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法拉利(RACE.US)大跌逾12% 2030年业绩指引不及预期
智通财经· 2025-10-09 22:40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周四公司股价大跌逾12%,报收419.16美元 [1] - 华尔街对公司2030年业绩指引感到失望,认为其过于保守 [1] - 花旗分析师指出,公司指引低于其资本市场日预览中的“低增长情形”预估 [1] 财务业绩指引 - 公司将2025年净收入预期从“超过70亿欧元”上调至“至少71亿欧元” [1] - 公司设定的2030年净收入目标约为90亿欧元 [1] - 公司预计2030年调整后EBITDA利润率将超40%,而分析师平均预期为42% [1]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公司将2030年电动汽车销售占比目标从40%大幅下调至20% [1] - 电动化转型目标的调整是导致市场负面反应的因素之一 [1]
德系豪华车,失守中国市场
第一财经· 2025-10-09 22:08
德系豪华车企三季度在华销量表现 - 宝马三季度在华销量为14.7万辆,同比下降0.4% [2] - 奔驰三季度在华销量为12.5万辆,同比下降27%,是已公布车企中降幅最大的 [2] - 保时捷三季度在华销量为1.1万辆,同比下降20.7% [2] - 奔驰7月在华零售量环比下降超40%,至2.7万辆,为5年来月销量首次跌破2.8万辆 [2] 保时捷在华长期销量趋势与战略调整 - 保时捷在华销量在2021年达到峰值,逼近10万辆 [3] - 2024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为3.22万辆,同比下降26% [3] - 2024年全年,保时捷在华交付量为5.69万辆,同比下降28% [3] - 公司战略转向“质大于量”,主动优化经销商网络并加速本地研发 [3] - 保时捷调整产品战略,重新向燃油和混合动力倾斜,并放慢电动车步伐 [5]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问界、理想等中国品牌凭借智能化电动化优势,在30万元以上市场加速抢夺份额 [4] - 豪华品牌过去依赖的机械性能和品牌溢价在智能电车时代不足以支撑竞争力 [4] - BBA(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终端价格已出现大幅跳水 [4] - 在电动车市场,仅有宝马推出的电动车具有一定声量,但与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仍有差距 [4] 德系豪华车企电动化转型动态 - 奔驰将逐步弃用“EQ”子品牌,未来电动车型将采用“Electric”命名方式 [4] - 奔驰基于纯电MMA平台的首款国产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将于今年秋季上市 [4] - 保时捷未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专属电动车型,市场表现未达预期 [5] - 保时捷原定于2030年代推出的电动平台研发计划将重新规划时间表 [5]
“失望”业绩展望引发抛盘,法拉利股价重挫16%,创2016年以来最大跌幅
华尔街见闻· 2025-10-09 20:57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法拉利股价周四一度暴跌16%,创下2016年米兰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1] - 股价剧烈下跌源于2030年业绩指引未达华尔街预期以及电动化转型目标下调 [1] 业绩指引更新 - 将2025年净收入预期从此前的“超过70亿欧元”上调至“至少71亿欧元” [1][5] - 设定2030年净收入目标约为90亿欧元,分析师普遍认为此长期指引过于保守 [1] - 管理层预测的2030年收入90亿欧元和EBITDA 36亿欧元,隐含的复合年增长率远低于2022年预测的10%增长轨迹 [3] - 预计2025年调整后EBITDA至少为27.2亿欧元 [5] - 预计2030年调整后EBIT至少为27.5亿欧元,调整后每股收益目标至少为11.50欧元 [5]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将2030年电动汽车销售占比目标从40%大幅下调至20% [1][4] - 