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

搜索文档
首批科创债ETF具有三重示范意义
证券日报· 2025-07-14 00:17
科创债ETF市场发展 -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提出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后,10家公募机构当日集体上报,首批10只产品7月2日获批并于7月7日首发,募集资金合计达300亿元 [1] - 政策引导、市场基础、产品创新及战略需求共同推动科创债ETF快速发展,政策层面明确表态与高效审批提供强力支撑,科创债规模扩容及债券ETF受欢迎奠定市场基础 [1] 科创债ETF对流动性的影响 - 科创债ETF采用T+0交易机制、实物申赎模式及做市商报价制度,显著提升科创债交易效率,解决传统信用债流动性不足痛点 [1] - 大量资金涌入使科创债交易更频繁,活跃度显著增强,有利于投资者调整投资组合并形成良好市场交易氛围 [2] - 科创债ETF兼具ETF工具属性和服务国家战略定位,成为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配置硬科技领域资产的优质选择 [1] 科创债ETF对融资渠道的拓宽 - 科创债ETF构建"债股联动"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债市端为科技领域提供低成本融资,股市端通过ETF定向支持科技领域上市公司 [2] - "债市输血+股市赋能"协同模式拓宽科创企业融资路径,推动资金在科技创新链条高效流转,助力科创企业壮大与科技产业升级 [2] 科创债ETF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推动 - 科创债ETF填补公募基金在"科创类"场内债基领域空白,丰富债券市场投资工具类型,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固收类资产配置选择 [2] - 科创债ETF成功推出激发金融机构创新活力,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围绕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 [2] 科创债ETF的长期影响 - 科创债ETF打通资本与科技深度融合堵点,展现金融体系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敏捷性与创造力 [3] - "政策引导—市场响应—产业受益"良性循环将持续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资本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基石 [3]
陈茂波:韩国资金大举投资港股
证券时报· 2025-07-13 23:21
陈茂波还重点提及香港在数字资产方面的最新进展。他在韩国访问期间,韩国业界和监管机构对于即将 生效的稳定币条例兴趣浓厚。他从监管经验的分享,到推动行业发展的思路和稳定币应用的方向,与韩 国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茂波认为,自去年9月以来,香港金融市场的强劲表现,以及新股集资活动吸引了韩国金融界的注 意。出于看好香港证券市场的前景以及分散资产配置风险的需要,也出于看好整个大中华地区的创科发 展和商业化潜力,韩国金融界对投资香港及内地市场兴趣浓厚。今年前5个月,在港的韩资持牌机构的 证券交易总额已超过1.5万亿港元,是去年全年的2.8倍;韩国的投行也是多只在港上市新股的基石投资 者。 陈茂波还表示,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加上国家支持创科企业加速在港上市,让韩国投资界希 望增加对在港及内地的企业的资产配置比例。韩国创投及私募基金对投资香港的兴趣也日趋浓厚,但对 香港以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发展和投资机遇、证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和趋势认识不足。 在网志中,陈茂波还提及香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创新能带来增量,香港的金融产品创新也 为港股市场吸引了来自韩国的资金。他提及此次外访时,当地金融界的话题之一,是一只最近在 ...
下周开盘前的几个大事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7-13 21:34
周末有几个新闻哈,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 还是之前的观点(大话), 如果你有心,把这几篇讲话,以及相应的解读,认真看完,未来3-5 年,在投资上,跑赢全市场的中位数,应该没啥问题。 第一,最深度最全的 险资 投资思路解读。 第二, 是这个周末来看, 外卖大战 要步入常态化了,可能对港股大科技构成压力; 第三, 是美国宣布对墨西哥、欧盟,加征30%的 关税 ,短期可能会压制一下全球的风险偏好; 第四, 周末发布了几家公司的 半年度业绩预告 ,分化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五,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7号令, 严禁金融产品操纵业绩、不当展示 ; 第六, 关于券商后续可能拿 保险、理财销售牌照 的事情; 直接步入正题,一个一个来。 1、可能是最深度最全的险资解读。 这是周五晚上提到的事情,昨晚,我在星球上,把剩余的两篇,国寿和太保的,也做了解读,下 图,可以扫码入。 应该是全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这几篇提纲挈领的投资心法,做完解读的了。 ...... 2、外卖大战加码。 上周日晚上,我们在《 港股的利空来了? 》里,提到了外卖大战的影响。 从近期股价表现来看,上上周,阿里跌6.2%,美团跌6.5%; 上周,依靠周五的大涨, ...
