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

搜索文档
炬申股份(001202) - 2025年6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9 21:54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活动时间为2025年6月9日15:00 - 17:00 [3] - 活动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3] - 参与单位包括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财务负责人余思榆等 [3] 业务相关 - 公司已获批铝、铜等10个期货交割仓库(场所)资质 [3] - 2024年仓储业务收入增长因抓住市场需求,积极开拓仓储及相关业务 [3] 融资相关 -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8,000万元(含本数),详情见《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 [3] 设备相关 - 公司正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已购置部分新能源运输和装卸设备、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等 [3] 船舶相关 - 公司前期签订船舶建造合同,后续进展将按规定及时披露 [3]
新研究:气候变化速度远超珊瑚礁迁移能力
新华社· 2025-06-09 17:26
珊瑚礁迁移研究 - 新西兰和美国研究人员构建全球模拟模型,包含约5万处珊瑚礁分布点,整合珊瑚生长、扩散、进化及耐热适应等关键生态过程 [1] - 研究测试3种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低温室气体排放(升温约2摄氏度)、中等排放(升温约3摄氏度)和高排放(升温超4摄氏度) [1] - 结果显示到本世纪末即便只升温1.5到2摄氏度,珊瑚礁数量就将减少三分之一,恢复需耗时数百年 [1] 珊瑚礁生存前景 - 珊瑚礁向高纬度海域迁移的速度远不及气候变暖的破坏速度,很多珊瑚礁的生存窗口期可能不足80年 [1] - 此前研究认为热带珊瑚可能通过扩张在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建立新的高纬度珊瑚礁"避难所",但此次研究证实新的珊瑚礁在高纬度海域形成得不够快 [1] - 未来50年将出现最严重的珊瑚消亡,美国佛罗里达北部、澳大利亚南部和日本南部等区域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珊瑚礁,但其形成速度不够快 [1] 应对措施 - 任何程度的温室气体减排都将对珊瑚礁及其依存生态系统的未来产生关键影响 [2] - 需加强治理海洋污染等非气候因素,以提升现有和未来珊瑚栖息地的生态韧性 [2]
卓越新能(688196):公司首次覆盖报告:生物柴油龙头朝百万产能进发,减碳背景下成长可期
开源证券· 2025-06-09 17:1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卓越新能“买入”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卓越新能是国内生物柴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以生物柴油为主、深加工产品为辅的业务模式 未来生物柴油产能有望超百万吨,在全球碳减排背景下成长可期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6、5.30、8.44亿元,EPS分别为3.21、4.41、7.03元,2025年6月6日股价对应PE分别为14.21、10.35、6.49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生物柴油龙头朝百万产能进发,减碳背景下成长可期 - 卓越新能是国内生物柴油龙头,未来总产能将超百万吨 2024年底产能50万吨/年,将在新加坡、沙特、泰国等海外布局 公司废油脂转酯化率达99%,加强副产物利用和生物柴油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15][16][17] - 2022下半年设荷兰子公司,2024年海外销售渠道布局成效显现,业绩底部向上 2015 - 2022年业绩增长,2023年受欧盟贸易摩擦业绩下滑,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6.71%、88.61% [22][28][33] 生物柴油:中国以UCO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降碳属性凸显,未来需求空间广阔 - 生物柴油分一代和二代,SAF以二代生物柴油为原料 一代成本低、降碳比例60% - 70%;二代可直用、降碳80%;SAF凝点低适合航空 可食用油脂和废弃油脂是主要原料,UCO制生物柴油碳排放值最低,中国是主要UCO出口国 [45][49][54] - 国内生物柴油发展慢、开工率常低于50%,行业集中度高 欧盟2025年2月对中国生物柴油征10.0% - 35.6%反倾销税,但中国生物柴油因减碳属性仍有出口可能,在欧盟设销售子公司可提高竞争力 [63][79][84] - 