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

搜索文档
尼尔森IQ启动第二届商业新锐计划大赛,助力中国新兴品牌成长
搜狐财经· 2025-05-28 18:52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修复能力,本土品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尤为亮眼。NIQ数据显示,在超过13,000个快消品牌 中,约有76%的快速增长的中小型快消品牌来自本土。本土品牌凭借其对市场的敏锐感知、灵活的运营模式以及强大的近场渠道力等优 势,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多数中小型本土品牌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它们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和前瞻性 的市场洞察,导致营销决策的精准度和效率难以持续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实现稳健发展。 在本次大赛中,中国赛区的入围品牌将在NIQ 和GfK的行业专家帮助下,借助前瞻数据与咨询分析讲述自己品牌的商业故事,并将获得 与专家和同行进行深入交流的宝贵机会。尼尔森IQ将充分发挥其独家的全渠道解决方案和专家洞察的优势,为所有参赛企业提供深入的 专家指导,助力参赛企业明确市场定位,推动产品升级创新,赢得市场优势,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全球领先的消费者研究与零售监测公司尼尔森IQ(NIQ)正式启动第二届商业新锐计划大赛,并宣布在快消品的基础上,进一步 拓展至科技及耐用消费品领域。该大赛由尼尔森IQ主办,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协办。大赛秉承与中国新兴 ...
港股通“零时差”准入!吉宏股份(02603.HK)上市首日刷新资本市场效率,AI驱动锚定跨境新蓝海
经济观察报· 2025-05-27 21:15
核心观点 - 吉宏股份成为首家"A+H"跨境社交电商股,上市首日开盘涨43%至11港元,市值突破50亿港元[1][4] - 公司自主研发Giikin系统实现AI全链路赋能,募资5.05亿港元将投入东南亚仓储及AI技术升级[1][3] - 跨境社交电商业务2022-2024年营收占比约60%,毛利率连续两年超60%[1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4.77亿元(同比+11.55%),净利润6247万元(同比+57.97%)[11] - 公司在中国B2C出口电商市场份额1.3%,纸制包装市场份额1.2%[6] 上市表现 - 2025年5月27日登陆港交所,成为首例上市即入港股通的A+H跨境社交电商企业[2] - 全球发售6791万股H股,发行价7.68港元/股,募资净额5.05亿港元[3] - 上市首日开盘价11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43.23%[4] 业务结构 - 双主业布局:跨境社交电商(ToC)+纸制包装(ToB)[6] - 跨境社交电商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1.07亿/42.57亿/33.66亿元[11] - 纸制包装产量从2022年8.467亿平方米增至2024年10.261亿平方米[19] 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Giikin系统实现选品周期缩短60%,爆款预测准确率82%[7] - 2022-2024年存销比3.2%-4.0%,低于行业均值[8] - 拥有4项专利和140项软件版权[8] - 获TikTok全球领航奖[8] 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10.8%)[15] - 预计2029年中国B2C出口电商市场规模达9276亿美元(CAGR15.2%)[15] - 亚洲市场预计2029年达4584亿美元(CAGR15.8%)[15] 战略布局 - 募资用途:东南亚/欧洲/拉美市场拓展+技术研发+自有品牌建设[24] - 亚洲市场贡献跨境业务营收超80%,规避欧美关税波动[17] - 中东投资9.76亿元建设生产基地,本地化采购率超60%[24][25] - 孵化SENADABIKES等自有品牌,覆盖电助力自行车等品类[26] 财务表现 - 2025Q1经营活动现金流6796万元(同比+143%)[12] - 2024年现金分红6817万元,近三年累计分红3.221亿元[13] - 2024年启动6000万-1亿元股份回购计划[13]
首家港股发行上市即入港股通,吉宏股份上市首日开盘涨超40%
市值风云· 2025-05-27 18:10
