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

搜索文档
传感器概念持续走强,*ST威尔、奥普光电、均胜电子、科博达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4:56
传感器概念板块表现 - 传感器概念持续走强 [1] - 多只个股涨停包括*ST威尔、奥普光电、均胜电子、科博达 [1] - 四方光电、汉威科技、安培龙、赛微电子、森霸传感、华工科技等跟涨 [1]
两月连融两轮!「模量科技」领跑触觉传感赛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7 12:15
在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浪潮翻涌的今天,视觉与听觉感知已日趋成熟,而触觉正成为机器认知物理世界的最后 一块关键拼图 ——也是最难攻克的技术高地。 随着人形机器人迈进量产前夜、工业智造迈向微米级控制、智能穿戴与医疗康复走向精准感知,高精度、高柔 性、可规模化的触觉传感器已成为刚性需求。 据 VMR 最新报告, 2028 年全球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 260 亿美元。而在中国,仅人形机器人电子皮 肤赛道,到 2030 年市场规模便有望达到 9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4.3% (长江证券数据)。无论是 工业检测、具身智能,还是智能汽车、智能穿戴领域,谁掌握触觉感知,谁就握住了下一代智能设备的"感知 之门"。 模量科技拒绝 "纸上科研"。公司以材料创新与算法融合为核心,构建出覆盖多场景、多形态的触觉传感产品 矩阵,真正做到——不仅灵敏,更可量产: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模量科技 近日成功完成 千万级 Pre - A 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 青橙资本独家投资完成,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模量科技扩充产线,提升交付能力;加深在机器人、智能汽车、新能源、消费电子、医疗 健康等场景的渗透;持续攻坚高精度、多模态传感的材料研发和算法 ...
柯力传感(603662):传感器业务新增并表贡献业绩,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长江证券· 2025-09-16 22:20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预计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亿、4.2亿 对应PE分别为58x、50x [9][12]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收6.85亿元 同比+23.40% 归母净利润1.73亿元 同比+47.93% 扣非归母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8.59% [6] - 2025Q2实现营收3.70亿元 同比+20.41% 归母净利润0.97亿元 同比+31.66% 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 同比+7.65% [6] - 2025H1销售毛利率44.04% 同比+0.61pct 销售净利率28.48% 同比+4.93pct [12] - 期间费用率同比+2.15pct 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1.06pct、+0.85pct、-0.50pct、+0.73pct [12]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790万元 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12] 业务发展 - 传感器业务新增并表子公司贡献业绩 主业经营稳健 [2][6] - 围绕"传感器森林"战略布局和机器人传感器核心方向 在产业投资、关键技术突破、客户拓展与产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12] - 工业级多物理量传感器领域的投资与并购持续推进 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和技术路线 [2][12] 人形机器人布局 - 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2025H1完成对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他山科技、猿声先达及无锡北微传感的战略投资 [2][12] - 实现从机器人本体到底层关键力学传感元器件的全覆盖 初步构建以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为核心 融合触觉、IMU等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机器人传感解决方案 [12] - 2025H1已向超过50家国内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企业送样 六维力传感器实现出货近千套 [2][12] - 部分客户已由送样验证进入小批量订单阶段 获得市场认可 [2][12] - 新购置自动化测试与机加工设备已投入使用 实现全自动化标定与检测 显著提升产品精度、一致性与生产效率 [12] - 积极推进MEMS硅基六维力/扭矩传感器研发 着力实现产品向微型化、高频响、嵌入式力控算法集成等方向升级 [12] - 联合生态企业共同开发多模态传感器 探索"触觉+力觉"、"IMU+力觉"等融合感知方案 [1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5.57亿元、18.48亿元、21.86亿元 [17]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6亿元、4.19亿元、4.87亿元 [17]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27元、1.49元、1.73元 [17]
高端制造行业ETF双周报:军工行业基本面回暖,关注军工指数调整带来的机会-20250916
