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零食
搜索文档
三只松鼠客服称员工入职改“鼠”名系由于企业文化,并非强制
财经网· 2025-11-25 22:15
11月25日,三只松鼠客服也对此表示,员工改"鼠"名是三只松鼠企业文化,对于是否强制,该客服进行 了否认。 近日,三只松鼠(300783)因员工入职改"鼠"名一事引发热议。据公开报道披露,三只松鼠工作人员对 此回应,公司确实有以"鼠"字作为名字前缀的文化,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品 牌特色。 ...
经营的本质是什么?
虎嗅· 2025-10-22 21:24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根本上取决于其组织能力而非外部环境,组织是决定公司在周期上行或下行中表现的关键内部变量[1][2][45][47] - 通过将周期(外部性)和组织(内部性)作为横纵轴线构建四象限模型,可以清晰展示不同公司在震荡时代的典型表现[3][6][45] 四象限模型分析:周期上行 + 组织进化 - 蜜雪冰城通过重构商业模式实现低价与高利润并存,其核心是卖原材料而非赚加盟费,拥有最低开店成本及100%自产自销的供应链,毛利率和净利率在新茶饮行业位居前列,收入相当于同赛道2-4名总和[10][11][12][13] - 泡泡玛特成功押注K型分化上端并通过出海实现全球化组织力,其“零售娱乐化”模式能适应情绪的潮汐效应,确保公司始终留在牌桌并有机会抽中好牌[14][15][16] 四象限模型分析:周期下行 + 组织进化 - 瓶子星球(江小白母公司)在传统酒业萎缩周期中通过战略转型找到第二曲线,2019年锚定“新酒饮”战略并学习丹纳赫DBS模式实施JOS系统工程,实现连续21个月增长[20][21][22][23][24] - 美的通过“去家族化”和信奉组织大于个人的理念改造为科技生态公司,十年间市值从不足千亿增长5倍至5000亿以上,同期格力市值不足其一半且营收仅为美的40%[26][27][28] 四象限模型分析:周期上行 + 组织退化 - 娃哈哈因组织以“老厂长”为中心而无法制度化移交管理权,在瓶装水行业上行周期中因接班问题浪费时机,凸显个人凌驾于组织的弊端[30][31][32] - 李宁在品牌重塑战略中判断屡屡失误,包括年轻化方案、定价策略及单品牌路线,市值较2021年高点缩水80%以上,为本土四大运动品牌中下滑最快,创始人频繁复出显示系统失灵[34][35][36] 四象限模型分析:周期下行 + 组织退化 - 康师傅面对外卖市场替代及高铁普及导致的方便面需求年均减少10亿份的下行周期,采取涨价、守旧产品及收缩成本策略失效,在底线市场被反超[39][40][41] - 三只松鼠作为“淘品牌”未能适应流量见顶周期,代工轻资产模式导致品控风险,2022年因315事件损失25亿营收,出现增收不增利,将零食第一股地位让予盐津铺子[42][43]
国潮出海:从华人乡愁到全球爆款,中国零食正在攻占世界货架
钛媒体APP· 2025-10-20 14:18
中国休闲零食出海核心驱动力 -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量贩零食店以极致低价席卷市场,传统品牌面临增长见顶、客流分流的严峻挑战,转战海外成为必然选择 [2] - 财报数据印证出海趋势,洽洽食品国内营收同比下降6.4%,海外逆势增长13.18%;卫龙海外收入增速高达54.4%,远超国内;盐津铺子海外业务因基数低,同比增幅达67800% [2] - 行业共识是再不出海有可能就出局,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3] 出海发展阶段与模式演变 - 出海始于千禧年初,洽洽食品为代表,2008年在越南设首个海外办事处,初期多为华人代理商和商超渠道,本质是“商品出海”而非“品牌出海” [4] - 2015年洽洽将“国际化”写入五年规划,注册国际商标,组建独立外贸事业部,标志向品牌叙事迈进,2016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8.58% [4][5] - 2018年出现集体出海小高峰,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新零售品牌开始“内外两手抓”,出海主动性更高、模式更深入、打法更成体系 [5][7] 品牌出海差异化策略 - 洽洽以线下为主攻重点,例如瞄准泰国占70%市场份额的7-Eleven系统,通过本地大经销商背书并邀请采购主管参观工厂,成功入驻 [6] - 三只松鼠采用“线上出海”模式,2018年在Lazada、Amazon等平台开设旗舰店,推出100多款SKU,后结合TikTok等社交平台输出品牌内容 [6][7] - 不同品牌基于各自基因呈现不同布局思路,路线分化映射出品牌基因与市场定位的高度匹配 [5][7] 爆款选品与本地化策略 - 品牌避开欧美日巨头林立的传统零食品类,选择辣条、魔芋爽、瓜子等中国特色零食品类作为破阵先锋,旨在开辟蓝海并掌握定价权 [8][9] - 卫龙提供成功范式,其经典款大面筋在TikTok意大利站28天销量超5100件,销售额达8400欧元,冲进双榜第一,并实现高溢价,当地售价约12元,国内仅5至7元 [10] - 口味本地化是关键,卫龙在意大利推微辣版,日本推和风芥末味,东南亚融入香茅、柠檬叶等元素并推出榴莲口味 [10] 海外市场合规挑战 - 各国食品法规差异悬殊,添加剂标准限制严格,例如印尼要求零食防腐剂含量低于0.1%,已有中国辣条因山梨酸钾超标1.8倍被通报 [11] - 清真认证成为重要门槛,印尼自2024年10月18日起要求所有进口食品必须通过清真认证,违规将面临一系列制裁 [12] - 欧美市场要求更为严苛,需标注成分、过敏原提示、营养成分表等,并对语言版本有强制要求 [12] 供应链本土化与重资产投入 - 品牌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盐津铺子今年1月成立越南子公司,2月拟投资2.2亿元在泰国设立子公司并建设生产基地 [14] - 洽洽为最早“造船出海”代表,2017年在泰国投资5亿元建设葵花籽工厂,2019年投产,二期引进坚果生产线并推出椰香瓜子等本地化爆款,上线前三个月销售额达1000万元 [14] - 海外建厂可降低物流成本,及时响应当地需求,并反哺国内工厂形成协同,洽洽海外收入升至2.78亿元,占公司营收10.1%,毛利率较国内高8.7个百分点 [15]
从华人乡愁到全球爆款,中国零食正在攻占世界货架
36氪· 2025-10-16 21:01
中国休闲零食品牌出海核心驱动力 -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量贩零食店以极致低价席卷市场,导致传统品牌面临增长见顶、客流分流的严峻挑战,转战海外成为必然选择 [3] - 财报数据印证出海趋势:洽洽食品国内营收同比下降6.4%,海外逆势增长13.18%;卫龙海外收入增速高达54.4%,远超国内约20%的增长;盐津铺子海外业务同比增幅达67800% [3] - 行业共识是再不出海有可能就出局,尽管海外营收绝对规模仍较小 [3] 品牌出海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 出海始于千禧年初,洽洽食品为代表,2000年左右通过香港代理商进入海外华人市场,2008年在越南设首个海外办事处 [4] - 2015年洽洽将“国际化”写入五年规划,注册国际商标并组建独立外贸事业部,标志从“商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变 [4] - 2018年出现集体出海小高峰,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新零售品牌开始“内外两手抓” [5] - 2016年洽洽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8.58%,除2022至2023年外,海外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长 [5] 不同品牌的出海策略与渠道选择 - 洽洽以线下为主攻重点,例如瞄准泰国份额达48%的便利店系统,重点攻克拥有超15000家门店、占当地70%市场份额的7-Eleven [6] - 三只松鼠采用“线上出海”模式,2018年在Lazada、Amazon、JD.ID等平台开设旗舰店,推出超100款SKU [8][9] - 三只松鼠自2020年起与线下海外经销商合作分销,并利用TikTok、小红书海外版等社交平台输出品牌内容 [9] - 品牌路线分化映射出品牌基因与市场定位的高度匹配 [10] 特色品类突破与本地化运营 - 国内品牌选择竞争空地的中国特色零食品类作为破阵先锋,如辣条、魔芋爽、瓜子、鹌鹑蛋,以建立先发优势和定价权 [11] - 卫龙经典款大面筋在TikTok意大利站28天销量超5100件,销售额达8400欧元(约6.3万元),冲进食品类目热销榜、销量榜双榜第一 [11] - 卫龙在意大利产品有溢价,TikTok售价为1.62欧元(约12元),线下超市达1.5欧元,而国内同款价位在5至7元 [12] - 卫龙实施口味本地化策略:意大利推“微辣版”,日本市场和风芥末味,东南亚融入香茅、柠檬叶并推出榴莲口味 [14] 供应链建设与本土化生产 - 品牌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建立本土化供应链 [16] - 