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

搜索文档
未知机构:谈判核心条款与进展1关税调整美方提案计-20250512
未知机构· 2025-05-12 09:55
纪要涉及的行业 消费电子、医疗物资、稀土、半导体、AI等高科技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关税调整**:美方计划将对中国商品平均关税从145%降至50%-60%,部分民生商品或降至25%;中方承诺同步调整125%反制关税,要求美方先纠正单边关税错误并基于“对等原则”调整;首批降税措施或于5月12日后生效,优先涉及消费电子、医疗物资等关键商品[1] - **供应链与关键商品豁免**:双方讨论为医疗物资、稀土等关键商品提供临时豁免以缓解短期供应压力;美方要求中方放宽稀土出口限制,中方未松口并强化稀土走私打击[1][2] - **技术管制与产业政策**:半导体、AI等高科技领域管制仍为僵局,美方坚持对华技术出口限制,中方要求解除制裁并承认“中国制造2025”战略合理性;双方同意建立技术交流工作组推进后续协商[2] - **对话机制建设**:双方同意建立常态化经贸磋商机制,明确牵头人及定期会晤安排,计划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公布细节[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无
海关总署: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增长
快讯· 2025-05-09 11:10
机电产品出口 - 前4个月机电产品出口5.04万亿元 同比增长9.5% 占出口总值60.1% [1] -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出口4587.1亿元 增长5.6% [1] - 集成电路出口4051.5亿元 增长14.7% [1] - 汽车出口2649.8亿元 增长4% [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 前4个月劳密产品出口1.3万亿元 同比下降1.6% 占出口总值15.4% [1] - 纺织品出口3291.7亿元 增长4.9% [1] 农产品出口 - 前4个月农产品出口2355.7亿元 增长6.1% [1]
特朗普关税大棒下,英印两国“抱团取暖”:签署历史性自贸协定
金十数据· 2025-05-06 23:09
协议概述 - 英国和印度达成"里程碑式"自由贸易协定 旨在加强世界第五大和第六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 [1] - 预计从长远来看将提振英国经济48亿英镑 双边贸易增加255亿英镑 [2] - 协议谈判历时三年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全球关税后加速推进 [1] 关税调整 - 印度将威士忌和杜松子酒关税从150%降至75% 第10年降至40% [2] - 汽车关税从逾100%降至10% 但受制于配额 [2] - 英国确保对印度出口商品较低关税 包括威士忌、杜松子酒和汽车 [1] - 印度在协议生效时每年削减价值逾4亿英镑关税 10年后升至约9亿英镑 [2] 行业影响 - 2023年印度是苏格兰威士忌按体积计算第二大出口市场 协议被威士忌协会称为"里程碑式时刻" [4] - 削减印度产品关税将为英国消费者提供更便宜价格和更多选择 包括服装、鞋类和对虾等食品 [2] - 印度对乳制品维持关税 英国对部分农产品如精米维持限制 [4] 协议意义 - 该协议可能是英国脱欧以来签署的最重要新协议之一 继与澳大利亚和日本达成协议后 [2] - 对印度而言 可能是莫迪政府下签署的最重要协议之一 过去十年已与阿联酋、澳大利亚等签署自贸协定 [2] - 咨询公司认为成为首批与印度达成自贸协议国家之一对英国是胜利 但效益需随时间显现 [4] 未包含内容 - 协议未包含法律服务 被律师公会称为"错失的机会" [3] - 协议不涉及英国签证系统或移民战略变化 [3] - 印度公司可在短期转移框架下派遣专业员工到英国 期间无需缴纳国民保险供款 [3]
招商宏观:美国下游或仍有“抢进口”需求 库存周期切换进程或将加速
智通财经网· 2025-05-04 10:42
美国库存周期总体趋势 - 2025年2月美国库存总额同比增速2.45%,销售总额同比增速3.45%,显示库存周期仍处于被动补库阶段 [2][3] - 一季度美国净进口折年数较去年全年增加3592.6亿美元,其中1297.1亿美元转化为库存,"抢进口"是支撑被动补库的核心因素 [1][2][3] - 随着90天进口豁免期接近尾声,美国库存周期大概率向主动去库阶段切换 [1][3] 行业库存周期分化特征 - 14个大类行业中8个处于被动补库,包括上游化学制品、建筑材料,中游电气设备家电及组件、运输,下游家庭耐用消费品、纺织品服装等 [1][4] - 上游行业分化显著:石油天然气、金属采矿已进入主动去库,化学制品和建筑材料仍被动补库 [5][6][7][8] - 中游纸类林业产品持续主动补库,电气设备和运输被动补库,机械制造处于被动去库 [9][10] - 下游多数行业被动补库周期延长,但汽车、技术硬件已转向主动去库 [11] 重点行业库存历史分位数 - 2月全行业库存同比历史分位数30.5%,建筑材料(71.5%)、汽车零部件(67.8%)、纸类林业产品(53.8%)处于高位 [4] - 建筑材料库存分位数71.5%,显示其被动补库压力显著高于其他行业 [4][7] - 汽车零部件库存分位数67.8%,但该行业已从被动补库转入主动去库阶段 [4][11] 细分行业周期切换时点 - 上游石油天然气自2024年6月进入主动去库,金属采矿2024年11月切换至主动去库 [5][8] - 中游电气设备2024年12月由主动补库转入被动补库,运输自2023年9月起持续被动补库 [9][10] - 下游汽车零部件2024年12月启动主动去库,技术硬件2024年11月结束被动补库 [11]
