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

搜索文档
昔日医药流通巨头海王生物自救困局:耗时三年的国资重组计划落空,两年累计亏损近30亿元
华夏时报· 2025-06-13 22:50
公司财务危机 - 海王生物2023年和2024年累计亏损近30亿元,2024年净利润亏损14.82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5.19亿元 [5][10][11]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9.76%,短期借款99亿元,货币资金仅32亿元,流动性风险显著 [5][14] - 应收账款规模达153.6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超过50%,相当于年度营收的两倍 [5][14] 国资重组失败 - 公司耗时三年的国资重组计划终止,原计划以每股2.43元向丝纺集团出售3.157亿股股份,交易总额7.67亿元 [6][10] - 重组失败原因包括子公司数量多导致尽调复杂、国有资本决策程序审慎以及2024年业绩进一步恶化 [6][10][12] - 创始人曾承诺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亿元、2.5亿元、3亿元,但当前经营状况使承诺完成可能性极低 [12] 扩张策略弊端 - 2016-2018年通过大规模并购实现营收从136亿元增至383亿元,但累计投入49.48亿元收购78家公司导致负债高企 [13] - 2021-2023年资产负债率从80.57%升至86.94%,财务费用从8.07亿元增至9.44亿元,严重侵蚀盈利能力 [13] - "两票制"政策初期带来行业整合机遇,但后续集中带量采购压缩利润空间,毛利率持续下滑 [13][14] 行业环境变化 - 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导致药品价格下降,医药流通环节利润减少,医保控费措施延长应收账款回收周期 [14] - 行业集中度提升,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大型国企凭借资金和政策优势挤压中小型企业市场份额 [14][15] - 医药流通领域呈现强者恒强态势,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14][15] 未来转型方向 - 公司表示将继续寻求与其他国资主体的股权合作,重点聚焦医疗器械业务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 [15] - 行业深度洗牌背景下,民营企业需探索新商业模式,但高负债和持续亏损制约转型进程 [15]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将重构医疗产业链格局,关注医疗器械等行业机会
江海证券· 2025-06-12 16: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延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压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8] - 此举将直接拉动医疗设备采购需求,推动国产设备凭借“性价比优势”加速替代进口,形成“设备升级 - 服务优化 - 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为行业带来持续扩容机遇 [8] -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将推动医疗产业链向基层下沉,重构医疗产业链格局,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核心企业将会受益,长期看,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创新驱动将是核心逻辑,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或将有望受益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表现 - 近十二个月行业相对收益 1 个月为 7.65%、3 个月为 7.88%、12 个月为 2.53%,绝对收益 1 个月为 8.91%、3 个月为 7.01%、12 个月为 11.5% [3] 事件 - 国家卫健委在全国 81 个试点城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进“双中心”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上下共享 [6] 医改历程 - 2009 年启动新一轮医改,通过医联体、医共体模式推动资源下沉;2015 年拉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序幕;2017 年医联体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 年明确试点路径,形成三级服务体系 [8] 资源下沉成果 - 已设立 13 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5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 81 个试点城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8] - 2024 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达 3656.7 万,较 2023 年增长 20.6%,其中下转人次 2145.6 万,增长 45.7% [8] -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 2188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1.9 亿次,构建“基层检查 + 上级诊断”模式 [8] 政策支持 - 2024 年国家发改委专项拨款 100 