盐津铺子今年1月成立越南子公司,2月拟投资2.2亿元在泰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建设生产基地 [16] - 洽洽2017年在泰国投资5亿元建设葵花籽工厂,2019年投产,为国内瓜子零食企业在东南亚的首个自有产能 [16] - 洽洽泰国工厂二期引进坚果类产品生产线,推出椰香瓜子等本地化爆款,上线前三个月销售额达1000万元 [16] - 盐津铺子2018年在柬埔寨投产第一家芒果干加工厂,如今在泰国、越南等国有7家海外鲜果加工厂 [16] - 海外建厂可降低物流成本,及时响应当地需求,并反哺国内工厂,形成国内外供应链协同 [17] 出海成效与长期价值 - 截至今年上半年,洽洽海外收入为2.78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上升至10.1%,毛利率较国内高8.7个百分点,居同业营收规模第一 [18] -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昭示企业打造品牌的决心,对中国品牌输出的价值至关重要 [18]
研报掘金丨国海证券:三只松鼠线下短板有望逐步改善,维持“买入”评级
格隆汇APP· 2025-09-02 15: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下降52.22%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7.54亿元,同比增长22.7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0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1] 业务运营 - 第二季度淡季收入增速较快,主要由抖音和分销渠道驱动增长 [1] - 公司改革进展顺利,在"高端性价比"总战略下形成"D+N"全渠道协同体系 [1] - 已具备打造性价比商品的能力 [1] 发展前景 - 持续发力分销渠道及探索自有品牌生活馆 [1] - 线下短板有望逐步改善 [1] - 产品逐步往差异化及品质化路线转型,带动盈利能力提升 [1]
微信也没想到,小蓝包会被玩成这样吧
36氪· 2025-07-30 10:16
微信小蓝包功能现状 - 小蓝包功能因包装类似蓝色红包封面被网友称为"小蓝包"[1] - 商城商品以抽象搞怪产品为主,如"三折叠"果冻、"带派雨姐"鼠标垫等非传统礼品[3][6][11] - 已有1000多人购买《如何拉出完美形状的屎》这类教科书[9] - 用户评论显示这类搞怪商品接受度高,如"舍友收到了,他很难不喜欢"[14] 小蓝包使用数据 - 2月中旬93.7%受访者知晓微信线上送礼功能[16] - 春节期间超过80%受访者体验过该功能[16] - 40%用户同时扮演"送"与"收"双重角色[16] - 三只松鼠春节期间送礼总销售额超1000万[18] - 屈臣氏除夕单日订单量突破6000+[19] - 特仑苏除夕当日品牌微信小店GMV环比增长20倍[19] - 诺梵巧克力春节期间单品类最高成交件数超2万[19] - 来伊份除夕/初一单日销售额突破35万[19] 小蓝包功能迭代 - 新增群发礼物和礼物抽奖两种模式[21] - 群发礼物适合面向多人送礼场景,如企业公关部门[22] - 礼物抽奖采用"刮刮乐"形式增加互动性[22] 小蓝包商品结构 - 美食型礼物(水果/咖啡/巧克力等)[19] - 实用型产品(日常护肤品/家居用品等)[19] - 情感型产品(手工艺品/定制礼品等)[19] - 商品数量相比主流电商平台较少[26] 小蓝包发展挑战 - 操作流程需点击3-4步,不符合主流购物习惯[26] - 礼品类目受限,以小礼物/零食/美妆/饰品为主[28] - 商品价格普遍高于主流电商平台[28] - 送礼频率低于日常购物需求[28]
一年卖十亿的“顶流网红”,要破产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6-13 22:27
钟薛高子公司破产事件 - 钟薛高旗下子公司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原因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3] - 该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由钟薛高全资持股,经营范围涵盖食品技术开发、供应链管理等 [3] 品牌崛起与成功因素 - 2018年创立时定位高端市场,以"中式美学+高品质原料"为核心卖点,打破传统低价竞争格局 [4] - 原料采用比利时巧克力、日本抹茶粉等进口食材,推出丝绒可可等创新口味 [4] - 