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降级
icon
搜索文档
住进车库的中产,在消费降级中找到了新的“快乐老家”
虎嗅· 2025-06-20 13:36
车库改造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城市中产群体将私家车库改造为多功能生活空间,实现低成本的精神栖息地与个性化休闲场所 [6][11][19] - 车库的核心价值从停车功能转向"心理安全区"和"圆梦试验田",满足创造欲与自主掌控感 [24][29][41] - 该趋势反映消费降级背景下,中产通过轻量级资产配置重构生活体验的务实策略 [14][18][32]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城市居住空间稀缺,人均可支配面积不足,车库产权成本高(部分地区过户费达车库价格1/3)[4] - 中产休闲需求升级,传统户外活动因舟车劳顿吸引力下降,转向近场化解决方案 [9][12] - 自由职业者增长催生混合功能空间需求,车库兼具工作室/商铺/仓库三重属性 [26][28] 改造方案与成本效益 - 基础改造(水电/墙面/地面)成本低于家庭自驾游预算,露营装备可复用为家具 [15][16] - 高效空间利用方案包括洞洞板墙面系统、水性地坪漆、简易上下水系统等 [15][29] - 商业改造案例涵盖陶艺工作室/咖啡店/买手店,面积利用率达28平方米 [21][28][29] 资产配置特性 - 车库作为轻量级不动产,价格波动小,全款购置压力显著低于住宅 [38][40] - 改造投入直接提升使用价值,形成"装修溢价"而非市场溢价 [40] - 相比住宅的学区/地段绑定,车库功能可随需求动态调整 [13][46] 行业潜在机会 - 针对小微空间的专业装修方案需求上升,耐磨材料/折叠家具受青睐 [15][17] - 社区商业生态重构,车库改造门店形成微型商业集群 [28] - 二手车库交易市场活跃,装修废料清理成为配套服务需求点 [21]
天然橡胶:地缘冲突使原油偏强运行 胶价高位震荡
金投网· 2025-06-20 10:12
【原料及现货】截至6月19日,杯胶48.30(+0.65)泰铢/千克,胶乳57.75(+0.25)泰铢/千克。云南胶 水收购价13300(0)元/吨,海南新鲜胶乳14100(+200)元/吨,全乳胶上海市场14000(0)元/吨,青 岛保税区泰标1710(-10)美元/吨,泰混13850(0)元/吨。 【轮胎开工率及库存】截至6月19日,中国半钢胎样本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1.54%,环比+1.56个百分点, 同比-8.52个百分点。半钢胎企业产能利用率涨跌互现,部分企业为满足订单需求适度提产,另有个别 企业因电厂检修,生产暂停,限制周内样本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幅度。中国全钢胎样本企业产能利用率 为61.39%,环比+2.69个百分点,同比-0.45个百分点。上周检修的样本企业排产逐步恢复至常规水平, 带动全钢胎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走高。 1-5月,泰国出口混合胶合计为74.7万吨,同比增55%;混合胶出口到中国合计为74.2万吨,同比增 59%。 【逻辑】供应方面,下旬海外降雨有缓和预期,利于新胶出量,月底云南替代种植指标逐渐进入,对国 内供应明显施压。需求方面,6月中下旬轮胎终端市场处于逐步恢复阶段,然周期内物流 ...