“一动一静”看外贸破局之道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4
美国关税影响下的中国外贸企业表现 - 美国消费者对中国电商平台需求激增,多个APP下载量节节攀升,甚至出现"反向代购"热潮 [1] - 中国外贸企业表现淡定,依靠快速反应能力和韧性维持业务,"靠能力,客户离不了"成为普遍态度 [1] -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5246亿美元商品,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大,涉及大量就业和中小企业 [1] 外贸企业应对策略 - 采取多元化措施包括与客户协商分担成本、拓展新市场、"出口转内销"和重新布局供应链 [2] - 重视外贸多元化布局和提升企业不可替代性是共通策略 [2] -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成为重要策略,强调产品出口与供应链出海双轨并行 [2] 全球市场布局分析 - 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长快但规模有限,北美仍是最大市场 [2] - 欧盟、日韩等成熟市场仍有潜力,RCEP区域政策红利充足 [2] - 分散布局全球市场有助于提升经营灵活度和构建风险缓冲带 [2] 国内市场战略转型 - 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成为外贸企业"大后方","出口转内销"战略必要性增强 [3] - 短期需通过多渠道去库存稳现金流,长期需立足产品本土化和品牌建设 [3] - 需完成从生产到营销逻辑的变革,解决"水土不服"问题 [3] 核心竞争力构建 - 供应链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成为中国企业"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筹码 [3] - 成本优势是基础,但过硬品质与技术创新才是根本竞争力 [4] - 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和全链条效率 [4] 企业转型升级机遇 - 美国关税政策促使企业积累丰富应对经验 [4] - 危机中孕育新机,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和筑牢风险防线 [4] - 在不确定性中,提升自身实力成为最大确定性 [4]
月度市场策略:危机中的新机遇-20250430
浦银国际· 2025-04-30 20:09
报告核心观点 - 4月中国股指表现波动,A股较港股更稳健,市场估值回落至偏低水平,下行空间有限,关注点或转向国内政策 [1][7] - 关税战或增加企业盈利下调风险,但政策刺激或部分抵消该压力 [1][34] - 避险意愿上升下,港股获外资青睐,资金面有望改善 [1] - 短期不确定性上升,建议加大红利端权重 [1][8] - “科技 + 消费”双轮驱动,港股IPO迎来新机遇,有望加速回暖 [1][78] 月度中国市场回顾及展望 - 4月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宣布后,主要中国股指表现波动,MSCI中国指数下跌5.1%,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4%,纳斯达克金龙中概股指数下跌8.7%,恒生指数下跌5.0% [7] - A股回调幅度较港股小,因资金盘稳、有“国家队”护盘、外资占比低 [7] - 短期中美摩擦升温影响市场情绪致估值收缩,但中国市场估值已偏低,下行空间有限,关注点或转向国内政策 [7][8] - 中长期无需过度悲观,短期不确定性上升时建议加大红利端权重,业绩确定性强的优质个股超跌或提供布局机会 [8] 估值:港股估值回归至偏低水平 - 相对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国市场盈利增速稳健、估值更低,MSCI中国指数和恒生指数前瞻市盈率分别为10.7倍和9.8倍,上证综指为12.1倍 [20] - 恒生科技指数前瞻市盈率为15.7倍,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的24.4倍 [20] - 回顾极端事件,2020年新冠疫情港股估值曾跌至8.7倍,2024年1月最低为7.7倍 [20] - 近期AH溢价小幅扩大至35%,港股相对A股有折扣,南向资金定价权上升或助AH溢价中期收窄,美联储降息、中美关系缓和有望进一步收窄 [21] 盈利增长:关税战增加企业盈利端压力 - 分析师下调今明年主要中国股指预期盈利增速,如MSCI中国指数2025年至5.6%,2026年微幅上调至11.9% [33] - 关税战延续或增加企业盈利下调风险,因关税是增加美国收入、促进行业回流手段,影响或在未来1 - 2季度显现在企业盈利端 [34] - 去年四季度以来政策刺激成效显现,若今年继续发力或部分抵消企业盈利下调压力 [34] 资金流向:外资转为净流出,国内增量资金大幅净流入 - 过去一月全球贸易战升级,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海外资金加速净流入美股、欧洲和中国香港市场,中国内地、韩国和印度市场录得净流出 [45] - 外资转为净流出中国内地市场,过去一月净流出67.2亿美元,主要由被动型外资驱动,外资仓位偏低有回流空间 [48] - 本土资金转为大幅净流入,过去一月净流入304.9亿美元,或受“国家队”入场驱动,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振市场信心 [49] - 外资持续净流入港股,过去一月净流入约30.5亿美元,由被动型资金驱动 [52] - 南向资金净流入保持强劲,4月累计净流入1610亿港元,创下近三年月度最高记录,成交额占比持续上升,定价权进一步上升 [57] 行业配置、轮动与风格切换 - 短期建议配置防御性较强的板块,如电信服务,消费、医疗健康、材料等板块短期有望估值修复,中长期关注高端和先进制造业等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行业 [61] - 近期行业轮动中信息技术行业保持较强动能,恒生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板块分化明显 [62] - 短期大盘价值风格或占优,过去一月成长股与价值股无明显分化,但大盘股跑赢小盘股,避险情绪下投资者或青睐大盘价值股 [72] 投资策略主题:“科技 + 消费”双轮驱动,港股IPO迎来新机遇 港股今年IPO募集资金为何显著高于去年同期 - 中国AI技术突破修复港股市场情绪和信心,市场乐观时IPO市场活跃,有助于新股估值提升和资金筹集 [78] - 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南向资金与外资共同净流入,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强劲,海外资金青睐港股 [79] - 打新赚钱效应明显,2025年新股首日破发率仅28%,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0%,吸引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79] 今年港股IPO有何特点 - 消费行业依然一枝独秀,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占比均较去年同期提升,上市首日表现最好的2只新股来自消费行业 [90] - 港股IPO行业生态发生结构性变化,“新消费 + 硬科技”成为新引擎,未来将延续“科技 + 消费”双轮驱动态势 [91] A+H两地上市会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上市方式 - 港股上市制度多元、灵活、宽松,上市流程简单、时间短,投资结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有利于内地企业优化股东结构和提升国际形象 [94] - 今年以来港交所递表的内地企业中,A股上市公司申请赴港上市占比超30%,处理中的上市申请前三大行业为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 [94] - 在政策支持、AH溢价收窄、全球化布局需求等因素驱动下,A+H两地上市模式将日益重要 [95] 美股中概股加速回归对港股IPO市场的影响 - 近期中概股退市风险再起,或加速尚未回归的中概股回归港股上市,大市值中概股或首选港股,若港交所优化条件可缓解中小市值公司退市压力 [100][101] - 中概股加速回归将对港股IPO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回归后更靠近本土市场,有利于战略布局等,也获得更高关注度和认同感,提升流动性等 [102] 今年IPO行情有何机遇与挑战 - 中央政策支持和港交所改革有望提升香港新股市场国际竞争力,新兴行业公司在港股上市有优势,港交所定价机制改革或推动IPO定价理性化 [104][105] - 随着流动性改善和估值修复,今年港股IPO市场将加速回暖,年初至今恒指平均前瞻市盈率提升,日均交易量大幅提升 [106] - 今年港股IPO市场在挑战中充满机遇,年初已有18个公司成功IPO,募资约197.9亿港元,预计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同比提升,但海外不确定性和特朗普政策或带来挑战 [108]
315重拳,交易所闪电发函!浪莎股份怎么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3-16 19:20
3月15日晚间,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浪莎"代工企业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控制成本,部分产品未进行灭菌消毒处理。随后,浪莎股份发布公告 称,收到上交所关于该公司媒体报道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 上交所要求浪莎股份核实有关情况,充分说明是否存在媒体报道所述情况,相关事实是否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市场各方及投资者对央视财经相关报道关注度较高,上交所在监管工作函中表示,浪莎股份应当密切关注市场舆情,从维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及时回应市 场质疑及投资者关切,做好投资者沟通解释工作。 今日,浪莎股份再次发布对此事进行回应,公告称,公司针对"3.15"晚会曝光的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内裤产品时提及"浪莎"品牌产 品,经自查核实: 资料显示,四川浪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公司主营业务为针织内衣、针织面料的制造,商品批发与零售;进出口业;投资管理咨询等。浪莎 股份是国内纺织品行业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国驰名商标。 业绩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浪莎股份营业收入为2.36亿元,同比增长2.80%;归母净利润为1553.48万元,同比增长41.04%。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 ...
