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

搜索文档
多资产多策略布局正当时 光大理财“光盈+”八大策略捕捉时代机遇
环球网· 2025-06-04 13:41
政策引导与市场响应 - 近一年来政策大力引导中长期资本入市 理财公司加速布局含权产品以响应号召 [1] - 2023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打通社保 保险 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2024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3] - 政策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银行理财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 [3] 产品创新与战略布局 - 银行理财深化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创新 光大理财推出光盈+系列 聚焦八大策略 其中六项涉及权益类资产 [4] - 光盈+系列采用指数增强 FOF/MOM等策略 中证500 沪深300等宽基指数作为增强基准 [4] - 光大理财近期增配ETF等指数化工具 并加大对定增 可转债 可交债的投资 参与外高桥定增获配181 49万股 金额近2000万元 [5] 市场环境与配置策略 - 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攀升 债券市场动荡 传统固收类产品收益承压 单一资产策略风险集中 [6] - 理财公司加速构建多资产多策略体系 提升含权类资产配置能力 光大理财通过跨资产类别和跨市场分散配置实现风险对冲 [6] - 阳光橙安盈增强系列采用优先股 存单存款 利率债等多元策略 截至2025年5月末封闭式产品业绩达标率100% 成立满1个月产品年化收益率均超基准 规模年内增长超160亿元 [7]
险资举牌热浪涌动,银行股成热门投资标的
环球网· 2025-06-03 13:57
险资举牌热潮 - 截至5月底已有7家保险公司举牌15次 超越2023年全年举牌数量 也超过2024年前9个月的举牌量 开启近10年来保险行业第三轮举牌浪潮 [1] - 保险行业曾在2015年和2020年出现过两轮举牌潮 [1] 举牌潮驱动因素 - 2015年举牌潮由高负债成本的万能险扩张和"偿二代"下长期股权投资节省资本消耗等因素推动 [3] - 2020年和2024年举牌潮源于利率下行环境下险资投资压力增大 需要通过投资高息股获取稳定现金收益 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有助于获得稳定投资收益 [3] - 今年险资密集举牌上市公司三大原因:低利率环境下潜在"利差损"压力增大 权益投资可增厚投资收益 优化财务报表考虑 多项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出 [3] 举牌标的分析 - 今年险资举牌标的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股 以及北京控股、电投产融、东航物流、中国儒意等企业 [3] - 银行股是被举牌次数最多的类型 公用事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也有涉及 [3]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正在加速落地 第三批600亿元试点资金全部获批后 改革试点资金总规模将增至2220亿元 [4] - 该试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险资入市投资的堵点卡点 [4]
以美韩养老金计划为例:借镜观形:中长期资金入市启示
湘财证券· 2025-05-30 16:03
中长期资金内涵与规模 - 中长期资金包括保险、社保、年金等,具长期性等特征,政策推动其入市[25][26] - 保险、社保、公募基金三类中长期资金保守估计每年为股市提供2.1万亿增量[40] 美国养老金投资经验 - 401(K)计划以股票为核心配置,权益投资集中于医疗、金融、信息技术行业[3][4] - 共同基金管理401(K)计划60%资产,目标日期基金规模达1.33万亿美元,占DC计划资产68%[5][7] - 自动加入和默认投资机制降低决策门槛,吸引增量资金[6][53] 韩国国民养老金计划 - 韩国国民养老金以“权益化、全球化、多元化”为配置模式,投资收益远超养老支出[8] - 投资遵循自上而下流程,“海外权益+国内固收”组合占比63.3%,权益类占比47.9%[87] 对我国启示与建议 - 战略上增配权益资产,战术上采取“哑铃策略”,兼顾价值与成长资产[116][122] - 强化专业机构作用,建立逆周期投资机制,发挥中长期资金“类平准基金”作用[123][124] - 建议配置宽基指数、金融、科技行业及并购重组概念[17]
以美韩养老金计划为例:借镜观形,中长期资金入市启示
湘财证券· 2025-05-30 14:39
中长期资金内涵与规模 - 中长期资金包括保险、社保等,具长期性等特征,政策推动其入市[34][36][39] - 保险、社保、公募基金保守估计每年为股市提供2.1万亿增量资金[56] 美国401(K)计划 - 资产以股票为主,占比60%,行业集中于医疗、金融、信息技术[3][4][88] - 共同基金管理60%资产,目标日期基金规模1.33万亿美元,占DC计划68%[5][7] - “自动加入”和“默认投资”机制激活市场增量资金[6] 韩国国民养老金计划 - 资产配置为海外权益与国内固收并重,权益占比47.9%,固收占比35.1%[8][10][123] -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6.82%,近三年6.98%,全球股市和另类投资贡献显著[15] - 遵循自上而下投资框架,聚焦投资回报率[9] 对我国启示 - 战略上增配权益资产,战术上采取“哑铃策略”[17][18] - 未来机构持仓或配置趋同基准指数,增配/低配成分股获超额收益[19] - 投资建议战略配权益,战术兼顾收益风险,关注宽基指数等方向[20]
600亿险资在路上,中小险企将入场!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今日第11次现金红利发放!险资配置思路如何?听听险企怎么说!