汽车销量跟踪:淡季提前来临
数说新能源· 2025-06-16 11:19
市场整体走势 - 五一至端午节期间市场呈现"两头翘"走势,但客流量在五一后逐步走弱,端午节短暂冲高后再次走弱 [1] - 乘用车销售淡季周期已回归2020年前模式,今年淡季提前至五月中下旬(往年通常在六月上旬) [2] - 六月市场环比五月预计更淡,部分品牌因新车上市或强刺激政策可能有短期亮点,但整体月度环比走弱趋势明显 [3] 分品牌销量观察 - 比亚迪终端日均订单同比下滑10%—15%(去年破百,今年约70—80),零售端压力较大,主品牌订单量维持在六七万水平 [4] - 吉利银河5月完成约12万订单,6月目标12万,受价格舆情影响,近期周度订单约1.8—2万台 [5] - 理想L6焕新版5月上市后端午节冲量,节后周度订单回落至约1万台(与4月/5月中旬水平相当) [6] - 问界近期订单主要靠大湾区拉动(约1000多单),剔除大湾区及中介订单后呈现下滑或进入稳态 [7] - 零跑全国周度订单基本维持在8000—9000台 [8] - 极氪订单维持在约3000—3500台 [9] - 小鹏上周整体订单约1.1万台,其中MONA03占六七千台,G6/G9/P7i因补贴政策订单有增长 [10] - 特斯拉订单波动大,5月30日FSD转移及6月5日促销措施均带来订单反弹 [11] - 智界S800订单约4000多台,小鹏MONA03Max版上市初期热度高但两周后趋于平稳 [12] 下半年展望 - 需熬过六月、七月淡季,部分品牌已调整半年度冲刺目标 [13] - 燃油车(尤其B级轿车/SUV)可能在半年考核节点冲量(如大众、丰田) [14] - 郑州等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收紧或停止,若持续收紧可能拉长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 [15] - 消费降级明显,A0级(10万以下)纯电小车前五个月增长55%(市场量从100万增至150万),中高端车消费偏谨慎 [16] - 新能源渗透率在50%—55%区间波动,油车(尤其日系、大众)仍具韧性 [17] 新能源与油车竞争 - 油车优势包括性价比、长期稳定性、耐用性、保值率,受下沉市场欢迎 [18] - 电车挑战包括技术迭代过快导致消费者持续观望,二手车残值不稳定,经济形势下换车频率降低 [18] - 零跑、吉利主要抢占比亚迪份额,比亚迪新能源市占率从近40%跌至25%-28% [19] 2026年免征购置税政策影响 - 预计2026年购置税免税额度从3万元降至1.5万元,含税价门槛从约33.9万降至约16.9万 [20] - 当前全国乘用车平均成交价约16.8万,新政策能覆盖约3/4销量(约1700万台) [20] - 20万以上车型税收增加(约八九千至破万),但对中高端/豪华车型消费者感知不强 [20] 重点新车展望 - 小鹏G7定位介于G6和G9之间,预期起售价约20.99万,稳态月销8000—10000台 [21][22] - 小米YU7热度高,预期标准版单电机约24.99万起,轻松破2.5万台/月 [23][25][29] - 理想i8定位运动化造型中大型SUV,预期价格35万区间,销量可超越竞品 [29][30][31] - 理想MEGA Home版占比高(约60%—70%),在50万+纯电家用MPV市场定位独特 [32] 30万+中大型SUV市场竞争 - 主要抢夺合资/外资燃油车份额(如宝马X3/X5、奔驰GLE等) [34] - 2024年30—50万燃油车市场约53—54万台,新能源有望从中再夺取10万+份额 [35] - 主要玩家包括问界M8、理想L8、领克900等,市场增量空间主要靠M8和领克900 [36] 其他动态 - 小鹏MONA03 Max版占比约30%,预计带来约3000台的月销量增量 [38][39] - 地方补贴动态:郑州6月12日起限额/停止,江浙沪地区目前相对平稳 [40] - 比亚迪出海表现好,主因其参数优势及价格调整后较特斯拉更具竞争力 [33]
28岁,为了早日存够50w,我开始了消费降级!