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投向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更新及病房改造工程,完成二、三人间标准化病房升级 3 万间 [8] - 政策规划至 2025 年实现该体系覆盖全国 90%县区,2027 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8]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具备技术壁垒、基层渠道优势及政策敏感度的标的,如设备端聚焦国产替代(联影医疗/迈瑞医疗)、服务端关注资源整合(华润医疗/固生堂)、药品端倾向创新与中药(恒瑞医药/以岭药业)、信息化建设(卫宁健康)、专科医院(海吉亚医疗)、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等 [8] - 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如复星医药)或将有望受益 [8]
药师帮周线八连阳后整固蓄势 基本面扎实获机构看好
格隆汇· 2025-06-12 08:28
股价表现与市场观点 - 药师帮股价在6月9日-11日于10-11港元区间整固,此前年内累计最大涨幅超120%,市值回升至70亿港元以上 [1] - 市场认为短期快速上涨后个股或需震荡消化,具备良好业绩支撑的公司有望在调整后企稳并走出独立行情 [1] 财务业绩与业务增长 - 2024年公司实现全面扭亏为盈,经调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20.1% [1] - 高毛利业务增长提速,2024年1-4月厂牌首推业务成交规模达7.17亿元,同比增长108.1% [1] - 基本面改善势头明显,盈利逻辑得到充分验证 [1] 战略布局与技术创新 - 6月3日公司与越疆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以医药协作机器人、AI大模型、药品物联网三大技术切入新零售场景 [1] - 合作旨在发掘面向零售药店的高附加值业务 [1] 机构评级与管理层信心 - 长城证券、天风证券给予"买入"评级,信达证券预计2024-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45% [2] - 2025年5月公司启动亿元回购计划,截至6月11日连续回购543.5万股,总金额超4231万港元,回购均价持续走高 [2] - 执行董事陈飞6月11日增持5万股,年内累计增持80万股,金额超627.3万元 [2] 行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 港股医药板块持续活跃,医药赛道成为资金主攻方向 [2] - 6月10日中办、国办发文允许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两地上市,政策面释放多重红利 [2] - 业内认为药师帮基本面向好、长期逻辑坚实,短期企稳为健康整固,有望打开向上空间 [2]
药师帮“向上走”:深耕供应链,驱动韧性增长
经济观察报· 2025-06-11 19:32
行业现状 - A股医药行业480家上市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收2.42万亿元,同比下降1.0%,归母净利润1404亿元,同比下降近12%,近五年首次负增长 [2] - 全国药店总数2024年Q4为700881家,同比增长2.3%,环比下降0.5%,首次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2024年闭店率达5.76%,较2023年3.8%显著上升 [4] - 2024年零售终端药品销售规模达5740亿元,同比增长3.7%,药品销售额增长2.3%,保健品和医疗器械分别下滑24.8%、20% [5] - 药品占实体药店销售81.4%,较2023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 [5] 公司战略与业绩 - 药师帮2023年提出"向上走"战略,从丰富产品、深化厂牌合作及打造自有品牌三个维度发力 [1][2] - 2024年实现年收入179.04亿元,同比增长5.5%,年度净利润首次全面转正达3001万元,经调整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20.1% [8] - 经营性现金流6.56亿元,同比增长45% [8] - 2025年1-4月厂牌首推业务成交规模7.17亿元,同比增长108.1%,其中自有品牌业务规模5.6亿元,同比增长532.3% [13] 市场布局与渠道优势 - 覆盖49.1万家药店及3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渗透全国98.9%的县域和91.2%的乡镇,月均活跃买家43.3万个 [10] - 2027年中国院外医药流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占整体医药流通市场47.1%,数字化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将达3583亿元 [10] - 方盛制药头孢克肟片合作后销量从2022年414件增至3225件,2024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 [10] - 特一药业合作产品超20个,年销售额超1亿元,覆盖31个省份超22万家终端 [10] 产品策略与供应链 - 独家战略合作品牌及自有品牌SKU超830个,2024年增长超720个,交易规模6.51亿元,同比增长152% [11] - 自有品牌"乐药师"上架品种数突破250个,累计采购客户数突破37万个 [13] - 乐药师藿香正气口服液覆盖11.5万家终端,年销售额突破3800万元 [13] - 自营业务供应商达11,600家,月均SKU数35万个,同比增加9,000个,仓库平均3小时出货,跨省配送38小时到城市,49小时到乡镇 [14] - 科赴中国合作后年度GMV从2021年0.83亿增至2023年2.63亿,年复合增长率78%,累计拓展终端超18万家 [14]
海王生物引援广东国资失败 “新生”的机会在哪里?