新浪财经· 2025-05-30 11:08
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表现 - 5月30日微跌0 09% 当日为第11次分红现金发放日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回调 太平洋航运涨超2% 东方海外国际 中远海控 中国银行等涨超1% 民生银行 粤海投资微涨 中国电信 海丰国金等跌幅居前 [3] - 自2024年7月以来连续10月分红 每10份累计分红0 29元 [11] 险资长期投资动态 - 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机构陆续获批 中邮保险及中邮保险资管获批参与试点 规模100亿元 [3] - 第三批试点新增多家中小保险公司 如中汇人寿 农银人寿 交银人寿等 资产体量均在千亿元以上 [3] - 国寿资产发起设立鸿鹄志远私募投资基金三期 获批金额400亿元 意向出资方包括中国人寿 新华保险及多家中小险企 [3] - 鸿鹄基金三期将投资并长期持有公司治理良好 经营运作稳健 股息相对稳定 股票流动性相对较好且具备良好回报的大盘蓝筹公司股票 [4] 险资配置偏好 - 高股息股票等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5] - 红利资产是重仓标的 港股红利为主要举牌对象 [6] - 银行仍是第一大重仓行业 占比环比提升0 4pct 运输 电信服务板块分别环比增配1 9和0 6pct 食品饮料 公用事业 能源分别环比下降1 2 0 8和0 6pct [9] - 保险资金重仓股股息率从2014年2 5%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3 6% [9] - 2024年以来已有34次险资举牌 举牌股平均上一年股息率达4 6% [9] 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优势 - 标的指数股息率7 87% 居所有主流红利类指数前列 [9] - 行业分布均衡 成份股30只 聚焦优质高股息龙头 [11] - 港股估值相比于A股更低 安全边际更充分 [10] - 全市场首只"每月分红评估"的港股红利类ETF 一年可最多分红12次 [11]
理财资金入市辟新径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3
银行理财资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 上海外高桥集团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光大理财等11家机构参与,成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 [1] - 银行理财直投定增有助于理财公司从产品和投资两个维度深化与上市公司合作,并让投资者间接参与定增项目 [1] - 监管部门将银行理财纳入战略投资者范畴,降低其参与定增门槛,政策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 [2] 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一季度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4.06万只,同比增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9.41% [2] - 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占比达88.33%,显示行业集中度提升 [2] - 光大理财计划加大资本市场布局,增配ETF等指数化工具,并扩大对定增、可转债等品种投资 [2] 理财资金入市面临的挑战 - 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风险对冲工具不足、投资者风险偏好低是主要堵点 [1] - 定增项目锁定期长与理财产品中短期为主的特征存在期限错配,需设计长期限封闭式产品解决 [3] - 理财公司需加强投后管理,包括动态风险跟踪、信息披露及流动性应急预案 [3] 政策与行业影响 - 2024年《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定增 [2] - 政策拓宽银行理财投资边界,增强理财直投定增的示范效应 [2] - 行业认为此举打通了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提升市场活力 [1][2]
创新高!险资一季度加仓股票约3900亿元,为何基金配置不增反降?
