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多销

搜索文档
男人最爱的迪卡侬,失宠了
投中网· 2025-08-27 11:21
核心观点 - 迪卡侬中国业务因涨价导致消费者流失和业绩下滑 正考虑出售约30%股权 估值约10-15亿欧元 潜在买家包括京东 安踏及国际PE机构[5][8][18] - 公司面临供应链成本上升 人力成本增加及激烈竞争 导致净利率仅5-6% 远低于耐克 阿迪达斯和安踏等竞争对手[8][9] - 内部管理问题如低薪酬 流程僵化及总部集权模式加剧经营困境 2024财年净利润从9.31亿欧元下滑至7.87亿欧元[9][14][16] 消费者流失与涨价影响 - 核心产品大幅涨价:20L背包从49.9元涨至89.9元 MH500冲锋衣从199元涨至599元 抓绒外套从249元涨至499元[8] - 消费者转向替代品:平价用户转向淘系白牌或抖音工厂店19.9元速干衣 探拓以39元速干衣和59元徒步鞋抢占下沉市场[9][10] - 涨价原因:供应链成本飙升(原材料 物流与关税) 珠三角工厂普工月薪从2015年2800元涨至2024年5500元 门店租金与人工成本双升[8] 财务与经营表现 - 营收增速从21.3%下跌至1.15% 净利润连续三年低于10亿欧元 2024财年净利润降至7.87亿欧元[9] - 库存周转天数增加 坪效下降 薄利多销模式难以为继 净利率仅5-6%[9] - 线上销售占比仅20% 热销品补货需48小时[19] 竞争环境 - 平价市场:骆驼136元溯溪鞋年销超百万双 用户与迪卡侬高度重合[10] - 中端市场:安踏129元防泼水冲锋衣和199元轻量跑鞋设计更时尚 李宁覆盖户外休闲品类[11] - 高端市场:lululemon瑜伽裤850-1200元 HOKA厚底跑鞋1200-1500元 凯乐石分流专业用户 牧高笛抢占帐篷市场[11] 内部管理问题 - 低薪酬导致人才流失:一线城市员工月薪2300-2500元 运动主管薪酬6000-8000元 远低于安踏和lululemon过万元水平[14] - 总部高度集权模式:门店缺乏自主权 流程僵化效率低 审批需层层上报[15][16] - 中高层员工流失:因晋升无望及管理弊病 有情怀和专业的员工陆续离开[16] 潜在收购方分析 - 京东优势:全渠道协同 供应链改造 京东物流50个自营仓可降本 消费大数据优化SKU 小时达能力适配高端配送[18][19] - 安踏优势:品牌矩阵互补(始祖鸟 萨洛蒙补位高端) 实时数据系统提升库存周转 验证过FILA中国营收从0.5%升至近40%[19][20] - 国际PE机构:黑石擅供应链重构 凯雷有本地化改造经验 但要求持股超30%与控制权 与迪卡侬家族70%控股要求冲突[18] 战略转型尝试 - 2022年区域性试水涨价 2023-2024年全面涨价潮爆发 但与消费者平价心智定位冲突[11][12] - 人事变动:2025年更换CEO和董事会主席 2024年挖角lululemon前中国区负责人担任CMO 推出399元女性夹克等高价产品[16] - 本土化产能占比94.2% 但决策权仍在法国总部[16][19]
男人最爱的迪卡侬,失宠了
36氪· 2025-08-26 22:23
核心观点 - 迪卡侬中国业务因成本上升被迫涨价 导致消费者流失和业绩下滑 目前正考虑出售约30%股权 估值约10亿-15亿欧元 潜在买家包括京东 安踏及国际PE机构 [3][7][8][21]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1-2023年营收增速从21.3%下跌至1.15% 净利润连续三年低于10亿欧元 2024财年净利润从9.31亿欧元下滑至7.87亿欧元 [8] - 净利率仅5%-6% 远低于耐克 阿迪达斯和安踏(超过10%) 库存周转天数增加且坪效下降 [8] - 线上销售占比仅20% 热销品补货需48小时 [22] 涨价与成本结构 - 核心产品大幅涨价:20L背包从49.9元涨至89.9元 MH500冲锋衣从199元涨至599元 抓绒外套从249元涨至499元 [7] - 供应链成本飙升:锦纶 防水涂层及金属原材料价格上涨 珠三角工厂普工月薪从2015年2800元涨至2024年5500元 [7] - 门店运营成本加重:一线城市租金与人工成本上升 仓储式大店模式需大量员工维持体验区 [7] 竞争环境 - 低价市场被分流:淘系白牌和抖音工厂店均價19.9元速干衣 探拓39元速干衣和59元徒步鞋抢占下沉市场 骆驼136元溯溪鞋年销超百万双 [10] - 中端市场受挤压:安踏129元防泼水冲锋衣和199元轻量跑鞋设计更时尚 