调整后2030年产品线构成为:40%内燃机汽车、40%混合动力汽车和20%纯电动汽车 [4] - 展示了首款纯电动车“elettrica”的量产底盘和动力系统,计划于2026年底开始交付 [1][6] 股东回报与业务进展 - 公司宣布从2025年开始将股息支付率提高至净利润的40% [3] - 公司将提前一年超越2026年商业计划的盈利目标 [3] - 当前活跃客户数量已增长至9万人,较2022年增长20% [6] - 公司计划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平均每年推出四款新车 [6] 行业背景与分析师观点 - 全球多家汽车制造商近期纷纷下调电动汽车销售目标,原因包括缺乏平价车型、充电站建设进度低于预期以及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 [6] - 花旗分析师认为指引低于其“低增长情形”预估,反映出管理层保守态度,并指出近期共识每股收益和估值倍数存在风险 [1] - 摩根大通分析师对2030年战略计划持乐观态度,对管理层执行长期计划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6] - UBS警告美国消费者需求疲软已从低收入群体蔓延至中等收入购买者,为奢侈品市场前景增添不确定性 [7]
继吉利后,奇瑞也将与雷诺“牵手”在南美生产汽车? 雷诺中国:确有沟通
经济观察报· 2025-10-09 18:41
合作概况与模式 - 奇瑞汽车与雷诺汽车正在洽谈在南美地区开展制造和销售合作,谈判聚焦于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的合作计划 [2] - 合作模式为奇瑞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和资本投入,雷诺则提供其在当地的工厂设施和销售渠道 [1][2] - 具体细节包括:在哥伦比亚恩维加多工厂,奇瑞计划生产燃油车,大部分挂雷诺车标销售,少部分使用奇瑞品牌;在阿根廷科尔多瓦工厂,奇瑞考虑投资插混皮卡生产线,由雷诺负责总经销 [2] 合作战略意义与潜在收益 - 对于奇瑞,合作可使其以轻资产模式运作,利用雷诺在南美深厚的根基、现有工厂及销售渠道,避免重资产投入,降低进入市场的时间与成本,进一步巩固其中国汽车出口冠军的地位 [3] - 奇瑞2024年海外销量达114.5万辆,同比增长21.4%,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合作有望帮助其打开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市场,去年其在拉美市场销量已同比增长42% [3] - 对于雷诺,合作有助于借助奇瑞在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势,加速开拓南美市场,短期内可拓展产品线、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4] - 雷诺集团上半年共售出117万辆汽车,其中电气化车型占比从去年同期的不足30%跃升至44%,与奇瑞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加速其电动化转型进程 [5] 行业背景与公司动态 -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中国车企普遍加快全球化步伐,南美洲因市场潜力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空白成为出海热门地 [2] - 中国车企出海进程中,与国际车企合作已成为新模式,例如吉利汽车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南美,零跑与斯特兰蒂斯在海外也采用类似合作 [4] - 奇瑞汽车2024年1-8月已销售新车172.7万辆,同比增幅超14%,出口汽车79.88万辆,同比增长10.8%,并已于2024年9月25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募资91.4亿港元,上市后与雷诺合作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5] - 知情人士表示,奇瑞与雷诺的合作不会影响雷诺与吉利的现有合作项目 [5]
电动困局,BBA折戟!电车沦为杂牌,差在哪儿?