国际、欧盟、新加坡等推行船舶降碳政策,生物柴油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86][87] - 2024年欧洲生物柴油价格先涨后跌再涨,2025年以来持续上涨 未来随着需求增加,生物柴油盈利能力有望稳中有增 [90][91] SAF:SAF行业蓬勃发展,中国企业或凭UCO优势受益 - 目前主流SAF生产工艺有HEFA、ATJ、FT、PtL四种 HEFA工艺成熟、成本低,预计2030年前为主流;PtL减排潜力大,未来若技术成熟有望成主要工艺 [93][94][95] 公司脂肪醇、甘油等产品景气向上,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 甘油、脂肪醇产品价格与棕榈油价格相关,印尼推行B40政策,棕榈油价格有望高位维持,推动甘油、脂肪醇价格上升 公司甘油是生物柴油副产品,脂肪醇用生物柴油为原料,成本优势强,助力业绩增长 [5]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7.88、57.23、93.1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6、5.30、8.44亿元 [7]
卓越新能:公司首次覆盖报告:生物柴油龙头朝百万产能进发,减碳背景下成长可期-20250609
开源证券· 2025-06-09 16: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卓越新能“买入”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卓越新能是国内生物柴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以生物柴油为主、深加工产品为辅的业务模式,未来生物柴油产能有望超百万吨,在全球碳减排背景下成长可期,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6、5.30、8.44亿元,EPS分别为3.21、4.41、7.03元,2025年6月6日股价对应PE分别为14.21、10.35、6.49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生物柴油龙头朝百万产能进发,减碳背景下成长可期 - 卓越新能是国内生物柴油龙头,2024年底产能50万吨/年,未来将在海外布局产能超百万吨,加强研发投入,提高废油脂转酯化率,布局二代生物柴油及SAF产能,加强副产品利用和产品分级利用,提高综合竞争力 [4][15][19] - 2022年下半年设荷兰子公司,2023年4季度通过其在欧洲自主销售,2024年1季度销售网络搭建完毕,业绩底部向上,未来加强海外布局、扩大产能和释放新产品产能,业绩有望增长 [22][33] 生物柴油:中国以UCO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降碳属性凸显,未来需求空间广阔 - 中国生物柴油以UCO为原料,一代生物柴油成本低但降碳比例低,二代生物柴油降碳比例高但成本高,SAF性质与二代生物柴油接近,适合航空使用,可食用油脂和废弃油脂是主要原料,UCO减排属性突出,中国有望凭其提高生物柴油竞争力,欧美是主要需求国家,中国是主要出口国家 [45][49][54] - 国内生物柴油发展慢、开工率低,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优势大,补贴政策弱、使用占比低,2020 - 2023年主要向欧盟出口,2025年2月欧盟对中国生物柴油征10.0% - 35.6%反倾销税,但中国生物柴油因降碳属性和欧盟原料不足仍有出口可能,在欧盟设销售子公司可提高竞争力 [63][69][83] - 国际、欧盟、新加坡均推行船舶降碳政策,生物柴油需求有望增长 [86][87] - 2024年欧洲生物柴油价格先涨后跌再涨,2025年以来持续上涨,未来随着欧盟碳排放要求趋严和新加坡等地需求增加,盈利能力有望稳中有增 [90][91] SAF:SAF行业蓬勃发展,中国企业或凭UCO优势受益 - HEFA工艺是生产SAF的主流工艺,PtL工艺发展前景大,目前主流工艺有4种,各有优缺点,国际民航业认可11条技术路线,最大添加比例为50% [93][94][99] - 预计到2030年,欧盟、英国、日本等为SAF进口国,中国、美国、印尼等为供应国,中国企业或凭UCO优势受益 [28] 公司脂肪醇、甘油等产品景气向上,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 脂肪醇需求稳定、进口依赖度高,国内产能等稳定,2024年以来开工率高、库存低、价格和价差上涨,公司天然脂肪醇成本优势明显 [26][33][34] - 甘油需求稳定、进口依赖度高,2019年以来开工率下滑,2024年以来库存下降、价格上涨,公司甘油是生物柴油副产品,成本优势强,推动业绩增长 [5][28][37]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7.88、57.23、93.1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6、5.30、8.4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4.0%、13.5%、14.5%,净利率分别为10.2%、9.3%、9.1%,ROE分别为12.1%、14.6%、19.2% [7]
自选股财报季|长江材料业绩会实录:公司产品已应用于3D打印,正逐步扩大规模
全景网· 2025-06-09 12:25