李宁城市骑行裤和户外休闲鞋覆盖主力品类 [10] - 高端市场被瓜分:lululemon瑜伽裤850-1200元 HOKA厚底跑鞋1200-1500元 凯乐石分走高端线MH500用户 牧高笛2000元级帐篷抢占Quechua系列 [11] 内部管理问题 - 薪资水平偏低:一线城市一线员工月薪仅2300-2500元 运动主管薪酬6000-8000元 低于安踏和lululemon(过万元) [14] - 总部高度集权:门店缺乏商品陈列和促销策略自主权 需层层审批导致效率低下 [17] - 人才流失严重:低薪难以留住员工 有中高层因晋升无望离职 [14][18] 战略转型与潜在收购方 - 高端化尝试:2022年区域性试水涨价 2023-2024年全面涨价 但与消费者"平价超市"心智定位冲突 [11] - 京东优势:全渠道协同与供应链改造 京东物流50个自营仓可承接94.2%本土化产能 小时达能力优化配送效率 [21][22] - 安踏方案:品牌矩阵互补(主价格带100-500元) 始祖鸟和萨洛蒙补位高端 实时数据系统提升库存周转 [22][23] - PE机构障碍:黑石 凯雷等要求超30%股权获控制权 但迪卡侬家族坚持70%控股以防技术外流 [21] 本土化与产能 - 中国本土化产能占比94.2% [22] - 安踏若收购可能推动"生活方式化" 但需保留"专业普惠"主线避免用户流失 [23][25]
拼好饭带来的巨大单量,为千万小店“拼”出希望
搜狐财经· 2025-08-19 20:18
美团拼好饭业务模式 - 通过调整定价策略和整合订单需求 助力餐饮小店突破单量瓶颈并实现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2] - 90%入驻商家实现30%以上销量提升 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 [4] 商家订单增长表现 - 广东隆江猪脚饭店铺日订单峰值突破800单 其中90%以上来自拼好饭 [3] - 福建炝肉店铺月销稳定在5000单左右 外卖营收占门店总营业额三分之二 [4] - 山东煎饼店铺日均单量从50-60单跃升至200单 日营业额从300元稳定到1500元以上 [7] 区域业务拓展数据 - 2025年广东省入驻商家数量增加30% 其中隆江猪脚饭商家订单量增长超57% [3] 运营效率优化 - 福建炝肉店实现五分钟快速出餐 一锅满足20份订单需求 [5] - 山东煎饼店建立中央厨房并雇佣3名员工轮岗备餐 [7] 商家经营策略转型 - 广东猪脚饭店将招牌套餐从20元调整为12元 成功迎合工厂密集区消费习惯 [3] - 福建炝肉店采用12.8元套餐策略 每单盈利2元实现薄利多销 [4] - 山东煎饼店坚持使用杂粮饼和山鸡蛋等优质食材 不因低价降低品质标准 [5][7]
美团拼好饭:餐饮江湖里的新生态密码
北京商报· 2025-08-07 20:35
核心观点 - 美团拼好饭通过拼团模式重构餐饮供需链条 实现低价与盈利共存 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效率提升 [1][7][15] 商家经营改善 - 石家庄幸福大锅菜通过6.9元套餐实现拼好饭月订单量达5000单 总订单量翻倍增长 [1][3] - 临沂朝阳糁馆6元套餐每月新增5000元利润 相当于多承担一名服务员人力成本 [1][4] - 重庆赵氏四鲜米线拼团套餐贡献门店50%营业额 东北齐品达通过10元双拼饭实现单店月净利润增长1万元 [1] 模式运作机制 - 通过需求聚合将分散订单集中化 90%入驻商家销量提升30%以上 平均成本降幅超20% [7] - 采用固定套餐和一口价模式 减少个性化需求带来的食材浪费和人工成本 [7] - 平台与商家实行一口价结算 不收取佣金 使单笔利润清晰可控 [14] 品质保障体系 - 推行明厨亮灶和食安日记动态打卡 使后厨流程透明化 [8] - 设置品质堂食入口 方便用户选择熟悉商家 [8] - 超5000家品牌商家入驻 包括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和出餐流程 [9] 行业生态影响 - 帮助中小商家获得与大品牌同台竞争机会 成为连锁品牌触达新客群的有效渠道 [13] - 南城香通过实惠价格触达基层消费群体 补充原有客群结构 [13] - 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从价格竞争转向生态竞争 [15] 数字化创新价值 - 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供需关系 在性价比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 [15] - 成为餐饮增长新亮点 吸引国际快餐品牌合作优化供应链定制产品 [14] - 证明通过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可实现消费者 商家与平台多方共赢 [15]