金融监管总局“7号令”出台:金融产品严禁“操纵业绩”、“不当展示”
财联社· 2025-07-12 14:28
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出台《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7号令),新增禁止金融机构通过操纵业绩或不当展示误导客户的行为 [1][4] - 新规针对收益不确定且可能导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非保本结构性存款等 [2] - 7号令偏原则性要求,具体规定体现在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中 [3] 业绩展示监管 - 明确禁止金融机构通过利益输送、调整数据、夸大收益等方式误导客户 [4] - 部分理财产品存在"新品打榜"现象,成立初期集中资源做高收益(最高近19%)后宣传吸引资金 [9] - 监管将严控公募银行理财宣传中的夸大优势、选择性展示数据等行为 [9] 投资者分类与适配 - 将投资者分为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实施差异化适当性管理 [10] - 专业投资者包括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净资产超2000万或金融资产超1000万)等,适当性要求大幅降低 [15] - 普通投资者只能购买低于其风险评级的产品 [14] 产品风险评级 - 投资型产品需统一划分为5级风险(R1-R5),与现行实践一致 [12][13] - 评级需考虑投资方向、杠杆、结构复杂性、历史波动等11项要素 [12] - 上市公司偏好低风险产品(现金管理类占主导) [16] 高龄客户与评估规则 - 对65岁以上客户销售高风险产品需履行特别注意义务,线上流程需适老化改造 [18] - 风险评估有效期统一为12个月,单日评估不超过2次/年累计不超8次 [20] - 此前理财、保险资管评估有效期存在1年与2年差异 [20]
金融机构发售投资型产品应进行适当性匹配
证券时报· 2025-07-12 04:56
金融监管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将适当产品通过适当渠道销售给适合客户,核心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1] - 政策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适用于收益不确定且可能导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及保险产品 [1] 政策框架 - 《办法》包含五章:总则、基本规则、适当性规则、监督管理和附则 [1] - 基本规则要求金融机构了解产品属性、客户特征,并进行适当性匹配与合规销售 [1] - 投资型产品需划分风险等级,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区分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 [1] - 保险产品需分类分级管理,评估投保人需求及财务支付能力,并对销售资质分级 [1] 投资者分类标准 - 专业投资者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基金期货机构、私募管理人、QFII/RQFII等机构及旗下产品,以及社保/年金/慈善基金等 [2] - 普通投资者需接受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金融机构需提供明确匹配意见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 [2]
不得以销售业绩作为唯一考核指标!金融消保又一新规出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23:3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余纪昕 上海报道 7月11日晚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本办法共五章四十九条,对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进行规范,将自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办法》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称《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在于将保护金融 消费者权益的关口前移。并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在充分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办 法,推动金融机构严格履行适当性义务,将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销售给适合的客户。对金融消费 者而言,要求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有助于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 择适当的产品,减少超出自身能力的支出和风险损失。 同时,针对销售环节这一投资者权益保护消保的"重头戏",监管机构也加强了纪律要求。 《办法》第十六条称, 金融机构应强化资质管理,确保销售人员具备相应的产品销售资质。并对相关 人员持续开展培训,确保销售人员充分了解所销售或者交易产品的属性特征及风险水平。并且,金融机 构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销售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考核标准应当包括但不限于销售行为和程序的合规性、 客户投诉情况等,不得以销售业绩 ...
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收益有何差距?
搜狐财经· 2025-07-09 13:16
银行理财产品特点 - 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基于银行强大信用体系与广泛资源配置能力 [1] - 资金投向包括货币市场工具(流动性强、风险较低、收益稳定但回报不高)和债券(受市场利率波动和债券信用等级影响) [1] - 期限种类丰富,短期产品几十天至半年以内(收益率较低),中长期产品一年到五年(收益率较高) [3] - 监管环境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较完善,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分级以确保产品适配性 [3] 信托产品特点 - 信托产品是委托人将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投资领域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工商企业资金周转等 [2] - 由于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收益率通常处于较高水平区间,但不同信托公司和行业项目存在收益差异 [2] - 房地产信托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相对稳定且受政策支持程度影响明显 [2] - 期限普遍较长(一年以上,部分大型项目达三到五年),长期资金占用对应较高收益率补偿 [3] 收益与风险对比 -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受市场利率和债券信用状况影响,利率下行时债券投资收益增加,信用恶化可能导致亏损 [1] - 信托产品因投资领域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突发事件或不可预见因素可能导致收益波动更大 [3] - 银行理财产品短期流动性强,信托产品长期限特性更适合资金长期锁定的投资者 [3]
各类金融产品如何选择?
