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长溢价
icon
搜索文档
AI叙事重构驱动算力板块爆发,百亿宽基创业板ETF广发(159952)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27 11:35
对于希望一站式把握AI从硬件到应用投资机遇的投资者而言,可通过创业板ETF广发(159952)及 其联接基金(A类003765;C类003766;E类019817;F类021739;Y类022896)便捷布局。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 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在此背景下,11月26日,A股市场光模块、PCB、存储芯片等算力硬件概念全线爆发,带动创业板 单边走强,其中低费率百亿级品种创业板ETF广发(159952)单日涨2.16%,日内成交额超4亿元,流 动性居同类前列。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创业板ETF广发(159952)年内涨幅43.73%,最新 规模137亿元,综合年费率(管理费+托管费)0.20%处于全市场最低一档,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低成本参 与科技浪潮的投资工具。 业内人士表示,这场由"AI叙事重构"引发的市场共振,其核心逻辑在于投资脉络的扩散与深 ...
解码南向资金首破“5万亿”!背后两大趋势:港股定价权增强、正循环效应显现!
证券时报· 2025-11-13 16:06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纪录 - 11月10日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流入港股市场66.54亿港元 [1][2] - 年内净买入额达到13053.49亿港元,突破1.3万亿港元关口 [1][2] - 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达到50031.41亿港元,突破5万亿港元整数关口 [1][2] - 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为8078.69亿港元,2025年在7个月内超越2024年全年,刷新年度净流入纪录 [3] - 在今年的202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有57天,其中上半年有30天 [2] 南向资金市场影响力提升 - 2024年南向资金合计买卖金额约为11.23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成交金额的34.64% [5]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从2017-2020年的10%-20%,提升至2021-2023年的20%-30%,今年以来进一步增加 [5] - 南向资金持有港股市值约为6.21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12.93% [6] - 持续流入的南向资金正将港股市场从“外资主导、美元利率锚”的离岸市场,改造成“内资定价、中债利率锚”的半在岸市场 [6] 南向资金结构与配置偏好 - 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的主体力量,合计占比超40% [6] - 保险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市值突破1.4万亿元,占港股通总规模的25% [6] - 公募基金港股持仓规模达1.01万亿元,占比18%,自2020年底至2025年三季度,年均复合增速达23.5% [6] - 公募基金体现出极致成长风格,传媒、医药、电子与商贸零售持仓规模均超500亿元 [6] - 险资在港股市场重点布局高股息股票,银行类H股成为举牌主要板块 [6] 南向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相较A股存在估值折价,提供更高安全边际 [3] - 国内利率下行环境下,投资者对港股市场中特有的科技龙头和高股息资产存在持续配置需求 [3] - 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为资金南下提供顺畅政策通道 [3] - 以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内地长线资金存在持续配置港股的内在需求 [3] - 全球降息预期增强流动性宽松预期,港股理论上更受益 [3] - 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的“资产荒”背景,推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寻求有效配置机会 [4] 港股市场表现与估值吸引力 - 年内港股主要指数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幅均在30%以上 [2] - 科技属性较强的恒生科技指数前瞻市盈率为20.4倍,低于其过去五年均值,也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的30.9倍 [8] - 港股市场估值相对全球其他股市仍然偏低,盈利增速稳健 [7][8] - 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与全球流动性宽松三重利好下,港股市场有望延续“估值修复+成长溢价”的慢牛行情 [1] 港股市场前景展望 - 南向资金正走向螺旋上升的“正循环”,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增强资金吸引力,带来更多流动性和赚钱效应 [7] - 市场短期或呈现震荡向上态势,需留意风格切换,大盘价值股或占优 [8] - 短期投资策略上,预计红利股配置价值回归,港股AI概念股仍是科技端配置主线 [8]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突破5万亿港元,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今日上市交易,一键布局港股“估值修复+成长溢价”的慢牛行情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14:34