搜狐财经· 2025-10-03 22:46
文章核心观点 - 豪华汽车品牌宝马、奔驰、奥迪在向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遭遇严重困境,表现为销量与利润大幅下滑,其电动车产品被市场边缘化,品牌价值受损 [1][2][4] - 困境根源在于品牌认知固化、产品力存在硬伤、价格策略失效以及技术底蕴遭质疑,导致在与中国新势力品牌的竞争中全面落后 [2][4] - 公司正通过调整战略、加速本土化合作等方式寻求突围,但面临时间紧迫、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挑战,亟需彻底革新以重塑用户体验和对豪华的定义 [6][7]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宝马暴跌83.8%,奔驰跌55.8%,奥迪跌37.5% [1] - 全球市场萎缩,中国市场表现尤其惨烈,宝马在华销量下滑15.5%,奔驰跌14%,奥迪跌10.2% [1] - 电动车型销量表现更糟,奔驰纯电销量下降31%,奥迪下降23.5%,仅宝马电动增长18.5%但难掩整体颓势 [1] - 2024年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销量前四名为理想L9、蔚来ET7、ES7、ES6,不见公司身影 [4] 品牌与价格策略 - 消费者对公司的品牌认知固化,仍视其为燃油车王者,电动车被视为过渡品,甚至被贴上"杂牌"标签 [2] - 价格战策略失效,宝马i3优惠超10万,奥迪e-tron打6折,奔驰EQE降价16万,但大幅降价反而伤害了品牌价值 [2] - 当公司电动车售价跌至与国产中高端车同区间(如奥迪Q4 e-tron至25万区间),其豪华光环黯淡,消费者转向配置更高的国产车 [2] 产品与技术竞争力 - 公司电动车多基于"油改电"平台,存在空间局促、底盘布局不合理等先天不足 [4] - 智能化是明显短板,表现为车机卡顿、操作逻辑不佳、L2级辅助驾驶不稳定,与理想L9流畅座舱、问界M5鸿蒙系统相比像上一个时代的产物 [4] - 配置策略吝啬,基础舒适功能常需选装,而国产车已将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列为标配,重塑了价值标尺 [4] - 技术底蕴遭质疑,如宝马iX机舱线束杂乱、奔驰电机故障频发、奥迪智能驾驶落后,甚至部分车型仍使用有刷电机等落后技术 [4] 行业竞争格局与公司应对 - 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在2025年已超过50%,市场竞争白热化,新势力品牌如理想目标年销70万辆,鸿蒙智行瞄准百万辆 [6] - 公司正加速本土化以应对,宝马与华为、Momenta合作智能驾驶并计划2026年国产新世代车型,奥迪联手华为推智驾系统 [6] - 公司调整电动化目标,奔驰从"2030年全面纯电"改为"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50%" [6] - 电动时代的豪华定义已转变为智能化体验、科技平权和用户共鸣 [6]
中国摩都,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50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 重庆电动车产量2024年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3] 产业基础与配套 - 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品牌均已设厂 [1][7] - 本土配套率超过60%,电机、电控、车架等核心总成基本实现就近配套 [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2] 智能化转型进展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里程预测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1]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融合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1] - 头部品牌已将无钥匙解锁、手机APP互联、远程控制、OTA升级等功能作为高端车型标配,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 [14] 企业转型案例 - 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7] - 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7] - 虬龙科技的轻量化电动越野车销量已突破10万台,证明特定场景下用户愿意为智能体验付费 [12] 出海战略与布局 - 重庆将高端摩托车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布出海工作方案 [16] - 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16] -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形成覆盖东南亚、欧洲的快速物流网,可实现当日发车第三日抵达老挝 [16] 市场竞争与挑战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 [17] - 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价格是燃油摩托的2–3倍,在东南亚面临价格过高难以普及的问题 [18] - 东南亚市场需面对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日企的竞争 [18]
中国摩都 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23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 [1]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 [2] - 产业战略为对内深耕国内电摩市场,对外拓展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潜力区域 [2] 历史背景与产业转型 - 重庆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摩托车产量仍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2][9] - 全国超200个城市实施"禁摩限摩"政策,燃油摩托车市场空间被压缩 [9] - 2012-2018年电动两轮车销量在3200万上下波动,已超过摩托车销量巅峰 [11] 主要企业转型路径 - 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12] - 隆鑫推出高端电动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12] - 雅迪、爱玛、台铃等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均在重庆设厂 [13] 智能化发展趋势 - 台铃在重庆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6]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6] - 头部品牌已将无钥匙解锁、手机APP互联、OTA升级等功能作为高端车型标配 [19] 成本控制与产业集群效应 - 虬龙科技的轻量化电动越野车销量已突破10万台,验证特定场景下用户为智能体验付费的意愿 [18]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为控制智能硬件成本提供可能 [18] - 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车辆定位、异动报警、电池BMS管控等功能需求位居前列 [19] 出海战略与全球布局 - 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国内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9][21] - 重庆计划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1]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价格是其2-3倍 [22] 物流优势与市场竞争 - 重庆拥有面向国外的5大物流通道,可实现当日发车第三日抵达老挝,极大提升全球交付效率 [22] - 在东南亚市场,中国企业面临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日企的竞争 [23] - 企业采取分兵突围策略,如津沙摩托锁定小排量赛道,昌明摩托深耕定制化 [25][26]