搜狐财经· 2025-07-08 18:10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每种产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险收益特征,了解如何选 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至关重要。 金融产品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货币类、债券类、权益类、衍生品类等。货币类金融产品通常具有流动性 强、风险低的特点。银行活期存款是最常见的一种,资金可以随时支取,能满足日常资金的灵活需求, 但其收益率相对较低。货币基金也是货币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收益通 常会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且具备较好的流动性,可作为闲置资金的短期存放之处。 债券类金融产品相对较为稳健。债券本质上是一种债务凭证,投资者通过购买债券成为发行人的债权 人,在约定的期限内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并在到期时收回本金。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安全性极高, 利率相对稳定,适合追求稳健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公司债券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国债,但 由于公司经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其风险也相对较高,需要投资者对发行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 其次,需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收入稳定性、资产 状况等。一般来说,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可以适当配置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而临近退休 的 ...
专访肖耿:香港稳定币将刺激更多金融产品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6-29 21:23
香港稳定币政策与市场影响 政策背景与实施时间 - 《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开始实施 [1] -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 0》近期发布 重点提及稳定币 [1] 香港稳定币生态优势 - 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离岸金融中心 具备资产全球交易与定价能力 市场参与者包括中国及全球投资者 [2] - 资金自由进出 实体资产覆盖内地及海外 提供高质量资产定价与交易服务 [2]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 香港将先推出与港币挂钩的法币稳定币 成熟后进一步发行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 [4] - 香港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将推动人民币挂钩资产创新 延伸离岸人民币产品 [4] -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推广为金融开放做准备 香港市场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 [9] 对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的影响 - 香港货币政策基于港币资产负债 不会直接影响国内货币政策 但离岸人民币规模可能通过回流影响在岸市场 [3] - 联系汇率制度短期通过套利维持稳定 长期美元不稳定因素或推动离岸人民币增量资本市场发展 [5]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稳定币法案将开启实体资产代币化(RWA)等数字金融产品创新 [6] - 可能采用类似H股模式 内地底层资产与香港稳定币平台联通 实现全球定价与交易 [6] 市场竞争与用户接受度 - 美元稳定币当前占优与美元升值相关 未来若美元走弱或推动其他稳定币替代 [7] - 中国头部电商与支付机构(如京东、蚂蚁)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 跨境贸易支付需求将提升稳定币流动性 [7][8] 投资者关注重点 - 需关注香港稳定币持牌机构 其合规性与产品创新能力是关键 [10] - 内地资产通过稳定币平台转为离岸资产的机制可能成为未来政策放宽方向 [10]
看懂了美元是如何控制全世界的,就知道为啥美国,总要挑起战争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16
美元霸权的历史形成 - 美元本质是建立在军事霸权基础上的信用体系,失去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后其价值将大幅贬损 [1]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过军工制造和租借法案积累巨额财富,奠定美元霸权基础 [3]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全球主导地位,当时美国持有全球75%以上黄金储备 [5] 美元体系的演变与矛盾 -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将美元与石油挂钩,1973年OPEC确立石油美元结算机制 [7] - 80-90年代衍生金融产品超过2000种,量化宽松政策推动资金涌入期货市场,投机导致全球通胀通缩交替 [7] - 美元通过SWIFT系统掌控全球金融交易,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被踢出系统引发经济震荡 [10] 美元霸权的全球影响机制 - 加息周期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本回流美国,工业链断裂和经济崩溃 [10] - 美国国债规模达30万亿美元(2020年),通过利率调控操控他国经济命脉 [10][16] - 高科技领域投资形成科技霸权,配合长臂管辖和经济控制策略 [11] 挑战美元霸权的历史案例 - 伊拉克2000年尝试用欧元定价石油,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恢复石油美元 [13] - 利比亚2011年计划采用欧元结算石油,卡扎菲政权在阿拉伯之春中倒台 [13] - 阿根廷1976-2002年经历债务从250亿激增至1500亿美元,通胀率最高达4924% [15] 美元霸权的当代特征 - 通过金融、军事和舆论三大手段掌控全球话语权 [18] - 近年全球危机(俄乌战争、台海局势、中东震荡)均与美元策略存在关联 [16] - 美国国债规模与军事霸权深度绑定,形成全球财富收割循环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