经济观察报· 2025-06-10 22:41
海王生物重组失败及财务困境 - 公司终止与丝纺集团7.67亿元股权交易及配套定增计划,但仍寻求与国资合作[1] - 2022-2024年营收持续下滑(378 3亿元→364 2亿元→303 2亿元),归属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10 27亿元/-16 9亿元/-11 93亿元)[2] - 医药商业板块营收占比超66%,2024年毛利率降至8 54%(较2019年12 22%下滑3 68个百分点)[2] 财务风险与行业背景 - 2024年应收账款达153亿元(占总资产53 2%),资产负债率三年攀升(83 14%→86 94%→90 13%)[2] - 行业受政策冲击:国家集采、区域统采导致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额减少[2] - 历史扩张埋隐患:2016-2018年通过并购投入近50亿元使营收从136亿元增至383亿元,但"两票制"后行业进入出清期[2] 行业现状与政策动向 - A股22家医药商业公司2024年收入增速仅0 27%,扣非净利润下滑9 64%;2025年Q1进一步恶化(收入-1 01%,扣非净利润-14 35%)[3] - 医保预付金制度(2024年11月出台)有望缓解医疗机构回款难题,改善流通企业应收账款压力[3] 潜在转型方向 - 引入国资可解决资金困局,同时需创新商业模式[3] - 参考同业案例:上海医药CSO业务2024年规模80亿元(+177%),九州通通过REITs盘活物流资产实现轻资产运营[4]
海王生物易主计划终止 高负债与业绩亏损困局待破
国际金融报· 2025-06-10 18:58
公司控制权变更终止 - 海王生物终止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的控制权变更及定增事项,历时三年的"卖身"计划流产 [1] - 原方案为海王集团向丝纺集团转让12%股份并放弃剩余表决权,同时通过定增引入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交易价从最初的8.61亿元下调至7亿元左右 [3] - 终止原因可能涉及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连续三年亏损超38亿元)、行业环境变化及深圳证监局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责令整改 [4] 财务状况与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38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11.93亿元主要因大额商誉减值(2022-2024年计提18.78亿元)和应收账款减值 [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73.76亿元(同比降8.81%),净利润0.24亿元(同比降44.38%),资产负债率高达89.76% [6] - 激进并购导致商誉一度达39亿元,短期借款2018年达87.49亿元,2021年资产负债率超80% [7] 行业竞争与经营压力 - 医药流通行业受集采政策冲击,利润空间收窄,行业呈"3+1+N"格局(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公司市场份额较小 [10]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90.53天,显著高于同行(上海医药99.17天、国药股份53.5天),涉及109起诉讼金额超5亿元 [8] - 核心优势包括9家毒麻药品经营资质子公司、全国第三方物流网络及增长较快的器械业务(占比33%) [10]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表示将继续与国资主体洽谈合作,探索资源整合,但需优先解决高负债和持续亏损问题 [10] - 可能转型现代医药物流或聚焦器械业务,但行业整合难度加大背景下短期需依靠自身能力 [10]
药易购(300937) - 300937药易购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0
2025-06-10 18:50
现金流改善情况 - 2024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从2023年的 -1.43亿元(流出)增至0.43亿元(流入),增加1.86亿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 -1.15亿元增至2024年的1.28亿元,增加2.43亿,源于供应商预付款和应付账期管理、药品动销管理、销售回款和应收账款管理等措施 [2]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1.07亿元减至2024年的 -0.35亿元,系加强资金周转效率、偿还部分银行贷款所致 [2]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 -1.35亿元减至2024年的 -0.50亿元,2023年流出较多是因开具银行保函存入定期存单 [2] 民族药投资逻辑 - 《中医药法》将民族药纳入国家医药体系保护范畴,云南、西藏等地有相关举措加速传统剂型现代化进程 [2] - 公司通过独家销售权获取及品牌建设布局民族药,取得多款藏药、蒙药、维药等全国独家品种授权的独家销售权,如与喀什昆仑维吾尔药业合作取得玫瑰花口服液11个省3年的全渠道代理权 [2] 中成药投资逻辑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法律保障,支持传统剂型中成药生产,鼓励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 [2][3] - 公司通过股权合作、独家经销等方式布局中成药,如与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锁定芩苓子阴道灌注液院外销售权益 [3] - 未来公司将对优质民族药/中成药工业企业采用“股权合作 + 独家经营”等方式深入布局,实现创新高效发展 [3]
