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武汉造”攀高逐新活力足(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8-16 06:11
医药生物行业 - 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适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治疗 [1]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 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1] - 武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1]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 东风汽车研发的DF30芯片通过寒区整车测试,计划明年量产上市 [1] - 湖北省成立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实现产业链协同攻关 [2] - 武汉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增长152% [2] - 武钢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产线年产能可支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需求 [2] 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2] - 长飞光纤推出空芯光纤,光信号传输介质变为空气纤芯 [2] - 华工科技自主研发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精度达0.01毫米 [2] 新兴产业发展 - 武汉设立百亿元级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 [3] - 武汉以年均20%以上增速为目标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增效 [3] 未来产业布局 - 湖北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4]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完成华中地区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 [4] - 武汉锚定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13个细分领域实施五大行动 [4]
华工科技股价微跌0.23% 上半年净利润增长44.87%
金融界· 2025-08-16 01:11
股价表现 - 华工科技股价报51.52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12元,跌幅0.23% [1] - 盘中最高触及52.35元,最低下探51.14元 [1] - 成交量为381655手,成交金额19.69亿元 [1] 主营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智能制造装备、光联接与无线联接、传感器三大领域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激光加工、信息通信、电子传感等行业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 [1] - 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 [1] - 联接业务收入达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 [1] - 400G、800G光模块实现规模交付 [1] - 智能制造业务收入16.76亿元,新能源汽车领域订单同比增长43% [1] 战略合作与研发进展 - 8月14日与国机集团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 - 正在加快推进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 [1] - 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工程将于三季度竣工投产 [1]
湖北实验室发布30项亮点科技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8-15 17:21
湖北实验室科技成果发布 - 湖北省实验室发布30项亮点科技成果,涵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农业等领域 [1] - 活动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105.27亿元,涉及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金融服务 [1] - 实验室已集聚66名院士和3547人高水平团队,孵化45家企业,创收近14亿元 [1] 重点科技成果技术亮点 - "东方慧眼"卫星系统为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智能遥感系统,光学/雷达成像精度分别达亚米级和优于1米,数据响应时间缩短至5-8分钟 [2] - 巨量信息玻璃多维存储技术具备超长寿命和低成本特性,填补国内空白 [1][3] - 治疗A型血友病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3] 实验室产业协同与投资 - 珞珈实验室计划下半年发射10颗卫星,构建实时分米级观测网络,相关设计及数据中心将落地湖北高新区 [2] - 隆中实验室投资超100亿元建设中试产业线,聚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及光伏玻璃一体化制备 [2][3] - 九峰山实验室布局12寸硅光子制造平台和100nm硅基氮化镓射频技术,推动半导体产业升级 [3][4] 细分领域技术突破 - 光电子领域: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芯片、超高效钙钛矿叠层电池实现技术突破 [3] - 生物医药领域:呼吸道合胞病毒干预药物、减替噬菌体生物制剂完成原型创制 [3][4] - 现代农业领域:水稻耐热基因QT12破解高温种植难题,华墨香3号全谷黑米实现产业化 [3][4]
谢斌,被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8-11 20:42
公司核心事件 -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谢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目前正接受湖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 - 此次调查系谢斌在任上被查 截至发稿时公司官网“集团领导”板块仍显示其“专职党委委员”的任职信息 [3] - 谢斌在2024年7月曾公开表示 公司通过快速完成重组 深化内部改革等多维度发力 为上市公司注入新活力 [1] 公司近期运营与活动 - 2024年7月15日 谢斌以集团党委委员身份到会长江化工党委会议 指导工作并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防范风险 [3] - 2024年7月22日 谢斌带队到长江化工开展“夏送清凉”活动并举行座谈会 [3] 公司基本情况 -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为336亿元 资产总额为2509亿元 [3] - 公司旗下认缴基金规模超过7000亿元 拥有实控二级子公司25家 [3] - 公司控股5家上市公司 包括广济药业 万润科技 双环科技 奥特佳 凯龙股份 [3] - 公司战略性投资了长江存储 大冶有色 长江证券等重要企业 [3]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 重点打造八大产业板块 包括光电子信息 汽车及高端制造 生命健康等 [4] - 公司履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功能 [4] - 公司依托100亿元长江创业投资基金和400亿元长江产业投资基金 加快构建“2+3+3+2”基金赋能体系 [4]