金融街证券· 2025-09-16 20: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军工行业基本面呈现触底反弹态势 营收实现增长但净利润小幅下滑 存货和合同负债规模大幅上升 行业景气度预计从上游向中下游延伸[1][7][16] - 建议关注军工指数近期调整带来的投资机会 重点布局飞机及航发产业链 导弹及无人作战装备 军贸相关企业[1][17] - 高端制造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和机床指数表现强势 但军工指数显著弱于大盘[1][18] 行业观点总结 - 2025年上半年军工行业141家上市公司合计营业收入2545.49亿元 同比增长9.3% 归母净利润155.26亿元 同比下降1.1%[1][7] - 存货规模3108.39亿元 较年初增长19.8% 合同负债1520.30亿元 较年初增长14.9%[1][11] - 行业整体毛利率18.7% 较去年全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净利率6.3% 较去年全年上升2.6个百分点[1][13] - 行业景气度传导方向为从上游电子器件向中下游核心零部件、雷达设备、地面兵装及航空装备延伸[16] 行情回顾总结 - 2025年9月前两周中证机床指数上涨5.74% 近一月上涨16.3% 军工龙头、中证国防等指数跌幅均超7%[1][18] - 申万国防军工行业指数下跌7.90% 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31位 机械设备行业指数上涨2.14% 排名第9位[1][24] - 国防军工行业市盈率(TTM)为74.75倍 机械设备行业为31.31倍[1][36] - 人形机器人指数两周上涨3.74% 年初以来累计上涨60.24% 52周累计上涨154.67%[1][37] 公司动态总结 - 博实股份签订重大合同金额2.35亿元[1] - 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提升至10.5% 成为国产第一品牌[44][45] - 融发核电在手订单充足 掌握二代半及三代核电主管道全流程制造技术[46] - 中航西飞拓展与空客在A320系列飞机机翼、机身系统装配项目的合作[47] - 晶盛机电实现半导体8-12英寸大硅片设备国产化 碳化硅衬底全球验证进展顺利[48][49] - 理工导航新签惯性导航系统订单金额2.41亿元[54] - 佰奥智能火工品重大合同金额8.19亿元 目前确认收入0.37亿元[55] 产业要闻总结 - 2024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897亿元 同比下降1.4% 激光切割成套设备销售收入304.3亿元 同比下滑5.1%[57] - 武汉光谷传感器产业集群规模近百亿元 湖北省传感器产业规模超200亿元[58] ETF投资建议总结 - 推荐关注富国中证军工龙头ETF(512710.SH)、国泰中证军工ETF(512660.SH)、华夏国证航天航空行业ETF(159227.SZ)[1][59][60] - 同时推荐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SZ)、景顺长城国证机器人产业ETF(159559.SZ)和国泰中证机床ETF(159667.SZ)[1][59][61]
光莆股份:公司光集成传感器封测产品已在多领域得到应用
证券日报网· 2025-09-15 21:41
业务发展 - 光莆股份光集成传感器封测产品已在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智能手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知名品牌产品中得到应用 [1] - 光集成传感器封测产品还可应用于脑机接口、低空经济、AI数据中心等产品/领域 [1] 技术应用 - 公司光集成传感器封测技术覆盖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 [1] - 技术应用范围扩展至新兴领域如脑机接口和低空经济领域 [1] - 产品在AI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具备应用潜力 [1] 市场拓展 - 公司产品已进入多个智能硬件领域的知名品牌供应链包括机器人及无人机市场 [1] - 应用领域涵盖智能驾驶和智能手机等主流消费电子市场 [1]
光莆股份:公司光集成传感器封测产品目前已在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知名品牌产品中得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16:58
公司光传感器业务 - 光集成传感器封测产品已应用于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智能手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知名品牌产品中 [2] - 产品还可应用于脑机接口、低空经济、AI数据中心等新兴产品及领域 [2]
凯尔达(688255.SH):控股子公司获得发明专利
格隆汇APP· 2025-09-15 16:04
公司技术发展 - 控股子公司杭州凯维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近期获得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1] - 发明专利体现并延伸公司重要传感器技术 [1] - 专利获得有利于完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发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 [1] 公司竞争力影响 - 专利获得不会对公司近期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1] - 技术创新促进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
北交所公司迎机构调研热潮业绩增长与技术突破成关注焦点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4:14