逆势破局!1919推出“酒饮生活”新战略 联合刘仪伟押注餐酒融合
证券日报网· 2025-07-11 18:58
商业模式升级 - 公司发布全新商业模式升级方案,以"明星IP+矩阵化店型+严选加盟"三重引擎全面入局"餐酒融合",打造酒饮生活新生态 [1] - 商业模式从传统B2C/O2O转向F2B2C模式,盈利聚焦"战略品牌",销售模式升级为"即时零售+场景体验"组合形态 [4] - 构建六星级至卫星点矩阵化店型体系,其中六星级和五星级酒饮生活馆融合咖啡、酒馆等模块,试点门店营收利润达未改造门店的3倍 [4][6] 战略转型与行业趋势 - 公司创始人认为酒商靠名酒赚差价的年代结束,"薄利多销"将成为渠道主流趋势,强调通过低价策略扩大销量 [3] - 公司通过20年积累形成品牌、规模、组织和技术四大核心优势,当前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2] - 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公司提出"1919解决方案",推动酒饮与餐饮场景深度融合 [1][3] 门店体系与加盟优化 - 六星级酒饮生活馆由公司直接投资并承担风险,三星级至五星级对现有加盟店改造升级,卫星点整合社会烟酒行和餐饮终端 [5][6] - 已完成50余家自营酒饮生活馆调改试点,下半年将进驻全国核心城市并作为区域运营中心 [6] - 重启共管模式提升加盟商质量,预计年底淘汰1500家不符合标准加盟店,终结"粗放连锁时代" [2] 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与著名主持人刘仪伟合作推出"1919美好生活官",推进"酒饮生活"生态战略,计划共建餐酒IP、整合资源 [3] - 已帮助8000家社会烟酒行完成数字化改造,在成都开出30余家"餐+酒"融合门店 [5] - 通过"买酒送餐""超市价玩酒馆"等营销模式验证多业态融合的商业价值 [2][3]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晋升河南新首富,低价策略如何成就百亿身家
搜狐财经· 2025-06-25 09:21
蜜雪冰城发展历程 - 1997年创始人张红超在大学期间以5毛钱一份的"寒流刨冰"起步创业,瞄准学生群体喝不起瓶装饮料的痛点[2] - 2007年在郑州开设第一家新鲜冰淇淋店,2元一支的软质冰淇淋凭借口碑三个月内拓展至26家加盟店[3] - 2010年获得商务部特许经营备案,采取低加盟费策略(1.2万元),帮助加盟商实现"日销100杯即可回本"的运营模式[5] - 2015年门店数量突破5000家,超过当时COCO都可近一倍[5] - 2025年上市首日股价大涨43.21%,市值突破千亿港元,成为继百胜中国后第二个千亿级餐饮企业[8]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 - 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57.2%门店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河南每2500人就拥有一家门店[6] - 自建五大生产基地和27个仓库,通过自有冷链实现97%门店12小时配送[6] - 全球集采原材料,年采购柠檬11.5万吨(人均170克),奶粉5.1万吨[6][9] - 直供模式使柠檬采购成本比同行低20%以上,单杯饮品成本比行业平均低30%[5][6] - 加盟商毛利率可达30%,即便销售4元一杯的柠檬水仍保持盈利[6]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创始人张红超兄弟以1179.4亿元身家成为河南首富[1][2] - 门店规模达4.6万家,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茶饮连锁品牌[1] - 带动全国16.7万农户增收,创造78.5万个就业岗位[8] - 