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

搜索文档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 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依赖科技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1] -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解决国家发展安全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 [1] - 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国务院国资委在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给予科技创新强有力支持 [1] 研发投入与成果 - 中央企业2022—2024年研发投入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9% [1] - 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 [1] - 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科研人员144.3万人、同比提高5.5% [1] 重大科技任务与原创技术 - 中央企业牵头3个、参与19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国家级攻关任务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2] - 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数量占同类奖项54%,并获得全部3项科技进步特等奖 [2] - 优化形成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首批45个策源地已形成121项标志性成果 [2] 前沿领域突破与科技成果 - 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领域新建52个策源地,在可控核聚变、6G网络架构、二氧化碳捕集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 - 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奋斗者"号、"梦想"号、深地塔科1井等高端装备研制实现重大突破 [2] - 建成深中通道、南极秦岭站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2] 创新体系与产学研合作 - 中央企业在我国创新链条中处于关键枢纽环节,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 [3]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3] - 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86家中央企业带动800余家高校院所、国企民企推进1000多个项目 [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 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牵头国家及地方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建设孵化器平台及科技产业园区155个 [4] - 2024年35家中央企业面向全社会开展"揭榜挂帅",累计发布榜单210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实际支出经费274.2亿元 [4] - 累计建设中试验证平台205个、成果转化机构76个,2024年实现1232项自主攻关成果应用推广,合同金额达758.4亿元 [4] 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关键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5][6] - 中央企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攻关、工艺升级、产品打造等途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6] - 2024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8%,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2.4% [6] 新兴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 - 2024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 [7] -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1万亿元,占比接近30% [7] - 累计成立未来产业相关企业79家,2024年发布全球首台算力路由器,新一代"人造太阳"突破离子电子"双亿度" [7] 下一步发展方向 - 加快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8] - 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高效率成果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 [8] - 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争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8]
MiniMax宣布连续5天发布重要更新,科创AIETF(588790)逆市上涨,奥比中光领涨
新浪财经· 2025-06-18 10:24
截至2025年6月18日 09:59,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950180)下跌0.04%。成分股方面涨跌互现,奥比中光(688322)领涨1.80%,有方科技(688159)上涨 1.73%,复旦微电(688385)上涨1.57%;优刻得(688158)领跌2.76%,当虹科技(688039)下跌1.46%,萤石网络(688475)下跌1.34%。科创AIETF(588790)上涨 0.18%,最新价报0.56元。流动性方面,科创AIETF盘中换手0.72%,成交2489.79万元。拉长时间看,截至6月17日,科创AIETF近1年日均成交2.64亿元,居 可比基金第一。 6月17日,MiniMax宣布将连续五天发布重要更新,第一弹是开源首个推理模型MiniMax-M1,其多项基准测试比肩DeepSeek-R1、Qwen3等开源模型,接近 海外的最领先模型,但算力成本仅约53万美元。 海通国际持续强调之前的观点,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科技的主旋律",而从AI的发展来看,我国AI研发能力和应用落地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未来对计算机板块促进作用或持续加大。