瑞康医药上市14周年:利润下滑75%,市值较峰值蒸发85%
搜狐财经· 2025-06-10 09:52
公司概况 - 瑞康医药自2011年6月10日上市至今已14年,上市首日收盘价为24 44元,市值为22 92亿元,当前市值为45 89亿元,市值增长1 00倍 [1] - 公司业务涵盖药品、疫苗、医疗器械流通服务、医疗产业第三方物流、医疗信息化服务、医疗后勤服务、中医药、医院经营、医疗产业研发生产、医疗产业金融等八大板块 [3] - 核心产品收入结构中药品占比75 16%,器械占比22 59% [3] 财务表现 - 2020年营收272 04亿元,2024年降至79 66亿元,近五年累计下滑超过70% [4] - 2020年归母净利润2 61亿元,2024年降至0 21亿元,利润水平持续下滑 [5] - 2011年归母净利润0 84亿元,2024年为0 21亿元,累计下降75 47%,14年间有2年亏损,10年利润增长,占比71 43% [3] 市值变动 - 2015年5月20日市值达峰值308 05亿元,股价111 1元,截至6月9日收盘股价3 05元,市值45 89亿元,相比峰值减少262 16亿元,蒸发85 10% [7]
漱玉平民: 关于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部分募投项目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09 19:19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于2022年12月15日向不特定对象发行800万张可转债 每张面值100元 发行总额80,000万元 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79,058.41万元 [2] - 募集资金到位情况经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验 并于2022年12月21日出具验资报告 [2] - 公司对募集资金进行专户存储管理 并与商业银行及保荐机构签订监管协议 [2] 募投项目规划 - 募集资金原计划投入两个项目:漱玉平民现代物流项目(二期)和漱玉(枣庄)现代化医药物流项目 [3] - 项目总投资额84,803.70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80,000万元 实际投入募集资金净额79,058.41万元 [3] 本次结项项目情况 - 漱玉(枣庄)现代化医药物流项目已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及预定可使用状态 于2025年6月5日结项 [4] - 该项目节余募集资金8,803.89万元(含现金管理收益及活期利息收入) [1][4] - 截至2025年6月5日 项目专项账户活期存款余额为88,038,858.13元 [3][4] 资金节余原因 - 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谨慎使用募集资金 加强费用控制和监督管理 [6] - 通过合理降低成本和闲置资金现金管理实现资金节约 [6] - 节余资金包含募集资金存款利息收入及理财产品收益扣除银行手续费后的净额 [6] 资金使用计划 - 节余募集资金8,803.89万元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日常经营活动 [1][6] - 资金转出后将办理募集资金专户销户手续 后续质保金改由自有资金支付 [6] - 销户完成后相关监管协议终止 [6] 项目结项影响 - 有利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财务费用 满足公司战略发展资金需求 [7] - 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 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形 [7] - 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无重大不利影响 [7] 审议程序 - 2025年6月9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议案 [1][7][8] - 保荐机构认为该事项符合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要求 [9] - 该事项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2][7][8]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5 年第12 期总第135期:聚焦创新主线,把握三大方向投资机遇-20250609
长城国瑞证券· 2025-06-09 17: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涨幅为 3.36%,在申万 31 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 6,跑赢沪深 300 指数(-0.21%),化学制剂、其他生物制品涨幅居前,线下药店跌幅居前 [5][17] - 截至 2025 年 6 月 6 日,医药生物行业 PE(TTM 整体法,剔除负值)为 28.24x,估值上行但低于均值,申万三级行业中疫苗、医院、医疗设备估值前三,医药流通估值最低 [5][23] -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 38 家上市公司股东净减持 11.28 亿元,其中 4 家增持 0.14 亿元,34 家减持 11.42 亿元 [5] - 近期跨国药企围绕 PD - 1/VEGF 双抗等前沿靶点的超大规模授权合作持续验证双抗/多抗平台的临床与商业价值,叠加 2025ASCO 大会中双抗药物在实体瘤领域的积极数据,行业创新趋势进一步明确,建议关注双抗/多抗技术平台型企业、临床需求未满足的适应症领域、License - out 潜力标的 [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 -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涨幅 3.36%,在申万 31 个一级行业中排第 6,跑赢沪深 300 指数,化学制剂、其他生物制品涨幅居前,线下药店跌幅居前 [5][17] - 截至 2025 年 6 月 6 日,医药生物行业 PE(TTM 整体法,剔除负值)为 28.24x,较上期末上行,低于均值,申万三级行业中疫苗、医院、医疗设备估值前三,医药流通估值最低 [5][23] -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 38 家上市公司股东净减持 11.28 亿元,4 家增持 0.14 亿元,34 家减持 11.42 亿元 [5] 行业重要资讯 国家政策 - NMPA 发布《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各级药品监管部门需强化宣传引导、加强人员培训、压实企业责任、完善监测手段、靠前指导服务 [27][31] - CDE 发布《儿童抗肿瘤药物研发鼓励试点计划(星光计划)》,旨在提高儿童抗肿瘤药物研发效率,申请人可通过填写提交《儿童抗肿瘤药物研发实施框架》获得指导 [32] - NMPA 再次公开征求《关于加强药品受托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明确受托企业条件及各方面管理要求 [34][35] - NMPA 发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验研究管理规定》,加强麻精药品实验研究监督管理,对相关实验研究活动申请及安全管理提出要求 [35][37] -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明确工作目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基本要求、建立产科与麻醉科协作机制、完善分娩镇痛服务流程 [37][38] 注册上市 - 爱尔康干眼病药物“Tryptyr(Acoltremon 滴眼液)”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为全球首款,预计 2025 年第三季度在美国推出 [39] - 万泰生物九价 HPV 疫苗获 NMPA 批准上市,该疫苗还在开展多项 III 期临床试验 [40][42] - 翰森制药第三代 EGFR - TKI“阿美替尼”在英国获批上市,为首款在海外获批上市的国产 EGFR - TKI [42] - BMS“罗特西普”获 NMP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 20 年来首款获批用于该适应症的创新药物 [44] - 艾伯维“乌帕替尼”获 NMPA 批准用于治疗巨细胞动脉炎,为国内首款获批治疗 GCA 的 JAK 抑制剂 [47] 其他 - 石药集团有望达成三项潜在交易,合计达 50 亿美元,其中一项目前已处于后期阶段,预计 2025 年 6 月完成 [49][50] - BMS/BioNTech 针对 PD - L1/VEGF“BNT327(收购自普米斯)”双抗达成合作,首付款 15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76 亿美元 [51] - 赛诺菲 95 亿美元收购 Blueprint,强化免疫学布局,收购包括已获批药物及研发管线 [53][55] - 泰德医药手握 9 个 GLP - 1 项目,全球第三大多肽 CRDMO 过聆讯,即将港股上市,计划募资扩大产能等 [57][59] - 英矽智能在 Nature 子刊发表首个“AI 药物”临床概念验证结果,TNIK 抑制剂 Rentosertib IIa 期临床试验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60][63] 公司动态 重点覆盖公司投资要点、评级及盈利预测 - 华东医药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0.28/45.59/51.20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66] - 普蕊斯下调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投资评级下调至“增持” [66] - 贝达药业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34/6.04/7.39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66] - 诺诚健华 - U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情况,维持“买入”评级 [66] - 泓博医药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0.42/48.88/54.37 百万元,维持“增持”评级 [66] - 艾力斯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77/20.32/26.50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66] 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重点公告(本报告期) - 药品注册涉及汇宇制药、华森制药等多家公司,注册机构包括 NMPA、英国 MHRA 等,注册药品涵盖抗癌化疗药物、中成药等多种类型 [68] - 医疗器械注册涉及新华医疗、三鑫医疗等多家公司,注册机构包括 NMPA、广东省药监局等,注册产品有透析液过滤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等 [70] - 其他公告包括珍宝岛药业子公司股权收购、哈药股份技术转让、智翔金泰授权许可等 [71]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双抗/多抗技术平台型企业、临床需求未满足的适应症领域、License - out 潜力标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