海外市场占比达80%,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9] - 2024年关闭1600家门店,单店日均GMV从4144元微降至4127元[9] 行业比较 - 在茶饮行业持股财富榜中,蜜雪冰城(1179.4亿)仅次于农夫山泉(3624.1亿)和娃哈哈(1250亿)[2] - 远超喜茶(140亿)、霸王茶姬(124.6亿)、茶白道(113.1亿)等同行业竞争者[2] - 与瑞幸咖啡(150.8亿)形成差异化竞争,主打下沉市场而非城市CBD[6][2] 未来战略 - 2025年放缓开店节奏,转向校园、医院等特殊渠道拓展[11] - 在重庆潼南建设15万亩柠檬基地,深化"订单式农业"模式[11] - 面临国际奶价上涨压力(每涨1%增加数百万成本),需平衡低价优势与原材料成本[9] - 品牌升级挑战:需在保持"土味"亲民形象与提升年轻化吸引力之间取得平衡[11]
乐刻私教,卷成“网约车司机”
盐财经· 2025-06-12 17:40
行业变革与商业模式 - 传统健身房私教课均价400-500元/节,威尔士等高端品牌达750元/节,但高价预付费模式因现金流问题频现跑路风险[14] - 乐刻通过"价格力"策略将私教课降至220元/节常态价,叠加优惠后可达177元/节,价格降幅超60%[6][7][14] - 平价模式瞄准传统健身房未覆盖的空白市场,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和健身小白[10][14] 教练收入与工作模式 - 传统健身房教练依赖30%课时提成(如400元/节课提120元),综合月收入约1万元,但需高强度推销[20] - 乐刻教练无底薪和社保,提成比例43%-58%按星级浮动,月收入初期仅4000-5000元,较传统模式腰斩[20][23][37] - 平台算法决定客源分配,教练需积累上课数、好评率等数据指标突围,头部教练月课量可达180节(日6-7节),月入2万+[27][30][34] 平台运营机制 - 采用O2O模式将销售压力转移至平台,教练从"销售导向"转为"服务导向"[15][25] - 私教认证门槛低(3999元6周培训,上架率40%),但缺乏ACE等国际认证含金量[27] - 动态提成机制激励多劳多得,50节课/月可额外获得4%提成奖励[38] 产品矩阵与分层策略 - 基础版乐刻健身(300-400平)主打低价,私教馆FEELINGME采用包月制(北京3090元/月,单节低至103元)[41][44] - 下沉市场子品牌闪电熊猫私教包月价999元,对标中田健身1375元/月但提成仅50元/节[47][49] - 高端线recore无限核子(800-1000平)年费<5000元,瞄准威尔仕流失客群[51] 市场潜力与矛盾 - 中国健身渗透率仅32%,远低于美国235%和欧洲95%,增量空间显著[53] - 薄利多销模式面临教练精力天花板,平台需平衡低价扩张与教练留存[54][56] - 数据资产归属问题突出,教练积累的客户评价等数字资产完全依附平台系统[35]
开业45天就倒下!这类自助餐厅批量收割创业者
搜狐财经· 2025-06-04 02:52
餐饮行业创业现状 - 餐饮行业成为创业热门选择 因门槛低且需求刚性 但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1] - 行业每年涌现新风口品类 如小火锅/拌饭/2元面包/鲜切牛肉自助火锅等 迅速成为消费新宠[3] - 社交平台涌现大量"造富"案例 如摆摊月入2万/5个月赚40万等 吸引创业者扎堆入局[5] 鲜切牛肉自助火锅业态分析 - 该品类结合潮汕牛肉火锅与自助模式 人均50-80元 精准踩中反预制菜和消费降级趋势[13] - 全国门店快速扩张 部分品牌1年开出130+店 覆盖多省份 成都谭三娘为例[14] - 底层逻辑依赖"薄利多销" 翻台率决定盈利 绿茶餐厅需日翻台4次才能保本[18] 行业泡沫与倒闭潮 - 大量门店快速倒闭 案例包括营业45天关店/3个月亏损60万/未满月闭店等现象普遍[7][16] - 二手设备回收激增 有回收商数月内接收几十家鲜切牛肉自助火锅设备[9] - 2023年火锅赛道关店超30万家 成为餐饮倒闭重灾区[28] 商业模式痛点 - 成本控制与品质矛盾突出 商家压缩成本导致肉质下降 复购率暴跌[19] - 缺乏供应链支撑 低价策略不可持续 与蜜雪冰城等成熟品牌形成对比[23] - 消费者转向"质价比"需求 单纯低价无法满足市场 需兼顾品质与价格[22] 行业发展趋势 - 餐饮专业化程度提升 需精细化管理+持续创新 短期流量难以维持长期经营[24] - 差异化竞争成生存关键 品牌需在产品/服务/供应链构建核心竞争力[31] - 市场进入微利时代 行业洗牌加速 新入局者失败率超90%[26][27]
