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理财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赚了多少?上半年数据来了→
金融时报· 2025-07-26 14:29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63万只募集资金36.72万亿元 [1] - 上半年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同比增长14.18%其中银行机构贡献599亿元理财公司贡献3297亿元 [2] - 预计2025年下半年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有望突破32万亿元因存款利率走低及居民预期改善使理财超额收益优势凸显 [1] 理财产品收益与结构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表现更优平均年化收益率超3.4% [2][3] - 固收类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存续规模29.81万亿元占比97.20%混合类产品占比2.51%权益类和衍生品类合计不足0.3% [2]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份额余额151.6亿元较年初增长64.7%相关投资者账户超143.9万人增长46.2%普通份额购买余额达1103.6亿元 [3] 投资者结构与风险偏好 - 理财投资者总数1.36亿个较年初增长8.37%其中个人投资者新增1029万个机构投资者新增19万个 [4] - 个人投资者占比98.66%风险偏好以稳健型为主占比33.56%保守型和进取型占比同比分别增加1.03和1.25个百分点 [5] 理财公司渠道拓展 - 32家理财公司中30家已打通母行外代销渠道代销机构达569家较年初增加7家 [6] - 22家理财公司开展直销业务上半年直销金额3197亿元 [6]
行至六载,进而有为——中银理财成立六周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6 11:38
公司发展概况 - 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和金融报国初心,在产品研发、投研决策、资产配置和渠道拓展上创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1] - 公司净资产近200亿元,累计发行产品4,000只,服务客户1,200万,累计为客户创造绝对收益2,000亿元[3] 科技金融 - 公司聚焦科技金融,完善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政策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5]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科技金融超2,000亿元,协同商业银行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6] - 公司积极布局科创债券,支持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7] 绿色金融 - 公司紧扣"双碳"目标,构建多元化绿色理财产品体系,ESG主题产品存续规模超700亿元[9][10] - 绿色相关债券投资余额超200亿元,连续三年取得碳中和证书,2024年获得CCB标签[10] 普惠金融 - 公司拓展县域、农村代销渠道,提升县域客户触达质效,助力乡村振兴[13][14] - 推出"爱心公益"理财产品,探索金融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新模式[15] 养老金融 - 公司打造"福""禄""寿""吉"系列养老主题品牌,推出3只养老理财产品和9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18] - 养老金融产品规模合计超500亿元,个人养老金账户销售产品L份额规模市场领先[19]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已在十余家代销渠道上线,渠道覆盖率排名市场前列[20] 数字金融 - 公司构建新一代一体化资管科技平台,提升前中后台数字化水平[23] - 推进"数据×""AI+"战略,强化数据治理,探索RPA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25] 国际化布局 - 公司投资澳门"莲花债"、一带一路绿色美元债、沙特阿拉伯石油集团美元债等,跨境资产种类丰富[27] - 产品币种扩展至欧元、港币、英镑等多个非美货币[27] 渠道与服务 - 公司实现123个渠道对接,非中国银行渠道代销规模超5,000亿元[29] - 推出"中银理财Plus"微信服务号系统,注册理财经理超2.7万人,活跃人数约1.7万人,累计访问突破90万次[29]
布局港股发行市场 银行理财加快权益投资转型
中国经营报· 2025-07-26 02:49
理财公司参与港股IPO投资 - 理财公司积极布局港股IPO投资以应对优质资产稀缺与债市波动挑战,工银理财近期参与三花智控和IFBH的港股IPO,分别获配2000万美元基石投资份额和400万美元"基石+锚定"投资 [1] - 参与一级市场投资有助于增厚收益并推动产品结构创新,加快向权益投资转型,但需确保产品风险等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 [1] 港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完成43宗IPO项目,同比增加13家,募资总额达1067.13亿港元,同比飙升688.54% [2] - 三花智控港股IPO热度较高,国际配售锚定申购倍数超50倍,公开发售孖展申购倍数近600倍,工银理财作为基石投资者获配2000万美元 [2] - 中邮理财参与宁德时代港股IPO获配5000万美元基石投资份额,美的集团港股IPO盈利超37.5%,宁德时代上市首日涨幅达16.43% [2] 基石投资者制度与产品设计 - 基石投资者制度发源于2005年香港IPO市场,旨在解决新股发行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3] - "固收+港股IPO"产品通常设置封闭期以契合港股IPO的6个月锁定期要求,封闭期内不可赎回,开放期实行预约赎回机制,收益结构采用"稳健打底+收益增强"双层设计 [3] - 