公司经营与发展战略 - 公司坚持"一个核心、两条主线,纵向延伸,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以石英砂为核心业务,做强铸造材料和压裂支撑剂市场,同时沿产业链纵向延伸发展,包括无机绿色材料及3D打印技术应用 [4] - 彰武石英砂矿完全达产后将提升公司在原砂和覆膜砂市场的份额,新型环保产品推广将成为新盈利增长点 [2] - 公司考虑在未涉足地区新建产能以完善市场布局,当前产能利用率适中并有储备产能 [10]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产品已应用于3D打印并逐步扩大规模,下属公司直接使用3D打印技术为下游客户提供铸件产品,预计随着应用扩大综合成本将显著降低 [5] - 研发低氨、无氨覆膜砂产品,无机覆膜砂可实现铸造过程零排放,含硫/氮废气经处理后排放标准远低于国标 [9] - 目前未涉足高纯石英砂领域,聚焦现有业务 [3][11] 市场与行业分析 - 铸造造型材料行业未来朝环保、低排放、无机化方向发展,3D打印技术普及对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具备资源、技术、服务等综合能力 [4] - 原砂和覆膜砂市场因运输半径分散缺乏准确份额数据,但公司拥有完整业务体系、原砂储备和技术优势 [11] - 汽车制造需求上升带动铸造行业整体景气,但细分领域缺乏可比上市公司公开数据 [10] 客户与订单情况 - 下游头部客户包括长安汽车、拓普集团、文灿股份、中国中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 [12] - 当前订单稳定,通过与大铸造企业合作及区域设点推进废砂循环再生业务 [9] 财务与分红 - 2025年一季度盈利同比有所增长 [3] - 分红个税政策依据财税〔2015〕101号文件执行,分红方案由股东大会审议决定 [8] 其他业务动态 - 宁夏油气探矿权按计划推进勘探中,具体进展需关注公告 [1] - 废砂循环业务受地区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及运输成本制约,正通过合作扩规模 [9]
转型金融驱动碳密集产业减排面临的挑战与引导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6-09 09:40
转型金融概述 - 转型金融是为高碳排放或难以减排行业及企业向低碳和零碳转型活动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服务,核心在于支持"棕色"经济活动向"绿色"转变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新阶段 [2] -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探索,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并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 [2] 转型金融支持碳密集产业减排的目标图景及积极效应 - 我国将通过约140万亿元资金直接投资达到碳中和,但目前绿色金融资产主要投向"纯绿"产业,碳密集产业转型金融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3] - 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67.5%,但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资金占比仍较少 [3] - 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需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30%至35%,转型金融通过定向融资助力企业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 [4] - 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转型金融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浙江、重庆等省市陆续发布转型金融支持目录 [5][6] 转型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 2022年到2024年我国转型类债券总计发行198支,累计发行规模1759.82亿元,其中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发行58支,累计发行544.6亿元 [7] - 碳远期、碳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规模有望在2026年实现1000亿元以上 [7] - 转型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通过创新结构将融资成本与企业环境表现统一,迫使企业加快转型 [7] 转型金融的社会效益 - 北京市2024年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优良天数创新高,与转型金融支持"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相关 [8] - 