公司上市及市场表现 - 吉宏股份于5月27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港股发行上市即纳入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的企业[3] - 上市首日开盘价11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43.23%,市值突破50亿港元[4] 业务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03年,早期以快消品包装业务为核心,具备高精度印刷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为伊利、瑞幸咖啡等品牌提供一站式包装解决方案[4] - 2017年切入东南亚电商市场,创新采用社交电商模式开拓跨境业务,现已成为重要增长动能[4] 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采用"数据为轴,技术驱动"的独立站模式,通过"货找人"业务模式降低客户找货时间成本[4] - 自主研发Giikin系统,整合AI算法实现选品、广告投放、采购到物流的全链路优化[4] - 目前拥有6个品牌(如SENADA BIKES、Veimia等),产品覆盖电助力自行车、内衣、宠物用品等品类[5] 市场地位与行业数据 - 在中国B2C出口电商公司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3%),在中国内地纸制快消品销售包装公司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1.2%)[6] - 中国纸制快消品销售包装市场规模从2020年1,456亿元增长至2024年1,703亿元[6] - 东南亚电商市场为全球增速最快区域,公司作为跨境社交电商龙头有望持续受益[6]
吉宏股份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CIC灼识咨询担任行业顾问
新浪财经· 2025-05-27 16:30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2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2603 HK),此前已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803)[1][3] - 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包括跨境电商和纸质快消品包装两大板块,其中跨境电商业务自2017年拓展后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3] - 公司为快消品客户提供一站式纸质包装解决方案,涵盖营销策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物流运输等全链条服务[3] 跨境电商行业分析 - 中国B2C出口社交媒体电商在亚洲(不含中国内地)市场规模2024年达291亿美元,预计2029年增至69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 0%[5][8] - 亚洲市场增长驱动因素:社交媒体平台流量扩大(用户基数与使用时长增加)、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精准识别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社交平台信任度增强[8] - 与欧美成熟电商市场不同,亚洲消费者对社交媒体电商接受度更高,高度结合社交流量的电商模式呈现飞速增长[5] 纸质包装行业分析 - 中国内地纸质快消品销售包装市场规模从2020年1,456亿元增长至2024年1,703亿元,预计2029年达2,227亿元[8][10] - 行业三大驱动因素:快消品新品发布加速(催生包装需求)、环保政策推动纸制品替代塑料包装、品牌方通过包装设计提升附加值[10][11] - 纸质包装凭借可生物降解性、成本效益和营销功能,成为快消品品牌传递理念的关键媒介[8][11]
庆铃五十铃KV100 赋能 让快消品运输更高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7 10:19
五十铃车辆,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案例,其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让我们对庆铃五十铃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另外,我个人的从业经历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吕合周回忆到,他在17岁便开始当学徒跑 运输,当时驾驶的五十铃卡车以极低的故障率和出色的经济性,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份始于 青春时期的信赖,再加上行业内朋友的极力推荐,促使鸿宇运输果断添置了3辆庆铃五十铃KV100车 型。不过,真正让庆铃五十铃KV100在车队中站稳脚跟的,是其卓越的性能和出色的实际表现。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浪潮的强力推动下,电商渗透率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持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 202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突破 15万亿元,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即时零售领域更 是展现出蓬勃生机,日均订单量已成功突破1亿大关。这一迅猛发展态势,促使快消品运输行业告别过 去粗放式的"一路狂奔"模式,迈入"精耕细作"的全新发展阶段。 吕合周坦言,车辆的可靠耐用就是保障运输时效、高出勤率以及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庆铃五 十铃的产品完全符合鸿宇运输运输需求,带来的实际运营感受极佳,是鸿宇运输业务中极为靠谱的伙 伴。"公司车辆的运营强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
