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金融“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多部门联手破解创新融资难题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政策框架与目标 - 七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政策举措》 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市场等七个方面 提出15项政策举措 既有存量政策迭代升级也有增量政策创新供给 [1] - 政策旨在实现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 建立科技金融政策框架体系 构建科技金融发展四梁八柱 [1] - 政策目标包括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长效投入机制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 [3] - 建立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金融支持安排 引导金融资源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科技领军企业、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加大融资支持 [3] - 着力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提升融资获得感、适配度和便捷性 降低融资成本 [3] 货币信贷与贷款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由5000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 再贷款利率由1.75%下调至1.5% [4] - 推动银行深化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 在内部管理、人才建设、风险评估、产品服务等方面构建专项机制 [4] - 支持银行适当延长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贷款的期限 最长可达五年 [7] - 推动银行综合运用科技企业创新积分等信息 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 [7] 资本市场改革 - 实施更加灵活精准的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 把握新股发行节奏和规模 [8] - 持续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改革 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8] - 支持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 [8] - 坚持科创板硬科技定位 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北交所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9] - 继续落实并购六条 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 [9] 债券市场发展 - 建设债券市场科技板 已有100家左右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规模超2500亿元 [4][5] - 持续完善交易所债券市场品种结构 大力推动科创债、绿色债等创新品种发展 [10] -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 鼓励为科技企业发行科创债提供增信支持 [10] 股权投资与生态培育 - 把发展股权融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重中之重 促进创投行业募投管退循环 [4] - 支持私募股权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 [9] - 优化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反向挂钩政策 支持S基金发展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9] - 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及股权投资机构分工协作 [5] - 加强科技型企业跨境金融服务 稳步推进QFLP试点和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 [5] 金融服务机制与产品创新 -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金融机构将科技金融服务纳入战略规划 构建相对独立的科技金融业务管理机制 [6] - 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向科技领域倾斜 在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面给予倾斜 [6] - 规范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 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模式 [7] - 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 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风险保障 [7] 区域发展与信息共享 - 推动北京、上海等13个重点地区优化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发挥科创改革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 [5] - 加快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 为科技金融服务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5]
不断夯实科技金融基础制度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8
科技金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其基础性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资 源配置效率与政策实施精准度。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 制度(试行)》(以下简称《统计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取得 了重要突破,必将为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重点区域的先行先试为制度夯实提供了压力测试场。北京经开区构建全生命周期政府引导基金体 系,通过"产业升级基金+专项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组合,覆盖企业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融资需求,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圳创新"腾飞贷"模式通过收益共享机制实现银行风险与收益"跨期平 衡",推动71家高成长科技企业获贷22亿元,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在国际结算、跨境贸易收 支便利化等方面形成多项标志性政策创新,加速金融制度型开放。这些局部突破不仅验证了顶层设计的 可行性,更通过差异化制度创新为全国科技金融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前,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已进入制度创新与市场实践深度互促的新阶段。通过夯基础、建机 制、强服务、防风险的系统性改革,正逐步构建起与科技创新规律相匹配的现代金 ...
李云泽:坚定不移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中国必将是全球金融机构展业兴业的沃土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金融业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改变,构 建互利共赢金融发展格局的决心不会改变,推动建立更加包容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决心不会改变。"6月18 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时表示。 三是共同筑牢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制定和维护国际金融监管规则, 扎实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和保险业新会计准则等制度实施。将继续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支持国际 金融组织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多边和双边金融监管协调,促进跨境监管和危 机管理合作,为全球金融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金融业也保持了健康发 展和总体稳定。"中国拥有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全球金融 机构展业兴业的沃土。"李云泽说。 近年来,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市场规模全球第二,中国正在加速成为全球最大消费 市场。不少外资机构在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领域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专长,深耕中国市场必将大有作为。 中国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近年来,一些国际机构投资中国 ...
科技金融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特邀嘉宾: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 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董希淼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4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根据会议部署,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将 加强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统筹规划和政策落地,加快出台五篇大文章配套政策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但信息科技行业缺乏核心竞 争力。因此,加大投入发展科技产业,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增强我国信息科技产业安全 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科技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把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的首 要位置,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进而推 动我国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应该说,大力发展科技 金融、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科技型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董希淼:应当看到,我国科技金融仍处于发展阶段,金 ...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金融如何发挥撬动作用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提速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迎来了为农业新质生产 力赋能的新契机。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 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份政策 文件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提高创新效率为核心目标,致力于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 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科技金融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中,农业科技的创新与 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劳动力成 本上升等诸多挑战,只有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破解发展瓶颈。此 次《实施意见》从8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梯次分明、 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产 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个"深度融合"正是科技金融大有作为的地方,也是科技金融可以深度融 ...
