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售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顾家重塑顾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核心观点 - 公司从单品到空间再到场景的战略升级,以生活方式牵引未来增长,坚定向零售转型[1][7] - 行业从地产驱动转向用户价值驱动,公司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变革和组织重塑应对市场变化[3][4][6] - 公司完成控股股东变更后,职业经理人团队持续推进深度改革,构建长期竞争力[49][61] 行业背景 - 中国新房销售面积较高峰下降40%,家居行业与地产脱钩趋势明显[2] - 行业集中度低,前五企业市占率不足15%,供给端工业化与需求端商品化均不彻底[3] - 人均GDP从400美元跃升至1万美元,用户需求从功能转向审美与场景化[2][7] 战略转型 - 从固定沙发转向功能沙发,十年内完成品类突破,目前功能沙发占比接近50%[12][13][16] - 整家战略通过定制业务串联三大空间,客单价提升30%以上[25][26][27] - 零售转型以终端成交为考核依据,电子合同覆盖率超60%[39][45][50] 产品创新 - 功能沙发研发引入汽车工程技术,在零靠墙等6大场景取得专利突破[14][15] - 9659倚梦时光沙发3个月快速上市,研发周期缩短70%[18][19] - 赫兹沙发成为小红书搜索量第一单品,坐深加大3cm满足年轻用户需求[21] 渠道变革 - 融合大店达380家,面积占比提升至35%,客流量增长40%[36] - 购物中心门店验证"场景触发"模式,复购周期5-8年[36] - 海外布局越南/墨西哥/美国工厂,OBM业务在泰国开设1600㎡旗舰店[55][56] 组织能力 - 价值链一体化组织将决策链条缩短60%,产品线负责人可直接调配资源[18][21] - 五大数字化系统覆盖70%经销商,设计人效从200单提升至1000单[41][47] - 定制业务交付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0天,库存周转率提升25%[32][47] 财务表现 - 2024年境内营收94亿元(-14%),境外营收84亿元(+11%)[53] - 越南工厂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成为最大制造中心[55] - 战略投入IT/仓配等基础设施,年预算占比超15%[39][63] 管理机制 - 双路径考核机制平衡当期业绩与长期能力,定制业务允许"以成长换利润"[65] - 90后干部占比提升至35%,总经理培养班累计输出200+管理者[65] - 控股股东聚焦战略/团队/能力三大维度,给予充分授权[61][63]
对话顾家家居高管团队:重新定义家居存量时代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行业现状与转型背景 - 家居行业过去20年高度依赖房地产增长 属于"寄生性"行业 2021年后新房交易腰斩导致需求断崖式下滑[7][8] - 当前面临三大变化:竞争碎片化总量下行 消费逻辑从"推广为王"转向用户需求洞察 行业范式从红利驱动转向周期考验[9] - 99%传统家居企业仍保持"甲方思维"以制造端为中心 仅个别电商品牌实现用户导向模式[12][13] - 行业供给端工业化不彻底(如沙发生产依赖人工) 需求端商品化不彻底(农村自制家具普遍)[16][17] 顾家家居战略定位 - 从"卖家具"升级为"引领生活方式品牌" 分阶段实现:单品→空间→场景→生活方式[19][20] - 聚焦三大战略品类:沙发(1000-1500亿市场规模) 床垫 定制(行业规模三四千亿 品牌企业仅占10%)[18][26] - 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近50% 采取OEM/ODM/OBM混合模式 OBM自有品牌重点布局东南亚及中亚发展中国家[55] 零售转型核心举措 - 启动七年零售转型 从批发模式转向用户直连 关键破局点在于基础设施就绪(全国数千家门店数字化)[15][45] - 建立五大数字化系统:iKUKA平台(全链路中枢) 用户营销系统 零售分销系统 商品运营系统 仓配装服网络[48][49][50] - 功能沙发成功三要素:首创S-DEEP大坐深等差异化产品 持续5年研发投入"加量不加价" 短链路决策机制[51][52] 组织与能力建设 - 干部考核双轨制:经营贡献(收入/利润)与战略贡献(体系搭建/模式创新)并重[61][64] - "青苗计划"培养核心骨干 60-70%新人三年内流失 留存者成为文化传承中坚力量[67] - 决策权下沉至一线 定制业务十年培育期前五年亏损 功能沙发初期同样经历亏损阶段[66][75] 股东协同与治理 - 盈峰集团收购看重C端布局缺口 顾家团队职业化及行业领先地位[78][81][82] - 股东方仅参与战略方向 高管团队能力 平台建设三大事项 经营完全授权管理层[83][85] - 并购后40天完成整合 协同重点在客户价值导向 运营效率提升 科技附加值三大领域[90][88]