零食界的“蜜雪冰城”,不能只做“薄利生意”
新消费智库· 2025-05-28 20:31
核心观点 - 鸣鸣很忙通过合并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形成行业巨无霸,2024年门店零售额达555亿元,营收393亿元,门店数突破14394家,新开加盟店8083家[3][4] - 公司采用"薄利多销"模式,平均售价比线下超市便宜25%,但毛利率仅7.5%-7.6%,净利率2.1%,面临盈利困局[6][12] - 行业竞争激烈,前五大连锁零售商仅占4.2%市场份额,公司通过快速扩张保持规模优势,但加盟商利润承压[16][17][8] - 公司尝试转型"3.0省钱超市"模式,拓展非零食品类,并计划推出30款自有品牌以提升毛利率[19][14] 公司发展历程 - 由零食很忙(2017年创立)与赵一鸣零食(2019年创立)于2023年合并而成,合并前分别拥有4000家和2500家门店[5] - 合并后获超10亿元融资,2022-2024年新开加盟店分别为1089家、4715家和8083家,期末门店数达14379家[4][7][8] - 商业模式99%收入来自向加盟店销售商品,单店SKU不少于1800款,是商超平均的2倍[9][6]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休闲零食市场规模1365.1亿元,同比增长8.6%,但行业高度分散,前五大市占率仅4.2%[16][17] - 主要竞争对手万辰集团2024年底门店14196家,公司以14394家门店保持行业第一[8] - 行业陷入价格战,矿泉水低于1元、饼干0.5元等低价策略普遍,合并前双方曾在县城开展促销战[17] 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蜜雪冰城式加盟模式,通过规模效应获取供应链议价权,直接向厂商采购减少中间层[6][9] - 但毛利率(7.5%)远低于蜜雪冰城(32.5%),因缺乏全产业链控制能力,且需维持低价心智[12][14] - 销售成本占收入超90%,主要支出为食品饮料采购,计划通过自有品牌提升毛利率[13][14] 战略转型方向 - 推出"3.0省钱超市"新增百货日化、烘焙鲜食等品类,尝试"超级·零食很忙"等新店态[19][20] - 面临非标品损耗率提升、供应链复杂度增加等挑战,需平衡品类扩张与运营效率[24] - 拟投入IPO募集资金用于门店拓展、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强化重资产模式[14]
鸣鸣很忙万店深耕下沉市场,薄利多销模式践行民生普惠
搜狐财经· 2025-05-21 20:39
公司概况 - 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核心经营理念为"薄利多销+价值回归"[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门店超1.4万家,其中58%位于县城和乡镇,覆盖66%的县城[1] - 产品平均价格比线下超市低25%,实现消费普惠[1] 商业模式 - 2022-2024年净利润率稳定在2.3%,采用直连厂商采购模式,25%SKU为厂家合作定制[3] - 40%产品采用散装称重形式,仓储物流成本仅占营收1.5%-1.7%[3] - 单店SKU达1800个(普通商超两倍),99.5%收入来自商品销售而非加盟费[7] 供应链优势 - 拥有36个仓库和300公里仓储辐射圈,24小时物流体系支撑高效配送[3] - 通过小包装策略降低尝新门槛(如3.5元薯片、5元卤味),定制化产品占比25%[5] 下沉市场战略 - 重点布局县域经济,门店形象标准化打破传统零售"价格壁垒"[5] - 招股书显示60%募资将用于供应链升级和县域门店网络优化[9] 财务表现 - 2024年GMV达555亿元,交易单数超16亿,毛利率7.5%-7.6%[9] - 净利润率从1.7%提升至2.1%,验证"薄利多销"可持续性[9] 加盟体系 - 采用"总部让利,加盟商增效"机制,配备智能选品系统和月度督导体系[7] - 加盟商案例显示单店成功后快速复制(武汉加盟商3年开3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