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产业链

搜索文档
港股科技ETF(513020)涨超2.3%,政策支持与制造业周期或提振科技主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10:31
稳定币与RWA发展 - 《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RWA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现实资产代币化,涵盖房地产、充电桩等多元领域 [1] - 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推出八项金融开放政策,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及区块链跨境支付试点,构建"主权信用+市场化补充"的双层架构应对全球美元稳定币挑战 [1] - 上海国资委强调需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研究,探索区块链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应用 [1] - 稳定币与RWA主要服务于跨境支付和资产上链需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规则修订进一步明确运营机构资质及资金所有权,为港元等外币支付预留空间 [1] - 金融IT领域或受益于稳定币产业链发展,跨境支付效率提升 [1] 港股科技ETF - 港股科技ETF跟踪的是港股通科技(港元)指数,该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从港股通标的范围内选取具有规模优势和良好流动性的科技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成分股 [1] - 指数重点覆盖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创新驱动型领域,综合考量企业的研发投入、盈利增长等成长性指标 [1] - 指数旨在反映通过港股通机制交易的港股市场科技板块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参与港股科技领域投资提供专业参照基准 [1]
一文梳理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产业链和相关标的-20250714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7-14 21: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初期获批牌照数量有限,系统梳理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框架、产业链生态及相关标的,为行业合规路径与发展机遇提供参考 [1][2][11] - 稳定币发行商与分销商盈利模式清晰,更可能整合产业链资源,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协同效应显著 [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框架 - VATP牌照:在香港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需获证监会发牌监管,现有11家持牌平台,8家申请中,申请需满足多方面严格标准 [2][11] - 现有SFC持牌人升级牌照:1号牌升级可扩展至虚拟资产交易,43家获批;4号牌升级可扩展至就虚拟资产提供意见,37家获批;9号牌升级可扩展至管理虚拟资产占比超10%的组合,42家获批 [2][11] - 稳定币牌照:《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准入门槛包括实缴资本不少于2500万港元等,初期获批数量有限 [2][11] 稳定币产业链 - 上游:基础设施,包括区块链网络、托管和钱包服务 [3][12] - 中游: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发行商、分销商、流动性提供商以及支付服务商 [3][12] - 下游:应用场景,包括支付场景、DeFi协议、企业服务、价值储备、RWA等 [3][12] 中国香港与内地稳定币产业链和相关标的 - 托管人:为稳定币储备资产及虚拟资产ETF提供托管服务,众安银行是香港首家为稳定币发行方提供储备银行服务的数字银行 [15][16] - 发行商:金管局公布“沙盒”参与者,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入场门槛高,现时有50至60间公司有意申请 [16] - 分销商:主要分销途径包括虚拟资产交易所和券商,香港共有11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持牌交易平台,8家申请者 [16] - 支付及企业服务商:包括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金融IT服务商等 [16] - 现实世界资产:将实物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转化为数字代币 [16] 稳定币发行流程 - 用户发起兑换:客户将法定货币存入发行商指定银行账户,提出兑换需求 [20] - 发行商资金托管:发行商收到现金后存入合作托管银行,作为储备金 [20] - 储备金管理:部分储备金投资短期国债等,剩余以现金形式留存 [20] - 稳定币发行:按客户存入金额发行等值稳定币 [20] - 用户接收与存储:客户获得稳定币后可存入中心化交易所托管钱包或个人去中心化钱包 [20] 稳定币的盈利模式 - 以USDC发行方Circle为例,主要收入为储备金利息收入,成本包括分销费用、托管与投资管理费用、合规及运营成本等,2024年储备收入达16.61亿美元,占总收入99% [23] 香港合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运营者 - 目前香港共有11家VATP持牌交易平台,另有8家申请者,申请过程复杂 [23] 香港稳定币法案、与美国法案对比 - 香港稳定币法案:8月1日生效,准入门槛包括资金、审计、储备资产和合规要求等,注重创新和灵活性,业务范围多元化 [28] - 美国法案:监管框架覆盖范围广,准入门槛高,限制高风险业务和创新 [28] - 两地法案比较:在监管机构、适用范围、准入制度、储备资产要求、审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 [29] 稳定币对传统支付体系的影响 - 传统跨境支付业务中,零售商需支付3 - 8%的费率,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入多样 [31] - 收单机构可借助稳定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业务转型与升级 [31]
宏观周周谈:清风徐来; 云开月明 - 2025年中期展望
2025-06-30 09:0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未提及具体公司,涉及的行业有金融、房地产、制造业、基建、消费、外贸、能源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美股与全球市场** - 观点:美股总市值占全球权益总市值约 60%,存在泡沫化风险,2025 年随着美元走弱,美股下跌 20%并出现脱钩现象;下半年看好 A 股、H 股及非美市场 [1][3] - 论据:美元决定跨境资本流动,美元走强时美股领先,走弱时美股差于非美指数;美国财政扩张、人工智能等产业逻辑发酵,稳定币盘活美元体系导致弱美元,强美股加弱美元使非美权益弹性更好 [1][4][5] 2. **非美市场流动性** - 观点:非美市场流动性可分三阶段分析 [6] - 论据:美元转弱,资金倒流回本土;国际投资者重新布局全球配置;盘活本土增量资金,涉及国内政策和经济环境变化 [6] 3. **国内市场内需与预期** - 观点:提振内需挑战大,提升预期更有效,通过稳定楼市和股市改善国内预期 [1][7][8] - 论据:消费主导群体转变,95 后消费能力有限,财政转移支付效果不佳且可能有负面效应;保持股市稳定、发展科技领域、国家队助力指数上涨可增强信心 [7][8] 4. **居民资产与市场** - 观点:居民资产搬家是牛市动力,若 A 股有赚钱效应,居民存款可能转化为国内权益资产流动性 [2][9][10] - 论据:2021 年起居民新增存款高于新增贷款,资金充裕但缺乏投资和消费意愿 [1][10] 5. **市场走势判断** - 观点:今年下半年权益市场向好,国内需守住政策成果使指数中枢上移 [11] - 论据:强美股和弱美元组合,资金流入助力指数上涨;PPI 低位利好哑铃型配置,科技板块更具机会 [11] 6. **货币政策** - 观点:下半年降准降息不确定性增加,货币政策稳中偏松 [12][16] - 论据:二季度例会删除择机降准降息表述;央行考虑币值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稳增长压力不大,弱美元下人民币贬值难 [12][13] 7. **国内经济展望** - 观点:2025 年全年经济增速预计 5.0 - 5.1%,目标基本可实现 [2][22] - 论据:上半年经济增长好,下半年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发力,消费增长,投资结构优化 [22] 8. **增量政策预期** - 观点:下半年增量政策补充上半年未落地政策,房地产政策有优化空间,财政有发力空间 [23] - 论据:育儿补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待落地;房地产托举政策效果显现;财政资源充裕,中央财政加力 [23] 9. **各行业表现预测** - 工业增加值:预计全年增速约 