日本利率下行期消费股的估值变化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14 16:37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复盘日本九十年代市场,分析利率调整对消费股基本面及估值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消费股市场的驱动模式、各细分板块的驱动差异,还阐述出海产业、报复性消费及刚需板块的估值特点 [1][6][9] 日本九十年代市场利率调整情况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下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1991年7月政策利率从6%下调至5.5%,1999年降至0%,进入零利率时代 [1] - 同期日本国债利率下行,1990年9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8%,1998年9 - 10月降至1%以下 [1] 消费股利率调整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1990 - 1991年):泡沫破灭下的利率初降期,利率从6%降至4.5% [3] - 第二阶段(1992 - 1993年):经济增速放缓下的利率下行期,利率从4.5%降至1.75% [7] - 第三阶段(1994 - 1995年):经济弱复苏背景下的宽松货币政策期,利率从1.75%降至0.5% [7] - 第四阶段(1996 - 2000年):金融风险下的利率下行期,利率从0.5%降至0.25% [7] 消费股市场驱动模式 - 1994 - 1995年消费板块市场由基本面驱动,农林水产等行业市场表现与净利润变动紧密相关 [6] - 1996 - 2000年消费板块市场以估值驱动为主,各行业市场表现受估值下滑影响明显 [6] 细分板块驱动差异 - 电器设备指数收益得益于盈利增长,体现基本面驱动特征 [9] - 零售行业指数收益源于市盈率变动,体现估值驱动 [9] - 食品饮料行业前期由基本面驱动,后期转变为估值驱动 [9] - 农林水产板块不适合长期持有,电器设备板块长期收益来自基本面增长 [10] 出海产业估值特点 - 1994 - 1995年电器设备板块估值底优于其他消费板块,反映市场对制造业出海的高预期 [13] - 美国经济复苏需求攀升、企业受日元汇率和国内竞争影响有限,是出海产业享有高估值溢价的原因 [13] 报复性消费对估值的影响 - 1994 - 1995年经济短暂复苏,纺服、批发、零售板块股价和业绩上涨,估值上扬 [15] - 此前经济下行抑制消费欲,经济回暖引发报复性消费,推升可选消费行业估值 [15] 刚需板块估值稳定性 - 食品饮料等刚需板块估值变动幅度小,在不同行情下具备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 [18]
日本利率下行期消费股的估值变化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14 16:37
日本九十年代货币政策演变 - 日本央行在1991年7月将政策利率从6%下调至5.5%,同年11/12月各降50BP至4.5%,1992年4月降至3.75%,7月再降50BP,1993年2月降至2.5%,1995年5月下调为1%,同年9月降至0.5%,1999年进入零利率时代 [3]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990年9月的8%降至1998年9-10月的1%以下 [3] - 利率下调分为四个阶段:1990-1991年(6%→4.5%)、1992-1993年(4.5%→1.75%)、1994-1995年(1.75%→0.5%)、1996-2000年(0.5%→0.25%)[9] 消费股驱动模式分化 - 1994-1995年消费板块由基本面驱动:农林水产/食品饮料/纺织品/电器设备/批发/零售净利润变动率达15/-13/389/116/162/179%,市场表现与盈利高度相关 [9] - 1996-2000年转为估值驱动:同行业市盈率变动率为-88/-27/-70/-1/-68/-65%,市场表现与估值波动同步 [9][10] - 电器设备板块持续由基本面驱动(1994-1995年市场表现+15%对应净利润+116%,1996-2000年+35%对应+7%),零售行业由估值驱动(同期市盈率变动+334%/-65%)[12] 行业细分表现 - 出海主题产业估值溢价显著:1994-1995年电器设备板块PE估值底65.4倍,高于食品饮料(32.7倍)、纺服(43.5倍)、零售(50.1倍)[20] - 报复性消费推升可选消费估值:1994-1995年纺服/批发/零售PE涨幅达3773%/25%/302%,PS涨幅34%/25%/-2%,利润端增长389%/162%/179%[22] - 刚需板块估值稳定:食品饮料PE变动1994-1995年仅+6%(电器设备-29%、零售+334%),1996-200年为-27%(农林水产-88%、纺服-70%)[24] 长期投资价值分析 - 农林水产板块长期投资价值有限:1996-200年市场表现-58%虽净利润+20%,但市盈率下滑88%[12] - 电器设备板块具备成长属性:基本面增长抵消估值下滑影响,两阶段净利润累计增幅达123%[12] - 食品饮料行业呈现阶段性驱动特征:前期基本面主导(1994-1995年净利润-13%),后期估值主导(1996-200年PE-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