瓦片形状包装设计融合传统文化元素,采用环保材料提升品牌调性 [5] - 2020年双十一登顶天猫冰品类销售额榜首,2021年营收达10亿元 [6] 营销策略与渠道布局 - 初期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快速覆盖全国市场 [5] - 借助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制造话题,结合明星合作提升曝光度 [5] - 开设线下体验店增强消费者互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模式 [5] 危机与市场困境 - 2022年因"雪糕烧不化""雪糕刺客"事件导致品牌公信力受损 [7] - 产品定价13-22元的高价策略在舆论风波后遭遇市场抵触 [7] - 线下独立冰柜投放成本高昂,产品短保质期导致铺货困难 [7] - 2024年创始人通过淘宝直播卖红薯偿债,但效果不佳 [8] 网红食品行业启示 - 产品需持续创新,如瑞幸咖啡通过厚乳拿铁等爆款抓住消费偏好 [9] - 品牌需明确差异化定位,如黄天鹅以"可生食鸡蛋"建立高端形象 [10] - 全渠道布局是关键,三只松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扩大覆盖 [10] - 跨界联名可拓展用户群体,如钟薛高曾与泸州老窖合作 [11] - 需强化社会价值,星巴克等品牌通过环保措施提升形象 [12]
一年卖十亿的“顶流网红”,要破产了?
36氪· 2025-06-13 14:25
钟薛高子公司破产事件 - 钟薛高旗下子公司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 原因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1][2] - 该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 由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经营范围涵盖食品技术开发、供应链管理等 [2] 品牌崛起与市场定位 - 公司2018年创立时定位高端中式雪糕 以比利时巧克力、日本抹茶粉等高品质原料和瓦片形包装设计形成差异化 [3][4] - 2020年双十一登顶天猫冰品类销售额榜首 2021年营收突破10亿元 [5] - 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营销快速打开市场 单支定价13-22元 部分高端产品价格更高 [4][6] 经营危机与策略失误 - 2022年因"雪糕烧不化""雪糕刺客"事件引发舆论危机 品牌公信力受损 [1][6] - 线下渠道拓展失败 独立冰柜和快闪店因高成本、短保质期导致亏损 [6] - 平价产品转型未达预期 创始人2024年直播卖红薯偿债但效果不佳 [7] 网红食品行业启示 - 产品力需持续创新 案例显示瑞幸通过厚乳拿铁等爆款实现增长 [8] - 品牌力构建需明确差异化定位 如黄天鹅以"可生食鸡蛋"建立认知 [9] - 全渠道布局至关重要 三只松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提升覆盖率 [10] - 营销需结合社交媒体互动与跨界联名 钟薛高曾与泸州老窖等合作推联名款 [11]
三只松鼠2024年及2025Q1业绩点评:25Q1分销稳健,短期利润承压
浙商证券· 2025-05-10 22: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公司整体业绩表现平淡,2025年业绩增长重要驱动力在于线下分销,需关注日销品占比提升及动销表现 [1][5] - 考虑爱折扣并表、公司建厂折旧以及分销费用投放影响,下调此前利润预期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收入106.22亿元(同比+49.30%),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85.51%),扣非后净利润3.19亿元(同比+214.33%);24Q4实现收入34.53亿元(同比+36.35%),归母净利润0.67亿元(同比+32.63%),扣非后净利润0.53亿元(同比+229.16%),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1] - 2025Q1实现营业收入37.23亿元(同比+2.13%),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 - 22.46%),扣非归母净利润1.62亿元(同比 - 