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
搜索文档
第九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举行,构建AI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2 09:15
论坛概况 - 第九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暨第二届零距离卓越奖颁奖典礼于9月19日在北京举行 由商业生态联盟 海尔集团和加里·哈默管理实验室联合主办[1] - 论坛主题为"组织智能:构建AI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 吸引全球400多位专家学者及跨国企业代表现场参会[3] - 全球管理界专家包括瑞士IMD学院教授比尔·菲舍尔 彼得·德鲁克欧洲学会会长理查德·斯特劳布等参与探讨AI时代组织智能新未来[3] 人单合一模式演进 - 人单合一模式于2005年由海尔创始人张瑞敏首次提出 历经20年演进成为跨越商业周期的管理范式[5] - 模式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孕育期培育"人的价值最大化"基因 萌芽破土期克服"大企业病" 扎根生长期颠覆传统金字塔结构并去掉1.2万多名中间管理层 开花结果期形成自组织体系[5] - 模式实现从1.0到2.0跃迁:1.0阶段打破企业内部科层制壁垒 2.0阶段通过智能交互生态彰显生态各方创新价值[8] - 海尔通过三次变革推动模式进化:1985年砸冰箱创零缺陷品牌 2005年砸科层制创零距离组织 2025年砸标签创零边界生态[7] 全球影响与认可 - 人单合一模式在海外并购中有效整合业务:日本三洋当年扭亏为盈 新西兰斐雪派克和意大利Candy市场份额及经营绩效大幅提升 美国开利商用冷柜一年实现盈利 通用家电收入五年翻番并于2023年成为全美第一大家电公司[9] - 全球TOP10商学院中9家引入海尔案例 哈佛商学院收录35个案例 海尔成为进入哈佛案例库最多的中国企业[10] - 以人单合一模式为基础的ISO 56012《创新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指南》提案于2025年3月以98%高票通过 成为ISO首次以中国原创管理模式发起的国际标准[10] - 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41万余家企业学习该模式 其中8.2万家已成功复制 全球成立15个人单合一模式研究中心[16] 跨行业应用案例 - 第二届零距离卓越奖吸引全球28个国家95家组织参与 较去年增长近36% 涵盖15个行业 最终41个组织获奖[15] - 拜耳集团2023年引入人单合一模式 构建"动态共享所有权"运营模式 截至2025年年中在全球一半业务中推行 组建超100个先锋团队 目标实现20亿欧元成本节约[15] - 零重力实验室采用自主管理模式 为汉莎航空餐饮实现食物减废的量化改进[15] 产业生态实践 - 海尔智家构建智慧家庭智能交互引擎 通过Uhome大模型驱动全球超级智能体 Leader懒人三筒洗衣机经8000多万次交互 上市7天预约8.8万台 交付近20万台[17] - 盈康一生与广州实验室共创全球首个呼吸系统百万队列全自动化样板库 实现-80℃单次入库4800份样本 联合共创2款全球首创产品及5项标准 脑机接口治疗帕金森临床应用使患者跨省就医率达83%[17] -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90万家企业 覆盖20大行业 汇聚30多万开发者 连接5000多家生态伙伴[18] 生态联盟建设 - 论坛成立"零距离卓越联盟" 旨在汇聚全球创新实践组织 促进跨行业跨地区经验共享与资源协同[20]
2024年重庆市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9910.2亿元 同比增长6.1%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00:38
数字产业总体表现 - 2024年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达9910.2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1] 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展 -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覆盖西部10省市 解析量超426亿 接入企业4万家 [2] - 培育3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冶赛迪/忽米网/广域铭岛) [2] - 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 智能工厂211个 未来工厂10个 [2] - 建成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 数量居西部第一 [2] - 发布30个工业智能体覆盖制造业"研产供销服"全流程环节 [2] 细分产业竞争力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1-7月产量58.6万辆 同比增长26.8% [3] - 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 AI电脑产量405.7万台 渗透率12.8% [3]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26.3万人 新增企业1.72万家 [3] - 盘活闲置楼宇375万平方米 培育国家重点软件企业4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软件企业27家 [3] - 软信产业1-7月主营业务收入2690.1亿元 同比增长19.4% 规模排名全国第八 [3] 战略发展路径 - 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 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 [1] - 通过"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 服务"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1] - 依托数字底座和超大城市治理场景 聚焦育产业/建生态/抓创新/促融合发展主线 [3]
“技能全运会” 倒计时一天!广东116将竞逐106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26
(原标题:"技能全运会" 倒计时一天!广东116将竞逐106金) 南方财经记者 郑玮 广州、深圳报道 9月19日-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全国技能大赛)即将在河南郑州举行。9月18日下午,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举行赛前 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赛总体情况及项目亮点。 据悉,此次全国技能大赛共设置106个竞赛项目,包括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 等赛项占比超过50%。其中,广东共派出116名选手,将参与全部106个赛项角逐。 作为技能人才大省,广东在前两届国赛中共计选派239名选手参赛,累计获得56金25银26铜,累计金牌数、奖牌数居全国首位。而在此背后,广东 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也已达到22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人。 这是一个支撑广东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底座"。在广东此次选派的106位参赛选手中,也有22位来自产业一线的企业职工选手。随着来自更多领 域、更多行业的技能人才走上赛场,将能够更直观看见技能人才发展前景的多样性,以及这个赛道上逐步被打破的成长"天花板"。 作为全国技工教育也是技能人才大省,今年是广东第三次组团参加全国技能大 ...