小而美的垂类模型或成新风口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金融行业向更智能高效和客户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应用过程中存在精确性 可解释性和数据质量等挑战[1] - 金融行业需要专业化的人工智能模型而非通用大模型 以提升决策准确性和合规性 重点解决科技金融三大核心环节的智能化需求[2][3] - 通过优化神经网络结构(如中小型专用模型)可显著降低AI计算成本 推动技术在金融等高价值领域的产业化应用[4] - AI未来潜力集中在高经济价值产业(如药物研发 气象预报)和社会科学领域(人口/资金/物流优化)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率的双重提升[5][6] 生成式大模型应用障碍与解决方案 - 通用大模型缺乏金融领域所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 关键报告即使出现1%错误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2] - 金融行业不接受"黑盒"操作 决策可解释可追溯是合规基本要素 而生成式大模型目前缺乏可解释性[2] - 数据质量对模型可靠性至关重要 需通过金融垂类人工智能模型提供精准分析与报告支持决策[2] AI在金融领域的重点应用方向 - 科技金融三大关键环节:面向科技企业的信贷 科技资产交易和科技资产组合风险管理[3] - 信贷审批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效率与准确性 风险管理方面实现实时监测与预测[3] - 金融产品创新设计 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解决方案[3] 降低AI应用成本的技术路径 - Transformer模型虽为生成式AI基础架构 但千亿参数模型的稀疏网络结构导致运算成本高昂[4] - 探索受物理学启发的神经网络结构 使用更小网络完成相同计算任务 牺牲通用性换取效率[4] - 经济金融领域适用中型或小型专用模型 专注于特定数据类型和任务 减少低质量数据干扰并大幅降低计算成本[4] AI未来潜力领域 - 高投入慢产出行业(如药物研发)可利用AI将投资降至传统十分之一并缩短研发时间[5] - 气象预报等高经济价值产业通过AI减少灾害性天气对电力基础设施影响 助力数字化能源网络建设[5] - 结合社会科学研究人口流动 资金流动和物流网络 优化资源分配并提升社会运行效率[5][6]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提升科技贷款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3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近期,有关发展科技金融的政策措 施密集出台。5月22日,多部门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时表示, 将努力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 强度和服务能力,建设债券市场"科技板"。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在发布会上 表示,支持优质的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的案例落地。 建设好债券市场"科技板" 日前,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 政策举措》。 其中,在持续优化科技企业境内上市环境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精准的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把 握好新股发行的节奏和规模,健全投资与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持续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 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继续发挥好创新试点相关制度的功能,支持优质的红 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 在精准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方面,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更加 ...
陕西加快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陕西日报· 2025-08-07 08:01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布局建设光子、氢能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 产业创新聚集区,依托秦创原总窗口和产业创新聚集区部署"四链"融合项目250个。 与此同时,陕西以科技金融"五项机制"改革为重点,推进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紧盯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陕西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推 进秦创原公司改革重组,整合设立省科技创新母基金100亿元,搭建"一公司一基金"科技金融平台构 架;发布千余项成果和千余个企业融资需求,已为164家"创新积分制"优质企业促成融资5.82亿元。 (记者:张梅) 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导向,引导高校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应用类研究立项选题机制。 紧盯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和转移转化问题,陕西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的同时,引导高校完善科技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度链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质量和转化效率。截至目 前,全省10.8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4.2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2597家,670人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以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为载体,着力探索 ...
金融新政支持新型工业化 七部门明确时间表施工图
搜狐财经· 2025-08-07 00:59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框架 - 七部门联合发布18条支持举措 明确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时间表"和"施工图" [1] - 政策聚焦创新驱动、质量提升、智能化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 与传统工业化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 - 目标到2027年建立成熟的金融支持体系 涵盖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多种工具 [2] 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 高端化领域: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4] - 智能化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 [5] - 绿色化领域:环保、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制造相关产业 [5] - 未来产业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 [5] 金融服务创新举措 - 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多渠道引入科技成果转化耐心资本 [3] - 打造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扩大科技贷款投放和科技创新债券投资 [3] -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中小企业效率 [6] - 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融资服务 [6] 长效机制建设 - 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和宏观信贷政策引导作用 [7] - 健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 [8] - 利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加强项目推送和融资对接 [8] - 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及贴息政策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 [8]
七部门金融新政支持新型工业化,中长期融资力挺硬科技攻坚
第一财经· 2025-08-06 21:12
与传统工业化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大规模投入,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同,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质量提升、智能化升级和 绿色低碳转型。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成琪表示,《意见》坚持以产业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金融 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清晰路径。不仅对支持新型工业化推出一系列举措,更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提供了思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加持续、精准、有效的支 持。 支持新型工业化"时间表"和"施工图" 与传统工业化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大规模投入,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同,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质量提升、智能化升级和 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 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意见》指出,工业是立国之本,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意 见》旨在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构建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