暗盘大涨,吉宏股份明日即将登陆港交所,双轮驱动打造跨境社交电商领军者
财经网· 2025-05-26 18:34
吉宏股份暗盘交易表现 - 辉立暗盘开报7.9港元/股,较招股价高2.86%,最新报9.46港元/股,涨幅23.2%,每手500股账面赚890港元 [1] - 耀才暗盘最新报9.5港元/股,较招股价高23.7% [1] - 富途暗盘最新报9.47港元/股,较招股价高23.4% [1] - H股发行最终价格为每股7.68港元,5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1] 公司业务概况 - 成立于2003年,最初为快消品企业提供一站式纸制包装产品及服务 [1] - 2016年7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1] - 2017年拓展至跨境社交电商业务,现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1] - 国内跨境社交电商龙头企业,港股IPO是其全球化战略关键一步 [1] 跨境社交媒体电商行业 - 中国B2C出口社交媒体电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及流量获取 [2] - 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63万亿元,增长10.8%,较2020年多约1万亿元 [2] - 亚洲电商市场因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中产阶级扩大及物流成本低,具有巨大增长潜力 [2] - 预计2029年中国B2C出口电商市场规模达9276亿美元,占全球11.4%,2024-2029年复合增速15.2% [3] - 亚洲细分市场规模2029年预计达4584亿美元,复合增速15.8% [3] - 社交媒体流量为增长最快来源,亚洲社交媒体电商市场规模2029年预计达695亿美元,复合增速19.0% [3] 公司战略布局 - "跨境社交电商业务+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双轮驱动 [4] - 跨境社交电商运用AI算法分析海外市场,在Meta、TikTok等平台精准推送独立站广告 [4] - 实施泛品策略,涵盖家居、服饰、电子等多类产品,已打造多个自主品牌 [4] - 纸制包装业务经营超20年,全国10个大型包装基地,为伊利、瑞幸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4] - 2024年在亚洲社交媒体电商业务收入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3% [5] - 2024年中国内地纸制快消品销售包装市场份额第一,占比1.2% [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总收入分别为53.76亿元、66.95亿元、55.29亿元 [6] - 2022-2024年年内溢利分别为1.72亿元、3.32亿元、1.84亿元 [6]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4.77亿元,同比增长11.55% [6] - 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915.99万元,同比增长38.21%,扣非净利润增速51.04% [6] IPO募资用途 - 40%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包括未涉足亚洲地区及欧洲、拉丁美洲业务 [7] - 35%用于研发能力、数据分析及吉喵云技术开发 [7] - 15%用于扩大品牌组合及发展现有自主品牌 [7] - 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7] - 计划购置40-60台硬件设备,招聘研发专业人员提升AI技术 [7] - 拟通过收购第三方品牌及内部培育新品牌实现扩张 [8] 未来展望 - "A+H"两地上市有望加速全球化布局 [8] - AI技术与区域红利双重加持下,"数据为轴"商业模式或为行业开辟新路径 [8]
AI时代的商业进化蓝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赞科技&增长黑盒· 2025-05-26 18: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使机器具备认知闭环,正重塑企业决策体系与价值创造路径,催生出“商业新物种”,但多数企业困于AI商业化落地的结构性断层 [9] - 报告推出《AI商业创新白皮书》,提供3×3战略矩阵,为企业AI转型提供系统性指引,助力企业跨越AI应用门槛,从战术改善走向战略重构 [11] - 企业在AI时代需完成战略认知与组织能力的双重进化,适应AI带来的商业环境改变,才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16][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进化之惑:为何企业对AI“口是心非”? 