搜狐财经· 2025-06-15 12:27
消费观念转变 - 从冲动消费转向注重实用性 减少非必要支出 [5] - 不再盲目追求大牌商品 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货替代品 [7][9] - 消费降级后生活方式改变 低物欲带来幸福感提升 [5][11] 二手经济应用 - 从排斥二手物品到主动使用二手平台交易 [13][17] - 通过二手平台出售闲置物品(服装 电子产品 母婴用品等)实现资源再利用 [17] - 二手交易显著降低生活成本 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 [13][17] 资源利用优化 - 改变直接丢弃习惯 对物品进行多功能改造(奶茶袋作饭盒袋/垃圾袋 杯子作储物容器) [19][21][23] - 物尽其用策略减少新物品购买需求 有效控制开支 [19][23] - 玻璃瓶等容器改造为储物工具 替代专用收纳产品 [23] 食品消费调整 - 减少零食购买频率(从每周数百元降至基本不消费) [25][27][29] - 用自制餐饮替代外卖和零食 同等预算可购买更多生鲜食材 [29] - 通过充实日程减少零食摄入机会 形成健康饮食习惯 [31] 财务目标管理 - 设定50万元储蓄目标驱动消费行为系统性改变 [1][31] - 消费模式转型带来月度结余增加 增强财务信心 [11][31] - 长期坚持消费降级策略逐步接近储蓄目标 [3][31]
泡泡玛特新宠Labubu炸虾耳机包上架秒空,重仓泡泡玛特的恒生消费ETF(159699)盘中交投活跃
新浪财经· 2025-06-13 14:59
恒生消费指数表现 - 恒生消费指数(HSCGSI)下跌1.22% 成分股中六福集团领涨6.75% 周大福上涨6.51% 老铺黄金上涨3.12% 友宝在线领跌 [1] - 恒生消费ETF(159699)盘中换手3.61% 成交4883.42万元 近1年日均成交1.03亿元 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最新规模达12.88亿元 [1] - 恒生消费ETF近1年净值上涨20.38% 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22.30% 最长连涨月数3个月 最长连涨涨幅21.08%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5.79% [1] 恒生消费指数成分与权重 - 恒生消费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0.97% 包括泡泡玛特、安踏体育、创科实业等 泡泡玛特含量最高 [2] - 泡泡玛特Labubu怪味便利店系列新品Labubu炸虾耳机包售价99元 上架秒空 小程序盲盒现货仅剩一盒时人数近2万 [2] 消费行业趋势分析 - 银河证券认为"二元消费结构"正在形成 表现为"物质消费理性化 精神消费奢侈化" 反映中国消费市场深度重构 [2] - 国泰君安资管认为本轮新消费本质是"消费降级"的长尾体现 Z世代"悦己消费"叙事性感 但竞争壁垒尚不明确 需关注竞争结构变化 [3] - 当前高景气赛道稀缺 "新消费"主线热度急速上升 呈现明显"赛道化"特征 受到资金追捧 [3] 恒生消费ETF产品信息 - 恒生消费ETF(159699)支持T+0交易 场外联接A类020743 C类020744 可一键布局港股新消费 [4]
水果越自由,百果园越危险
36氪· 2025-06-12 12:29
行业趋势 - 供应链效率提升、进口贸易拓宽、冷链技术普及和生鲜电商崛起使得消费者购买水果成本降低、选择增多,贵价水果从"奢侈品"下沉为日常消费品 [1]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将进一步推动"山竹自由""红毛丹自由"等趋势 [1] - 高端水果降价趋势明显,以榴莲为例,未来3-5年东南亚榴莲产量可能翻一番,配合供应链优化,高端水果自由化是大势所趋 [9] - 电商平台及新一代商超通过"产地直采 + 规模效应"优势击穿传统价格体系,在水果零售市场占据龙头地位 [17][18] 公司表现 - 