局
中国经济网· 2025-06-16 13:37
奔驰车机故障事件 - 全国多地奔驰车主遭遇车载导航、CarPlay等基础功能故障,奔驰官方未回应 [1] - 故障可能源于OTA更新误删导航系统授权文件,部分车主收到短信称系后台临时故障但修复时间未定 [3] - 截至13日下午部分功能逐步恢复,客服建议重启车辆,奔驰公关部未提供官方回复 [4] 奔驰智能化转型困境 - 相比大众、宝马等德系车企已有合作项目落地,奔驰智能化进展停滞,自研MB OS系统开发滞后导致纯电轿车CLA量产推迟 [4][7] - 虽与百度、Momenta有合作但缺乏核心技术共创,而宝马与阿里深化AI合作,奥迪已搭载华为智驾系统 [7][8] - 公司2019年起在华研发投入105亿元,拥有超2000名研发人员,但车机故障暴露传统车企智能化保守的短板 [4][5] 电动化战略调整与市场表现 - 2021年提出"全面电动"战略,但2023年在华纯电车型销量仅3 2万辆,EQ系列部分月份销量个位数 [9] - 400V纯电EVA平台首款车型EQE推出时,中国市场已普及800V平台,技术落后导致2023年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计划 [9][11] - 2024年奔驰全球销量同比下滑3%至198 3万辆,纯电车型销量下滑23%至18 5万辆,中国区销量下滑7%至68 36万辆 [11] 财务与合作伙伴影响 - 2024年奔驰集团营收下滑4 5%,息税前利润下滑30 8%,净利润下滑28 4% [11] - 合资方北汽因北京奔驰业绩拖累,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68 5%,北京奔驰税后溢利减少5 55亿欧元(约43 57亿元) [11] 高层表态与行动矛盾 - 董事会主席康林松称将投入超140亿元提升中国本土研发,但车机故障后公司沉默应对 [1][5] - 销售总裁段建军强调学习"中国速度"响应需求,但实际故障处理效率引发用户不满 [4][12]
高溢价跨界并购!果链巨头加码汽车智能装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3:12
收购交易概况 - 博众精工拟以现金4.2亿元收购上海沃典70%股权,交易完成后上海沃典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1] - 上海沃典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6亿元,较2024年末净资产1.33亿元增值约352% [3] - 交易带来约3.6亿至3.62亿元商誉 [3]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上海沃典是工业智能自动化系统集成商,专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智能输送系统、自动化检测与智能物流单元 [3] - 已与宝马、奔驰、小米、吉利等知名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 2023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73万元、3857万元,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264万元,呈现持续增长 [3] - 业绩承诺期内(2025—2027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85亿元,年均需超6000万元 [5] 收购战略与协同效应 - 公司旨在构建涵盖3C、新能源和汽车领域的多元化业务格局 [4] - 上海沃典的汽车智能装备业务与公司现有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业务存在协同效应 [4][5] 公司现状与资金情况 - 博众精工2024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66%,2025年一季度营收下滑0.8%,归母净利润亏损超3000万元 [5] - 2025年一季度货币资金约12.02亿元,短期负债约12.3亿元,货币资金无法覆盖短债 [5] - 公司表示并购不会对资金流动性造成问题 [5] 市场反应 - 公告次日(6月16日)午盘股价报25.41元/股,涨幅1.36%,总市值113亿元 [6]
国内芯片企业加速入局车规级UWB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6-15 21:28
车规级UWB芯片市场前景 - 汽车半导体价值将从燃油车时代的单车不到500美元增长到智能电动车超过1500美元 [1] - 车规级UWB芯片成为新增长蓝海,受益于汽车智能化对高精度、双向定位的需求提升 [1] - 2022年UWB数字钥匙渗透率仅2.1%,市场规模0.96亿美元,预计2027年渗透率超50%,市场规模达22.56亿美元 [2] UWB技术发展现状 - UWB技术凭借厘米级定位精度、低功耗和抗干扰能力开始渗透汽车行业 [1] - 宝马在2021年率先将UWB技术应用于汽车数字钥匙功能 [1] - 比亚迪汉高配版、奔驰、问界M9、极氪等中高端车型已少量采用UWB技术 [2] - 智能手机是UWB最大应用市场,汽车成为第二大应用市场 [2] 加特兰公司动态 - 加特兰发布符合IEEE 802.15.4ab新标准的车规级UWB SoC芯片"天枢" [1] - 2023年组建超百人专职UWB开发团队,包含50位无线通信领域资深专家 [2] - 已申请60余项UWB专利,含2项标准必要专利 [2] - "天枢"芯片7月送样,年底量产 [3] 行业竞争格局 - 车规级UWB芯片市场长期由恩智浦、Qorvo等国外企业主导 [3] - 国内企业如纽瑞芯、杭州优智联、欧思微等加速布局车规级UWB芯片 [3] - 国内UWB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正从样品测试向规模化量产过渡 [3] - 纽瑞芯等企业已实现车规级UWB芯片量产 [3]