中新网:武汉举办主题报告会 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12:09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30日电(向智 胡一洲 张婷 覃墨添)7月29日,武汉市举办"建设支 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投资武汉共赢未来——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招商 引资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会。该市投资促进局(市政务服务局)局长张智以《招商引资转 型赋能城市跃升共绘支点建设》为题作主旨报告,讲述了武汉正以招商引资的深度转型撬动 城市发展能级的历史性跃升,并向全球投资者发出盛情邀约,与武汉一起迈向3万亿元。中 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朝安出席。 "回溯武汉招商引资的历程,是一部与时代同频、与改革共振的发展史。"张智介绍,上 世纪80年代,面对GDP排名跌至全国第18位的挑战,武汉以"两通起飞"战略破局,东湖高新 区、武汉经开区等高能级平台应运而生,神龙汽车、可口可乐等项目的落地,让"武汉制 造"重新焕发生机。1991年至2000年,武汉实际利用外资从1亿美元跃升13亿美元,GDP增长 10倍,奠定了工业城市的坚实根基。 步入21世纪,武汉抢抓加入WTO和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以"项目兴市"激活发展动能。 东风总部迁汉、中韩石化80万吨乙烯、富士康科技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武汉GDP实现年均 17%的高速增长 ...
湖北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06:08
数字化转型政策框架 - 湖北省提出到2027年实现三级试点全面完成 覆盖小微/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三类企业 升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三类工厂[1] - 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供需对接和数字+场景育新行动 支持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环节智能化[1] - 建成10个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立省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行业工具箱/资源池/案例库[1] 实施路径与产业协同 - 遴选200个数字化改造标杆企业 推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2] - 推进产业链链式转型 实施链长+链主+链创机制 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协同改造[2] - 重点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化数字化改造[2] 集群化发展模式 - 推广园区和集群块状转型 支持国家级先进制造集群/特色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2] - 打造贯通工具链/数据链/模型链的数字底座 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2]
湖北“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速 五大支柱产业规模“双过半”迈向万亿级
长江商报· 2025-07-28 07:46
湖北工业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居工业大省第4位 [1] -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现代化工、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规模全部实现"双过半"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 [5] "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 - "51020"集群由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和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组成 [1] - 目标2025年五大支柱产业全部突破万亿元级别,过千亿元新兴特色产业达10个 [2] - 计划3至5年再打造2至3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2] 支柱产业发展动态 - 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2024年已迈入万亿元级 [3] - 现代化工产业冲击第四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兴福电子成为国内湿电子化学品领军企业 [3][4] - 汽车产业提出"双百万"目标:东风汽车2025年新能源车产销100万辆,湖北新能源车年产量100万辆 [4] - 大健康产业2025年目标新上市10项创新医疗器械和10个国家一类新药 [5] -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进10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江汉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 [6] 龙头企业与创新案例 - 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83%,带动1800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形成"四小时供应链圈" [4] - 高德红外实现车载红外芯片规模化量产,产品应用于多家车企量产车型 [5] - 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大会签约16个项目总额396.6亿元,历届累计签约5578.35亿元 [6] 政府工作部署 - 推动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 [3] - 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和产业倍增战略,促进"51020"集群全面升级 [3] - 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7]
上半年GDP10强城市基本确定:上海第1,杭州甩开武汉,青岛无缘