6%,传统行业下半年有望企稳回升 [24] - 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速预计 8.5%,基建增速(不含电力)预计 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预计收窄至负 9% [25][2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收入增速预计约 5.5% [27] - 外贸:出口增速预计接近 0,初步预测为负 0.5%,进口增速或许在负 3%左右 [28] - 通胀:全年 CPI 预计维持在 0.1%左右,PPI 增速约为负 2% [29] 10. **美国宏观环境及市场** - 观点:下半年美国库存周期进入主动去库阶段,资本开支周期接近尾声;美股有上行动能,美债利率受通胀约束 [32][33][34] - 论据:抢进口透支需求,资本开支环节接近完成;人工智能突破、业绩兑现、财政法案等因素影响 [32][33] 11. **美元与非美元权益资产** - 观点:中长期美国需弱美元,后续美元贬值逻辑不顺畅;下半年看好全球权益资产,港股表现预计优于 A 股 [35] - 论据:美元跌幅过大可能引发风险,利差因素和美国基本面走弱影响美元;美股上涨且美元偏弱,权益资产波动并溢出流动性 [3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上半年央行通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投放近 1.5 万亿,但财政变化对冲投放,资金面偏紧,二季度例会强调防范资金空转 [20] 2. 预计下半年信贷同比多增 5,000 亿元,政府债余额约 3 万亿元,年底社融增速可能回落至 8%以下,货币和信用格局切换到宽货币与紧信用 [21] 3. 美国贸易政策缓和但局部加码,部分国家豁免期延长,参议院版财政法案力度更宽松,美联储官员对降息表态分化 [30][31]
一场金融力量的大布局!虚拟资产牌照重构券商估值逻辑
新浪财经· 2025-06-29 16:44
香港虚拟资产牌照升级进展 - 截至6月24日共有40家金融机构成功升级第1号证券交易牌照以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包括38家券商 1家银行和1家互联网公司 [1] - 国泰君安国际成为首家具备全方位虚拟资产交易服务资格的香港中资券商 [1] - 天风国际在2024年10月成为首家获虚拟资产交易牌照的驻港国资背景券商 计划拓展RWA资管 咨询等业务 [1] - 中信证券 华泰证券 招商证券等头部中资机构正在积极布局或推进牌照升级 [2][4] - 其他参与机构包括哈富证券 富途证券 盈透证券 中国中期证券 众安银行等 [3] 牌照类型与监管框架 - 香港证监会监管虚拟资产业务 金管局负责涉及货币支付的领域如稳定币 [4] - 主要牌照类型包括第1号牌(虚拟资产交易/分销) 第4号牌(虚拟资产投资咨询) 第7号牌(自动化交易服务) 第9号牌(管理虚拟资产占比超10%的基金) [4] - 监管遵循"相同业务 相同风险 相同监管"原则 [4] 虚拟资产牌照的商业价值 估值提升 - 国泰君安国际打通虚拟资产全链条服务 实现向"数字资产综合服务枢纽"的战略升级 [5] - Robinhood加密货币交易收入占比达43% 股价两年暴涨近6倍 市值超740亿 [5] 收入结构优化 - 加密货币与稳定币交易佣金显著高于传统股票经纪费率 [7] - 跨境稳定币清算分润和结构化衍生品发行构成增量引擎 [7] - 业务模式包括经纪 资管 投行 交易服务和股权投资等多维度 [7][8] 商业模式创新 - 全牌照赋予券商参与稳定币发行和RWA代币化的先发优势 [8] - RWA实现实物资产上链 提供新的融资方式 [8] - 已探索出数字货币托管 交易 资产代币化 抵押融资 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创新模式 [9]
今天一路问
小熊跑的快· 2025-06-25 22:07
数字货币与稳定币发展 - 行业关注点集中在稳定币和数字货币产业链的新发展机会 [1] - 香港市场对数字货币相关牌照申请较为开放 不仅限于券商 其他主体也可申请 [1] 交易所逻辑显现 - 美股Coinbase和Robinhood股价上涨 显示市场开始交易"交易所逻辑" [2] - 交易所被视为数字货币领域的重要渠道 渠道价值正在被市场认可 [3] 零售支付终端价值 - 美国参议院通过稳定币法案后 亚马逊等零售商积极申请加入 显示渠道争夺战开启 [3] - 现有零售支付终端隐含终端递推能力 其价值将逐步体现 [3] 行业长期趋势 - 数字货币和稳定币被视为长期投资主线 具有持续发展潜力 [4]
计算机周报20250622:稳定币深度研究框架-20250622