持续看好计算机板块。 从收益能力看,截至20 ...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5位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飞天梦圆,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和无数奋斗者的努力 [1] - 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1] - 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自顶向下方法,先进行10个专业功能设计再逐级分解,确保方案最优 [1] 航天工程技术创新 - 载人航天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 [2] - 工程团队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追求系统优化,不重复走老路 [2] - 为降低风险,工程全线累计制定上万项故障预案,论证材料达几麻袋 [2] 航天员训练与执行 - 航天员在地面进行数百次甚至上千次训练,达到肌肉记忆程度 [4] - 航天员在轨期间日程安排紧凑,需要密切关注各项操作和监测任务 [3] - 航天员对飞行器设计充满信心,表示"没有必要害怕" [3] 着陆场系统改进 - 主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场区,地形由草原变为戈壁 [4] - 针对沙漠着陆风险,改用地面搜救分队承担主要搜索救援任务 [5] - 搜救团队开展百余次沙漠越野训练,克服高达百米、倾角超50度的沙山挑战 [5] 空间应用系统发展 - 空间站实验柜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技术难题 [6] - 实验柜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2倍以上,满足未来10年科学研究需求 [6] - 目前已在果蝇、斑马鱼、水稻、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新华社· 2025-06-17 21:12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千年飞天梦圆到首次太空行走再到空间建站的跨越式发展 [1] - 空间站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 [1] - 天和核心舱科学实验柜推动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国际突破进展 [1] 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双线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 [2]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参研单位 [2] - 着陆场系统采用"螺丝钉"协作机制,形成规模达万人级别的系统工程协作网络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5] - 推动航天技术向生物制药、材料、能源、制造等领域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5] - 科学实验柜模型展示显示中国空间站具备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 [1] 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 - 中国空间站被定位为"国家名片",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 [3] - 已启动选拔训练巴基斯坦航天员项目,形成南南合作新模式 [3] - 航天测控通信网络升级可为全球航天活动提供测控资源支持 [3] 航天精神与文化传承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被总结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精神密码 [2] - 神舟十五号乘组4次出舱任务体现"感觉良好"的扎实训练成果 [2] - 航天工程管理强调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与团队协作的有机结合 [3]
计算机2025年6月研究观点:科技自立自强与AI仍将是计算机板块“主旋律”-20250617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6-17 19: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计算机行业评级为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国对中国科技打压持续,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科技主旋律,中国AI研发和应用达世界先进水平,对计算机板块促进作用或加大,看好计算机板块 [3] - “EDA三巨头”新产品或对中国部分客户“断供”,将加速国产EDA发展 [3] - DeepSeek R1小升级后接近顶尖模型位置,显示中国大模型研发水平达世界头部,国产AI发展值得期待 [3] - 豆包App升级支持视频聊天问答,拓展AI应用至视频领域,打开全新空间 [3] 建议关注标的 华大九天 - 2009年成立,聚焦EDA工具开发、销售及服务,产品用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装领域,总部在北京,多地设有子公司和分支机构 [4] 达梦数据 - 2000年成立,是国内领先数据库产品开发服务商,掌握核心前沿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知名用户,应用于多领域,2019 - 2023年产品市占率居国内数据库厂商前列 [5] 金山办公 - 2019年上市,是全球知名办公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旗下有WPS Office、WPS 365和WPS AI等核心产品 [6] 新大陆 - 1994年成立,2000年上市,以科技创新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具备多领域能力,掌握二维码识读核心技术,在多技术领域领先,人工智能领域有突破 [7] 通行宝 - 从事智慧交通多项业务,有三家子公司,员工900人,承担“智改数转”和“资本运作”两项核心功能,从单一ETC发行服务公司发展为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8][9] 赛意信息 - 2005年成立,2017年上市,从世界500强裂变而来,是企业数智化服务领域领军企业,聚焦多领域技术与商业模式应用 [10] 日联科技 - 是中国工业X射线领域龙头企业,产品用于高科技工业制造领域质量检测,总部在无锡,国内有三个制造基地,境外有工厂和海外公司 [11] 合合信息 - 是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科技企业,基于核心技术为C端和B端提供服务,B端服务已在近30个行业成熟应用 [11] 建议关注标的盈利预测 | 公司 | 收盘价(元) | 总市值(亿元) | 2024A EPS(元/股) | 2025E EPS(元/股) | 2026E EPS(元/股) | 2024A PE | 2025E PE | 2026E PE | | --- | --- | --- | --- | --- | --- | --- | --- | --- | | 华大九天 | 127.07 | 689.92 | 0.20 | 0.39 | 0.61 | 635.4 | 325.8 | 208.3 | | 达梦数据 | 210.40 | 238.26 | 5.44 | 5.63 | 6.77 | 38.7 | 37.4 | 31.1 | | 金山办公 | 281.79 | 1305.19 | 3.56 | 4.22 | 5.10 | 79.2 | 66.8 | 55.3 | | 新大陆 | 31.07 | 320.66 | 1.00 | 1.30 | 1.50 | 31.2 | 23.9 | 20.7 | | 通行宝 | 16.18 | 93.90 | 0.52 | 0.82 | 1.07 | 31.4 | 19.7 | 15.1 | | 赛意信息 | 27.18 | 111.49 | 0.34 | 0.62 | 0.81 | 79.2 | 43.8 | 33.6 | | 合合信息 | 153.46 | 214.84 | 4.93 | 4.86 | 5.97 | 31.1 | 31.6 | 25.7 | [14]
基金经理来信:长城恒生科技指数QDII拟任基金经理雷俊、曲少杰
新浪基金· 2025-06-17 09:32
港股科技板块表现 - 截至6月11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初以来涨幅分别达21 47%和22 00%显著跑赢A股沪深300和创业板指同期表现-1 02%和-3 72% [1] - 港股科技板块行情始于AI技术突破引发的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浪潮增长动能有望延续 [1] 政策支持 - 国内科技自立自强政策持续加码芯片国产替代和软件自主可控领域支持力度提升 [1] - 九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半导体智能装备等卡脖子领域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组合拳加速产业突围 [1] 产业发展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AI技术迎来突破性发展AI+推动科技企业盈利模式升级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 - 港股科技板块作为相关企业上市聚集地直接受益于AI产业周期上行 [2] 资金流动 - 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达6755 53亿港元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在港股交易中占比持续提升 [2] 恒生科技指数优势 - 指数集结30只港股优质互联网及科技制造业龙头其中26只未在A股同步上市提供差异化布局中国科技资产工具 [2] - 采用季度调整与快速纳入规则确保成份股代表行业技术前沿涵盖硬科技和软科技企业契合内需提振和自主可控方向 [3] - 成份股均为具备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深度参与AI产业链AI商业化落地加速或进一步增强企业盈利兑现能力 [3] 长期展望 - 中国科技力量崛起是长期故事恒生科技指数有望持续焕发生机 [3]
黑龙江:锻造新质生产力 科技“繁花”结出产业“硕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7 06:24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 - 黑龙江省"十四五"期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振兴,多项技术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月壤采样、火星探测等国家战略任务[1] - 古龙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助力大庆油田实现日产油气当量超千吨[1] - 中国一重(601106)加氢反应器技术刷新世界纪录[1] 科技政策与组织架构 - 黑龙江省组建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主任的省委科技委员会[1] - 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创新龙江建设意见、创新发展6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1] 科研项目与资金投入 - "十四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101项,直接经费2.6亿元[2] - 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67项,省级财政拨付省自然科学基金3.1亿元[2] - 资助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55项,突破黑土地保护、水下远程自主导航等核心科学问题[2] 科技成果转化 - 2021-2024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动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94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619.11万元[2] - 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793项,项目经费17亿元[2] - 在研重点研发项目形成新技术、新产品1600余项,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900余项[2] 产业化成效 - "十四五"累计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个,兑现省级政策资金5.06亿元[3] - 结题项目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94.29亿元,新增利税16.98亿元[3] - 项目财政资金投入与新增销售收入比达到1:64,获得融资4.99亿元[3] 创新平台建设 - 建设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AI对接平台,实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434项,新增经济收益242.66亿元[3] - 首批建设环哈工大、哈工程等7个创新创业生态圈,汇聚科技型企业1021家[3] - 高校院所通过作价入股等形式累计新成立企业155家[3] 示范平台与成果 - 省市校联合打造哈工大先研院,推动霍尔电推进、灵巧手等数十项高技术成果转化[3] - 推动眼部手术机器人、智能变色舷窗、碳纤维滑雪装备等成果落地龙江[3]
如何尝鲜首批浮动费率基金?“冠军”基金经理:买对行业是前提