广东省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8%、水质优良率达93.2%,得益于转型资金对电子制造等产业绿色化改造 [8] - 江苏省PM2.5浓度32.3微克/立方米、太湖水质首达Ⅲ类标准,关键在于转型金融对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的支持 [8] 转型金融面临的挑战 -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金融机构难以区分"真转型"与"伪转型"企业 [10] - 国内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企业依赖多套体系,核算方法差异大、数据颗粒度粗 [11] - 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以传统信贷和债券为主,期限多在5年以内,与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长周期不匹配 [13] - 金融资源高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转型需求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错配 [14] 转型金融驱动碳密集产业减排的引导路径建议 - 制定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文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减排效果量化标准 [16] - 出台针对高碳企业获取转型金融服务的信息披露政策,强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 [17] - 设计差异化期限、利率结构的转型金融产品,为碳密集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19] - 建立高碳企业转型风险评估体系,开发与碳减排效果挂钩的金融产品 [20]
知行集团(01539)发布全球首款获碳信用认证ESG灯 可节能近90%
智通财经网· 2025-06-09 08:46
全球碳市场发展 - 全球碳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发展空间广阔 [1] -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呈持续上升趋势 [5] 知行集团ESG碳信用灯 - 公司发布全球首款获得碳信用资格认证的ESG灯,由旗下马来西亚子公司Synergy ESCO推出 [2] - 该灯具功率为4.5瓦,节能约89%,预计使用寿命达18万小时(约40年) [5] - 灯具使用过程中累积碳排放权,公司可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取对价 [5] - 公司计划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政府合作Light+Green One Day项目,改造6000处公寓使用ESG灯,预计碳减排量相当于2500万吨二氧化碳或6.3亿棵树的吸收量 [5]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业务覆盖自主节能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ESG数字化垂直室内农业等领域 [6] - 公司是全球灯具行业首家采用碳排放权管理的企业 [6] - 计划将ESG灯集成到ESG数字化农业领域,预计减少70%能源使用同时提升作物产量10倍 [7] - 业务已覆盖马来西亚、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印尼、中东、南非等地 [8] - 正在推动马来西亚二次上市,有望成为首家于马来西亚二次上市的香港上市公司 [8] 行业背景与政策 - 马来西亚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计划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 [7] - 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7] - 公司2022年承接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大型节能项目,通过安装超高效节能照明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
“地沟油”正在成为飞机燃料,成本仍是传统燃油数倍
第一财经· 2025-06-07 23:36