国内芯片企业加速入局车规级UWB市场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5 20:19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汽车半导体价值从燃油车时代的单车不到500美元增长至智能电动车时代的超过1500美元,新兴车用半导体需求巨大 [1] - UWB技术凭借厘米级定位精度、低功耗和抗干扰能力,开始渗透进汽车行业,2021年宝马率先应用UWB技术实现数字钥匙功能 [1] - 2022年UWB数字钥匙渗透率仅为2.1%,市场规模0.96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渗透率将超过50%,市场规模达22.56亿美元 [2] - UWB技术从高端车型开始普及,逐步向中端及大众化车型扩展,汽车市场成为UWB第二大应用市场 [2] 公司动态与产品发布 - 加特兰发布符合IEEE 802.15.4ab新标准的车规级UWB SoC芯片"Dubhe"(天枢),送样时间为今年7月,量产时间在今年年底 [1][3] - 加特兰2023年正式进入车用UWB芯片开发,组建超过百人的专职UWB开发团队,已申请60余项专利,包含2项标准必要专利 [2] - 国内芯片企业如纽瑞芯、杭州优智联、欧思微等加速车规级UWB芯片量产上车,国内UWB技术从样品测试向规模化量产过渡 [3] 竞争格局与供应链 - 车规级UWB芯片市场过去由国外企业主导,包括NXP(恩智浦)、Qrovo,其中恩智浦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3] - 国内企业如加特兰、纽瑞芯等布局车规级UWB产品,争抢国产替代红利,部分企业已实现量产 [3]
晚间公告丨6月15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第一财经· 2025-06-15 19:15
品大事 - 永安药业股价短期涨幅较大,严重偏离大盘走势,存在较高炒作风险,公司基本面无重大变化且2025年一季度处于亏损状态 [3] - *ST同洲将于6月17日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同洲电子",日涨跌幅限制恢复至10% [4] - 广生堂控股子公司乙肝治疗创新药GST-HG141获III期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批件,将由李兰娟院士担任主要研究者 [5] - 华海药业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证书,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6] - 博众精工拟以4.2亿元收购上海沃典70%股权,切入汽车智能装备市场,形成"3C+新能源+汽车"多轮驱动业务格局 [7] 增减持 - 宝利国际股东周德洪拟减持不超过2746.8万股(占总股本3%) [9] - 国茂股份实控人徐国忠、徐彬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977.26万股(占总股本3%) [10] - 恒瑞医药董事孙杰平拟减持不超过47.67万股(占总股本0.007%) [11] - 山东章鼓部分董事、高管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55.08万股(占总股本0.5%) [12] - 德恩精工部分高管拟合计减持不超过29.55万股(占总股本0.2%) [13] - 利安科技监事会主席拟减持不超过7500股(占总股本0.013%) [14] - 果麦文化副总经理拟减持不超过5.05万股(占总股本0.05%) [15] - 翔丰华总经理拟减持不超过2.5万股(占总股本0.02%) [16] 签大单 - 今天国际中标中广核仓库智能化升级项目,金额2200万元(占2024年营收0.93%),系公司在核电领域首个订单 [18]
鸿蒙智行多界或设独立渠道,比亚迪回应“圆规掉头”磨损争议|第一财经汽车日评
第一财经· 2025-06-13 21:02
鸿蒙智行渠道建设 - 鸿蒙智行旗下尊界、智界、尚界、享界计划建设独立专网销售渠道,并已启动经销商招商会,倾向于在现有经销商体系内拓展门店 [3] - 2024年底中升、永达等经销商集团已调整BBA授权门店转型为问界或鸿蒙智行门店,截至2024年鸿蒙智行体验中心及用户中心数量超800家 [3] 比亚迪腾势技术争议 - 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回应"圆规掉头"功能争议,称该技术通过后轮外八模式与智能差扭控制将滑动摩擦转为滚动摩擦,轮胎磨损仅0.05毫米/年,占三年换胎周期总磨损量的2.5% [3] - 数据显示90%用户每周需使用一次该功能解决窄路掉头等场景需求 [3] 长安汽车战略规划 - 长安汽车目标2030年总销量达5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400万辆、新能源300万辆、海外150万辆 [3] - 公司新设产品CEO岗位,由狄智睿、袁志雄分别负责启源与引力品牌,强化产品与营销协同 [3] - 深蓝S09预售首月订单超2万辆,30.99万元高配版占比70% [4] 东风自主品牌动态 - 猛士M817作为战略新品试图突破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纳米06上市起售价7.99万元 [6] - 2025年1-5月东风集团新能源车销量16万辆,同比增长34.4% [6] 岚图产品升级 - 岚图FREE+搭载华为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与乾崑智驾ADS 4系统,定位中大型SUV市场TOP3,计划6月开启预订 [7] - 岚图投入超5亿元优化产品功能,该车型为首批搭载华为乾崑ADS 4的车型之一 [7] 小鹏华为技术合作 - 小鹏G7首发搭载与华为联合开发的AR-HUD"追光全景"显示系统,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眩晕、遮挡视线问题 [8] - 华为提供超100亿元研发的AR-HUD硬件平台,小鹏负责端到端AI算法及个性化内容设计 [8]
天有为: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下 带动汽车内屏幕用量提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6-13 19:40