期望与现实的差异 - 市场狂热追捧AI,2024年Q4标普500成分公司中一半提及AI,65%受访者预计GenAI将带来显著或颠覆性变化,72%组织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使用AI,但企业内部对生成式AI兴趣逐步冷却 [29] - 每年有17 - 25%企业声称一年内部署AI能力,但实际落地项目每年仅增加2 - 5%,核心原因是AI战略推进路径不清晰,项目难从概念验证走向成熟业务部署,缺乏规模化业务价值 [30] AI项目的战略鸿沟 - 顶层:多数CEO重视AI,但仅35%制定清晰战略愿景和路径规划,未制定路线图的CEO中64%的公司AI项目试点收效甚微,业务与技术团队沟通不畅影响项目推进,AI项目失败概率高达80% [43] - 中层:AI项目缺乏统一战略目标,各业务部门应用“孤岛”式存在,7成管理者认为公司AI应用如此,还存在目标冲突、部门关系紧张等问题 [44] - 基层:执行者与管理者认知脱节,AI项目难渗透到基层工作,员工对AI态度差异大,部分员工对AI持有消极态度或意识到自身对项目推进产生负面影响 [46] 进化蓝图:解码企业AI战略路径 AI战略目标广度 - 将AI战略横向业务价值点分为降本增效、驱动增长、商业模式创新三类,76%的生成式AI应用领导企业能将AI技术和业务目标有效对齐 [55] - 领先企业倾向围绕降低成本和增长营收两大目标,在核心职能开发AI应用场景,同时开展试验的AI项目数量比普通企业低40%,预期ROI高出2.1倍 [58] AI落地深度 - 将AI应用推进深度分为概念验证、扩展规模、组织重构三个阶段,各阶段在资源投入、周期、决策标准、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67][68] - 领先企业擅长取得“quick win”,如提升员工生产力,生成式AI项目在生产力、业务增长、用户体验等目标上能快速见效,从概念验证到生产落地ROI确定性更强,长期可贡献营收增长 [69][71] - 扩大规模对生成式AI重要,生成式AI应用领导企业有10个以上落地应用场景,落地一年后预估给营收带来至少6%增量,未来目标包括提升客户体验、新产品研发等 [73] - AI项目推进需中层、基层员工自下而上发力,员工需要公司培训和工作流程整合,公司的正式培训、工具集成等举措能让员工更多使用AI,但七成企业预计AIGC改变人才战略,仅22%对员工充分培训 [75][79] 构建AI战略矩阵 - 形成3X3 AI战略矩阵,企业可在三大业务目标下选择试点项目并向规模化推进,成功企业聚焦流程再造、能力固化、持续迭代、组织协同四个战略行动领域,将AI从实验性项目转变为企业内在能力 [84][85] 进化样本:6家企业的AI战略最佳实践拆解 - 企业规模与AI战略感知相关,大型企业更易投入资源抢占AI应用先机,形成“马太效应”,未使用生成式AI的企业中近60%选择“不确定”或“未来也不会使用” [91][92] 某国际耐消品零售品牌 - 让上万名普通员工成为数字革命主角,组建AI创新团队将AI技术“翻译”成业务语言,通过A/B测试验证AI效果 [99] - 在中国市场借助AI激发一线零售员工创造力生产社媒营销内容,成立俱乐部吸引员工参与AI学习,开展培训降低员工发帖成本 [100][101] 某国民家居品牌 - 从纯电商转向新零售,布局线下经销商体系,构建全域内容平台布局,利用生成式AI解决规模化内容生产和经销商赋能问题 [105][108] - 制定小红书矩阵策略,采用“KOC素人”模式运营账号,通过“赛马”形式筛选有效传播模式,运用AI技术构建高效内容生产流程,采用“先发后优”运作模式 [110][111] - 用“品效协同”视角评估AI内容价值,通过考核机制将流量优势转化为销售业绩,高层主导战略推动,采用分布式AI应用模式,强调务实项目管理和开放外部合作策略 [112][116] 美的 - 2024年组建AIGC战略小组,确立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创造性、提升产品竞争力三大目标,基于ROI落地方法论确保AI投资产生业务价值 [123] - 在工厂提效、内容生成、客户体验等方面应用AI,如美的楼宇重庆工厂成为全流程AI赋能灯塔工厂,利用AI文生图节约成本,提升智能问答系统效率,升级产品交互技术,开展VOC项目分析用户声音 [124][136] - 建立四层AI应用支撑体系,采用业务需求驱动的AI开发模式,实现AI技术与业务需求无缝对接 [137][138] 伊利 - 前瞻性将生成式AI列为关键技术,上线自研“YILI - AI”,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创新全流程数字化体系,加速产品创新,如畅轻爆珠酸奶取得显著成果 [142][145] - 通过全域营销与内容创新打造爆款,如金领冠品牌与华为音乐跨界合作;在供应链优化方面,实现原奶调配智能化转型、设备管理智能化升级 [148][150] - 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打造营养健康垂直大模型,提供差异化健康服务,如QQ星奶粉开展线下活动和线上私域运营 [151][154] - 具备融合型组织架构、人才能力激活、开放式生态合作三项机制,支撑数字化转型 [157] 欧莱雅 - 定位为美妆科技公司,以AI为原点重塑业务形态,从内容工厂转型为内容中台,开发China Content Hub(CCH)平台,构建闭环内容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164][165] - CCH平台具有AI引擎集成、模块化设计、本地化部署等特点,能保护品牌调性、内置合规性、促进人机协作,在电商内容生产等场景实现从效率提升到体验创新的扩展 [169][172]
厂家“强制”配货,经销商为何难以拒绝?