民生证券· 2025-06-22 21: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评级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香港稳定币法案与美国《GENIUS》法案落地,标志着稳定币领域发展加速,海外资本市场高度关注,金融 IT 板块迎来布局机遇,建议关注稳定币产业链与跨境支付产业链相关公司 [6][4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观点 什么是稳定币 - 稳定币是特殊加密货币,锚定法定货币等维持价格稳定,适合作为支付等工具,如 USDT、USDC 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13] - 稳定币分法币抵押型、加密资产抵押型、算法稳定币三种类型,美元稳定币储备资产以短期美国国债为主,如 Circle 的 usdc 占比 92.59% [13][14] - 全球稳定币总市值超 2500 亿美元,USDT 和 USDC 合计占近 86%,Circle 推出的 CPN 利用稳定币实现跨境支付即时结算,在多领域有应用价值 [18][19] 稳定币产业链梳理 - 产业链包括分析和监控、区块链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各方面有不同功能和作用 [24][25] - 香港稳定币沙盒首批 5 家机构分属 3 组发行主体,呈现差异化竞争优势,技术路径与场景定位不同 [29][32] 行业新闻 - 谷歌发布 Gemini 2.5 Flash-Lite 模型,平衡“成本 - 速度 - 性能” [42] - Midjourney 推出首个 AI 视频生成模型 V1,支持图像转视频 [43] - MiniMax 上线首个推理模型 MiniMax - M1,上下文长度为 DeepSeek R1 八倍 [44] - 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 5.5,宣布新一代昇腾 AI 云服务上线 [45] 公司新闻 - 国能日新增加对天津驭能能源科技的投资,股权增至 31.75% [46] - 恒华科技股东减持 580 万股,占总股本 0.97%,减持计划完成 [5][46] - 皖通科技获“一种基于实时交通流的高速公路车道管控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 [46] - 税友股份回购注销 418,250 股限制性股票,总股本减少 [47] - 竞业达董事计划减持股份,张爱军不超 2,313,800 股,曹伟不超 367,500 股 [5][48] 本周市场回顾 - 本周(6.16 - 6.20)沪深 300 等指数及计算机(中信)板块均下跌,计算机板块个股涨幅前五为四方精创等,跌幅前五为新北洋等 [3][49]
曝光!南向资金“扫货”这类港股
中国基金报· 2025-06-22 20:44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6900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 [1][2] - 资金来源从险资转向公募、游资等风险偏好更高的资金,配置方向从高股息扩散至科技、新消费赛道 [1][5] - 南向资金净流入集中在非必需消费(占比49%)和资讯科技(占比32%),合计吸引81%的港股通资金 [4] 港股行情驱动因素 - 本轮行情本质是估值修复与长期配置逻辑的共振,政策红利、全球资本再配置和内资流入重塑港股战略地位 [2] - 自下而上的产业技术进步(如DeepSeek、创新药、机器人)驱动中国资产重估,偏向中长期配置逻辑 [2] - 港股生态环境质变,优质企业上市和增量资金流入推动科技、新消费成为主要亮点 [3] 资金结构与配置变化 - 公募基金投资港股规模达4374.8亿元,占全部公募资产净值的14.4%,创历史新高 [6] - 公募基金在成长板块配置比重更高,高股息板块配置比重较低 [6] - 内地投资者(公募、私募、游资)参与港股积极性提高,科技和新消费成长股吸引重仓配置 [4] 港股估值与市场展望 - 恒生指数累计涨逾17%,AH溢价指数处于五年来低位,市盈率从9.18倍(2024年末)升至10.35倍(当前) [8] - 风险溢价从7%收敛至6%以内,处于过去3年下沿,估值分位数提升至63.5% [8] - 港股或进入长牛格局,三季度到四季度初有望震荡向上并创新高,盈利能力修复持续性为关键因素 [7][8] 行业与板块表现 - 科技和新消费成为港股主要亮点,符合内地投资者长期资产配置需求 [3][4] - 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港股成为分享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产业红利的重要平台 [4] - 创新药快速修正后仍是布局窗口,AI、稳定币产业链值得关注 [4]
蚂蚁入局港元稳定币,科技巨头、金融机构抢滩加密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6-15 21:55