中百集团双新业态同日落地 食品专营+硬折扣模式开启零售转型新试验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20:41
新业态布局 - 中百集团旗下新一代食品超市FOODMART和小百惠折扣店同时开业,食品超市中食品类别占比65%以上、经营面积占比80%,折扣店民生商品价格较市场价低20%-30% [1] - FOODMART首店面积1500平方米,熟食区占300平方米,引入现场烘焙、中百大食堂等业态,满足周边居民三餐需求 [1] - 小百惠折扣店构建覆盖全生活场景的"民生商品+网红爆品"多品类矩阵,价格对标全渠道,兼顾一线品牌和本地热门品牌 [9] 运营策略与扩张计划 - 新业态作为"试验田",年内计划各完成5家同类型门店落地,通过运营经验积累推动模式复制 [1] - 公司推进门店分层分级调整,采用"一店一策"调改策略,关闭长期亏损门店,同时加速下沉市场布局和社区服务项目引入 [10] - 贯彻"集中采购+区域适配"策略,向武汉及周边市场渗透,以业态创新推动零售转型 [10] 商品与价格竞争力 - FOODMART设有湖北名小吃、现做中晚餐、网红烘焙及地标水果等专区,提供一站式餐饮解决方案 [5] - 小百惠折扣店生鲜品类中优质带鱼价格较市场低25%,水果玉米10元/8根,洗护品类如海飞丝洗发水价格低30% [5] - 折扣店零食饮料区卫龙魔芋爽10元/3袋,伯力爵碱水面包丁10元/5袋,拜仁巴赫白啤9 9元/2瓶 [5] 业态创新背景 - 新业态顺应消费趋势,FOODMART瞄准味蕾需求,由社区店改造而成,辐射能力强,折扣店聚焦性价比抢占消费者心智 [9] - 公司持续加码多业态创新,去年完成十余家仓储大卖场调改(对标胖东来),超40家社区超市调改(借鉴中百罗森),并新开健康轻卡门店"中百芊爽小站" [9]
兴业银行千万存款换实习:私行业务转型困境下的畸形创新
钛媒体APP· 2025-05-30 12:16
兴业银行"菁英企业实习计划"事件 - 公司推出"菁英企业实习计划",非私行客户需新增1000万元行外资金,存量私行客户需新增500万元可换取50家知名企业实习机会,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2] - 计划被质疑"明码标价卖实习岗位",字节跳动、中信建投等企业否认合作,公司承认项目由第三方执行并暂停,宣传内容已下架 [2] 公司战略与竞争背景 - 私人银行业务面临激烈竞争,高净值客户资源成为争夺焦点,计划旨在维系现有客户并吸引潜在高净值客户 [3] - 公司对公业务受压,2024年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2.42%,2025年一季度全行业净息差跌至1.43%,信用卡不良率达3.64% [4] - 零售转型成为重要战略方向,私人银行业务被视为关键突破点 [4] 行业竞争与服务创新 - 传统私人银行服务集中在财富管理,公司尝试将服务延伸至教育、医疗等领域以差异化竞争 [5] - 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已构建成熟服务体系,公司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竞争优势 [9][10] - 高净值客户需求多元化,公司在资源整合、服务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 [11] 市场反应与社会影响 - 公众质疑计划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认为实习机会应基于能力而非财富 [6] - 事件暴露阶层固化焦虑,头部投行暑期实习录取率不足1%,超60%名企岗位依赖内推 [7] - 类似操作在行业内有先例,如中信银行2023年"私人银行暑期英才实习营" [7] 监管与合规风险 - 监管部门可能调查公司是否存在变相揽储、不正当竞争等违规行为 [8] - 计划涉及资金锁定三个月,可能违反《商业银行法》"取款自由"原则 [5] 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 截至2025年4月,公司私行客户数超8万户,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但与行业领先者仍有差距 [10] - 行业服务同质化严重,公司通过提高服务价格、降低门槛等方式争夺客户,导致利润空间受压 [10] - 部分银行通过圈层营销(如滑雪、高尔夫活动)和企业家客群绑定(如工行"企业家加油站")提升客户粘性 [12]
直击平安银行股东大会!