两江潮涌处,“渝”见服务新未来 重庆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观察
新华社· 2025-09-18 20:49
工厂车间内,机械臂上下翻飞,新能源汽车不断下线;古楼高墙旁,人流络绎不绝,小吃摊氤氲的热气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拍照声;水陆口岸上,集装箱有序装卸,滚装船和列车整装待发…… 创新赋能,重塑"重庆制造" 制造业是重庆发展的根基,也是山城经济的底色。过去近百年,制造业早已被刻入城市基因。如今,这 里依然是我国极具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基地、国之重器的汇聚之地。 近年来,重庆的生产性服务业蓄势而起,令人眼前一亮。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让一大批 企业成功实现"老树发新枝"的嬗变。 在中国西南腹地,两江交汇,磅礴潮涌,重庆承载着商贸物流的历史繁华,积淀出开放包容的强大基 因。如今,服务赋能、创新驱动正重塑这座城市的产业内涵,依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山城构建起"创新开放、融合共享、供需协调、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以"制"为本,依"智"谋兴。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服务,从生产车间跃向数字云端,这座山水之城正以现 代化服务业为翼,实现了从"重量"到"重质"、从硬实力到软支撑的转型,奋力跃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 地。 走进宗申动力发动机生产车间,通过忽米网搭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操作工人只需扫描 ...
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
经济日报· 2025-09-18 06:06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 过1亿台(套),实现41个工业大类以及185个工业中类全覆盖,形成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 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典型模式。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交叉应用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创 新和产业创新相互驱动的关键路径。 "我国工业互联网逐步打造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运营技术、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技术产业体系,核心 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 乐成说。 工业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的最新应用,正从试验探索阶段迈向实际应用阶段。部分头部工 业企业已经在产线质检、车间注塑、工厂运营等环节广泛部署智能体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制造效率。 在伊利集团智能工厂,一台台码垛机快速转动,将包装好的牛奶搬至运输线上;在智慧牧场,每头奶牛 都拥有一张"数字身份证",每滴牛奶都带着数据"指纹",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近年来,伊利加快数智 化转型步伐,与阿里云合作,结合供应链领域专业数据,打造BI(商业智能)智能体。 "过去,伊利供应链数据查询 ...