百果园2024年平均每天关闭2.65家门店,全年税前亏损达3.91亿元,股价长期低于2元 [1] - 2021-2023年营收增速从16.22%下滑至0.7%,归母净利润增速从369.49%下滑至11.9% [7] - 2024年央视315曝光品控问题,包括腐烂水果切块高价出售、隔夜水果冒充鲜果等,严重损害品牌价值 [12] - 加盟门店单店收入从2021年88.45万下滑至2023年H1的79.6万,北京30%门店亏损,武汉地区一半门店亏损 [14] 商业模式 - 百果园本质是供应链公司,上游仅两处自有种植基地,下游加盟店占比超99% [10] - 加盟模式导致管理难度大,存在无证经营、不履行退货政策等问题,品牌与加盟商利益撕裂 [11][15] - 2024年8月从高端路线转向"高性价比"战略,试图通过降毛利、砍价格应对竞争 [18] - 电商平台直接连接上下游,削弱中间商价值,百果园在低价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20] 竞争格局 - 盒马、Costco等新型商超凭借更强大会员体系和商品体系,在水果零售领域更具竞争力 [17] - 盒马2023年9月与17家顶级水果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包括智利车厘子出口公司Garces Fruit等 [17] - Costco通过"毛利率不高于14%"策略建立消费者信任,会员体系远超百果园 [17] - 拼多多等平台通过低价策略(如10元/斤蓝莓、19.9元包邮车厘子)抢占市场份额 [9][21] 消费者行为 - 经济下行周期中,贵价水果从刚需变为可选消费,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平价替代品 [7] - 消费者对水果价格敏感度提升,"只要能便宜一块钱,就不会多花一分" [20] - 新型商超因商品体系齐全获得更高消费者依赖度,百果园会员吸引力不足 [17] - 消费者对高价水果品牌信任度下降,更倾向通过电商或商超渠道购买 [16][21]
四年来首次一季度净利下滑,Lululemon也要涨价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6-10 18:42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4亿美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13%至3.15亿美元,为2021年以来首次一季度净利润下滑 [1][6] - 公司库存较2024年同期增加23%至17亿美元 [6] - 美元升值导致净收入增长减少2130万美元 [8] 区域市场表现 - 国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9%,中国大陆市场增速达21%(固定美元口径22%),新增27家自营门店,可比销售额增长7% [3][4] - 中国大陆直营门店数量达154家,占全球自营门店20% [4] - 美洲地区营收仅同比增长3%,可比销售额下降2%(固定美元口径下降1%),客流量受高通胀和消费信心下降影响 [5][6] 成本与供应链压力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成本上升,已计入对中国商品30%额外关税及其他国家10%关税 [9] - 40%产品在越南制造,17%在柬埔寨,11%在斯里兰卡和印尼,供应链高度依赖亚太地区 [9][10] - 计划通过优化采购、供应商谈判和选择性提价缓解成本压力 [9] 竞争与消费环境 - 国产品牌平替产品通过直播电商以不足百元价格冲击市场 [12]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可选消费品类(服装、化妆品等)销售额同比下降12.8% [12] - 耐克、始祖鸟母公司等同行也宣布涨价计划应对关税压力 [13] 战略调整 - 加快男装品类创新和门店下沉至二三线市场 [18] - 天猫旗舰店618促销推出叠加优惠券,部分产品进入奥特莱斯折扣渠道 [16] - 下调全年业绩指引,盘后股价暴跌近20% [1]
创始人接连出走、找虞书欣代言被喷,MAIA ACTIVE变味儿了?