券商中国· 2025-06-16 07:30
基金经理王晓川的投资业绩与策略 - 王晓川管理的银华数字经济A在2024年取得50%的收益率,成为全市场主动股票开放型基金冠军 [1][2] - 其投资策略以景气度优先,重配景气度突出的板块,形成"景气+轮动"的投资思路 [2][4] - 在研究员阶段覆盖周期和TMT等风格迥异的板块,打下坚实的投研基础 [2] 银华成长智选混合基金特点 - 该基金是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60%-95%,投资范围覆盖科技、医药、消费、军工等领域 [1][4] - 作为创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能更好激发基金经理追求超额收益,同时在业绩不佳时通过费率优惠保护投资者权益 [4] - 拟任基金经理王晓川表示"买对行业"是取得超额收益的关键前提 [1][4] 行业选择与选股方法 - 在全市场30个大行业、200个子行业中挑选8-10个景气度向上的子行业 [5] - 通过现金流与营收改善情况判断行业景气度,选取利润增速快的公司 [5] - 剔除奇异值等异常情况,选择连续几个季度利润同比高增长且估值合理的股票 [6] - 通过上下游调研和专家访谈寻找基本面预期差 [6] 市场行情研判与投资机会 - 当前A股多数主要指数的PB在短中长期均处于较低位置,PE估值长期在中枢略偏上水平 [7] - 全球市场中AH股仍是估值洼地,中证A500指数PE为14.5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PE为9.55 [8] - 人工智能有望成为较强主线,中国AI未来两年配置优先级逐步提升 [7][8] - AI手机带动Agent生态繁荣,2025年可能是"硬件+Agent"百花齐放的一年 [1][8] 政策环境与市场影响 - 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有助于坚定投资者长期信心 [7] - 政策密集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培育未来产业",为科技行业提供长期支撑 [8] - 深圳、广东、湖南等地已出台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细分领域行动计划 [8]
银华基金王晓川——科技行情仍有演绎空间 人工智能有望成为主线
证券时报· 2025-06-16 01:51
基金经理王晓川的投资策略 - 买对行业是取得超额收益的关键前提,行业配置以景气度优先,重配景气度突出的板块 [1][3] - 在全市场30个大行业、200个子行业中,挑选8-10个景气度向上的子行业,现金流与营收同时改善视为高景气行业 [4] - 剔除奇异值、一次性大额变动、基数低等情况,选择连续几个季度利润同比高增长且估值合理的股票 [4] - 股票仓位和买卖时间点动态调整,盈利预期上修可能成为买入理由,但上涨两到三年后的盈利预期上修不构成买入理由 [3] 银华成长智选混合基金 - 银华成长智选混合基金是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60%-95%,投资范围覆盖科技、医药、消费、军工等领域 [3] - 拟任基金经理王晓川管理的银华数字经济A在2024年以50%的收益率成为全市场主动股票开放型基金冠军 [1][2] - 浮动费率基金能激发基金经理对超额收益的追求,超额收益不佳时通过费率优惠保护投资者权益 [3] 行业与市场研判 - 当前A股多数主要指数的PB在短、中、长期均处于较低位置,PE估值长期在中枢略偏上水平,短期偏高 [6] - 人工智能有望成为较强主线,中国AI未来两年配置优先级逐步提升,外部不确定性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6] - AI端侧是投资重点方向,包括机器人、汽车、音箱等,AI手机带动Agent生态繁荣,2025年或是"硬件+Agent"百花齐放的一年 [7] - 下一轮交易机会或需等待政策预期加码,科技行情仍有演绎空间,短期市场或呈现震荡态势 [6]
跨界供热、制氢、海水淡化……如何不断拓宽核能综合利用的边界?
中国能源网· 2025-06-15 08:58
消费需求多元化推动产品创新 - 消暑产品呈现多元化创新趋势,如防晒帽檐装风扇、防晒服加长领口替代口罩、凉茶酸梅汤改卖配方等 [1] - 消费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促使厂家和经销商在产品改进和精准服务上推陈出新 [1] 核能综合利用边界不断拓宽 - 核能应用从稳定发电扩展到高质量供热、供汽、制氢、海水淡化、生产同位素等领域 [1] - 核能综合利用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功能不断延展,概念逐步转化为实际成果 [1] 核能供热商业化进程 - 2017年核能供热引发关注,外界质疑其安全性、性价比和商业化前景 [1] - 2019年"暖核一号"一期投运,首次实现向周边70万平方米供热 [2] - 2021年"暖核一号"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投产 [2] - 2023年"暖核一号"三期投运,创造国内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先例 [2] - 核电企业通过热电联供新模式实现零碳热源跨区域共享,快速切入清洁取暖市场 [2] 政策支持核能综合利用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 [3] -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核能供汽供热 [3] -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 [3] -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应用 [3] 核能应用场景快速扩展 - 2019年起核能综合利用加速,实现商业供热、城市供暖、南方和东北供暖、工业供热供汽等突破 [3] - 应用场景从园区到县域再到跨区域,从单一发电到城市供暖、工业供热供汽 [3] 第三代核电技术规模化落地 - 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在沿海地区批量化、规模化落地,首要任务为发电保供 [4] - 山东海阳、浙江秦山、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等核电基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民用供暖和工业供热供汽 [4] - 2024年核准的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为全球首个核能与石化大规模耦合项目,采用"华龙一号"和高温气冷堆机组技术套餐模式 [4] 核能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将催生更多绿色用能场景,为核能带来转型机会 [5] - 技术层面需推进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小型堆、四代堆研发,释放供能制氢等价值 [5] - 模式层面探索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与化石能源耦合发展 [5] - 机制层面需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