从“互联”到“智能” 树根科技阔步走向工业智能
财富在线· 2025-09-17 12:28
公司核心优势与行业地位 - 公司连续六年(2019-2024年)被工信部评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属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 [1][2] - 2023年成功实现全球化布局,海外单笔订单首次突破亿元人民币大关 [1][2] - 旗下根云平台连接高价值工业设备达250万台,覆盖二十多个行业并服务上千客户 [9] 工业智能化转型突破 - 行业正从"浅层可视化"向"深度智能化"跨越,人工智能推动工业数据深度加工与决策 [2][3] - 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潜力达数千亿元规模,公司实现从"焊前智能"到"焊中智能"的技术突破 [4][5] - 无人叉车2024年销量24,500台(同比增长26%),但市场渗透率仅1.9%,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4] 关键技术研发成果 - 无人叉车研发实现堆叠5层(单层承重2吨)、最高8.5米的室内外作业能力,应用于物流仓储场景 [5] - 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实现焊接过程实时感知与调整 [5] - 挖掘机智能引导系统应用于河道疏浚项目,提升水下作业精度与效率 [8] 工业数据应用与战略规划 - 工业专业数据(装备作业、制造、运营数据)是智能化的核心壁垒,公司耗时3个月突破焊接数据采集技术 [9][10] - 采用"时序预测大模型"预测零件故障,"智能决策大模型"实现多机协同作业 [8] - 制定"机器大脑-企业大脑"两步走战略:先实现物理与智能融合,再通过AI全链路重塑企业运营 [9][10]
市场点评报告:“十五五”定调新型工业化
中银国际· 2025-09-17 10:34
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定调新型工业化战略 聚焦数字化 绿色化 高端化三大方向 高端装备 人工智能与绿色制造成为中长期配置主线 [2][3] - 政策红利将集中于具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国际化经营优势及产业链牵引作用的企业 国央企和龙头民企有望率先受益 [3] - "人工智能+"行动与国际化布局带来新预期差 工业互联网 工业软件 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将获制度性利好 [3][5][6] 战略定位与政策重点 - "十五五"被定位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 需把握科技革命机遇并应对复杂外部环境 [3] - 政策延续制造业强国战略 明确制造业合理比重是基本盘 高端制造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3] - 强化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组建创新联合体 形成"产学研结合 龙头引领"的创新体系 [3] - 提升行业治理 防范非理性竞争 加强行业自律 避免过度"内卷" [3] - 推动"走出去"与安全并重 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基础能力建设 [3] 产业升级方向 - 装备制造 工业母机 特种材料等战略性行业将获长期政策支持 [3] - 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场景拓展提升至新高度 工业互联网 工业软件 AI驱动智能制造链条加速落地 [3][6] - 绿色化转型仍是重要方向 新能源装备 节能技术 绿色工厂在"双碳"目标下获长期增长空间 [3] - 通过龙头带动提升产业链水平 推动产业格局有序优化 [3] 重点产业赛道 - 强化产业链现代化根基:突破集成电路 基础软件 先进材料等"卡脖子"技术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4] - 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产业:加快6G 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 推动制造业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 - 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研发设计 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 构建"产品+服务"生态体系 [4] -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攻关高端芯片 工业软件等技术瓶颈 分层培育领航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 [4] - 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 孵化量子科技 基因技术 氢能等未来产业 [4] 人工智能+政策部署 - 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 明确战略定位 [5] - 2024年6月发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 [5] -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培育未来产业 [5] - 2025年2月国资委要求央企将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十五五"规划重点 [5] - 2025年7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 [5][6] 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领域 - 科学技术:建设科学大模型 推动研发-工程-产品一体化 突破生物制造 量子科技 6G等技术 [6] - 产业发展:工业全链条智能化 农业数智化 服务业智能化转型 [6] - 消费提质:发展智能助理 陪伴型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 机器人 智能家居等新业态 [6] - 民生福祉:创新工作方式与教育模式 提升健康养老 文化创作等生活品质 [6] - 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 公共安全治理 生态治理等领域应用 [6] - 全球合作: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推动规则与标准对接 [6]
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访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
经济日报· 2025-09-17 06:32
海洋工程制造业发展现状 - 2024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620亿元 同比增长12.7% 年建造能力1200万载重吨 总装建造能力居全国前列[1] - 三大指标国内占比显著提升 造船完工量从8.7%升至13.5% 新接订单量从15.7%升至18.6% 在手订单量从15.2%升至17.5%[1] - 四大总装企业(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恒力重工/中远川崎)在手订单排期至2029年[1] - 突破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及单舱世界最大1.3万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技术[1] - 将深远海养殖装备作为新赛道 发展重力式网箱和养殖工船产品[1] 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发力LNG/LPG/超大型集装箱/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舶 建设世界级制造基地[2] - 构建以长兴岛/旅顺口/大连湾/太平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布局大型远洋船舶及深海装备产业链[2] - 攻关高端船型设计/新型动力系统/关键部件等"卡脖子"技术 提升高附加值船型设计建造能力[2] - 