证券时报· 2025-05-24 11:48
股东大会核心议题 - 管理层直面股东关于息差下行、零售转型、风险管控、盈利增长及股价提振等关键问题 [1] 息差管理策略 - 行业净息差结构性收窄趋势明确,一季度股份行平均净息差1.56%,公司保持1.83%的相对优势 [2] - 控制付息成本为核心举措:零售负债端退出高成本行列,对公付息成本已开始下降 [2] - 存款成本持续优化:一季度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81%,同比降41BP,较去年全年降26BP [3] - 辅助措施包括:业务管理费同比下降13.2%至90.55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20.9%至74.30亿元 [3] - 管理层目标为年底净息差稳定在1.6%-1.7%区间 [4] 零售风险管控 - 个人贷款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下降7BP,一季度不良生成量同比降10+亿,环比降30+亿 [6] - 主动收缩高风险产品规模:2024年压降近2000亿元高定价产品,零售风险基本出清 [6] - 强化不良处置:一季度核销贷款170.65亿元,现金收回不良资产94.25亿元(现金回收率97.3%) [6] - 管理层判断零售风险已见底,预计不良率与生成量将逐季下降 [7] 盈利改善路径 - 一季度营收337.09亿元(同比-13.1%),净利润140.96亿元(同比-5.6%) [9] - 多维度提升效益:压降负债成本、调整客群结构、管控资产质量、加强催收、控制运营成本 [9] - 人事调整推动改革:3月新增两名70后高管,强化"零售做强、对公做精"战略执行 [9][10] 股价与估值管理 - 当前股价11.46元/股,较2021年高点回撤51.6%,市净率0.51倍处于股份行中游 [12] - 基本面改善信号:零售风险出清、新产品上量、拨备覆盖率居前、息差优势、股息率28.32%高于行业平均 [12] - 分红政策积极:2024年中期分红增加132亿元,形成"低估值+高股息+高分红"防御特征 [13] - 技术面显示长期趋势转涨,市场对零售转型阵痛定价已充分 [12]
直击平安银行股东大会!就增收增利、提振股价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5-24 10:11
核心观点 - 平安银行在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回应了息差下行、零售风险、盈利增长和股价提振等关键问题 [1][2] - 公司通过控制付息成本、优化存款结构和加强不良资产处置来维持健康息差水平 [3][4][5] - 零售业务风险已见底并加速出清,不良率和不良生成进入下降区间 [6][7] - 公司通过多维度措施推动营收和净利重回正增长 [8][9][10] - 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将通过基本面改善和分红政策提升估值 [11][12][13] 息差管理 - 行业净息差收窄是结构性趋势,一季度股份行净息差下滑至1.56%,而公司保持在1.83% [3] - 公司从去年开始控制付息成本,零售和对公付息成本均下降 [3] - 一季度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为1.81%,同比下降41个基点 [4] - 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13.2%至90.55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20.9%至74.30亿元 [4] - 目标年底净息差稳定在1.6%-1.7%以上 [5] 零售风险 - 一季度个人贷款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下降7个BP [6] - 一季度不良生成80多亿元,同比减少10多亿元,环比减少30多亿元 [6] - 去年主动压降高风险零售贷款近2000亿元 [6] - 一季度核销贷款170.65亿元,收回不良资产94.25亿元,其中97.3%为现金收回 [6] - 零售风险已见底,预计不良率和不良生成将逐季下降 [7] 盈利改善 - 一季度营业收入337.09亿元,同比下降13.1%,净利润140.96亿元,同比下降5.6% [8] - 将通过压降负债成本、调整客群结构、管控资产质量和控制运营成本等多维度提升效益 [9] - 3月管理层调整,吸纳两名"70后"干部推动改革 [9] - "零售做强、对公做精"战略将迎来更显效的实现路径 [10] 股价管理 - 股价自2021年高点回撤51.6%,市净率0.51倍 [11] - 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将通过基本面改善提升估值 [12] - 改革已现成效:零售风险出清、新零售产品上量、拨备覆盖率和息差位居行业前列 [12] - 2024年分红率28.32%,高于行业平均,增加中期分红使全年分红额增加132亿元 [12] - 分析师认为公司具有"低估值+高股息+高分红"的防御性特征 [13]
樊忠任华兴银行行长助理,曾任总行授信审批部总经理多年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18:40