互联网巨头抢滩稳定币市场 - 蚂蚁集团计划在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 涉及旗下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两家公司 [1] - 京东宣布将在中国香港发行与港元1:1挂钩的稳定币 渣打、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已提交港元稳定币牌照申请 [1] - 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于2025年5月通过 预计8月生效 开启港元稳定币牌照制度 [3] 稳定币市场格局与竞争力量 - 全球稳定币市场存在三股竞争力量:传统金融机构、加密货币原生公司和科技类公司 [4] - 加密货币原生公司执行力强 传统金融机构合规能力强 科技公司拥有场景和用户优势 [5] - 蚂蚁集团在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方面被认为比京东更具优势 [4] 稳定币产业链结构 - 稳定币产业链核心结构包括发行层、托管/储备管理层、技术支持层、钱包/支付接口、合规与审计、用户入口 [7] - 托管与储备管理环节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 如渣打、汇丰、中银香港可能参与港元稳定币托管 [8] - 技术支持方包括HashKey Chain、Circle等 提供智能合约、安全审计和区块链底层设计 [8] 钱包系统与支付接口 - 钱包系统代表企业包括ImToken、MetaMask、HashKey Me、WeChat HK等 [8] - Cobo专注于数字资产托管服务 开发稳定币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以满足支付公司需求 [9] - 监管可能要求推出官方钱包和市场化钱包共存 托管服务机构的钱包标准较高 [9] 港元稳定币的发展前景 - 港元稳定币产业链庞大 涵盖技术、金融、支付、法律、监管等多方协作 [10] - 香港可能成为全球最早大规模落地合规"本地货币稳定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0] - 稳定币跨境支付相比传统银行账户体系在流程周期和费用成本上具备优势 [9]
蚂蚁入局港元稳定币,科技巨头、金融机构抢滩加密市场
第一财经网· 2025-06-15 21:05
稳定币产业链结构 - 稳定币产业链核心结构包括发行层、托管/储备管理层、技术支持层、钱包/支付接口、合规与审计、用户入口(C端/B端)[1][6] - 托管与储备管理是核心环节,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资管公司)将是主力军,例如美元稳定币发行方Circle、Tether会将法币存放于美国银行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债基金[6] - 区块链与合约技术支持方不可或缺,包括稳定币发行的智能合约、安全审计、区块链底层设计,可能合作伙伴包括HashKey Chain、Circle等[6] 港元稳定币市场动态 - 蚂蚁集团将在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涉及旗下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两家公司[1][3] - 京东计划在中国香港发行基于公共区块链并与港元1:1挂钩的稳定币[1] - 渣打银行、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组建的合资公司、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已正式提交港元稳定币牌照申请[1][4] 行业竞争格局 - 稳定币市场有三股竞争力量:传统金融机构、加密货币原生公司、科技类公司[4][5] - 加密货币原生公司起步早,自下而上野蛮成长,能够很好满足市场需求[5] - 传统金融机构优势是政治资源强、合规能力强,但节奏相对较慢[5] - 科技公司优势是有场景和用户,同时更加灵活[5] 监管环境 - 中国香港立法会于2025年5月21日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预计8月起正式生效,开启港元稳定币牌照制度[3] - 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必须持有100%美元等价资产储备,包括短期美债或受监管的类现金资产[3] - 监管预计会要求推出满足安全标准的钱包,同时允许其他钱包存在,即官方钱包和市场化钱包共存[7] 技术应用场景 - 钱包系统与支付接口主要为C端/B端用户提供可存储、转账、交易稳定币的工具,代表企业包括ImToken、MetaMask、HashKey Me等[7] - 稳定币跨境支付可脱离银行账户体系,用户基于Token钱包范式在区块链网络上完成,在流程周期、费用成本上具备优势[8] - 港元稳定币产业链涵盖技术、金融、支付、法律、监管等多方协作,是推动香港Web3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核心工程之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