打造研发设计/总装制造/维修改装/试验验证四大高地 实现全链条协同融合[2] - 发展LNG/甲醇/氢/氨等低碳零碳燃料船舶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 海洋经济基础优势 - 海洋产业覆盖26个细分领域(全国共28个)及13个主要产业(全国共15个)[3] - 形成"3+4+N"产业格局:海洋旅游业/渔业/化工业为主导 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水产品加工为支撑[3] - 拥有106条海运航线 连通16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覆盖RCEP核心港口[3] - 港口配备231个生产性泊位(含118个深水泊位) 包括45万吨油品码头/40万吨矿石码头/14万吨集装箱码头[3] - 水下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海上平台拆除/海底电缆敷设/海洋科考等领域[3] 高新区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 编制《大连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 建立"1+8"产业链机制(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4] - 组建200余个产学研联盟 挖掘500余项科技成果[4] - 推进东北三省一区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 开发装备制造业专用软件[5] - 依托长征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轴承和汽配行业形成N+X解决方案[5] - 发展智能座舱产业链(智能座舱+智行云网数据链+核心部件供应链)[5] - 重点研发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具身机器人 建设化工/海洋/软件开发等行业垂直大模型[5] 发展挑战 - 海洋经济存在资源整合与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制约[4] - 传统产业(海洋渔业/化工/船舶)需转型升级 海洋服务业能级偏低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4] - 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转化成效不足 产学研协同需深化[4]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性有待加强[4]
“两区”建设以来,石景山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46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4 17:12
服务业扩大开放成果 - 石景山区累计推动落地项目941个 其中外资项目83个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46家 年均增长18.6% 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二位 [2] - 全区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引领作用 以吸引和聚集国际投资为主线 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 [2] 现代金融领域发展 - 累计引进现代金融机构300余家 形成光大、华夏、邮储信用卡中心和阳光消费金融"三卡+消金"发展格局 [2] - 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纳入全市"两区"建设重点园区 建设科创金融试验区、数字人民币综合性试验区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设立京西游戏创意产业联盟 建成2家市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集聚游戏企业110余家 [2] - 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共建"数据(数字)资产流通创新中心" 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链入国际市场 [2]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 启动建设北京超智算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园 投用全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 [4] - 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文化应用基地 汇集重点企业100余家 [4] 工业互联网与虚拟现实产业 - 集聚航天云网、东土科技等重点企业40余家 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入驻率超90% [4] - 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 [4] - 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14家企业获评2024年"中国VR50强" 21家企业荣登"中国XR企业TOP100"榜单 [4] 科幻产业生态 - 连续五届成功举办中国科幻大会 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230余家 [2] - 成为全市"一核多点"中的"一核" 京西科幻之城加速崛起 [2] 未来发展战略 - 紧抓北京市"两区"建设、服贸会永久会址落户及"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战略机遇 [4] - 高标准推进服贸会永久会址建设 高质量培育会展产业集群 高水平优化会展服务生态 [4] - 着力构建"以展促产、以展促消、以展促城"的会展经济新格局 [4]
服贸会永久落户首钢园,石景山区将高标准推进永久会址建设
新京报· 2025-09-14 16:42
服贸会与区域发展 - 2025年服贸会“一会一址”永久落户首钢园区 [1] - 石景山区参与文旅、金融、体育、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4大专题展区并搭建5个展台 [1][4] - 208家企业注册参团,其中188家企业线上搭展,两类企业数均创新高 [1][4] - 构建“市区联动、跨域协同、全域响应”的保障机制,集中展示近50项智能化产品融入会务服务等多个场景 [4] - 以挖掘服贸会溢出效应为主线,举办各类会展活动近200场,并策划10余场配套促消费活动 [5] 产业集聚与发展成果 - 累计形成15项创新实践案例,其中5项被市级采纳推广,2个项目纳入全国标志性项目 [2] - 累计引进现代金融机构300余家,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纳入全市“两区”建设重点园区 [2] - 连续五届举办中国科幻大会,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230余家 [2] - 人工智能产业汇集重点企业100余家,投用全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 [2] - 工业互联网产业初具规模,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核心区规划建筑面积44.52万平方米,一期已于2024年4月竣工 [3] - 区内集聚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25家,加快产业集聚向集群转型升级 [3] 未来战略规划 - 紧抓“两区”建设、服贸会永久会址落户及“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战略机遇,加快集聚高端展会活动资源 [5] - 高标准推进服贸会永久会址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组织,全面提升首钢园及周边区域商业配套 [5] - 加强与国际会展项目、组展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跨区域、跨境的资源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