此类产品主要面向风险偏好稳健、希望获取适度超额收益的投资者,看好港股打新收益但缺乏直接投资能力的配置型投资者,以及关注中概股回归和新经济企业上市机遇的投资者 [3] 理财公司参与港股IPO的动因 - 低利率环境下固定收益资产获利空间受限,港股IPO投资为理财资金提供新出口,可参与科技、消费等热门赛道企业IPO,弥补传统固收产品收益下行压力 [4] - 推动产品创新并加速权益转型,通过"固收+港股IPO"混合策略满足客户稳健需求,逐步引导投资者接受权益类资产 [4] - 丰富权益配置并提升投研能力,直接获取新股配售超额收益,倒逼机构在投前尽调、定价判断和投后跟踪等方面提升权益投资能力 [4] - 服务国家战略并支持实体经济,港股IPO项目多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 [5] - 借力国际平台优化跨境配置,通过港交所平台实现跨境资产配置,分散境内市场波动风险 [5] 监管政策支持 - 2025年1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支持银行理财通过定增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允许银行理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锁价定增 [6] - 2025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改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 [6] 投研能力与风险管理 - 港股市场波动剧烈,IPO定价机制与内地有差异,部分企业上市后股价破发概率较高,需深入研判行业周期、企业盈利模式及估值合理性 [7] - 需考虑港股市场汇率波动、交易规则差异等潜在风险,设置严格的仓位管理和止损机制 [7] - 在投研端需强化对IPO标的的基本面研究与估值判断,建立专业的一级市场研究体系,防范"高估值破发"风险 [8] - 关注锁定期与流动性管理,产品设计须合理匹配资金封闭期,评估上市后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及股价波动 [8] - 在跨境操作中应重视合规管理与汇率风险,严格遵守外汇、账户和资金监管相关规定,评估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波动影响 [8] - 在产品风控层面应建立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管理机制,明确投资边界、设定仓位比例、嵌入止盈止损条款 [8] 理财行业发展趋势 - 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和业务结构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理财业务模式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8] - 监管层积极引导银行、保险和资管机构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支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8] - 理财行业需从"以合规促转型"的1.0阶段和"顺应市场转型"的2.0阶段步入"立足长远,多元配置"的3.0阶段 [8]
【银行理财】银行理财IPO布局提速,费率模式市场化探索破局——2025年6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7-25 17:43
监管政策及资管市场要闻解读 - 银行理财A股、港股IPO布局提速,光大理财、工银理财、中邮理财等机构参与网下打新及基石投资,形成示范效应 [7] - 监管政策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制度支撑,六部委方案明确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证监会修订承销办法纳入理财优先配售 [8] - 低利率环境推动理财机构探索"固收+"策略,通过A股优先配售或港股基石投资布局优质企业 [8] - 港股上市机制持续优化,证监会支持内地龙头赴港上市,港交所压缩审批周期并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科技企业上市 [9] - 招银理财推出浮动管理费理财产品,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优化投资者成本结构 [2] 存续产品动态 - 6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下降1.39%至30.85万亿元,同比增长9.97%,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缩而最小持有期型、日开型固收产品扩张 [3] - 6月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1.45%(环比+0.50BP),货币型基金收益率1.32%(环比-1.24BP),纯固收产品收益率2.66%(环比-0.01pct),固收+产品收益率2.57%(环比+0.14pct) [3] - 全市场理财破净率降至1.73%,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3] 新发产品特征 - 6月新发产品规模环比回升,固收+产品、封闭式产品、1-3年期产品主导市场 [3] - 新发产品业绩基准延续下调趋势,反映理财公司对利率中枢长期低位的定价共识 [3] 到期产品表现 - 6月封闭式理财产品达标率85.46%(环比+1.04pct),定开型产品达标率68.72%(环比-0.12pct) [4]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并重