38.31%),业绩略低于预期,收入增速放缓系年货节错峰等因素影响 [1] 分渠道情况 - 线上渠道依托抖音渠道快速增长,2024年线上渠道收入74.07亿元,同比增长49.60%,占比约70%;抖音渠道是电商第一大渠道,2024年在抖+N措施引领下增长82%,收入达21.88亿元,天猫/京东平台收入分别为19.37、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5%、11.95% [2] - 线下分销拓展顺利,2024年线下渠道收入32.15亿元,同比增长48.62%;分销业务收入26.41亿元,同比增长超80%,延续高端性价比战略;线下门店累计开设333家,其中国民零食店296家,线下门店收入4.04亿元,其中国民零食店营业收入3.46亿元 [2] 分品牌情况 - 2024年,三只松鼠主品牌实现收入98.25亿元,同比增长50.57%;小鹿蓝蓝实现7.94亿元,同比增长35.03%,公司加快布局和孵化多个新品牌,布局多品牌矩阵 [3] 盈利能力情况 - 毛利率:2024年为24.25%(同比+0.92pct),2024Q4为21.77%(同比+1.01pct),提升得益于规模效应和自产比例提升;2025Q1为26.74%(同比 - 0.66pct),整体维稳 [4] - 费用率: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7.58%/2.08%/0.27%/0.06%,同比变动分别为+0.19pct/-1.11pct/-0.08pct/-0.02pct;2024Q4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同比变动分别为+0.30pct/-0.53pct/+0.06pct/-0.10pct;25Q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8.67%/1.76%/0.15%/0.03%,同比变动分别为2.41pct/0.43pct/持平/-0.03pct [4] - 净利率:2024年为3.84%,同比+0.75pct;2024Q4为1.92%,同比 - 0.06pct;25Q1为6.40%,同比 - 2.05pct [4] 财务预测情况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实现收入分别为135.22/169.72/201.6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7.3%/25.52%/18.78%;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0/6.38/7.5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41%/41.77%/18.40%,对应PE分别为24/17/14倍 [5] - 财务摘要及三大报表预测值展示了2024 - 2027E年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及主要财务比率等情况 [12][13]
三只松鼠一季度净利润下滑2成,正递表香港联交所申请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4-28 21: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7.23亿元,同比增长2.13%,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下降22.46% [1]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06.22亿元,同比增长49.3%,净利润4.07亿元,同比增长85.51% [3] - 2023年一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增长 [1] 毛利率分析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6.2%、22.7%和23.8% [3] - 短视频平台渠道毛利率连续三年超过30%,为各渠道最高 [1][3] 战略与业务发展 - 2024年收购量贩零食品牌爱零食,正式进入量贩零食赛道 [3] - 公司实施"高端性价比"战略,并通过品类结构调整、自主制造优化全链路成本及效率 [3] 资本市场动态 - 2025年4月25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3] - 4月28日股价下跌6.76%,报27.74元/股,总市值111.2亿元 [4]