高管变动 - 樊忠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助理任职资格获核准,此前担任总行授信审批部总经理,2024年12月以总行首席授信审批官(拟任)身份出席公开活动 [2][3] - 华兴银行近年屡次更换行长,职美琴于2023年12月就任行长,前一任行长杨济生任职不到一年,再上一任行长郭志红任职不足3年 [4] - 华兴银行董事长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由周泽荣担任,周泽荣是华兴银行第一大股东侨鑫集团的董事长,现年76岁 [4] 信贷结构调整 - 华兴银行制定"小而分散"和"零售转型"战略,2024年末房地产贷款占比14.13%,较2020年末27.7%下降近半 [5] - 2024年末贷款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70%)、房地产业(14.13%)、批发和零售业(14.04%)、制造业(9.08%)和建筑业(4.33%) [5][6] - 个人贷款及垫款占比12.11%,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 [5]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2024年末不良率1.53%,同比下降4BP,但关注类、逾期贷款占比分别上升44BP、34BP至3.4%、2.24% [2][7] - 2022-2024年分别处置不良贷款28.8亿元、33.85亿元和39.19亿元 [6] - 2024年末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比例为98.27%,同比上升30.01个百分点 [7] - 房地产展期贷款在全部展期贷款中占比66.94%,房地产关注类贷款余额22.85亿元,占所有关注类贷款27.35% [8] 授信审批管理 - 樊忠在2020年授信审批条线培训中指出,要推进审批标准化工作,指导分行把握风险点和营销切入点 [4] - 培训内容基于存量广州和深圳区域的城市更新、学校融资和城投债投资业务 [4]
以务实举措推动零售业务提质增效
新华日报· 2025-05-14 07:30
战略规划与组织架构 - 公司秉持"做零售就是做未来"理念,将零售业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8-2020年战略周期内明确以零售业务为主体的"一体两翼"布局,2021-2023年进一步提出构建"五全大零售"金融服务格局,2024年出台《零售转型2024-2026年工作规划》[2] - 公司优化零售金融业务板块,组建零售金融部与普惠金融部共同推动零售业务发展,下设五大中心并由同一位分管行长统筹管理,成立高效协同小组建立跨条线敏捷协同机制[2] - 公司持续将资源向零售条线倾斜,提升零售业务考核权重,增加活动费用预算,每支行配备一名零售金融专管员负责统筹支行零售业务落地执行[3] 产品与渠道建设 - 公司持续优化信贷产品结构,适配个体工商户、工薪阶层、农户、外出务工等不同客群需求,运用存量盘活、价值客户挖转等方式实现精准触达,完成贷记卡大额分期服务全面升级[4] - 公司积极发力代销理财、贵金属和保险业务,2024年代理销售规模和代理收入分别是2023年的4.78倍和4.6倍[4] - 公司布设"苏服办"多媒体终端打造44家"四务融合"金融便民服务示范点,2024年为全辖50%居民提供税银缴费条码支付服务,累计交易笔数42.07万笔、交易金额2.27亿元[5] 场景生态与客户运营 - 公司深化场景生态运营,实现一级网点人社"就近办"服务全覆盖,开展"鼎惠生活圈"优质商户联盟建设,上线"共兴甄选"小程序培养客户线上消费习惯[5] - 公司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客户标签体系,打造标准化、智能化、敏捷化数据中台,构建工业园区、种养农区等虚拟网格,分阶段覆盖式走访五大客群[6][7] - 公司借助社保卡覆盖地区人口90%的优势,完成14万户居保代发折转卡,新增待遇客户14万户[8] 创新实践与成果 - 公司在全省农商行"新质生产力"青年创新大赛中,数字化商户网格项目荣获创新实践类三等奖[7] - 公司优化手续费管理策略,将商户资金留存与交易限额挂钩,有效控制手续费支出并驱动收单商户资金沉淀[7] - 公司开展线上营销活动覆盖高频场景,建立"活动引流—权益绑定—资金留存"的闭环运营机制提升客户参与度和资金留存率[8]
郑州银行2024年答卷:资产总额6763亿,存款增速超12%
中国经济网· 2025-05-13 12:4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末资产总额达6,76365亿元,同比增长724% [1] - 存款总额4,04538亿元(+1207%),贷款总额3,87690亿元(+751%),均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存款881%,贷款677%) [1] - 营业收入12877亿元,利润总额1786亿元(+269%),近三年首次实现利润正增长 [1] - 不良贷款率179%(2022年以来连续下降),拨备覆盖率18299%(连续三年提升),资本充足率1206% [6] 业务结构优化 - 公司贷款增量15483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717% [2] - 个人存款增长49536亿元(+2937%),占存款总额比重达54% [2] - 