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产业国产化
icon
搜索文档
湾芯奖评选火热进行中,部分报名企业风采抢先看!(一)
半导体芯闻· 2025-07-18 19:07
湾芯奖评选活动概况 - 湾芯奖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极具影响力的评选盛事 截至7月16日已吸引86家产业链企业报名参与[1] - 奖项聚焦半导体全产业链 旨在表彰企业在技术突破 产品创新 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卓越贡献[1] 参选企业核心技术及业务 - **爱发科中国集团**:以真空技术为核心 产品涵盖薄膜沉积 离子注入 刻蚀等高精度微加工设备 服务电子半导体 平板显示 锂电池等领域[3][6] - **芯鑫融资租赁**:国内唯一专注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等产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注册资本132 09亿元 2025年总资产突破680亿元 70%投向半导体领域[4][5] - **微导纳米(688147 SH)**:以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为核心 国内首家将量产型High-k ALD设备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生产线的厂商[8] - **乐孜芯创**:日本RORZE在华全资子公司 专注半导体晶圆传输设备制造 母公司拥有近40年晶圆传输机器人研发经验[9][10] - **安集科技**:高端半导体材料公司 聚焦化学机械抛光液 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等 实现全平台覆盖 国内市场主流供应商[11] - **SEMILAB**:全球领先检测设备供应商 产品应用于光伏 半导体等领域 总部匈牙利 中美设研发中心[12] - **奕斯伟材料**:国内12英寸硅片领先提供商 出货量居国内第一 满产后月产能将超百万片[14] - **中船派瑞特气(688146)**:主营电子特种气体及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 现有85种产品 68种为电子特气 应用于集成电路 显示面板等行业[15][16] - **华封科技**:先进封装设备制造商 全球技术领先团队 分支机构覆盖新加坡 中国多地[17][18] - **埃芯半导体**:聚焦半导体量检测设备 前道量测产品已商用 服务一线晶圆厂 2025年将交付先进封装设备[19][20] - **沈阳科学仪器**:以真空技术为基础 面向半导体 LED等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商[21] - **烁科中科信**:国内唯一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全系列供应商 工艺覆盖28nm 批量应用于全球芯片制造企业[22] - **华特气体**:国内最大民营特种气体供应商之一 产品出口50多国[23][24] - **兴福电子(688545)**:专注电子化学品研发生产 获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 推动湿电子化学品国产替代[25][27] - **清溢微电子**:半导体掩膜版供应商 工艺节点覆盖1um至130nm 产品用于功率器件 射频芯片等领域[28] 行业生态展望 - 湾芯展2025以"芯启未来 智创生态"为主题 推动半导体产业协同发展[29]
胜科纳米(688757):国内领先的半导体第三方检测企业,失效与材料分析领军者
开源证券· 2025-06-25 14: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第三方检测分析服务商,在技术、客户等方面有优势,所处行业需求增长且头部优势显著,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扩大市场份额 [1][2][3] 各部分总结 稀缺的半导体第三方检测企业,被喻为“芯片全科医院”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半导体第三方检测分析服务商,为全产业链客户提供服务,被喻为“芯片全科医院” [1][9] - 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先进制程覆盖能力达 3nm,先进工艺营收占比近八成 [9] - 2023 年失效分析与材料分析领域市占率 7.86%,位居头部 [1][3][9] - 累计服务全球 2000 余家客户,布局六个实验室满足时效性要求 [1][9] - 2024 年上半年失效分析和材料分析等高附加值业务收入占比 97.09% [10] - 2021 - 2024 年营收和净利润 CAGR 分别达 35%和 43%,2024 年毛利率 46.86% [1][13] - 苏州检测分析能力提升项目投资额 2.97 亿元,预计 2025 年底建成投产 [20] - 2024 年多项关键财务数据处于可比公司前列,研发费用率 11.03%高于可比公司均值 [23][24] 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具备逆周期韧性的高景气赛道 行业存在逆周期韧性,Labless 模式大势所趋 - 半导体检测分析是产业链重要环节,为保证产品良率需专业检测分析服务 [25] - 产业链上游是设备等制造商,中游是检测分析厂商,下游是检测报告使用者 [25] - Labless 模式具经济性、专业性、中立性优势,将为行业创造发展空间 [30][31] - 行业需求受半导体产业扩张驱动,且在下游景气降低时有反周期韧性 [32] 半导体技术迭代、产业国产化和工艺容错要求提升拉动行业需求增长 - 半导体技术更新迭代催生研发投入,推动第三方检测分析需求增长 [33] - 先进制程迭代提升容错率要求,带动测试与分析需求增长 [33] - 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国产替代加速,为测试分析市场提供契机 [33][34] - 预计 2027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66.77 亿美元,国内达 180 - 200 亿元 [2][35] 时效性需求致使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但头部效应明显 - 市场呈“小、散、弱”特征,集中度低,参与者分五类 [40] - 头部民营机构如闳康、胜科纳米等占据主要份额,解决高端技术难题 [40] - 市场头部效应显著,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将强化 [41][43] 检测范围可触达 3nm 工艺,客户覆盖全球超 2000 家优质厂商 卡位失效分析和材料分析两大优质赛道,在细分赛道保持领先地位 - 失效分析和材料分析技术难度、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 [44] - 2024 年 H1 公司失效分析、材料分析业务收入占比 97.09%,2023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约 7.86% [48] 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与 know - how,资质认证数量领先 - 依托核心技术构建高附加值业务体系,先进制程覆盖能力达 3nm,2024 年 1 - 6 月先进工艺收入占比 77.29% [49] - CNAS、CMA 认证项目数量在可比公司中领先 [53] 拥有优质且稳固的客户基础与认证壁垒,兼具独特的国际化优势 - 累计服务全球 2000 余家客户,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有良好市场认可度 [57][60] - 创始人在新加坡创办实验室,在东南亚有领先优势,与国内对手比有国际化优势 [63]
京仪装备20250520
2025-05-20 23:24
纪要涉及的公司 京仪装备[1][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经营业绩** - 2024 年营业收入 10.26 亿元,同比增长 38.28%,近三年复合增长率 24.31%;归母净利润 1.53 亿元,同比增长 28.35%,近三年复合增长率 29.67%[2][3][10]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3.38 亿元,同比增长 54.23%;归母净利润 3,587.87 万元,同比增长 27.94%[2][11] - 2024 年专用温控设备收入 6.29 亿元,同比增长约 36.5%;半导体专用工艺废气处理设备收入 3.23 亿元,同比增长约 49.63%[4][10][11] 2. **技术研发** - 2022 - 2024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4,840.7 万元、6,151.18 万元和 9,414.94 万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 7.29%、8.29%和 9.17%[12] - 截至 2024 年末,累计获得专利 339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4 项[2][4][12] - 在晶圆传片设备领域形成五项核心竞争力,产品达行业领先水平[2][5] 3. **产品市场表现** - 半导体专用温控设备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稳居行业领先地位[2][6] - 废气处理设备加速产品迭代,提升处理效能[2][6] - 产品广泛应用于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国内主流集成电路制造产线[2][6] 4. **未来发展方向** - 深耕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加大超低温温控技术研发投入[2][13] - 拓展半导体专用温控设备在泛半导体领域及海外市场应用[2][13] - 废气处理设备集成一体式技术,向低能耗、低排放升级[13] - 加大晶圆传片设备市场推广力度[13] 5. **分红政策** - 拟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1.25 元,分红金额 2,100 万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比例 13.73%,不影响正常经营与长远发展[4][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 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29.32 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 100.71%,原因是业务增长导致采购备货发出商品增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10] - 公司独家承担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 - 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趋势,2023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 1,063 亿美元,中国以 366 亿美元销售金额保持全球最大规模市场地位[9]
赛道Hyper | 宏和科技扭亏为盈:受益AI终端需求