与巨头“联姻”!中国新势力企业杀入欧洲新能源重卡市场
第一商用车网· 2025-10-02 20:58
合作概述 - 速豹科技与欧洲商用车服务平台Alltrucks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 - 合作旨在为速豹新能源重卡客户提供跨区域的维修与保养支持[1] - 此次合作是公司欧洲市场布局的关键进展[9] 服务网络与客户价值 - 速豹用户可享受Alltrucks提供的多品牌、原厂标准维修保养及24/7道路救援[4] - 依托Alltrucks遍布欧洲的700余家合作维修站,客户将获得公平透明价格与优先服务权[4] - 合作旨在提升车辆出勤率并降低服务成本[4] 产品与市场影响 - 速豹最新一代高性能纯电重卡eTopas 600将成为双方联合探索售后服务的核心载体[6] - 合作将为欧洲电动重卡市场带来高效可靠的售后服务体验[8] - 合作进一步完善公司“技术创新+服务赋能”的全球化发展模式[9] 行业动态 - 交通部/工信部推新国标,10月起又一批商用车新规将实施[13] - 上汽红岩控制权将易主,30亿重整投资方案正式揭晓[13] - 近1.6亿公交车大单被某公司中标[15]
11.72亿底价成交?广汽本田拟收购东本发动机
中国经营报· 2025-10-01 20:08
交易概述 - 广汽集团董事会同意合营企业广汽本田以公开受让方式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 [2] - 本田将以其持有的东本发动机剩余50%股权对广汽本田进行增资 [2] - 交易完成后,东本发动机将成为广汽本田的全资子公司 [2] - 东风集团股份持有的50%股权挂牌转让底价为11.72亿元人民币 [3] 交易主体与财务数据 - 东本发动机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1.22亿美元,股东结构为东风集团股份持股50%、本田持股40%、本田中国持股10% [2] - 东本发动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5.66亿元人民币,但净亏损2.28亿元人民币 [3] - 东本发动机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8.0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71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末总资产52.3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5.12亿元人民币 [3] 交易方案与股权结构 - 广汽本田收购所需资金将由广汽集团对广汽本田的现金增资提供 [3] - 交易完成后,广汽集团与本田在广汽本田中的持股比例仍保持50%:50% [3] 交易影响与战略意义 - 此次交易将加速广汽本田在发动机业务上的一体化整合,有助于提升供应链自主性与稳定性,增强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 - 交易将为广汽本田加快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3] - 交易意味着自1998年以来Honda在华以广汽、Honda、东风三方合作模式迎来重大转折 [4] - 该举措有助于广汽本田完善产业链布局,成为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一步 [4]
“摩都”战事下半场:国内换轨,“下南洋”答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2:55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重庆正从“摩托之都”转型为“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 [1]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全球产业基地,实现电动车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7]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重庆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电动化转型加快 [2] - 产业配套从传统车架、灯具转向锂电池、钠电池、智能电控系统等上游核心部件 [11] 企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摩帮三巨头”分化: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电池 [10] - 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电动两轮车企业均在重庆设厂,与传统摩企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生态 [1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电机、车架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6] 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 竞争焦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决定产品最终定价权 [12]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4]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车辆精准定位、远程锁车等功能 [14] - 智能化面临成本挑战,在高度价格敏感的市场中,通过打造产业集群降低成本是关键解法 [15][16] 出海战略与全球市场机遇 - 国内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2024年行业销量为4920万台,同比下降10.55%,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8] - 重庆政策推动电动摩托车产业“提质强链出海”,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0]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中国车企面临日系品牌竞争及产品价格过高(是燃油摩托2–3倍)的挑战 [21][22] - 企业分兵突围:津沙摩托锁定欧洲小排量市场,昌明摩托深耕俄罗斯定制化,宗申、隆鑫靠智能化建立壁垒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