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4450%) [4]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3685亿元(+746%),建成400家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和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 [5][6] 零售转型成效 - 零售转型推动个人存款增量高于2020-2022三年累计增量 [3] - 打造"四大管家"服务体系(市民、融资、财富、乡村管家),获商业银行零售银行转型突破奖等三项荣誉 [3] - 人均资产109亿元,网均资产3716亿元,显著高于河南省银行业平均水平(人均067亿元,网均99亿元) [2] 数字化转型与战略合作 - 召开数字化转型启动大会,与华为、郑好融签署战略协议,聚焦数字化创新场景落地 [4] - 推行"六专"科技金融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投早投小投长期策略见效 [4] -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73% [5] 区域市场竞争力 - 存款增速(1207%)和贷款增速(751%)均领先河南省同业平均水平 [1] - 惠农服务覆盖2,363个村镇,金融服务下沉至社区和乡村 [6] - 作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
成都银行:“万亿行”再进阶,铸造区域金融“新引擎”
四川日报· 2025-05-09 06:49
公司业绩表现 - 资产规模突破1 25万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10 17% [1] - 资产总额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分别达到12501 16亿元 8858 59亿元 7425 68亿元 连续4年实现千亿级增长 [1] - 80亿元可转债提前3年完成摘牌 创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核心资本补充纪录 [1] - 首次入选"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 排名第359位 连续4年位居"成长力银行50强"榜首 [1] 区域经济协同 - 新增存贷款规模在四川省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 为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2] - 为华西集团打造全省首单省属建筑施工企业存量应收账款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盘活存量应收账款近10亿元 [3] - 全年信贷投放近4000亿元 新投资地方债 信用债超过400亿元 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的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区域前列 [3] - 实现区域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100%覆盖 打造"园区+金融+场景"的服务生态 [3] - 在成都高新区为16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专属产品 信贷服务覆盖全市八大产业生态圈 [4] 零售转型突破 - 个人存款规模突破4000亿元 个人贷款增量在区域内保持领先 储蓄存款新增843亿元 区域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 [5] - 优化适老服务机制 累计为老年人办理上门服务645笔 提供远程视频服务196笔 [5] -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客户接通率保持在95%以上 [5] - 搭建"网点+云端+泛金融"的链式服务体系 财资管理系统服务客户超过2000户 [6] - 上线理财代销业务 关注客户家族财富的传承规划 [6] 金融科技赋能 - 完成票据业务系统优化升级 互联网贷款业务专项工作 综合理财系统升级等重点项目建设 [7] - 科技贷款余额及增量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成都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接近90% [7] - 引入AI模型 构建覆盖贷前 贷中 贷后的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 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 02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为479 29% [7] 战略展望 - 构建"价值共生 成长共进"的伙伴型银客关系 坚持长期主义 扎根川陕渝地区 [8] - 持续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 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业务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