36氪· 2025-05-22 15:55
奢侈品行业配货制度 - 奢侈品行业普遍存在配货制度 消费者需购买周边产品才能获得主力商品优先购买权 [2] - 配货金额越高获得心仪商品概率越大 极端案例显示有人花费140万配货仍被拒绝 [4] - 该制度依赖商品稀缺性 若供大于求则配货制度将自行消除 [10] 快消品行业强制配货机制 - 一线品牌通过畅销品配额限制强制搭配新品 以平衡区域需求并完成新品推广任务 [6] - 经销商拒绝配货将面临断供风险 该模式已成行业潜规则 [6][7] - 配货范围从一线品牌延伸至区域二三线品牌 反映行业整体经营压力增大 [12] 品牌方实施配货的深层动机 - 消化滞销品库存 通过捆绑销售减少积压产品压力 [12] - 平衡产品结构 避免经销商只聚焦畅销品而忽视全品类发展 [12] - 直接提升销售额 强制搭配可扩大采购量从而提高品牌方营收 [13] 强制配货对经销商的影响 - 增加库存压力 滞销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14] - 抬高销售成本 需额外投入促销资源且利润难以保障 [14] - 破坏客户关系 终端抵制非畅销品可能影响整体销售业绩 [14] 行业环境变化与经销商态度转变 - 消费需求下降叠加价格战 使畅销品动销放缓 经销商对配货容忍度降低 [10][12] - 部分经销商接受少量配货 但反对将配货作为业务员完成任务的手段 [15][16] - 当前市场环境下 经销商更倾向选择合作灵活性更高的品牌 [18][19]
上海、深圳又在出现3大怪现象,开始逐步蔓延,值得每个人深思
搜狐财经· 2025-05-21 16:47
一线城市经济结构分化现象 核心观点 - 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出现豪宅与贫民窟共生、人口加速外流、奢侈品消费降级三大经济结构分化现象 [1][3][5][8] - 财富分配马太效应加剧导致社会阶层割裂 [11] - 高运营成本迫使实体产业外迁 写字楼空置率突破30% [12] 房地产行业极端分化 - 上海前滩豪宅单价突破25万/㎡ 与城中村6元炒粉形成冰火两重天 [3] - 核心区房价收入比达100:1 普通打工人需100年才能购房 [3] - 城市运营模式导致"豪宅区吸血 贫民窟造血"恶性循环 [3] - 2024年法拍房数量激增35% 中产阶层资产快速缩水 [9] 人口流动趋势变化 - 2024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23.8万 户籍人口增加16.6万 [5] - 一线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如上海双一流本科直接落户)但人口仍外流 [5] - 制造业外迁与金融业裁员导致蓝领岗位减少 加速人口逃离 [6] 消费市场结构性转变 - 深圳Costco开业单日会员开卡超14万 爱马仕周销量创三年新低 [8] - 恒隆广场Gucci关闭 5元专区单日营业额破百万 [8] - LVMH中国区客单价下降35% 但购买频次提升20% [12] - 新生代消费观念转向性价比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成主流 [12] 产业经济困境 - 深圳南山区写字楼空置率超30% 物业费持续上涨 [12] - 金融从业者年薪百万与底层服务人员月薪不足6000元形成悬殊差距 [12] - 城市发展红利被特定利益集团获取 普通劳动者上升通道受阻 [12]
吉宏股份港股招股中:年营收55亿净利下滑,基石投资者认购1.55亿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5-21 16:38
上市计划 - 公司正式启动香港联交所上市计划,预计2025年5月27日挂牌交易,采用A+H股架构 [1] - IPO发行价格区间为7.48-10.68港元,计划全球发售6791万股H股,最高募资额可达7.25亿港元 [1] - 已获得Timber Kangaroo、昱龙国际及沈臻宇女士作为基石投资者,承诺认购1.55亿港元股份 [1]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3年,最初专注快消品纸制包装全链条服务,2017年成功转型增加跨境社交电商业务 [1] - 2024年跨境社交电商业务营收33.66亿元,同比下降20.93%,但仍占重要份额 [2] - 公司形成包装业务与跨境电商双主业格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快消品包装及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商 [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3.76亿元、66.95亿元和55.29亿元,2024年同比下降 [2] - 同期年内盈利分别为1.72亿元、3.32亿元和1.84亿元,2024年同比下降44.5% [3] - 2024年毛利率保持43.8%的高水平,毛利达24.19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净利已实现同比增长,显示业绩回升趋势 [3] 股权结构 - 公司为家族控股企业,创始人庄浩持股18.09%,与其丈夫张和平共同控制 [4] - 庄澍和贺静颖夫妇持有大量股份,前十大股东包括香港中央结算等机构投资者 [4][8] - 主要股东存在质押情况,庄浩质押4095万股,庄澍质押860万股 [8] 公司治理 - 董事会由执行董事王亚朋、庄浩、张和平、庄澍、陆它山及多名独立董事组成 [6] - 执行董事多来自创始家族,独立董事包括张国清博士、杨晨晖博士等专业人士 [6] - 股东关联关系明确,庄浩与张和平为夫妻,庄澍与贺静颖为夫妻,存在家族控制特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