五矿证券· 2025-07-25 17:19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核心原则 - 推动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将适当产品售予适合客户,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打破刚性兑付[3][7] 适用范围与监管要求 - 覆盖国家金融监管局监管的收益不确定且可能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及保险产品,明确不同业务适当性管理规定[8] - 细化销售行为规范,除保险产品外其他投资型产品适当性匹配为强匹配,规定禁止性销售行为,规范金融机构销售行为[9] - 细化风险评级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对产品划分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按孰高原则采用并披露评级结果[11][12] - 区分投资者为专业与普通投资者,不再留转换通道,要求对普通投资者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并提示风险[13] - 要求投资者自主选择、承担风险,如实提供信息,规范风险评估行为[14] 对银行理财行业影响 - 合规成本上升,信息系统升级和适当性管理工作量增加带来成本上升[16][17] - 产品设计能力有望上升,可优化产品分层管理,明确产品创新边界[18] - 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占比有望上升,2018年底至2024年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占比从9.92%降至2.58%,预计2026年权益类资产占比或升1个百分点,新增3200亿元人民币进A股[19][22] 风险提示 - A股市场下半年表现影响理财资金入市速度 - 更严格适当性管理要求或影响中高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占比数据[5][26]
信银理财封春升:“长钱长投”推动银行理财资金多元配置
上海证券报· 2025-07-25 02:58
银行理财市场发展 - 银行理财具备"长钱"天然优势 负债规模稳定 有利于长期投资 [2][3] - 信银理财重点推动1年期及以上封闭式产品发行 减少赎回压力 [3] - 银行理财逐步加大科技 创新药等领域权益资产配置 需长期持有获取成长红利 [3] 银行理财面临的挑战 - 客户风险偏好偏低 含权产品配置比例有限 影响推广 [3] - 银行渠道销售的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高 [3] - 市场波动与赎回压力导致资金倾向"短期行为" [3] - 投研能力在择时 回撤控制 风险分散方面待提升 [4] 银行理财应对策略 - 产品设计注重持有期与波动控制 [3] - 打造高频顾问式陪伴服务 帮助客户理解净值波动 延长持有周期 [3] - 优化投资者教育与内部考核机制 引导"长钱长投" [3] - 采用"多资产多策略组合投资+投资顾问服务全程陪伴"双轮驱动模式 [4] - 构建"固收+波动资产"多元组合 丰富"固收+"产品线 控制波动提升收益 [4] - 推出四阶段陪伴体系 覆盖产品创设 运营 波动应对与复盘 [4] 政策与制度建议 - 六部门联合印发方案 明确银行理财在定增 新股申购 举牌等方面与公募基金同等待遇 [4] - 建议延长投资经理考核周期至3年及以上 重点考量夏普比率等长期指标 [5] - 建议引入类似保险资金OCI账户核算方式 弱化净值短期波动影响 [6] - 建议争取税收递延支持 推动银行理财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 引入长期资金来源 [6] 市场机遇 - 低利率与"资产荒"环境下 权益资产成为提升理财产品收益的重要配置方向 [4]
告别“削峰补欠” 银行理财打法全面升级
中国证券报· 2025-07-24 05:00
银行理财估值整改进展 - 行业步入"真净值化时代",理财公司不得使用收盘价估值等方式平滑净值波动 [1] - 此前通过信托平滑机制留存的浮盈已释放大半,目前正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多元化投资策略、风险对冲工具等方式降低净值波动 [1] - 仅靠传统固收类资产难以满足收益预期,加大短久期资产买入力度、委托公募基金成为增厚收益的普遍做法 [1] 应对净值波动的策略 - 增加稳健性资产配置占比,如存款、优先股,并将含权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配置控制在20%以内 [2] - 寻找存款替代资产,运用多资产策略加快布局海外资产 [2] - 应用对冲工具(如REITs、衍生品)和动态调仓机制(根据债市收益率调整信用债久期) [2] - 通过池化管理权益/固收类资产、评估信用风险、实施集中度限额控制流动性风险 [2] 信用债ETF的配置趋势 - 信用债ETF规模占比达债券ETF市场的60%(截至7月20日),凭借集合投资特性破解信用债流动性难题 [3] - 支持场内交易和质押加杠杆,高评级(AAA级)品种受青睐,未来将适时增配其他类型 [3] - 产品设计优势显著,提供多样化期限/指数/底层资产主题选择 [3] 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与ETF配置 - 理财公司通过持有ETF增厚收益,满足客户回报需求,政策鼓励理财资金入市 [4] - ETF因流动性好、交易便利、费率低成为主流配置品种,行业从债券单一策略转向多资产策略 [5] - 预计银行理财整改将为权益市场带来年度增量资金800亿-1200亿元 [5] 产品创新与权益投资方向 - 围绕"稳收益+低波动"双主线创新,设计含权理财产品(如"固收+"、混合类) [5] - 挖掘债券投资价值,关注权益市场、REITs、衍生品及跨境资产机会 [5] - 通过打新(如港股IPO)、定增、红利策略提升收益率,例如工银理财"固收+港股IPO"策略上半年参与宁德时代等项目 [6]
【银行理财】合资理财规模高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分化——银行理财周度跟踪(2025.7.14-2025.7.20)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7-23 17:05