搜狐财经· 2025-07-28 03:16
城市GDP排名 - 上海以26222.15亿元GDP蝉联榜首 [1] - 北京和深圳分别以25029.2亿元和17302.22亿元位列二、三位 [1][5] - 重庆以15929.58亿元首次进入前四 [1] - 杭州以11302.7亿元排名第八,但以11.5%的名义增速领先 [1][7] - 青岛以8587.33亿元遗憾落选前十 [7] 城市经济增长表现 - 上海上半年增长4.61%,增量1156.15亿元 [5] - 北京增长5.5%,增量1305.4亿元 [5] - 重庆增长4.7%,增量714.58亿元 [5] - 成都增长8.57%,增量956.06亿元 [7] - 杭州增长11.5%,增量1165.7亿元 [7] - 武汉增长6.19%,增量617.61亿元 [7] - 天津增长3.09%,增量260.6亿元 [7] - 宁波增长7.96%,增量653.1亿元 [7] - 青岛增长7.63%,增量608.66亿元 [7] 产业结构变化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逆势增长14.5% [2] -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突破42% [2] -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380亿元,占GDP比重38.7% [4] - 武汉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传统优势产业增速仅为4.8% [6] - 青岛海洋经济贡献率同比下滑2.1个百分点 [7] 区域经济特点 - 上海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结算量突破8000亿元,占全国28% [2] - 浦东国际机场航空货运量增长17%,国际旅客吞吐量恢复至2019年125% [2] - 杭州云栖小镇聚集1600家人工智能企业 [4] - 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增长8.3%,但数字化改造滞后宁波舟山港18个月 [7] - 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1%,低于南京3.4% [7] 发展模式转型 - 科技创新成为重塑经济版图的核心驱动力 [8] - 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8] - 深圳南山科技走廊、苏州工业园生物制造集群、成都天府新区算力枢纽建设预示发展方向 [8]
创新驱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7-25 06:27
产业转型升级 - 中部地区需推动钢铁、有色、机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1] - 应因地制宜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先机[1] - 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万亿元集群,安徽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印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潜力[1] - 山西需在保障电煤供应的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高价值攀升,配套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1] 创新生态建设 - 中部地区面临人才外流、金融短板、制度制约三重瓶颈,需构建全方位创新支撑体系[2] - 需通过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土壤吸引人才与资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2] -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可形成内生动力,助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新优势[2] 发展机制优化 - 需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破除壁垒推动公平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 - 政策制定应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2] 区域协同战略 - 中部六省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绿色革命重构能源结构,同时守住安全发展底线[3] - 山西转型综改区为资源型省份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经验[1]
武汉这十年,万物生长
长江日报· 2025-07-16 08:48
城市经济发展 - 武汉GDP从2014年首次突破1万亿增长至2023年站上2万亿新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十[1] - 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优势产业从生根发芽到茁壮生长,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2] - 截至2024年共有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居中部城市第一[3] 产业创新与投资 - 华工科技在光通信、激光装备、AI+工业制造等领域推出9项最新科技产品,展现产业创新实力[2] - 世界500强企业盖瑞特第三次在武汉追加投资设立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赛道前沿技术[2] - 高通公司等国际企业表达与武汉深化产业合作的意愿,形成"双向奔赴"的投资趋势[3] 智慧城市建设 - 同济医院构建"一体三模"AI能力矩阵,包括"济大夫"医疗智能体及垂直大模型,实现10秒生成检查报告的高效诊疗[6] - 武汉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全息路口、人工智能技术,红绿灯与导航软件联动提升通行效率,处于全国第一梯队[6] - 社区治理引入AI技术,如智慧消防联动平台可自动识别安全隐患并预警,江汉区、硚口区等实现数字化物业管理与养老监护[7] 城市空间与交通 - 东湖绿道从2016年一期开放扩展至105公里,串联33平方公里湖光,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18] -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覆盖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打造"长江画廊"[18] - 地铁线路从2015年4条180公里扩展至2024年12条518公里,日均客流超400万人次,形成"一小时通勤圈"[20] 消费与文旅场景 - 汉口、武昌、汉阳设立7处临江露天电影场,蔡甸等地发展帐篷经济,生态资源转化为消费"流量密码"[13] - 武钢云谷606等闲置空间改造为文旅载体,黄陂"乡巴克"稻田咖啡单日销量达200杯,带动"村咖"业态兴起[14] - 2024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187.63万标箱占长江中上游33.7%,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居全国内河首位[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