36氪· 2025-06-10 18:20
品牌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6年,定位新中产女性市场,主打多元独立自由形象,凭借腰精裤、云感裤等爆款迅速崛起[1] - 2020年通过素人宣传片《我不是漂亮,我是_____》实现破圈,播放量达500万次,话题阅读量900万次,奠定"be as you wish"品牌价值观[8][9] - 创立三年线上销售破亿,2022年全渠道销售额达5亿元,年均增速166%,累计融资超2亿元[9] 业绩与市场表现 - 2022年销售额增速从三位数下滑至60%,2023年Q1增速仅4%,远低于lululemon同期在中国市场61%的增速[7] - 核心单品腰精裤累计销量超30万条,初期定价400-800元区间占据差异化优势[7][11] - 被安踏收购后产品线拓展至泛运动品类,核心单品价格下探至200-400元区间[11][14] 品牌战略调整 - 早期采用素人代言+全年300+场社群活动强化姐妹感,2023年转向签约流量明星虞书欣引发老粉强烈不满[1][2][4] - 收购后创始人退出,品牌动作停滞近一年,营销策略从精英叙事转向大众化[4][12] - 对标lululemon但面临同样困境:lululemon一季度财报后股价单日暴跌20%,被迫签约贾玲并开启降价促销[5][9] 行业竞争环境 - 瑜伽服饰行业从增量转向存量竞争,供应链成熟导致产品同质化,白牌商家涌入加剧价格战[11] - 消费降级趋势下新中产人群更注重性价比,蕉下等同类品牌亦通过裁员、拓展男性市场应对[12] - 安踏收购意图补足女性运动产品线,但面临品牌调性流失风险,类似阿迪达斯收购锐步的失败案例[14] 未来挑战 - 需平衡老粉价值认同与大众化转型,短期明星代言可能提振销量但长期品牌力存疑[14] - 产品线泛化导致独特性削弱,需重新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11][14] - 行业整体面临流量见顶压力,最终仍需回归产品力竞争[14]
Crocs遇冷,反叛营销与DIY文化失灵?
犀牛财经· 2025-06-10 14:4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速从2024年同期的14 6%大幅下滑至2 4% [2] - 母公司卡骆驰集团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0 14% [2] - 2025年总收入937 333千美元 较2024年938 633千美元微降0 14% [3] - 2025年毛利率57 8% 较2024年55 6%提升2 2个百分点 [3] - 2025年净利润160 103千美元 同比增长5% [3] 产品与定价 - 2023年销量达1 2亿双 平均每分钟售出228双 [2] - 普通款定价250-2300元 鞋花装饰28-45元 联名款最高达9999元 [2] - 2025年平均售价同比下降2 4% 高价联名款与鞋花销量锐减 [4] 营销策略 - 2005年提出"丑也可以美"口号 2017年塑造"审美反抗者"形象 [3] - 明星带货效应显著 何炅 黄磊等综艺曝光 杨幂 白敬亭等代言推动"洞门"文化 [3] - 小红书鞋花DIY笔记达49万篇 [3] 市场竞争 - 斯凯奇 回力等品牌推出百元级竞品 拼多多白牌鞋最低7 8元 [4] - 外观设计因未申请专利保护被判定"通用化" 丧失法律保护 [4] - croslite材料被消费者认为与普通EVA差异不大 存在磨脚等问题 [6] 消费趋势 - 2025年仅14 64%消费者愿为"科技感与造型"买单 63 18%更倾向"满足日常运动" [4] - 消费降级趋势明显 高价个性化产品需求减弱 [4][6]
进口化妆品金额创5年最低
36氪· 2025-06-10 08:38
进口美妆市场表现 - 2024年5月进口化妆品数量3.12万吨同比增长7.7%但金额101.9亿元同比下滑4.9% [1] - 1-5月累计进口数量14.21万吨同比增长8.6%但金额503.7亿元同比微降0.2% [3] - 进口金额为近5年最低值较2021年同期差距达150亿元 [11] 国际美妆集团在华困境 - 雅诗兰黛亚太市场受中国香港和韩国拖累中国大陆仅中个位数增长 [15] - 联合利华中国市场高个位数下滑预计下半年改善 [15] - LVMH亚太区下滑11%因中国消费未回暖 [15] - 欧莱雅中国增长停滞仅0.2%-0.3%受旅游零售疲软影响 [15] 品牌调整与市场策略 - ORBIS、TATCHA、ColourPop等外资品牌2025年陆续关闭中国线上渠道 [18] - 国际品牌加速下沉三四线城市欧莱雅计划覆盖5000个购物中心 [20] - 部分品牌如NOBLE ISLE因关税压力降价10%以保市场份额 [20]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转向中端/平价替代品国货珀莱雅登顶618预售榜 [20] - 需求更注重性价比与质价比文化共鸣成为新消费决策因素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