SAF产量与需求 - 2025年SAF产量预计增长至200万吨,较2024年的100万吨翻倍,但仅占航空燃料使用量的0.7% [1] - 为实现2050年净零碳排放目标,SAF产量需呈指数级增长 [1] - 欧盟规定2025年SAF混合比例为2%(约100万吨),2030年提高至6%,2050年达70% [3] - 中国计划2025年SAF消费量达2万吨以上,累计消费5万吨(占国内航空煤油年消费量0.2%) [4] 政策与市场动态 - 欧盟和英国强制配额政策已于2025年1月1日生效,目前大部分SAF流向欧洲 [3] - 中国2024年9月启动SAF应用试点,12个航班加注SAF;2025年3月起北京等4机场国内航班常态化加注1%SAF混合燃料 [4] - 美国对SAF生产商实施税收抵免并对航空公司补贴,新加坡计划2026年征收可持续燃料税 [9] 产业链发展 -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是国内首个拥有SAF生产装置的企业,2024年与道达尔能源合作建设年产能23万吨项目 [5] - 河南君恒生物成为国内首家SAF商用民营石化企业,现有产能20万吨/年,正投资31.46亿元建设60万吨/年产能 [5] - 中国已建成35万吨SAF产能,包括镇海炼化10万吨/年、海新能科5万吨/年装置 [5] - 中国商飞国产飞机首次SAF演示飞行使用"地沟油"为原料的燃料 [5] 技术与成本挑战 - SAF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最高可减少85% [3] - 2025年SAF全球平均成本预计为传统喷气燃料的4.2倍(2024年为3.1倍) [8] - 欧盟强制添加2%SAF的合规费推高成本,传统燃油价格2025年预计同比下降13%至86美元/桶 [8] - 实现2050年净零碳需支付4.7万亿美元成本,需政府政策支持扩大量产规模 [8] - 未来五年80%SAF可能来自HEFA技术路线,需拓展农业/林业残留物等多元化原料 [6]
研判2025!中国玻璃钢渔船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渔船更新改造已迫在眉睫,玻璃钢渔船成为行业新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7 10:04
玻璃钢渔船行业概述 - 玻璃钢渔船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制造,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特性,通过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等基体提升性能 [3] - 全球渔业发达国家玻璃钢渔船占比达80%-90%,而中国目前仅占2%,木质渔船仍为主流但50%已严重老化 [1][14] - 玻璃钢渔船采用整体成型工艺,表面光滑使航速提升0.5-1节,横摇周期缩短2-3秒,抗风能力显著增强 [3] 经济与性能优势 - 节能表现突出:导热系数仅为钢材1%,节冰率20%-40%,同马力下节油率10%-15% [4] - 使用寿命达50年(钢质船10-15年),30米渔船年均维修费仅为钢质船1/10 [4][5] - 压载重心更低,起浮性和回复能力优于钢质船,适合恶劣海况作业 [3] 行业发展历程 - 1974年天津建成首艘玻璃钢渔船,80年代因技术/材料限制发展受阻 [7][8] - "九五"期间国家启动研发项目,"十五"期间给予20%造船补助但2004年事故导致停滞 [7][8] - 2018年自主设计的大洋性金枪鱼延绳钓船投产,标志技术突破 [7][8] 产业链与上游供应 - 上游原材料:液态合成树脂(2024年产量1.2亿吨,CAGR4.35%)、玻璃纤维(2024年产量756万吨) [8][10][12] - 中游制造企业分为国有(主导)、军工和民营三类,代表厂商包括江龙船艇、中复西港等 [16][17][19] - 下游应用于海洋捕捞、养殖、科研等领域,辽宁等沿海省份已出台政策推动老旧渔船更新 [1][14] 市场现状与政策驱动 - 2025年中国玻璃钢渔船数量预计达1.2万艘(+20%),辽宁省2024年10月发布设备更新政策 [1][14] - 相关上市公司涵盖材料/制造环节:中国巨石(玻璃纤维)、江龙船艇(船艇制造)等 [1] - 江龙船艇2025年Q1营收1.5亿元(-58%),亏损261.83万元,主营公务/旅游/特种船艇 [17] 未来趋势 - 需求增长:海洋经济开发带动渔业/旅游/工程领域应用,成本优势加速替代木质船 [21] - 智能化:集成导航/健康监测系统,自动化成型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22] - 绿色化:采用可回收材料、太阳能/风能辅助动力,降低碳排放 [23][24]
美国下黑手,全球航运巨头:不改,还买中国船
观察者网· 2025-06-06 23:28
全球造船业格局与中国竞争力 - 中国承接全球70%以上绿色船舶订单 涵盖LNG双燃料 甲醇双燃料 氨燃料船和电池混合动力船等主流船型[2] - 中国造船厂占据全球50%以上产能 形成"中国+其他"两分天下的市场格局[4][5] - 2025年前四个月全球新船订单1260万CGT 中国占比54% 韩国22% 美国仅0.2%[5][6] 航运巨头对中国造船业的依赖 - 地中海航运(MSC)订购100多艘新船 首选中国造船厂 包括舟山长宏 广船国际 恒力重工等[4] - MSC高级副总裁表示中国造船技术能力无可替代 美国港口收费不影响订购策略[1][2] - 日本商船三井(MOL)虽暂缓中国LNG船订单 但仍将中韩船厂列为重要合作伙伴[5] 美国重振造船业的困境 - 美国仅剩5家能建造大型商用船舶的船厂 新造船成本高昂 劳动力不足 设施有限[6][8] - 摩根大通指出美国在劳动力成本与技术储备方面难以与中国抗衡[4] - 美国造船业因过度保护失去竞争优势 近期缺乏商船建造经验[8][10] 绿色航运趋势与订单增长 - IMO要求2050年实现航运净零排放 推动新船订单从2016年8.2%增至2024年41%[2] - 舟山长宏交付MSC的11500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 另有36艘同类订单在建[5] - 能源转型趋势促使航运公司加速投资新燃料船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