公司概况 - 天有为于2024年4月24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主要从事汽车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并逐步向智能座舱领域拓展 [1]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子式组合仪表、全液晶组合仪表、双联屏仪表及其他汽车电子产品与服务 [1] - 公司具备为汽车整车厂商同步研发及批量供货能力,客户包括现代汽车集团、比亚迪、长安汽车、一汽奔腾、奇瑞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厂商及零部件供应商 [1] 业务模式 - 公司产品需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化开发,与客户车型开发进度同步 [2] - 产品验证流程包括OTS(工装样件)、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等,批量供货一般在PPAP后开始 [2] - 开发周期根据客户车型开发时间和验证时长存在差异,一般在6-24个月,海外客户开发周期一般长于国内客户 [2] 海外市场拓展 - 公司境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7.06%提升至2024年的53.60% [2] - 未来将加速全球化布局,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份额 [2] - 海外收入主要源自技术沉淀和客户资源积累,特别是复合屏技术高性价比方案的竞争力 [2] 行业趋势 - 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汽车屏幕用量增加,仪表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向多屏化、大屏化、联屏化方向发展 [2] - 整车厂商降本增效,更有动力选择优质的本土汽车电子供应商合作 [2] 竞争优势 - 自主研发的复合屏技术将段码屏与TFT彩屏结合,以较低成本实现高分辨率显示 [3] - 重点发展全液晶组合仪表、双联屏仪表等高毛利产品,技术门槛高,市场竞争较少 [3] - 核心工序自制能力强,生产基地土地厂房及人力成本低于同行业 [3] - 产品体积小、重量轻,物流成本低,无需就近配套 [3] - 客户资源丰富,海外客户粘度高、订单稳定性强 [3]
博世徐大全:从“中国需要博世”到“博世需要中国”
新华财经· 2025-06-13 15:10
编者按:在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跃迁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独特的竞争优势重构全球竞争格 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是产业的观察者、推动者,也是跨界融合的"搭桥人"。新华财经与百人会共同 打造"百人会百人谈"栏目,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企业高管、投资人士畅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新技术、 新趋势、新动能,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新华财经北京6月13日电(记者王鹤王钊)博世集团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量级存在。在中国,博世 2024年销售额达到1427亿元,同比增长2.7%。博世将中国视为全球创新引擎,正从"根植本土、服务本 土"迈向"立足中国,服务全球"。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新华财经与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进行了深度对话,当AI给 汽车智能化装上加速器,博世看到什么机会?激烈的行业竞争下,供应商如何平衡价格和利润?当跨国 车企纷纷开启在华发展的2.0阶段,博世如何应变? 新华财经:AI给汽车行业按上了"加速器",主流车企近期密集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战略,博世看到了 什么机会?什么挑战?有什么样的担忧? 徐大全:2025年是辅助驾驶普及的元年。前几年,各家主机厂和创新公司都在开发辅助驾驶技术,从高 速辅助驾驶 ...
惠科推出全球首款a-Si车载TRD+TDDI屏幕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6-13 12:44
产品创新 - 推出全球首款a-Si车载Tri-gate(TRD)+TDDI屏幕,是国内首创将a-Si材料的Tri-gate技术与incell触控屏整合的产品 [1] - 12.3英寸车载显示屏基于a-Si材料实现Tri-gate驱动,在相同分辨率下减少驱动芯片和外围元器件使用,降低成本 [1] - 支持多点触控、戴手套操作、湿手操作,满足各种人机交互场景需求 [2] 技术优势 - 相较于LTPS屏幕技术,拥有高信赖性、低成本等优势,显著提升驱动效率和稳定性 [1] - 利用Tri-gate架构搭配GDL电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提升屏占比和视觉体验 [3] - 通过快速响应和分区精准控光提升明暗对比度(1800:1),在Mini-LED背光系统中呈现更清晰画面细节 [3] 产品性能 - 通过车规级认证(AEC-Q100)和汽车行业质量标准(IATF-16949),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显示和精准触控性能 [4] - 减少零件使用带来空间节省,可在更小空间集成更多晶体管,支持驱动2K/4K甚至更高分辨率屏幕 [1] - 屏幕表面反射率降低,进一步提升画面清晰度 [3] 成本优势 - 基于成熟a-Si技术迭代,兼容现有产线,大幅缩短客户开发周期 [5] - a-Si面板良好兼容性确保产品适配各类车载显示屏,降低车企匹配成本 [5] - 高端车载LCD屏幕通常因高分辨率和大尺寸增加芯片数量导致成本上升,而该技术有效解决此问题 [5] 市场表现 - 公司持续深耕车载显示前装市场,优化产品结构 [5] - 2024年车载显示前装产品出货量同比猛增3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