华尔街见闻· 2025-05-02 09:2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29.52%,较2024年同期增长55.34% [1]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7.32万元,同比暴增482.59%,扣非净利润2747.56万元,同比增长356.14% [1]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26.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0.0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1]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28.06%,较2024年同期提升15.89个百分点,净利率12.54%,同比提升16.79个百分点 [1] - 2024年毛利率17.37%,较2023年提升8.54个百分点,高端产品毛利率超25% [2] 产品结构与技术优势 - 高端产品(极薄布、超薄布)占比提升至60%,应用于5G智能手机基板、IC封装基板等领域,毛利率较普通产品高出约10个百分点 [2] - 具备极薄布(<28μm)生产能力,产品厚度可低至12μm,技术水平对标日本日东电工 [4]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1370万元,同比增长42.7%,重点布局低介电二代(Low-Dk 2.3)和低热膨胀系数(Low CTE)等前沿产品 [5] - 低介电功能性产品(Low-Dk)订单量同比增长120%,满足AI服务器和高速通信设备需求 [3] 行业与市场需求 - 下游PCB行业受益于AI算力和汽车电子需求增长,2025年一季度国内AI PCB产能利用率超过90% [3] - 国内云服务提供商对AI服务器的采购量同比增长40%,直接拉动高端电子布需求 [3] - 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政策推动国内PCB厂商加速替代进口,带来市场机遇 [7] - 电子级玻璃纤维布行业呈现高集中度特征,全球市场主要由日本电气玻璃、美国康宁等国际巨头主导 [3] 产能与供应链 - 电子纱自给率提升至70%,2024年电子布销售量达20880.52万米,同比增长22.72% [2] - 2025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达95%,较2024年同期大幅提升20个百分点 [3] - 已进入松下、日立、台光电子等企业供应链,高端客户收入占比超过80% [5] - 2025年一季度来自AI服务器客户的订单占比提升至35%,成为最大收入来源 [6] 未来规划与竞争 - 拟投资7.2亿元建设"高性能玻纤纱产线建设项目",预计建设周期24个月,分两期实施 [7]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材科技(计划建设年产3500万米特种玻纤布项目)和林州光远(LDK产线新规划) [7] - 电子纱价格受玻璃纤维、能源等成本影响,2025年一季度玻璃纤维价格同比上涨15% [7]
英伟达H20受限中国市场,国产AI芯片替代多点开花方为正解
钛媒体APP· 2025-04-20 08:52
美国政府升级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出口管制 - 美国政府于4月9日通知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到中国需要许可证,并于14日宣布规定将无限期实施[2] - H20被纳入"非民用超算风险清单",标志着AI芯片管制从高端产品延伸至定制化中端产品[2] - H20是英伟达在中国合法销售的主要芯片,于2023年10月美国最新出口限制生效后推出[2] 美国对AMD和英特尔AI芯片的出口限制 - 美国商务部宣布AMD MI308及同类型AI芯片新增中国出口许可要求[6] - 英特尔Gaudi芯片同样需要获得出口许可证才能向中国销售[6] 国内AI芯片厂商的替代机会 - 华泰证券指出H20销售受限或已被市场预期,但新规可能堵住以内存弥补算力漏洞[6] - 万联证券认为H20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或将面临较大限制,国内AI芯片厂商有望承接更多市场份额[6] - 国产算力迎来发展机遇,全球贸易摩擦或加速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进程[6] 华为昇腾910C的性能与优势 - 昇腾910C通过组合两个昇腾910B芯片,计算能力达800 TFLOP/s(FP16),内存带宽3.2 TB/s,接近英伟达H100性能的80%[7] - 华为通过CloudMatrix系统聚合算力,CM384系统在规模及推理性能上比肩英伟达NVL72超节点[7] - 昇腾910C采用共封装或芯片组技术,显著提升性能[7] 华为昇腾910C的技术挑战 - 组合设计导致功耗增加,CM384系统功耗为英伟达GB200 NVL72的3.9倍[9][10] - 每FLOP功耗差2.3倍,每TB/s内存带宽功耗差1.8倍,每TB HBM内存容量功耗差1.1倍[10] - die-to-die带宽仅为Nvidia H100的1/10至1/20,可能影响大规模AI训练任务效率[11] 华为昇腾910C的生态系统与供应链问题 - 华为MindSpore AI框架成熟度和广泛采用度较低,可能限制开发者采用[11] - 昇腾910C良率仅为32%-40%,低于60%的行业标准,大部分仍依赖台积电7nm工艺制造[12] - 关键组件如HBM主要来自韩国供应商三星,供应链模式稳定性差、风险高[13] 国内其他AI芯片厂商的布局 - 科技大厂阿里、百度、腾讯、商汤科技等布局自研AI芯片,服务于自有云平台或业务[14] - 海光信息DCU系列产品兼容CUDA生态,已应用于国产超算和AI训练场景[15] - 寒武纪思元系列芯片可满足云端训练等场景需求,壁仞科技BR100芯片峰值算力达国际厂商旗舰产品3倍以上[15][16] 国内AI芯片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 中国AI芯片替代不能仅靠个别企业,需支持华为、海光信息、摩尔线程等多元化发展[17] - 构建强大、完整、有韧性的全产业链自主生态是实现AI芯片自主可控的关键[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