南向资金动向与市场流动性 - 10月以来港股震荡调整,但主力资金加速进场建仓 [1] - 11月10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5万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1] - 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金额不断刷新纪录,标志港股市场流动性与活跃度质变,凸显资金对港股估值洼地与稀缺资产的战略性配置需求 [2] 港股科技ETF产品动态 - 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于新闻发布日上市交易,开盘后低开高走,为投资者提供布局港股科技领域机会 [1] - 该ETF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指数由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前30只港股构成,集中度高,前十大成份股合计占比超75% [1] - 指数涵盖AI、智能汽车、创新药等科技前沿领域,弹性大,成份股均属沪深港通标的,不受QDII额度限制 [1] - 没有港股通账户的投资者或可通过该ETF一键布局中国AI核心资产 [2] 港股市场与科技板块基本面 - 港股短期调整接近尾声,市场逐步企稳 [1] - 随着业绩披露,港股科技巨头的业绩韧性和复苏动能或逐步显现 [1] - AI渗透率提升叠加国内经济持续回暖,成份股业绩有望逐季向上 [1] - 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与全球流动性宽松三重利好下,港股市场有望延续“估值修复+成长溢价”的慢牛行情,成为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的关键窗口 [2] 港股科技指数估值水平 -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PE估值处于近五年38%分位点,安全边际较高,估值仍处历史低位 [1]
解码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首破5万亿港元 港股定价权增强 市场正循环显现
证券时报· 2025-11-13 02:58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纪录 - 11月10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66.54亿港元,推动年内净买入额达到13053.49亿港元,突破1.3万亿港元关口 [1][2] - 自港股通开通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达到50031.41亿港元,首次突破5万亿港元大关 [1][2] - 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为8078.69亿港元,较2023年的3188.42亿港元大幅增加,并在2025年前7个月超越2024年全年,刷新年度净流入纪录 [3] 南向资金流入特征与驱动因素 - 在2025年的202个交易日中,有57天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其中30天集中在上半年,显示上半年资金流入态势迅猛 [2] - 驱动因素包括:港股相较A股存在估值折价提供更高安全边际、国内利率下行环境下对科技龙头和高股息资产的配置需求、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内地长线资金的内在需求、全球降息预期增强流动性宽松预期 [3] - 中金公司认为南向资金加速流入也是“资产荒”的体现,在经济缺乏新增长点背景下,港股在分红资产和新经济板块上具有比较优势 [4] 南向资金市场影响力提升 - 2024年南向资金合计买卖金额约11.23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成交金额的34.64%,成交占比从2017-2020年的10%-20%区间持续提升至2025年的更高水平 [5] - 南向资金持有港股市值约6.21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12.93%,持续流入正将港股从“外资主导”改造成“内资定价”的半在岸市场 [6] - 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的主体力量,合计占比超40%,其中险资持有市值突破1.4万亿元占比25%,公募基金持仓规模达1.01万亿元占比18% [6] 公募基金与险资配置策略 - 公募基金是南向资金中最活跃的主导力量,其港股持仓规模从2020年底的3531亿元增长至2025年三季度的1.0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3.5% [6] - 公募基金在行业配置上体现极致成长风格,对传媒、医药、电子与商贸零售的持仓规模均超过500亿元 [6] - 保险资金在港股市场重点布局高股息股票,2025年以来频频举牌港股上市公司,银行类H股成为举牌主要板块 [6] 港股市场表现与估值吸引力 - 2025年港股主要指数涨幅显著,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年内涨幅均在30%以上,在全球主要市场涨幅居前 [2] - 恒生科技指数前瞻市盈率为20.4倍,低于其过去五年均值,也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的30.9倍,显示港股估值仍有较大吸引力 [8] - 市场展望认为,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与全球流动性宽松三重利好下,港股有望延续“估值修复+成长溢价”的慢牛行情 [1][8]
新纪录诞生!南向资金净买入突破5万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11-10 21:32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市场表现 - 11月10日南向资金净流入66.54亿港元,年内净买入额突破1.3万亿港元,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5万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1] - 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为8078.69亿港元,较2023年的3188.42亿港元大幅增加,并在2025年前7个月超越2024年全年,刷新年度净流入纪录 [2] - 港股主要指数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年内涨幅均在30%左右,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涨幅居前 [1] 南向资金流入态势分析 - 在2025年的202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有57天,其中上半年占30天,显示上半年流入态势迅猛 [2] - 从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相较A股存在估值折价,提供更高安全边际 [3] - 国内利率下行环境下,投资者对港股市场中特有的科技龙头和高股息资产存在持续配置需求 [3] - 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为资金南下提供顺畅政策通道 [3] - 以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内地长线资金存在持续配置港股的内在需求 [3] - 全球降息预期增强流动性宽松预期,港股理论上更受益 [3] - 港股市场拥有A股市场稀缺的资产,如腾讯控股、美团、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新消费类公司,丰富了投资品种 [3] 市场影响与机构观点 - 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刷新纪录,标志着港股市场流动性与活跃度的质变,凸显内地资金对港股估值洼地与稀缺资产的战略性配置需求 [1] - 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与全球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利好下,港股市场有望延续“估值修复+成长溢价”的慢牛行情,成为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的关键窗口 [1] - 有机构认为南向资金加码流入港股是“资产荒”的体现,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推动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在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和具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上具有比较优势 [4]
新纪录诞生!南向资金净买入突破5万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11-10 20:56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纪录 - 11月10日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流入港股市场66.54亿港元 [1] - 年内净买入额突破1.3万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1] - 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5万亿港元 [1] - 本月合计净流入453.33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160.54亿港元,深市港股通292.79亿港元 [2] - 本年合计净流入13,053.50亿港元,近3月净流入4,045.50亿港元,近6月净流入6,927.56亿港元 [2]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入特征 - 港股主要指数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年内涨幅均在30%左右 [3] - 在202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有57天,其中上半年占30天 [3]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3] - 2024年南向资金加码买入港股,净流入额大幅增加,2025年在7个月时间内超越2024年全年,刷新年度净流入纪录 [3] 南向资金流入的驱动因素 - 港股相较A股存在估值折价,提供更高安全边际 [4] - 国内利率下行环境下,投资者对港股市场中特有的科技龙头和高股息资产存在持续配置需求 [4] - 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为资金南下提供顺畅政策通道 [4] - 以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内地长线资金存在持续配置港股的内在需求 [4] - 全球降息预期增强流动性宽松预期,港股理论上更受益 [4] - 港股市场拥有A股市场稀缺的资产,如腾讯控股、美团、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新消费类公司 [4] 资金流入的市场背景分析 - 南向资金加码流入港股是“资产荒”的体现,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 [5] - 在经济未有全局修复的背景下,国内资金需要寻求有效配置机会 [5] - 港股在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和具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上具有比较优势 [5]
换帅背后 博时基金挑战与看点
搜狐财经· 2025-10-21 12:01
核心管理层变更 - 公司董事长江向阳因工作安排辞任,其在任期间公司公募管理规模从1324亿元增长至1.19万亿元,行业排名从第16位提升至第8位 [3][4] - 总经理张东正式接任董事长并代行总经理职务,张东拥有深厚的银行系背景与长达三十年的金融管理经验 [3] - 此次人事变动发生在公募行业竞争加剧、财富管理转型的关键时期 [3] 固收业务表现与人才流失 - 公司债券型基金规模达4601亿元,位居全市场第一,但传统优势的债券基金规模出现下滑,从2024年末的3469.73亿元缩水至3098.47亿元,减少近400亿元 [4][7] - 自2023年起,包括邵凯、陈凯杨在内的多位固收核心骨干“组团式”跳槽至中欧基金,导致公司债券基金规模在3年内累计缩水近700亿元,行业排名从第2位滑落至第4位 [7][10] - 2025年8月,基金经理何平卸任9只债券型基金,其在管总规模为337.01亿元,其离任可能对固收产品收益率产生影响 [8]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3.56亿元,同比增长6.37%,净利润微增0.13%至7.63亿元 [4] - 2024年公司营收45.89亿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仅微增46.63万元,净利润15.28亿元,同比增长1.12%,整体成长性面临压力 [4] - 横向对比公募基金业绩前十公司,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规模排名第9,增速排名第7,而排名第10的兴证全球基金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近20%的高增长 [5] 权益类产品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票型基金规模58.85亿元,行业排名第22位,混合型基金规模648.95亿元,行业排名第17位,均未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11] - 混合型基金规模较高点2021年的1473.33亿元缩水过半,这一下滑发生在股票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 [11] - 部分权益产品业绩欠佳,例如博时工业4.0主题股票基金近6个月收益率为0.87%,近1年收益率为-1.35%,基金经理陈雷任内收益率为-26.66%,而同类产品平均收益为17.77% [13] ETF与被动投资布局 - 公司非货ETF管理规模突破2200亿元,行业排名前十,但权益类ETF规模相对偏低,规模最大的宽基指数产品博时沪深300指数规模仅47.54亿元 [4][17] - 公司前五大ETF产品中有四只为债券类,固收类ETF优势显著,但在宽基指数这一核心增长阵地上与头部同行差距明显 [17][18] - 作为公司规模最大的权益类ETF,博时黄金ETF联接近一年涨幅54.16%,但其跟踪的标的指数涨幅达58.64%,存在显著的收益差距 [19] 战略转型与创新举措 - 公司在科技投资领域前瞻布局,截至2025年上半年旗下科创主题基金数量达75只,总规模突破500亿元 [21] - 公司积极响应浮动费率改革,2025年5月启动首批浮动费率产品博时卓睿成长股票基金的募集 [22] - 公司推进数智化赋能,于2023年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将AI技术全面嵌入投研、风控等核心环节 [24] - 公司在ESG领域持续践行,截至2024年末ESG相关基金规模137.40亿元,绿色债券投资规模提升至174.25亿元 [25]
兴业证券:长期继续坚定看多做多港股 此轮行情将走出超级长牛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20:01
全球及港股市场表现回顾 - 7月全球大类资产表现中中国股市涨幅居前,上证指数、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在全球股指表现中涨幅靠前 [2] - 7月恒生指数上涨2.9%,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8% [2] - 行业上医疗保健业(+22.8%)、工业(+9.9%)、能源业(+9.7%)领涨 [2] - 风格上中小型股表现优于大型股 [2] - 截至7月31日恒生指数预测PE为11.3倍接近近10年平均数水平,PB为1.18x接近近10年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 [2] - 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的恒生指数风险溢价为7.1%处于近10年均值与均值+1倍标准差之间 [2] 资金流动情况 - 7月南向资金净流入1356.48亿港元(1241.04亿元人民币),年内净买入达8668.42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新高 [3] - 7月港股通成交占主板成交金额比重为27.5%创历史新高 [3] - 国际中介机构持股市值占比为43.8%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 [3] - 港股主板卖空成交额占总成交金额比重为16.0%,20天移动平均为12.7%较6月有所下降 [3] 港股行情展望 - 长期坚定看多做多港股,维持此轮港股将走出超级长牛的判断 [1][4] - 中短期维持下半年行情震荡向上持续创新高的判断 [1][4] - 短期8月港股行情震荡分化,聚焦中报业绩和性价比 [1][5] - 美联储降息可能只是时间问题,聚焦联储降息和美元走软对港股流动性的刺激动能 [1][4] - 近一个月发布中报业绩预告的公司中54.1%发布盈喜,金融业、原材料业、资讯科技业、必需性消费业盈喜比例较高 [5] - 截至2025年7月30日港股通成分股预测净利润同比增速为6.8%与6月基本持平 [5] - 医疗保健业、原材料业、工业2025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较6月有所上升 [5] 投资机会 - 科技行情:8月是布局互联网的好时机,AI相关产业链仍值得掘金 [6] - 新消费行情:关注谷子潮玩、黄金珠宝、城市户外、新式餐饮、国产美护、潮流折扣零售、OTA、游戏等 [7] - 创新药行情:维持战略看多但短期行情从贝塔转为阿尔法 [7] - 价值股行情:红利资产对配置型资金仍有吸引力,关注金融、运营商、公用事业、能源、资源、食品饮料、地产产业链等优质高股息央国企 [7] - 中报季关注黄金、券商及受益于"反内卷"的传统行业优质龙头公司 [7]
20cm速递|科创板100ETF(588120)涨超2%,科技行业估值分化凸显安全边际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12:25
科创板100ETF表现 - 8月11日早盘科创板100ETF(588120)涨超2% [1] - 该ETF跟踪科创100指数(000698)单日涨跌幅可达20% [1] - 指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 [1] 科技行业估值分析 - 当前科技行业估值处于历史50%左右及以下水平 [1] - 半导体材料、东数西算、华为鸿蒙等热门概念处于估值三年历史较高分位 [1] - 科创50与成长风格PB-ROE值最小 成长溢价最小且安全边际较高 [1] 行业表现差异 - 医药生物、通信、传媒等行业近期涨幅居前 [1] - 计算机行业盈利预期下调幅度最大 [1] - 科技行业估值分化明显 部分细分领域仍具备较高成长溢价 [1] 投资产品信息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上证科创板100ETF发起联接A(019866)和C(01986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