机构调研关注点 - 产品研发、技术储备及市场拓展成为机构高频关注的三大议题 [1] 核心产品表现 - 曙光数创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23%,浸没液冷收入同比增长212.82%,冷板液冷收入同比增长42.36% [1] - 开特股份执行器类产品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77.41%,销售占比由上年同期的36.67%提高至44.91% [2] - 万通液压境外收入同比增长41.24%,三大产品出口收入均实现增长 [2] - 威贸电子多个汽车类项目实现量产,并获得多个新项目定点 [2] 研发与技术进展 - 曙光数创推出相变冷板液冷解决方案,解热能力比单相冷板液冷方案提升15%以上 [3] - 万通液压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93%,布局人形机器人关节用高精度高可靠性行星滚柱丝杠等新产品 [3] - 远航精密推进极薄镍基材料研发,厚度要求突破至10微米以下 [3] - 开特股份现有管路温度传感器等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液冷场景,并推动向计算中心、储能系统等场景拓展 [4] 市场拓展与订单情况 - 曙光数创在手订单充足,四季度收入通常占全年60%以上,全年收入增速有望维持上半年水平 [4] - 浸没液冷收入占四成左右,冷板液冷收入占五成左右,浸没液冷客户以政府、国有企业为主,冷板液冷收入主要来自互联网、金融、运营商及IDC厂商 [4] - 佳先股份子公司英特美在稳固原有大客户同时开拓其他客户,预计四季度有望取得订单结果 [4][5] - 开特股份推进募投项目建设与云梦电子扩能项目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力争尽快投产,并获新客户认证批量供货 [5] - 无锡晶海积极拓展特医食品和微电子清洗用氨基酸市场 [5]
敏芯股份 :压力产品线营收反超传感器 布局人形机器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21:3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519万元 实现扭亏为盈[1] - 产品综合毛利率31.64% 同比增加10.21个百分点[1] - 第二季度盈利环比增速在模拟芯片板块中居前[1] 产品线结构 - 压力产品线营收超越声学产品线 成为收入占比最高的传感器产品[1] - 惯性传感器产品收入比重快速提升[1] - 高毛利压力产品线带动整体毛利率上升[1] 业务进展 - MEMS声学传感器在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领域广泛应用[1] - MEMS压力传感器在电子烟、医疗设备和工业控制市场持续拓展[1] - 防水气压计产品进入多个品牌新产品选型 并向手机气压计应用推广[2] - 已向手机品牌客户送样测试压力传感器[2] 技术布局 - 启动六维力传感器、机器人用IMU及手套型压力温度传感器研发立项[2] - 布局高信噪比、低功耗数字麦克风研发[3] - 在AI眼镜等终端应用领域实现小批量出货[3] - 推动微差压产品向更高毛利率结构切换[3] 子公司发展 - 控股子公司中宏微宇IMU产品实现客户突破 上半年营业收入显著提升[2] - 中宏微宇研发车载、机器人、农机等应用领域的IMU产品[2] 市场竞争 - 惯性产品下游市场以消费类为主 竞争较为激烈[1][2] - 压力产品主要面向国内知名品牌客户 出货量保持良好态势[2]
培育新“千亿” 武汉光谷发力高端传感器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4 12:22
光谷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 光谷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揭牌 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创新生态体系 助力产业加速迈向千亿规模[2] - 联盟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 联合高德红外、华工科技、四方光电等45家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 以及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4] - 联盟将聚焦智能装备、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及健康医疗等优势产业领域 力争到2030年建成产业规模超千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4] 光谷传感器产业现状 - 光谷已集聚超过100家传感器产业链企业 形成近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带动湖北传感器产业规模突破260亿元[3] - 华工科技温度传感器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 高德红外是国内唯一能同时生产制冷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企业 四方光电颗粒物传感器全球占有率第一 飞恩微电子汽车压力传感器全国销量领先[3] -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 武汉传感器产业规模存在差距 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较低 例如呼吸机传感器国产化率仅为5%[3] 全球及中国传感器市场格局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22年已突破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26%[5] - 中国高端传感器市场约80%依赖进口 在创新生态、设计工具、先进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工艺设备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存在差距[5] 传感器产业发展路径 - 需要关注产教融合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关联融合 这是发展传感器产业的首要条件[6] - 需要强化协同创新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金融机构等创新要素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通过公共研发平台与共性技术开发实现高效运行[6] - 需要加大示范应用 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战略装备及社会经济需求 有组织地开展创新 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推动产业集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