监管和行业动态 - 合资理财规模今年以来增长显著,截至7月23日,5家合资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达1917亿元,较年初增加逾50% [2][5] - 法巴农银理财管理规模达611亿元,贝莱德建信理财管理规模为428亿元,均实现大幅增长 [2][6] - 法巴农银理财以固收为核心策略,产品以R2风险等级为主,注重稳定回报;贝莱德建信理财侧重多策略和产品全覆盖,覆盖R1到R5风险等级 [6] 同业创新动态 - 民生理财活钱现金产品与活钱现金+产品赎回到账速度升级,普通赎回最快T+1个开放日早9:00前到账,较此前提速明显 [2][7] 收益率表现 - 上周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录得1.37%,环比下行3BP;货币型基金近7日年化收益率报1.22%,环比下行1BP [3][8] - 纯固收产品中,6个月以下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上升,6个月以上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固收+产品中,1年以下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上升,1年以上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 [3][9] - 央行借助OMO、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对冲流动性扰动,带动利率债短端收益率小幅下行,长端收益率保持震荡态势 [11] 信用利差与破净率 - 信用利差持续收敛,处于2024年9月以来的历史低位区间,环比继续收窄 [11][15] - 上周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0.84%,环比下行0.02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低位 [3][15] - 破净率与信用利差呈正相关,若信用利差持续走扩,可能令破净率承压上行 [15] 行业趋势与挑战 - 理财公司普遍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预示理财产品收益率中长期或承压,配置重心或向低波动、高流动性资产倾斜 [12] - 加强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布局,强化投研体系和风控能力,是理财公司破局的关键路径 [12]
不出意外!2025年下半年,国内或将迎来6大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7-20 13:02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 [1] - 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628元,增长5.7% [1] -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 [1] - 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需求下滑、就业形势严峻 [1] 房地产市场趋势 - 2025年下半年房价将出现分化:二三线城市跌幅放缓,一线城市可能出现补跌 [3][5] - 2022年起二三线城市如天津、武汉、石家庄房价下跌,2023年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加入下跌行列 [5] 银行理财市场动态 - 3年期定存利率从3.05%降至1.55%,推动储户转向银行理财产品 [7] - 货币基金收益减少和债券市场风险上升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加大,部分产品已出现亏损 [7] 就业市场变化 - 企业偏好招聘35岁以下年轻人,因精力旺盛且适应能力强 [9] - 35岁以上人群面临就业困难,转向个体户、外卖、自由职业等 [9] 人口结构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出生人口432万人,全年或跌破900万创历史新低 [11] - 年轻人不愿生育原因:高结婚成本(彩礼数十万)、高房价压力、收入不足 [11] 区域经济与创业趋势 - 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人口负增长,外来人口返乡创业加速 [13] - 返乡创业者集中在养殖业、乡村文旅、生态农业、农产品直播等领域 [13] 人工智能发展影响 - AI已应用于客服、导购、服务员等岗位,2025年进一步渗透至工业机器人和银行柜台 [14] - 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配送车、AI制图/视频等技术加速普及 [14]
投顾周刊:外资机构集体上调中国2025年GDP增速预测
Wind万得· 2025-07-20 06:25
AI算力与科技板块 - AI算力板块强势上涨,主动权益类产品净值涨幅超过相关ETF,光通信和PCB领域过去两年实现高速增长,中国厂商有望持续分享全球AI发展红利[2] - 英伟达确认将恢复H20芯片在华销售,腾讯、字节跳动申请采购但未获回应,同时推出新显卡RTX Pro[6] - 二季度绩优基金提升权益仓位,科技与医药板块成为核心配置方向[3] 基金市场动态 - 上半年绩优基金聚焦创新药、新消费、人工智能赛道,出现短剧主题基金、深海科技基金等小众产品[2] - 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单周涨幅达3.06%,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涨3%,混合型基金总指数涨2.37%[10][11] - 银行理财市场固收+型产品占比48.34%,规模达352.91亿元,纯债固收型产品占比20.06%[13] 外资机构观点 - 摩根士丹利将中国2025年GDP增速预测从4.5%上调至4.8%,高盛从4.6%调至4.7%,瑞银从4%调至4.7%[3][5] - 花旗上调中韩股市评级至增持,恒指目标价25000点,沪深300目标价4200点[4][5] - 渣打超配中韩股票,认为亚太市场(除日本)回报潜力突出[18] 全球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单周涨2.84%,深证成指涨2.04%,纳斯达克指数涨1.51%,富时新加坡海峡指数涨2.49%[7] - COMEX黄金跌0.25%,白银跌1.36%,ICE布油跌1.61%,美元指数反弹0.60%[12][13] - 1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跌2.12个BP,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涨1个BP[9][10] 银行理财数据 - 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占比74.33%,规模达574.27亿元,城商行产品以中小型为主[14][15] - 贝莱德建信理财收益率中位数4%,高盛工银理财2.92%,杭州联合农商行2.89%[16][17]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混合类产品展现配置潜力[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