新浪财经· 2025-05-29 10:58
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加速 - 2025年一季度保险资金加速布局权益市场 创下近年来单季最大增持规模 股票投资规模达2 82万亿元 环比净增3900亿元 增幅16 03% 持仓占比升至8 37% [1] - 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2 74万亿元 单季净增加2734亿元 占比8 1% 相较2024年末小幅提升 [1] - 证券投资基金余额为1 65万亿元 单季净减少289亿元 占比持续下滑至4 9% [1] 监管政策推动险资入市 -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4] - 第二批和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先后获批 合计进入试点的保险资金达2220亿元 [4] - 监管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 并调降投资股票风险因子10% 缓解偿付能力压力 [4] 高股息策略主导配置 - 险资持有银行股278 21亿股 持股市值达2657 8亿元 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为银行股 [5] - 在IFRS9准则下 保险公司倾向于投资高股息股票 其公允价值变动可计入FVOCI 避免直接影响利润表 [5] - 当前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约25% 但实际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仅12% [5] 基金配置转向被动管理 - 险资减配公募基金300亿元 主因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基金归类从AFS变为FVTPL 交易成本高昂 [7] - 2022-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跑输业绩基准10%以上的比例高达64% 业绩不佳影响配置动力 [7] - 保险公司转向指数基金 宽基ETF年管理费0 15%-0 5% 显著低于主动基金的1 5%以上 [8] 中长期资金入市建议 - 需深化机制改革 培育"长期资本敢投 优质资产可投 专业机构会投"的良性生态 [6] - 应持续优化长钱长投激励机制 给予保险资金入市政策支持 [6] - 保险公司需拓宽投资边界 发挥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 [6]
中银理财:持续布局指数产品,以收益特征吸引客户长期投资
财经网· 2025-05-28 18:17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2024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出台,明确"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为关键指引,后续配套实施方案着力打通中长期资金堵点[1] - 30万亿银行理财资金在政策支持下持续入市,成为资本市场源头活水[1] - 理财公司通过固收增强类、混合类、权益类多层次产品体系,成为连接客户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桥梁[3] 中银理财战略布局 - 以指数化投资为切入点平衡风险收益,推出超20只指数跟踪策略含权产品,覆盖红利、科技、大盘价值等主流指数[1] - 产品体系涵盖固收增强类、混合类、权益类三大类别,按定位分为绝对收益目标类和指数基准类[9] - 计划在指数产品基础上推出指数增强产品,丰富货架并提升投研能力[2][5] 权益投资实施路径 - 参与方式包括基金投资(指数基金+主动管理基金)和股票投资(定制指数、主动管理、中性对冲等策略组合)[3] - 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完善交易系统并筛选适合理财资金的项目[6] - 与公募基金合作注重工具化(ETF)与风格多样化(主动管理专户)[11] 投研能力建设 - 量化与主动管理双线并重:量化涵盖指数增强及流程管理,主动管理聚焦行业与个股研究[10] - 投研建设重点包括资产配置优化、行业研究深化、个股管理精细化,以匹配市场系统性变化[4] - 通过提升业绩可解释性和降低净值波动增强客户持有意愿[8][12] 市场展望与产品策略 - 认为权益市场具备长期韧性,科技与内需板块存在突出机会,含权产品是低利率环境下多资产布局关键[13] - 指数产品通过大类资产配置降低波动,差异化主题(如红利、科技)拓宽客户选择面[8] - 行业预计将加大资产配置与策略创新力度,推动理财产品差异化发展[14]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20250528
光大期货· 2025-05-28 17:10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2025 年 05 月 28 日) 一、研究观点 | 品种 | 点评 | 观点 | | --- | --- | --- | | | 4 月经济数据整体较 3 月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仍在关税战背景下保持韧性。 | | | | 其中社零同比 5.1%,继续受到"以旧换新"政策的明显支撑。4 月社会信贷 | | | | 需求偏弱,4 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 10.06 万亿元,同比多增 2.86%;4 月 M2 | | | | 同比 8%。此前中美发布联合声明,为后续进一步贸易协商奠定良好开局, | | | | 超过市场预期。近期三部门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政策, | | | | 降低企业负债端成本。金融监管总局强调将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通过 | | | 股指 | 类平准基金的方式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保险资金 | 震荡 | | | 加大入市力度、设立新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增持股 | | | | 票指数基金等。证监会表示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收费模式,扭转基金公 | | | | 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内部政策发力是股指 ...
精彩抢先看|秒懂金融·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之太平资产
第一财经· 2025-05-28 14:19
行业动态 -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开展首届资产管理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展示活动,旨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 [1] - 上交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联合打造《秒懂金融·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专题节目,邀请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公司、券商资管等领域的优秀实践机构分享经验 [1] - 专题节目将探讨如何引导资管行业从自身发展转向以投资者为中心,以及保险资金管理人如何让"耐心资本"获得更好回报等议题 [1] 公司实践 - 太平资产通过考核机制创新、风控体系升级、投研能力重构,实现资金属性与资产特征的跨周期匹配 [1] - 太平资产发挥险资优势,助力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公司代表包括资产管理事业部总经理陈晨和研究部助理总经理朱晓明,将分享实践经验 [1] 节目信息 - 完整节目将于5月30日15:00在第一财经官网/APP"秒懂金融"专题上线 [2] - 节目还将于5月31日17:00在第一财经电视"秒懂金融"栏目播出 [2] - 活动指导单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单位为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